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司马镇的老街慢慢行步,寻觅沧桑岁月沉积遗忘的历史,翻阅亚东这部史诗的长度;站在终年不息流淌的亚东河边,聆听哗啦啦奔腾向前的河水,讲述亚东过往的风云故事……
亚东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古时期就有藏族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很早以前,亚东山谷就是西藏通向印度平原的唯一大道,据说玄奘到西域去取经时,就是通过这条路去的印度。因此,它是沟通西藏与南亚的重要通道。
7世纪前,今亚东县境内北部帕里一带隶属于吐蕃时期12邦国之一的洛昂统治的一个小邦国,其统治中心在江孜。
7世纪初,吐蕃王朝立国之君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政权。他在位期间平定吐蕃内乱,确立了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法律等制度,并且从唐朝和天竺引入佛教,至今备受藏族尊崇。在全境设有“五茹”,为军政一体的行政区划,亚东隶属于“五茹”之一的“茹拉”管理。他曾带兵从这里到了南方平原。
8世纪后半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把帕里一带赐给吐蕃豪族“桂氏”家族作为其封地之一,称为上部“桂域”,意即桂氏封地上部地区。此状况维持了大约400年时间。
13世纪中期,在元朝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西藏建立了统一的地方政权——萨迦政权。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亚东隶属于萨迦政权。
14世纪上半叶,萨迦地方政权之下的江孜地方首领,帕巴贝桑布在帕里仁青岗建立了宗一级政权机构——帕里南杰城堡,委任其弟帕巴仁钦为第一任宗本。
15世纪,江孜地方首领帕巴贝桑布家族后裔,被称为江孜法王家族。亚东县辖境基本在江孜法王家族的统治下。
明代中央政府建立后,在西藏实行了“多封众建”策略,对固有的世袭贵族和权贵予以扶持。亚东地方包括今锡金、不丹等地依旧是江孜法王辖地。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在蒙古汗王固始汗的支持下,第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正式设立帕里宗,在亚东设立日纳宗(今锡金境内),成为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边境14个宗之一。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亚东边界一直到锡金的甘托克以南地区。八世达赖时期将亚东管辖的日纳宗所辖部分牧场赏给锡金王室。但当时的锡金王室仍然归西藏地方政府管辖,清中央政府在交易边界设立“鄂博”(界碑)。
亚东历史上只是卓木山谷里的一个小山村。
每一个地方的形成,都有着她蕴藏的历史文化,渊源的人文风情。为了对“亚东”来历的探究好奇,笔者专门向当地藏族老人打听她的来历——
在亚东民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藏传佛教噶当派始祖——仲敦·杰威琼乃,大约在距今近1000年的时期,仲敦·杰威琼乃在拉萨北面200多公里,西藏中部的澎波河流域的林周县唐古乡境内,主持修建起西藏“噶当派”的第一座寺庙——热振寺。
藏语“热振”一词,翻译成汉语,意思是“根除一切烦恼,持续到超脱轮回三界为止”之意。
据说,从前热振寺附近周围的山,没有一棵树木,长不出青草,更看不见格桑花,四周全是光秃秃的荒山。
据说仲敦·杰威琼乃的弟子——蕊巴嘎布活佛,为了让热振寺周围的秃山种树长草,创建出一个适合人居的环境,为当地人造福,带上弟子出行南下,开始寻找树种。
当仲敦·杰威琼乃一行来到位于亚东境内的朗加山时,看见这里满目青山绿水,森林苍翠。于是,他就指派弟子采集树种。
当树种采集好后,蕊巴嘎布活佛站在朗加山顶上,久久不愿意离开。他想在这个美好的地界,创造一座人居的村子。于是,他脱下佛帽,念经祈祷:“愿你落在一个美好的地方,变成一座造福世人的村庄。”随后,他把佛帽抛向空中。佛帽随风飘飞,快乐地飘向山下的峡谷。
当蕊巴嘎布活佛的佛帽,即将落入峡谷中飘移的云雾里时,突然从满天的云雾中,腾空而起一条彩虹。
蕊巴嘎布活佛的随从,看见这一惊喜的天象,大呼叫好,赞叹活佛帽显灵。由此,活佛就给佛帽落地的地方赐名“卓木”。“卓木”是藏语,翻译成汉语叫“亚东”。从此,这里便渐渐地出现了人烟……
蕊巴嘎布活佛一行从“卓木”采回的树种,种在热振寺附近的荒山上,慢慢地生长成林,造福子孙后代。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无从考证。我从史料中,查阅到“亚东”一词的产生,这也许这才是“亚东”来历。
在100年前,英国侵略西藏时,英军曾经驻在亚东谷地的一个名叫“那东”的地方。
一个英军文官,一不小心就把“那东”(NA DONG)”的第一个字母“N”,错写成“Y”。从此,英军就开始使用“YA DONG”一词,标注在军事地图上,写在文件里。于是,汉语中的“亚东”一词就这样问世了。
其实“那东”,仅仅是亚东谷地一个小小的地方名字,怎么能代替亚东谷地整个地方的名称?但在当时就这样慢慢流传开来,后来约定俗成,只好这样将错就错,沿袭地把“亚东”称呼至今日。
在典籍上,仁青岗一带被称为老亚东或亚东,乃堆拉山和则里拉山下面的谷地被称为亚东山谷。
据史料记载,很早以前,亚东就是中国、锡金、不丹王国之间的“国际集市”,各国商人通过骡马运输,交易对方所需要的货物。正是因为有了繁荣的商贸,下司马镇成为商人们的休息地。后来随着商贸的发展,这里成为马帮、驼帮的休息地,下司马镇才开始有人居住。
1888年英国侵略军发动了对西藏的第一次武装侵略,藏军在隆吐山设防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失守。昏庸懦弱的清政府先后与英帝国主义签订不平等条约,英帝国主义获得了对锡金的统治权和在西藏通商的权力。
1894年5月1日,亚东关被迫开为商埠,紧闭的西藏大门从此被打开。英国在距亚东县城12公里,位于下亚东乡春丕塘东部,则里拉山口和乃堆拉山口之间的一条峡谷之中,修建了商务代理处,这是英国入侵后在亚东修的第一座建筑。
亚东被迫打开商埠后,清政府就在西藏亚东设立了第一海关。1903年英军突袭侵占了帕里,随即此海关被取缔。现存海关遗址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包括6栋石砌建筑。中锡通道从遗址中间穿过,将整个建筑群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面有公署衙门、关帝庙和两栋住房,南面为海关办公室,遗址现残留着部分炮台的残壁。
英国强迫清政府将亚东辟为通商口岸后,商务代办、邮局、驿站迁至下司马镇。加之各国商人在这里互通有无,各种文化在这里激**沉淀。于是,在下司马一带的民众纷纷效仿英国人修建“铁皮房”,并融入了西藏元素,形成了既富有“大吉岭”特色,又有西藏特点的建筑,这就是下司马镇的雏形。
英帝国主义在1904年,通过侵略战争摄取了在西藏的多项权利,当时的下司马镇以南地域正式沦为半殖民地。现存于亚东县城中学后山坡上的“英国驿站遗址”,始建于1936年。该驿站是当时英帝国主义在亚东境内,共建的七个驿站中唯一保存完整的一个。
这个驿站建筑风格,是英国庭院式风格,平方坡顶,石木结构。门前有宽阔的走廊,屋内地板由实木铺成。中间客厅和三间卧室,都有一座考究的壁炉。四周是高一米的栅栏,院内是碧绿的草坪。在房屋左侧约30米处,是用木材搭建的厕所,屋后的山坡上种有各种果树。
驿站成为英国侵略者,在西藏土地上留下的唯一的保存完整的建筑物,也是近代史上我国西藏被侵略的最好历史见证。
英驻亚东商务代理处遗址、清代海关遗址、亚东驿站等边关古迹,见证了边关小城的荣辱兴衰。
亚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她像一把伸向南亚大陆的钥匙,打开了贸易交流的大门,曾经繁极一时的进出口贸易给这块弹丸之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荣耀与繁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四川、贵州和云南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当日本人封锁了滇缅通道后,大量的军用和民用物资,都需要从印度运往四川,除了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外,最活跃的民间运输线,就是云南到西藏的茶马古道了。
亚东的发展繁荣,与帕里镇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200多年前,一批批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帕里,这些移民中有逃来的农奴、有传播宗教的教徒、也有一些寻找机会的商贩。随着人员的增多,加上帕里地处不丹、锡金、印度几国的交接点上,中外贸易自然产生。
历史上亚东通往帕里、帕里通往乃堆拉山口没有道路,亚东人民为了生存,人背马驮货物,换取钱粮,人和牲畜踩出了一条羊肠小道,这条道称为交易茶马的古道。
从亚东到拉萨,骡马走11天,物资运输相当困难。这条道上马帮驮队长期络绎不绝,来来往往运载货物。人背货物主要是从锡金的甘托克到下司马镇,往返200多公里,每人每次负重100斤左右。
他们背出的是羊毛、羊皮、牛尾巴等,背进的是香烟、白糖、米面和百货。羊肠小道,路险难行,冬季大雪封山,更加艰难,雪深路滑的地方,有时还要爬行才能通过。
到了20世纪初,帕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商贾云集、人声鼎沸的商贸重镇。西藏政府就在帕里设立了“帕里宗”,西藏大宗的对外贸易基本都在此进行。
各国商家云集于此,藏区有实力的大家族也纷纷在此设立商号、分号,做进出口贸易。来自不丹、锡金、印度、尼泊尔的商人,还有很多从康区来的康巴人,都到帕里来做生意。据记载,最热闹的时候帕里镇内,有来自全国各地马帮的骡马千余匹,来自不丹等境外商人数百人。
亚东,历史上曾隶属于帕里宗。西藏民主改革以前,下司马镇是在帕里的管辖之下。帕里宗本派一名官员到下司马镇,这个官员叫作“扎旭”。
扎旭手下有几名当地民众推选的头人“贡推”,他们共同管理当地的行政事务。谁当选“贡推”,他就要在群众集会上宣誓就职。宣誓就职要举行专门的仪式,在仪式上,周围的百姓都召集起来,杀一头牛取出鲜红的牛心,摆在供桌上。当选“贡推”的人,对着供桌郑重宣誓:“处理诸事,做到公正不偏。”
据说上一世卓木噶希活佛观看了一次“贡推”宣誓就职仪式。当时在仪式上就要宰杀的那头牛脱绳跑掉了,在场的百姓群起而抓之,把它杀死了,取出心脏,摆在供桌上。卓木噶希活佛看了这个场面,觉得惨不忍睹,于是出面制止,并用红色的“多玛”供品来代替牛心。
这样既满足了宣誓仪式上的需要,又可以保护一条生命。往后“贡推”宣誓仪式照样举行,所不同的是再也看不到杀牛取心的血腥场面了。在封建农奴制的旧西藏,这种古老的习俗在其他地方也很少见到。
1960年6月,亚东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江孜地区专署。四年后江孜地区与日喀则地区合并,亚东划归日喀则地区。
2014年7月,日喀则撤地设市,亚东县属于日喀则市。如今亚东县辖2镇5乡,25个行政村(居委会),67个自然村。县境内藏族人口占95%。同时有汉族、加族、夏尔巴人居住。另外,境内还有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国侨民居住。
千百年来,生活在亚东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的双手,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富丽堂皇的藏传佛教寺庙、优美多姿的藏族歌舞、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诙谐幽默的民间谚语,丰富了亚东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革命烈士陵园,以及英国驻亚东商务代理处、清代海关、曲美雄谷、亚东驿站等重要遗址,是对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佳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