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银行储户钱失踪故事是棵树,我们这一章讲的故事连一根枝杈都不是。为什么捆一起讲,只不过是把发生在三江的案子同时讲而已,至于后来它们是不是一个故事,要看情节嫁接。
公安局党委会决定将尹占海报案男孩童桐失踪并入正在开展的打拐案,出于两方面考虑,儿童失踪和打拐内容一致,并案侦查比较合适;另一方面刑警队全上打拐案子,抽不出人来,并案也有兼顾的意思。
“戴涛,你看并案怎么样?”明天罡局长征询意见道。
刑警支队长戴涛觉得打拐任务很重,增加了儿童失踪案,任务重上加重。他说:“明局,能不能缓一下再立案?”
打拐期间出现儿童失踪事件,公安局局长不能不考虑,犯罪分子顶烟上,挑衅警方。明天罡说:“我们打拐,有儿童失踪,是巧合还是故意,假若故意,他们气焰何等嚣张。所以必打,立案,在打拐期间破掉此案!”
局领导态度如此坚决,戴涛接下任务。他选了两个人——重案中队长朱大兵和刑警小韩,指定他俩负责此案,他说:“大兵,你负责童桐案子侦破,只给你一个助手小韩。”
“那打拐?”朱大兵问,他是打拐行动解救组组长。
“你还在解救组,但是不担任组长,现在是童桐失踪案组长。”戴涛说,他介绍了情况,“报案人尹占海,家住在……马上行动,尽快破案。”
“是!”
朱大兵和小韩在次日开始调查。报案记录尹占海住在马车房子小区,过去时代大车店集中在这一带,以车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这里很有名气,赶车老板是一个阶层,有首民谣云:“车老板两耳毛,大鞭一甩四处蹽,又往东来又闯西,谁不敢来小瞧。”看看,连赶车的老板都没人敢小瞧,何况马车房子。时代变迁,交通工具被汽车取代,打幺的不是赶马车的老板而是摆弄方向盘的司机,马车房子失去往日的辉煌而黯然失色,三江城市向南发展,把一个破旧的老城区丢在清河边儿上,几十年前的平房,如今有了新名称“棚户区”。
尹占海租住的是一个院子中两间房子,老两口子都在家。
“我们是市公安局刑警队的。”朱大兵亮出身份,“您报案……”
“警察同志,有我孙子消息啦?”尹占海老伴儿忙问道。
“没有。”
尹占海望望警察,说:“哪有那么快啊!”
“请二老介绍一下童桐,是叫童桐吧?介绍他的情况吧。”警察说。
“唉,说起这个孩子,不得不说一件闹心的事啊!”尹占海伤感道。
尹占海是一家薄铁社的职工,铁活儿好手艺,主要为居民做保温窗。领导贪污薄铁社黄铺,他自己单干,成立了尹师傅铁艺社,物美价廉深受欢迎,生意越做越大,有了百多万家产。膝下无儿无女,老两口生活很富裕,老伴喜欢越层的房子,他们购买了一套,制订了旅游计划,先国内,后东南亚,再欧洲……美好的生活突然被打乱,一个注定改变老两口命运的人出现。
“尹叔!”
“志林!”尹占海认出来人,喜出望外喊老伴儿,“你快来看,谁来啦,快呀!”
老伴儿走出来,未等她开口,来人就亲切地叫:“婶儿!”
“志林啊!”
“是我,叔,婶。”童志林放下带来的礼物,是一只柳条篓,“给叔婶带点吃的。”
“来就来,带什么东西呀!”当婶的说。
“自养的东西,给叔婶尝尝。”
童志林打开篓盖,尹占海望眼惊诧道:“蛤蟆!”
“蛤蟆?”尹占海老伴儿未见到物,便惊讶了。
居住在三江城里最熟悉的声音是蛙鸣,虽不是“稻花田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清河边儿上的城市,夏季夜晚蛙鸣一片。贫困年代,蛙成为当地居民解馋的东西,更是薄铁社尹占海和童志林父亲的下酒菜。捉蛤蟆的工具简单,一根绿豆条(铁丝)磨出锋利的尖儿,称蛤蟆钎子。捕猎需要些技术,水中脚步要轻,钎子贴着水面移近目标,猛然朝前杵去。清河里的蛤蟆有几种,绿豆官儿,大花鞋,青蛤蟆……体最大的是大花鞋,腿儿粗肉多,蛤蟆主要是食腿儿。做法主要三种,油炸,跟炸鱼一样;炖,炖豆腐最好;最简便的是火烧,用盐醅好,吃起来有盐淡。
童志林小时候没少吃尹婶灶坑烧的蛤蟆腿,多数是尹占海弄来的。吃蛤蟆腿的人已经去了一个——童志林父亲,死在河里,不是捉蛤蟆,而是摸蛤蜊,总之是死在吃的上面,这一点人和鸟没区别,都为食亡。
“在哪儿抓这么多蛤蟆?”尹婶问。
“不是抓的,我养殖的。”
“你养蛤蟆?”
“婶儿,这是林蛙,也就是田鸡。”
田鸡可是好东西,同样是蛤蟆,但身价不同。它们的区别不仅在长相上,林蛙红肚囊……尹占海吃过林蛙,手艺人肚子不空,总有人请吃。他说:“志林,你说你养蛤蟆?”
“林蛙,叔我养林蛙。”童志林说。
“噢,在哪儿?”
“奶山。”
奶山是白狼山里中的一座山,水面很大,尹占海疑惑道:“恁大的山,养林蛙?它们还不跑掉?”
“在一条沟子里养,有围栏。”童志林说他的养蛙场在山沟里,“我养林蛙两三年,很是顺手。”
“顺手就好,如今钱不好挣。”尹占海说。
童志林找父亲的朋友有目的,不是见面便说,一点儿一点儿地朝目的迈进,他说:“我没什么事儿,来看看叔婶。”
“有事儿吱声,我们跟你父亲是啥关系啊!别外道。”尹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