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植物園

序二 以兒童視角真實地反映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

字體:16+-

——評《我家的月光電影院》

李春林

薛濤的這本小說集,本來已有崔道怡先生作評,但因薛濤後又增補兩篇作品《我家的月光電影院》及《打開天窗》,而崔道怡先生現在無暇再來評論此二作,於是我隻好奉趙鬱秀先生之命,中斷正在撰寫的另一篇關於魯迅的論文,匆忙在此狗尾續貂。

當下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應是一切有良知的作家關注的焦點。因為所謂“以人為本”,若是不落實在對弱勢群體的關懷上,不落實在改變他們的生存狀態上,恐怕也隻不過是一句空話。其實,作家的人本主義,也正體現於此。這業已為中外文學史所證明。

薛濤作為一位成就斐然的兒童文學作家,曾寫過許多哲理小說和幻想文學,大多給人以智的啟迪和美的享受。而其中亦不乏對弱勢群體給以深切關懷的文字。

如今,他采用了傳統的現實主義方法,以兒童的視角,真實而深情地寫出了當下中國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這就是中篇小說《我家的月光電影院》。

一看題目,即令我想起多年以前看的一部意大利電影《天堂電影院》。時隔已久,情節未免模糊了,但影片中的略帶感傷、惆悵的格調,蘊涵著的追求、奮鬥的精神,仍在心中一隅存留。

薛濤此作亦不乏此種意緒,隻不過《天堂電影院》更多的是以成人視角對童年往事進行回敘,而《我家的月光電影院》不獨是對充滿童趣的自身生活的映照,也是以兒童視角對成人社會的觀察。正因此,小說形成了兩條敘事線索:父親由於下崗而不得不重操就業,找出了一台閑置多年的舊放映機,在自家小院辦起了被小主人公稱之為“月光電影院”的露天電影院,後來又一波三折,最後到農村去發展;另一條線索則是小主人公及其夥伴們囷繞著看電影所引發的糾葛與“恩怨”,而重頭戲是對於特困家庭孩子宋朝的“圍剿”與幫助。成人們有了新的生機,孩子們也得到了成長。而這兩條線索並非平行關係,而是大故事下麵套著小故事,有點類似同心圓,但這同心圓又不是十分規範的,兩者之間時有交並那圓心自然是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