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自從認識了張良,可以說如魚得水,在他從農民到皇帝的過程中,幾乎每一次關鍵性的決策,都能找到張良的影子。
到了鹹陽,劉邦以成功者自足,張良不讓,劉邦馬上收斂起來。
鴻門宴上,劉邦命懸一線,張良助其化解之。
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劉邦不高興去做,張良勸他還是要去,借機韜光養晦,發展自己。到了之後,又要他燒毀棧道,迷惑敵人,還支持他起用韓信,為還定三秦埋下了伏筆。
不好的是,張良雖然為劉邦出了不少力,但他一心想的是為韓國報仇,這讓劉邦多少有點不爽。到了漢中後,張良本來有些水土不服,這時韓王又派使者請他回去,他一心想的韓國,便來向劉邦辭行。劉邦雖不忍他離去,但又不好阻擋,因為事先已講好是向韓王借張良使用一段時間,便贈予張良一筆金珠財寶讓他回去了。
但張良是不愛財的,他回到韓國後,就用這些錢去打點項羽的部下,借機對項羽說:“沛公已燒毀棧道,表示了不出漢中的決心,大王對他可以放心了。”項羽聽後便不再處處防著劉邦跟他爭奪天下。
劉邦占領秦地後,項羽有些懷疑劉邦有野心,這時張良又來說:“他隻不過想得到當初楚王許諾的一個封號,絕沒有更多的想法。”項羽也信了。這為劉邦一步步坐大贏得了時間。
張良雖然離開劉邦了,但還處處為劉邦辦事,那種擁劉之心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可惜這樣一片忠心,並沒有換來劉邦的全部真心。政治家就是這樣,你就是為他死,他也覺得是應該的。要麽怎麽會有一位西方人說,所謂政治家就是一群最不要臉的人的稱謂呢。當然,張良這樣做的結果,劉邦對他還是比對其他人好得多,到最後給他安排了一個小孩。
張良雖一心複韓,無奈他那韓王本不是什麽英雄,也沒有點奸詐的小手腕,隻是仗著祖宗的光才到了這個位子上,但處在那樣的亂世,他怎麽能夠做得牢靠呢,所以沒有多久,就讓項羽看著不順眼,找個借口給殺了。張良振興韓國的計劃落空了,隻有還回到劉邦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