大唐李靖传奇

七十九、

字体:16+-

当时,北方草原最强大的势力就是东突厥政权。东突厥的首领是始毕可汗,他是启民可汗的儿子。王后依然是义成公主。

始毕可汗对中原政权采取的措施是分而治之,他不希望中原再出现一个像隋朝那样统一、强大的政权,于是对众多依附于的他的小股割据势力,纷纷示好,你只要进献美女、金银财宝,他就送给你马匹,甚至借给你骑兵,当时,除了苑君璋之外,还有窦建德、王世充,梁师都等人,都纷纷向突厥称臣。当然,李渊的唐朝政权也是其中之一。

梁师都(571―628年),是夏州朔方(今陕西横山县西、靖边县东北)人,世为该郡豪族,父亲梁定早逝,为叔父梁毗所养。

他成年后仕隋为鹰扬府郎将。大业末年,梁师都被免官归乡,于是交结党徒起为盗贼。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初一日,梁师都杀害朔方郡丞唐世宗,占据朔方郡造反,自称大丞相,并与突厥连兵, 与隋将张世隆交战,将他击败。

三月,梁师都派兵攻占雕阴、弘化、延安等郡,于是即皇帝位,国号为梁,祭祀上天于城南,掘地埋玉时得印,以为符瑞,建立纪元年号为永隆。

突厥始毕可汗送以狼头大旗,并赠以“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的称号。

梁师都便引导突厥兵马占据黄河以南的地方,攻拔盐川郡(今陕西定边县)。

顺便说一下突厥这个民族。

突厥是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540年,突厥这个词始见于中国史册。

突厥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唐朝史学家李延寿编著的《北史》中有这样的记载: “突厥者,其先居西海(薛宗正认为西海指的是咸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姓阿史那氏。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足断其臂,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饵之,及长,与狼**,遂有孕焉。彼王闻此儿尚在,重遣杀之。使者见在狼侧,并欲杀狼。于时若有神物,投狼于西海之东,落高昌国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迥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外托妻孕,其后各为一姓,阿史那即其一也,最贤,遂为君长,故牙门建狼头纛,示不忘其本也。渐至数百家,经数世,有阿贤设者,率部落出穴中,臣于蠕蠕。”

所谓“狼头纛”,就是以狼头作标志的大旗。这是突厥的标志符号。

583年,突厥汗国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两部,其中东突厥可汗汗室为原统一突厥可汗正支嫡系之后,故东突厥仍经常被直呼为“突厥”。

619年(唐武德二年),始毕可汗率部渡过黄河,至夏州(治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白城子),和梁师都会合。他另以五百骑支援刘武周进入句注山(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准备进攻太原。

此时正是李元吉镇守太原。

不巧,此时始毕因病死亡,突厥只好撤军。始毕可汗之子什钵苾年幼,未能嗣位。其弟俟利弗设立,是为处罗可汗。处罗复以隋义成公主为妻。

同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帅军讨伐刘武周,唐军也向突厥请求派遣骑兵帮助,突厥的处罗可汗竟然又派遣其弟步利设率领二千骑兵帮助唐军。

看似很荒唐吧,他哥哥派兵帮助刘武周,他却派兵帮助李世民,两边全部押宝,估计目的就是一个——趁机捞好处。

六月份,听说刘武周大败,处罗可汗趁机亲自至晋阳逗留了三天,估计是贪恋晋阳的美人和财宝。

当时的唐并州总管李仲文根本管不了突厥的这位可汗。

突厥人于是大肆掳掠,金银财宝,为之一空,更是在晋阳城中挨家挨户搜捕漂亮的女人,大肆**掠。最后撤退的时候,晋阳城中的美妇人几乎被突厥人全部掠走。老百姓怨声载道,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长安。

就这还不算完,走的时候,还留下一个将领,叫伦特勒,带领数百人,说是帮助李仲文镇守,自石岭以北,皆留兵戍之而去。

不久,处罗可汗又派遣阿史那揭多献马千匹于王世充,且求婚;世充以宗女妻之,并与之互市。

刘武周败亡后,割据朔方的梁师都大为恐惧,派其尚书陆季览游说突厥处罗可汗说:“比者中原丧乱,分为数国,势均力弱,故皆北面归附突厥。今定杨可汗既亡,天下将悉为唐有。师都不辞灰灭,亦恐次及可汗。不若及其未定,南取中原,如魏道武所为,师都请为乡导。”

处罗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准备派莫贺咄设从原州进兵,泥步设与师都从延州进兵,处罗自己从并州进兵,突利可汗与奚、契丹、靺鞨从幽州进兵,会窦建德之师自滏口西入,会于晋、绛,准备一举**平李渊的唐朝政权。

莫贺咄,就是处罗之弟咄苾;突利,就是始毕之子什钵苾。

这个时候,义成公主也建议处罗可汗进攻唐朝,打算夺取唐朝的并州安置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

突厥人喜欢在做出重大决策之前先占卜,占卜的结果显示不吉,左右都劝阻他,处罗可汗却说:“我父失国,赖隋得立,此恩不可忘!今若不助他,不祥。占卜不吉,神难道无知吗?我自己做决断。”他说的是他的父亲启民可汗当年是在隋文帝的帮助之下,才复国成功。

据说当时连下了三天血雨,夜里群狗同时嚎叫,出现了种种怪异的现象。

很快,处罗可汗就患病了,义成公主让他服用五石,不久疽疮发作而死。

义成公主因其子奥射设丑而弱,不立他为可汗,而立其弟咄苾,号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继位后,依照突厥习俗续娶曾是其后母、嫂子的义成公主为妻,并以兄长始毕可汗之子什钵苾为突利可汗,仍居突厥东部。

义成公主是隋朝宗室杨谐之女,其弟杨善经亦依附突厥,与王世充的使者王文素共同劝说颉利可汗:“过去启民可汗兄弟争国,依赖隋朝得以复位,子孙有国。现在的天子不是隋文帝的后代,应该扶立隋王杨政道以报答隋朝的厚恩。”

颉利可汗听从,所以每年都来侵扰唐朝。颉利可汗倚仗父兄的余荫,兵强马多,十分骄横,轻视唐朝。书信中用词傲慢,求请无厌。唐高祖因天下初定,所以委曲求全,多多赐与。然而不能使其满足。

突厥撤退之后,唐并州总管李仲文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李仲文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赵国公李弼之孙,真乡郡公李衍之子,是瓦岗军首领李密的堂叔。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李渊第三女平阳公主和丈夫柴绍当时在长安,柴绍间道赶赴太原。平阳公主则在鄠县派家僮马三宝游说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长安西面小股义军,抵抗京师留守军队的剿杀,屡挫其锋,逐渐壮大,九月与李世民所领军队会合。李渊称帝后,李仲文因功任太常少卿。

武德二年(619年)四月,刘武周派遣宋金刚率兵二万人,联合突厥入侵并州,袭破榆次县和介州。

李渊派遣李仲文、姜宝谊任行军总管率兵出征,救援并州。两人战败,全军覆没,双双被俘。

李仲文后来借机逃回,退守浩州(今山西汾阳),协同浩州剌史刘赡防守城池。刘武周军数次攻击浩州,但每次都失败了。

武德三年(620年),李仲文和西河公张纶领兵攻打石州(今山西离石)的刘季真、刘六儿兄弟,迫使刘季真投降。

四月,李世民彻底击败刘武周及宋金刚。二人逃往突厥,不久被杀。并州平定,李世民留李仲文镇守并州,刘武周数次派兵入寇,都被李仲文击败,并攻占城堡百馀所。

李渊下诏任命李仲文为检校并州总管。

处罗可汗走后,骠骑大将军可朱浑定远向朝廷举报李仲文与突厥通谋,欲在唐军与洛阳王世充交战时,引胡骑进袭长安。

李渊派皇太子李建成镇守蒲州(今山西永济)以防不测。又令工部尚书唐俭为并州道安抚大使,前往太原安抚地方,并暂时废除并州总管府,征李仲文入朝。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唐俭密奏李仲文听信妖僧志觉所言,说李仲文身有五色光,还有金狗护卫。还自称有龙附体,即于汾州置龙游府,又娶陶氏之女,以应桃李之歌。谄事突厥处罗可汗,可汗答应立他为南面可汗,占据河北之地。又在并州贪赃枉法。

李渊于是令裴寂、陈叔达、萧瑀等共同审理,事皆有验。二月二十七日,李仲文被处死。

在李世民征讨刘武周的同时,洛阳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窦建德也发生了冲突。

武德二年十月,王世充率领人马向东攻城略地,一直打到滑州(今河南滑县),接着带兵来到黎阳,大败窦建德的黎阳守军。

十一月,窦建德命令军队攻入王世充的殷州(今河北邢台隆尧县),屠杀抢劫当地居民,焚烧王世充的粮仓,作为对黎阳一仗失利的报复。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二月,王世充的殿中监豆卢达又投降李唐朝廷。

王世充见人心一天一天丧失,就用酷刑严厉控制,家里有一个人逃跑,全家不论老少都株连被杀,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只要告发就可免罪。

又命令五家为一保,互相监督,如果有人全家叛逃而邻居没有发觉,四周的邻居都要处死。

处死的事接连不断,人们叛逃越来越厉害,甚至上山砍柴的人,出去回来都有时间限制,弄得郑国人人自危,简直活不下去了。

他还把自己的宫廷作为一个大监狱,只要对部下产生怀疑,就把人家连同家属捆绑起来送进宫廷关押。

每当派遣将领出外作战,也把他的亲属拘留在宫里作为人质。被囚禁的人一个紧挨一个,不少于一万人,因为没有食物,每天都饿死几十人。

王世充招兵打仗没完没了,库存的粮食很快吃光了,城里开始人吃人。有的人抓来泥土放进瓦瓮,用水淘洗,沙石沉在底下,取出浮在上面的泥浆,把糠麸掺在里头,做成饼子来吃,人人都身体肿胀而腿脚发软,道路两边到处都是坐以待毙的人。

不仅老百姓没吃的,官员也没有吃的,王世充的尚书郎卢君业、郭子高等人都饿死在山沟里。

鉴于洛阳方面的形势,王世充已经是众叛亲离,唐朝方面消灭王世充的窗口期已经出现,于是李靖向李世民提出建议,大军东出,抓住有利战机,一举消灭王世充,然后再消灭窦建德。

李世民向李渊上表,建议讨伐中原,一举消灭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军事集团。

李渊召集大臣们商议,最后决定先郑后夏、各个击破的方略,于七月命李世民领八总管二十五将,统兵八万余人东击王世充。

这个时候屈突通担任陕东道行台仆射,从李世民讨王世充。

当时他的两个儿子都在洛阳,被王世充控制,李渊想探试一下他的心意,便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东征的事情,如今想委托给你,但是你的两个儿子怎么办呢?”

屈突通回答说:“臣昔为俘囚,分当就死,陛下释缚,加以恩礼。当是之时,臣心口相誓,期以更生馀年为陛下尽节,但恐不获死所耳。今得备先驱,二儿何足顾乎!”

李渊感叹道:“徇义之士,一至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