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家

第二十九章

字體:16+-

此時在中國,滬深兩市為奪取證券市場的龍頭老大地位,展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爭鬥。

自從1993年的金融整頓開始,股市便連帶著泛綠。1994年,證監會發布了四大救市措施,股市也隨之上漲,但起色不大。後來發布的一係列利好消息,也曾讓股價一路看漲,之後便股市振**,又開始退潮。到1996年初,中國股市已經走“熊”三年,許多股票都跌到極點。不料春節過後,滬深股市就連連跳高,大家將信將疑地開始建倉跟進。這當兒,宏觀政策也來加油打氣,利好不斷,股市便群情振奮、行情高升。在這輪行情中,還有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及兩個交易所之間的較勁兒,拉開陣勢吸引了眾多券商……

1995年,上海股票交易量為3103億元,深圳為923億元,滬強深弱。這一年,廣東股票“鴻雁”原定在深圳上市,但深圳開不出好價錢,於是鴻雁北飛,改嫁上海,等於給滬深之爭火上澆油。到1996年,兩市競爭更激烈,又出現深強滬弱的局麵。上交所的股票交易規模和活躍程度都大幅落後於深交所,擬上市公司、投資者和市場資金,都明顯流向深圳。

當年六月份,央行上海分行宣布,歡迎異地券商在滬開辦營業部。因原本的上證指數存在不足,削弱了上海證券市場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上交所又正式推出上證30成份股指數,即在上市的A股股票中,抽取最具市場代表性的30種股票為樣本股編製而成。這是個巧妙的設計:先選出60家,再確定30家,且不搞終身製,過段時間就淘汰三分之一。不少上市企業都以上證30指數的成份股為榮,於是題材就源源不斷而來,想象空間也無限擴展……

與此同時,深圳也在加油,推出了30家績優公司,與上海相抗衡。到1996年的9月,深圳一下子就超過了上海。當時上海的股票交易量為4893億元,深圳則達到5739億元。上證綜指漲幅約為163%,深圳則為300%,如此這般,上海豈能不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