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

儀式

字體:16+-

嬰兒在學會語言以前,已經可以辨別和記憶物象,並且形成條件反射,比如他們漸漸明白奶瓶是個好東西,彩色氣球也是個好東西。

他們進入學校開始識字的時候,有經驗的教師也總是借助掛圖、模型、表演、遊戲以及實地參觀來促進教學,因為他們知道抽象的文字隻有與具體的物象建立特定的聯想關係,才能更好地為兒童們記住。

看圖識字,看圖識義,這種兒童的學習規律也是人類各種儀式的內在法則。人們不能用一紙結婚證來證明婚姻,即使這一張紙已經完成了全部法律手續,但人們還是需要用熱熱鬧鬧的婚禮來衝擊人們的各種感官,使結婚變成一件可以留下印象的事情,從而是他們心目中一件真正完成了的事情。人們也不滿足於用幾篇悼詞來寄托哀思,即使這幾篇話語已經表達了對亡人全部的景仰和追念,但人們還是需要用近乎過於複雜的葬禮來衝擊人們的各種感官,使喪葬也變成一件可以留下印象的事情,從而是他們心目中一件真正完成了的事情。

儀式就是一種造象活動,就是人們不滿足於語言交流之時,用具象符號來申明意義或者從中解讀意義。在漫長的生活實踐曆史上,人們就是用高聳入雲的教堂、豐富多彩的聖象和壁畫、優雅動聽的頌曲和鍾鳴,莊重素淨的服飾和陳設,還有各種受洗或祈禱的繁複禮儀,把聖書上的宗教變成了活生生的宗教,也就是能夠進入人們想象和情感的宗教。人們同樣習慣於用易幟、換裝、剪辮子一類外形變革來表現革命,差不多也就是實施革命;或者用聲勢浩大的閱兵和集會、驚天動地的禮炮和鼓號、肅穆寧靜的廣場和紀念碑,還有必不可少的國旗、國歌和國徽,把概念上的國家變成了活生生的國家,也就是能夠進入人們想象和情感的國家——曆史學家們普遍認為,1789年法國在大革命時期首次采用國旗等等,是現代民族國家開始形成的標誌,是現代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標誌。我們差不多可以把當時的法國公民們看作是咬著指頭的兒童,看作尚存兒童心理特征的人類,把他們對國旗、國歌和國微的創造,看作是以象識“國”和識“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