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李渊父子的发迹之地,竟然旦夕之间陷落,李渊禁不住惊呼:“晋阳强兵数万,食支十年,兴王之基,一旦弃之。”
十月,宋金刚攻陷晋州后,李渊方寸大乱,发出了放弃河东之地,坚守关中平原的战略。
秦王李世民和李靖、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商量后,觉得这样不妥,于是劝谏李世民上书李渊,坚决出兵,收复失地。
李世民于是上表说:“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精兵三万,必冀平殄武周,克复汾、晋。”
李渊同意了李世民的建议,命他再次出征,并且亲自送行到长春宫。
十一月,正是隆冬季节,天寒地冻,黄河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足有一尺厚,人马可以在冰上渡河。于是,李世民帅军在龙门渡河,扎营于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并同固守绛州的唐军形成犄角之势,进逼宋金刚军。
当时黄河以东的州县遭抢劫后,没有粮仓,老百姓惧怕侵扰,纷纷聚居在城堡中,大军征集不到东西,军队缺粮。
李世民发布公告晓谕百姓,百姓听说李世民率军前来,纷纷前来归顺,由近及远,络绎不绝。随着归附的老百姓越来越多,唐军逐渐也能征集到粮食了,军粮因此充足。
李世民和李靖商量之后,仍然决定坚守不出,于是休兵喂马,不时派出小股骑兵四处袭扰宋金刚大军的后勤运输队伍,大军则深沟壁垒,养精蓄锐,坚壁不战。
曾经有一次,李世民亲自带轻骑兵去侦察敌情,随从的骑兵四下分散,李世民只和一名穿铠甲的士卒登上山丘,他们见四下里没有人,李世民感到有些瞌睡,于是就躺在草地上睡觉。
不久,宋金刚的士卒就发现了李世民这支小股部队,于是就派骑兵从四下里包围了二人,开始两人毫无知觉,继续鼾声如雷。
恰好此时一条蛇追捕老鼠,碰到了李世民卫士的脸,卫士惊醒后,一看周围的情况,立即喊醒了李世民。
二人飞身上马,才走了百余步,就被宋金刚的骑兵追上,李世民不慌不忙,他本来就是个射箭高手,臂力惊人,使用是特制的三百斤的硬弓,威力很大。
李世民在马上张弓搭箭,特制的大羽箭嗖的一声射出,对方领头的一员骁将应声落马,李世民箭不虚发,对方的骑兵一看对手如此厉害,只好退去。
十二月,为了配合李世民军作战,李渊又命令永安王李孝基攻打夏县的吕崇茂。吕崇茂不敌,只好向宋金刚求援。
宋金刚于是派出自己的猛将尉迟恭、寻相率兵潜往夏县,接应吕崇茂。
面对尉迟恭这样的猛将,唐军哪里是他的对手,尉迟恭与吕崇茂里应外合,夹击唐军,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恭生擒。
消息传来,李渊大惊,为救回被俘的诸将,李渊特意派遣使者到夏州招降了吕崇茂,拜为夏州刺史。同时还让吕崇茂暗中除掉尉迟恭,尉迟恭闻讯后,将吕崇茂杀死。
在此说一说牛人尉迟恭。
尉迟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人,年少时以打铁为业。隋炀帝大业末年,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参加了朝廷的军队,随之讨伐各地的农民起义军,作战以勇猛闻名。
他武艺高强,力大无比,擅长使用马槊,有万夫不当之勇,是一个可以于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的人物,因为军功,他被隋炀帝一直提拔到朝散大夫。朝散大夫是从五品下的官位,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干部。
大业十三年(617年)三月,马邑鹰扬府校尉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起兵反隋,并遣使归附突厥。刘武周听说尉迟恭作战勇猛,便将他网罗到自己麾下,担任偏将,属于刘武周手下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杀死吕崇茂之后,尉迟敬德和寻相就领兵回浍州,秦王李世民得到消息,就召集众人商量。
李靖建议可以趁机偷袭尉迟敬德,他们得胜之后,志得意满,肯定不加防备,此时偷袭,出其不意,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李世民派兵部尚书殷开山、总管秦琼等人帅军在美良川(今山西闻喜县南)截击,大败尉迟敬德,斩杀二千多人。
此战秦琼立功最多,不知道秦琼和尉迟敬德这两个超级杀手当年在战场上交没交过手,战绩如何。如果二人在战场上较量一番,这就是真正的高手对决了,但历史上没有他们两人决斗的记载。
战报传到长安,李渊大喜,立即下旨赐给秦琼金瓶,并让使者传圣旨慰劳秦琼说:“你不顾妻儿远道而来投奔我,如今又立下这样的大功,我的肉都可以割下来给你吃,更何况是赏赐一些仆婢和财帛呢。”于是拜秦琼为秦王府右三统军。后来平定宋金刚后,又赏赐秦琼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加封上柱国。
唐代的勋级分十二等,最高等级是“上柱国”,其次是“柱国”,从士兵到将领都可以获得各种勋级,只看你在战斗中的表现和贡献。荣获“上柱国”勋级的人,不论官职多大,都可以享受正二品的待遇。生活待遇相当于现在的副国级领导人。
尉迟敬德和寻相逃走后,不久又秘密率精骑前往蒲坂,准备救援王行本。
李世民得到情报后,就亲自率步骑三千连夜从小路赶到安邑,截击尉迟恭、寻相军。
尉迟恭这次败得更惨,除自己与寻相只身脱逃外,部下全部被唐军生擒。
唐将独孤怀恩也乘机逃走。
独孤怀恩是隋文帝文献皇后、唐世祖元贞皇后侄。从血缘关系上,他是李渊的表弟。
他自小生活在隋宫中,后仕为鄠县令。李渊入长安后,拜为长安令,后来官至工部尚书。
当时独孤怀恩本欲反唐自立,唐俭闻讯后,恐独孤怀恩反唐,便说服了尉迟恭允许他派人给李渊报信。
李渊得到情报后,遂将独孤怀恩诛杀。由此可看出尉迟恭此时已有归唐之心。
李世民又帅军回到柏壁。
接连获胜,唐军士气正旺,大多数将领纷纷请求与宋金刚决战。
李世民和李靖商量之后,李靖认为目前仍然要坚壁清野,决战的时机还没有到来,继续耐心等待。
李世民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就对众将说:“宋金刚孤军深入,麾下集中了精兵猛将,刘武周占据太原,依仗宋金刚为屏障。宋金刚的军队没有储备,靠掠夺补充军需,利于速战。我们坚守不出,养精蓄锐,可以挫败他的锐气;再分兵攻汾州、隰州,骚扰他的要害之地,他们一旦粮尽,军心动摇,自然会不战而退。我们应当耐心等待这个时机,目前不宜速战。”
武德三年(620年)正月,唐将秦武通击降王行本。二、三月,唐将王行敏、李仲文分别在潞州、浩州击退刘武周军的进攻。唐将张德政袭斩护运粮饷的刘武周部将黄子英,占领张难堡,切断了汾水东侧的宋金刚军粮道。
四月十四日,与唐军相持约五个月的宋金刚军终因粮秣断绝,被迫以寻相部为后卫,向北撤退。
情报汇总到李世民的指挥部,李世民召集大家商议,李靖建议,机不可失,全军立即投入进攻。
于是,李世民和李靖亲自率领两千骑兵作为先锋,日夜兼程跟踪追击,大部队随后掩杀,追到吕州(今山西霍州)终于追上了寻相,大败其军,并乘胜追击逃敌,一昼夜走了二百多里,打了几十仗。
到高壁岭(今山西灵石县南),总管刘弘基抓住李世民的马缰绳规劝道:“大王打败敌人,追击逃敌到了这里,功劳也足够了,不断深入,就不爱惜自己吗?况且士兵们饥饿疲惫,应当在此停留扎营,等到兵马粮草都齐备了,然后再进击也不晚。”
李世民说:“宋金刚无计可施才逃跑,此时他军心涣散。功劳难立,失败却很容易;机会难得,失去却很容易。一定要趁此机会一鼓作气消灭他。如果我们滞留不前,让他有时间考虑对策加强防备,就不可能轻易打败他了。我尽心竭力效忠国家,怎么能只顾惜自己的身体呢?”
于是打马追击,将士们也不敢再提饥饿。个个奋勇争先。
唐军在雀鼠谷(今山西介休西南)又追上了宋金刚大军,双方一天交锋八次,唐军最后都取得了胜利。宋金刚大军兵败如山倒,已经丧失了抵抗能力,又被唐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
当夜,唐军在雀鼠谷西原宿营,李世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三天没有脱下盔甲了。
李靖也是一样,此时此刻,他累得从马上刚一下来,立即就躺倒了。身体虽然极度疲惫,已经达到生理上的极限,但心内里李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痛快,这一仗才真正是痛快淋漓,几十年了,他李靖等待的就是这样的战场。老天终于给了他这样的机会。他可以在李世民面前,把自己的才华和对战场深刻的洞察力,贡献出来,为全军取得最后的胜利,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躺在草地上,仰望着漫天的繁星,李靖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他想起舅舅的预言“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李靖在心里默默地祈祷说:“舅舅,感谢你当年那么高看我,给了我莫大的精神鼓励,使我过去的几十年,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我从来没有否定过自己,我不信自己没有表演的舞台,我只是默默地准备着,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思考,一刻也没有荒废自己宝贵的时光,现在老天开眼,我李靖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大丈夫能够驰骋疆场,为国家效力,即使马革裹尸,也是死得其所,此生无憾矣。”
当天晚上,全军只有一只羊,李世民与将士们分吃了这一只羊。
四月二十三日,唐陕州总管于筠从宋金刚手下脱身逃回唐军中。告诉李世民,宋金刚大军已经胆寒,军心即将崩溃。
李世民和李靖商量后,李靖建议,兵贵神速,立即进攻介休。大军追击到介休城下,宋金刚此时还有二万人,他看到唐军到来,只好放手一搏,于是帅军出西门,背对城墙排列战阵,南北长达七里。
李世民派李勣、程咬金、秦叔宝当其北,翟长孙、秦武通当其南,李勣出战不利,稍稍退却,宋金刚乘机反扑,李世民和李靖带领三千精骑从宋金刚背后袭击,宋金刚大败,唐军斩杀对付三千人。
宋金刚见大势已去,只好打马逃走,李世民帅军追出几十里,来到张难堡(山西平遥西南)。
唐浩州行军总管樊伯通、张德政占据堡垒自卫,李世民摘下头盔示意堡内,堡中守军见后欢呼雀跃,高兴得流下眼泪。
随从立即告诉守军秦王还没有吃饭,守军于是献上浊酒、粗米饭,给秦王食用。
尉迟敬德收拾剩下的残兵败将正在坚守介休,李世民判断他有投降的意思,于是就派任城王李道宗、宇文士及前去劝降,尉迟敬德于是和寻相以介休、永安二县降唐。
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这员猛将仰慕已久,现在看尉迟敬德果然来降,高兴不已,亲自带领众将到辕门外迎接,立即任命尉迟敬德为右一府统军,并让他仍然统领自己的八千旧部,和各营相杂在一起。
屈突通担心尉迟敬德会反复,屡次向李世民提醒,但李世民不听,对尉迟敬德信任有加。
刘武周听说宋金刚大败,惊慌失措,于是立即决定放弃并州,率五百骑向北逃窜,自乾烛谷逃亡突厥。
而宋金刚却还想收拢溃散的军马来抵抗,最终因无人响应,只得带百余骑也逃往突厥。
李世民随后进军并州,尽收故地。
过了一段时间,宋金刚背弃突厥想要逃回上谷,被追赶的骑兵擒获后腰斩。
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刘武周图谋逃回马邑,事情泄露后也被突厥杀死。
当初,刘武周决定南下犯唐的时候,他的内史令苑君璋劝谏说:“唐主以一个州的兵力,直取长安,所向无敌,这是上天有助,不是人力。晋阳以南,道路狭窄险要,孤军深入,后无援军,假如进军攻战不利,怎么回军?不如北面联合突厥,南面与唐结交,在此一方称王称霸,才是良策。”
刘武周不听,留苑君璋守卫朔州。
等到大军失败后,他流着泪对苑君璋说:“我后悔没有采纳您的意见,以至于到了现在这种地步。”随即共同逃往突厥。
突厥杀死刘武周后,就任命苑君璋为大行台,统领刘武周的余部,仍然令郁射设督兵协助镇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