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台的後台

貨殖有道

字體:16+-

中國古人對經濟事務並不鄙夷,亦非無知。公元前“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司馬遷語),其繁榮程度大概不在希臘和羅馬之下。白圭、計然、朱公一類大實業家名聲遠播,連孔子門徒子貢也是生意高手,商隊有“結駟連騎”之盛,足與各國王侯“分庭抗禮”,其事跡載於《史記》。墨子對於生產,管子對於流通,都留下豐富知識,可算中國最早的經濟學,即“貨殖”之學。隻是這種經濟學不那麽唯物質主義和唯技術主義,更不像現代某些經濟學家誇耀的那樣“不講道德”。所謂倡“本”畜、:容“末”富、斥“奸”富,就是古人的經濟道德綱領。又」有“齊民”一說齊”者,均也,同也,共同富裕也,是為經濟道德目標。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一部農業技術書冠以“齊民”,便是承前人貨殖之道,堅持以民為本的實業方向。

筆者對文學以外話題一直慎言。然貨殖既為齊民之木,與萬民相涉,凡民皆有建言資格,於是才有如下不吐不快的兩則感想。

關於數據

一個全國著名的痙濟模範村,注冊常住人。—千佘,年人均利潤數十萬,全村居民住進了統建小洋樓,享受公費醫療、公費就讀等福利。這當然是驕人的成績。但深入了解一下便知,這些利潤的創造者遠不止常住居民,另有一萬多外地民工在這裏打工,隻由於沒有當地戶籍,不進入當地人口統計,也就未納人人均利潤核算,於是他們創造的利潤全部轉移到當地戶籍的千多,人名下。“人均”利潤就是這樣拉高的:至少拉高了十倍。

有良知的經濟學家大概都不會同意這樣的統計,否則外地打工者創造的剩餘價值將被完全抹殺。當然,在正常情況下,打工者拿到了工資即勞務費,比無業者要強。但常識又告訴我們,攤入成本的勞務費並不意味利潤分配。也就是說,在:述案例裏,一萬多人創造了利潤,卻由一千多人來享受利潤,包括享受利潤帶來的高福利——可能的權力腐敗尚不考慮在內。這種分配的依據,當然是上述那種至少虛增了十倍的人均利潤統計,是把外來打工者統統刪除以後的所謂經濟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