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尘

17

字体:16+-

文举,钱塘人氏。钱塘者,今杭州市。其父文景,为当地有名画师,人物山水,倶得其妙。文举少年时家境富有,天资聪慧却好玩乐。他兴趣不在绘画方面,而是金银锻造工艺。所谓锻造,即用金银打造人物、花鸟、礼器等工艺饰品,待价而沽。当时富家权贵,多以购买此物为风尚。文举是极为聪慧手巧之人,经他设计构制的物品,个个有如活物一般。售价也比别人高出几倍。文举因此声名远播,自己也极为得意自负。有一日,文举进了一家工艺店铺,看见一位工匠正把许多金银花鸟投进熔炉。细一察看,那些花鸟正是自己所造,不免大为惊讶,问匠人何故要毁坏这些精美礼器。匠人说,这等工艺饰品,原本就是富家玩物,各类造型都依时令风尚,如今又有了新款工艺,这些旧物便都过时了,要回炉熔化,再制新品。文举一听,顿时恍然。他原以为自己所制器物,机巧生动,不仅可把玩清赏,还可以传之后世而成不朽精品,不承想,倏忽之间,已为世人所弃。由此看来,机巧玩物终不能传世也。幡然悔悟,立志学画。文举原本天资过人,既下决心,画艺大进,果然不久之后,其山水人物已为里巷四野称赞。当时正逢朝廷网罗天下有才之人。其父文景先生被召为宫廷画师,即刻就要进京待诏。便带上文举,一同启程进京。当时明都城还在南京。到了南京,只见人群熙攘,一片繁华景象。文举年少,挑一担行李,不免走走停停,左顾右盼。到了南京水西门,更是物华繁复,文举索性放下担子,只顾着观赏此地风光。不料旁边一个挑夫起了邪念,趁着文举贪玩,挑起担子就走。顷刻之间,已然没入涌动人流中了。那行李中装有衣物盘费,文景先生若干书画条幅,更主要者,还有朝廷诏书和地方通牒公文。文景父子顿时面容失色,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有热心人便建议说,若记得挑夫姓名状貌,或可请当地长者查找此人。这挑夫是文举到水西门时上前来搭讪的,并不曾问其姓氏;相貌倒也有一点儿印象,只是并无特别之处,茫茫人海,如何辨别?文举细想片刻,便进了一家店铺,索要纸笔,依先前印象画出一副挑夫的相貌来。文举描摹之时,一旁有许多人围观,初时轮廓模糊,浅次形貌清晰,众人都称赞文举下笔如有神助,画上之人,眉眼生动,似乎在某处见过这人,但又不能说出究竟。只见文举在画中人的眼睛上轻轻点上最后一笔,那人立刻就如活过来一般。人群中突然有人惊呼道:这不正是水西门三里巷的徐二么!话一出口,众人便都附和点头,早就有人带路,穿过三街两巷,果然看见挑夫徐二神色张皇躲在家中,只一会儿工夫,就从他后院找到文举的扁担。原来这文举所摹画像,竟如徐二一模一样,分毫也无差别。一时间,南京城内人人都知道有个少年画师,绘画点睛功夫,比上古顾恺之还要神奇。但文景先生深知江湖险恶,对其管束极为严格,告诫文举艺海无涯,不可恃才而放旷,只让他专心学画,以求技艺精进。不久朝廷迁都北京,文景父子也一同进京。文举此后一心学画,数年过去,技艺大长,花鸟走兽,草木山风,一下笔即有如神助。这文举还有一样本领,就是临摹古人山水,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文举作画之时,正值南宋院体画风盛行,其绘画风格,也多受院体画派影响。文举有时便专门临摹南宋大画家马远、李唐、郭熙、夏圭诸人作品。他着墨运笔,竟与原作不差纤毫,连时人都莫辨真假,更不要说后世之人了。现今流传下来的院体山水真迹,有一些其实就是文举临摹的作品。可见文举之才。文举自己也不免洋洋得意。

不料文景先生仙逝。文举便不能继续留在宫廷,于是回乡。文举自此专心绘画,名播四野,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以得到文举画作为荣,求画者络绎不绝。甚至有伪托文举之画而沽利者。文举听闻,也并不计较。文举名声,连当朝皇帝也有所听闻。有一日,朝廷下诏,文举被正式征召进京,做了宫廷画师。恰逢一日,皇帝要阅览画师作品,文举便呈上自己的一幅画,名为《秋水独钓图》。画上是一片茫茫秋波,隐约远山,江面上一叶小舟。舟上一人正在垂钓。所不同者,这垂钓之人身着一件大红袍,在苍茫烟雨中极为醒目。一见此画,群臣和画师都不免发出称赞之声。凡画家都知道,绘画色彩中,青赭最易着色铺染,唯有这大红色最不易皴设,因此许多画师有意回避画中红色。文举却故意以大红着色,以此炫耀自己才华。不料突然有人说,此画虽为佳构,但微臣却有浅见,与众人不同。说话的人名叫谢环,是当朝另一位画师,很得皇帝喜爱。皇帝便叫谢环说出理由来。当下谢环不慌不忙地说,朱赤之色,代表富贵权位,只有我天朝宫廷高官才可以着青紫红袍,山野渔夫应着白衣,岂能随意僭越呢?这岂不是讽刺圣上不公而乱了纲常吗?听了谢环之话,皇帝顿时龙颜变色,拂袖而去。这谢环其实是嫉妒文举才华,只是一直不曾找到诋毁机会,见到文举《秋水独钓图》,心里不免又妒又恨,担心会因此而失宠于皇帝,于是就大加曲解而行诋毁之能事。从古至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何况争权夺利之宫廷。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当朝皇帝若不喜欢他的画,谁敢有称赞的言语呢?文举就因这幅画而即刻出了宫廷,客居京城。旅居之时,门庭冷落。从前一帮奉承之人,一个也不见踪影。他用心作画,只可惜无人来买,竟至于到了生计艰难的地步。穷困之时,也曾在京城繁华之地,向旧日朋友乞讨。转眼之际,已是满头白发了。只能再回杭州。文举胸中有抑郁不平之气,作画时难免借画风而浇心中块垒。因此其晚年画风大变,枯石苍云,刚峻凌厉,其画少皴染无墨骨,只用简约墨线勾勒,清空迷蒙,极有文人隐逸空幻之趣。这一时期的画品当是文举一生中最高者。可叹,杭州也仍为势利之城,文举虽有如此佳作,却也是知音稀少。人人都以为他是失宠于当朝皇帝的没落画师,便也就以他的画作为末品了。文举晚年时节,一女出嫁,苦于无资置办嫁妆,于是拿出自己最钟爱的作品求售,竟然应者寥寥。文举不免慨然而长叹道:想我一生画画,都在追寻高远浩渺之气,却不料为区区金银所累,这难道是文人的命运吗?正在愁苦无计之时,杭州城里一位知府听说了此事,便出资收了文举的画,又另捐若干钱物,以助文举度日。这位知府很是赏识文举才华,但世风如此,他也不能左右人心风尚。可怜一代画师,竟也晚景凄凉,终至于悒悒而终。

文举一生,除去少壮风流,大多年景都潦倒度日,既为世俗所弃,其大多作品也就散没无闻。所以文举作品,留到后世的就很少了。后人多知晓文徵明、唐伯虎、董其昌诸位大师,却少有知晓文举者。殊不知这些绘画大家,其作品多受文举影响。所谓世事沧桑,其荒谬之处就在这里。

你可曾知晓《问道图》是何来历?这幅画正是文举先生晚年所作,是他自己极为用心的作品。但苦于无资嫁女,因此就拿出此画求售。正是前面说到的那位杭州知府,收罗了此画。此事确凿,是因为这位知府任职之余,曾著有《杭城杂录》一书,其中“文海录”一章中有记载云:

癸未秋,以一千钱购得山水画作数幅。内有《问道图》者,空远萧疏,为画中上品。此画为杭城文举所作。文举先生为当世隐者也。

又,明代文人朗英所著《七修类稿》中也有记载说:

癸未冬,杭城知府邀约品茗,见其收罗书画逸品。内有文举所作《问道图》一幅,见之则满目萧然,意境迥然。又叹其生不逢时终日困顿也。

《明代画录》中也有记载说:

文举晚岁愈贫困,嫁女无资,遂取己平生所得意画作,辗转市中求售。杭城知府怜其才,出资收之。其画中有《问道图》者,笔法尤胜。

谁知世事无常,弘治年间,江南大旱,四方灾民蜂拥而入杭城。一时间哀鸿遍野。杭城知府怜恤流民,未曾上报朝廷而开仓放粮。龙颜大怒,命浙江巡抚严加查办。可怜一个清廉正直知府,被革职而流放西北戍边。此后竟然不知所终。这《问道图》也就无从知晓其下落了。

季老讲到此处,我忍不住插话说,这位杭城知府可是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