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东县堆纳乡吉汝村,有一个著名的抗英遗址——曲美雄谷。这里用玻璃屋罩着一块像“太阳图腾”,看似汉文“门”字的抗英英雄纪念碑。碑体上用藏文和汉文铭刻着英国侵略西藏的惨烈文字……
我站在这座屹立在草原和蓝天白云之间的纪念碑下,印刻在碑上的文字虽然有些模糊不清,却向人们讲述着那段悲壮的历史,也见证着人们口口相传的藏族英雄壮举!
1904年,英国将战火燃向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西藏的祥和宁静由此被打破,一场实力悬殊的惨烈战争,在“世界屋脊”上展开。
英军为打通进入中国内地的门户,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悍然发动了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战争。英军经岗巴入境,随后入侵亚东,企图通过曲美雄谷入侵江孜,进而直逼拉萨。
在曲美雄谷,1400余名守关藏族军民,在此阻击侵华英军。藏军虽武器落后,但布防有序,英勇抗击。英军屡攻不克,就以假装谈判的阴谋得逞,凶残杀戮我藏族同胞。千余藏族英雄儿女,为保卫家乡、保卫祖国奋勇杀敌,英勇献身,慷慨就义,气贯长虹。
这座曲美雄谷抗英纪念碑,是在纪念抗英战争100周年之际,亚东县利用300万元人民币,启动了曲美雄谷遗址保护项目,项目包括全玻璃透明纪念馆、纪念碑和纪念广场以及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这里已打造成为红河谷旅游景区的重要一站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曲美雄谷抗英遗址,静静地伫立在草原上,诉说着那一段悲壮的往事。英魂震撼,昭示后人。
我伫立纪念碑前,遥想在一个世纪前的英国侵略军队,从亚东一路北上,入侵中国土地。西藏民众的无畏与殊死抗争,大清王朝的破败与懦弱忍让,已深深烙入中国近代历史血与火的篇章之中。那慷慨与屈辱交织的一刻,多少年后,人们都没有理由忘却。
雪山依旧在,泉水仍在流。蓝天白云下,纪念碑门屹立,在向过往行人诉说着这段悲壮而惨烈的历史——
英国入侵西藏,亚东就是一部长长的抗英史诗。我们要翻阅这部沉重的史诗,让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定律。让我们记住那段悲壮的历史,唤醒我们知耻而后勇,雄风奔向未来,就必须从“序幕”讲起。
英国入侵西藏领土,原起于东印度公司。
160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印度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全称“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或“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一个股份公司。1600年12月,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
实际上这个特许状,给予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0年余。随着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它还获得了协助统治和军事职能。后来被解除行政权力,开始从事商业剥削。
1764年,英国征服了孟加拉以后,扩张活动开始北移,于是毗邻印度的尼泊尔、不丹和我国西藏地区,便成了东印度公司发展所谓“贸易往来”的主要目标。
英国打败印度孟加拉后,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就企图向西藏倾销商品。
当时这一活动是通过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进行的。从此,他们多次派人入藏,了解西藏经济、贸易等方面的情况,怀揣着日不落帝国的狼子野心,借以作为对西藏进行经济侵略的依据。
在那时,西藏的商品大部分都是从内地输入,主要通过四川、云南、新疆三条线路,部分从尼泊尔、锡金等国输入,同时西藏方面将黄金、麝香、羊毛、药材等物品运往内地。这条黄金大通道,令东印度公司垂涎三尺。
东印度公司为了进入西藏,出兵侵入紧邻西藏南部重镇帕里的库赤一贝哈尔土邦。六世班禅派遣特使,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和礼物来到印度,面见第一任英印总督哈斯汀斯,希望进行调解,请求哈斯汀斯撤军,放下屠刀,居中调停,避免生灵涂炭。
当哈斯汀斯得到六世班禅的信后,不禁大喜过望,希望借机与西藏建立直接的外交和贸易关系,认为是进入西藏的绝佳机会。
英印总督哈斯汀斯,任命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秘书,28岁的波格尔为特使,外科医生汉密尔顿为其助手。波格尔此人履历与哈斯汀斯类似,同是少年漂泊海外,万里蹈海来到印度。
据说波格尔是在印度的少数英国人中,长期和西藏人接触过的,并且了解西藏的特质和性格的权威人物。他是个优秀的观察家,具有模仿西藏人的行为动作的才能。
波格尔动身之前,哈斯汀斯把他召进英印总督,对他下达指示:“你出使的主要目的,是开辟从不丹夏都扎西曲宗,到拉萨以及西藏最远方的商业联系,争取前往拉萨,与西藏地方政府建立联系;搜集与西藏有关的政治、经济、物产、风物等方面的情报;携带英国货物清单,试探英国商品在西藏的销售可能,并在沿途收集牦牛、核桃、人参等英国人感兴趣的货物样本,搜集中国内地、西伯利亚、克什米尔等地的交通贸易和政治情报……”
至于波格尔滞留西藏的具体时间,哈斯汀斯在召见他时没有具体规定,只要求尽量拖长停留时间。
波格尔一行出行之前,用信函通知了日喀则方面,派人到不丹的扎西曲宗等候他们……
1774年5月,波格尔一行启程离开加尔各答,沿着古代商路一路北上。就在波格尔一行满心欢喜到达扎西曲宗之时,见到了在此恭候的六世班禅的特使。班禅的特使交给了波格尔一封用波斯文的言语写的信,明确告知:西藏是大清领土,禁止任何外国人进入,这也是大清皇帝的意思。
还没进入西藏领土的波格尔,就被一个“钉子”扎了,可他仍不甘心,遂动员当地土王德布王游说班禅。德布王早就对英国人在南亚次大陆横行霸道痛恨于心,劝波格尔放弃这次行动。但波格尔仍不死心,派已被东印度公司收买的印度僧人普南吉到日喀则活动,声称公司已按班禅的请求从不丹撤了军,缔结了和约。如果班禅拒绝公司的“友好”表示,公司将考虑对不丹重新使用武力。权衡再三,班禅最终同意波格尔到日喀则。
路上经历长达半年多的波格尔一行,于11月抵达了日喀则。几天后,波格尔在日喀则郊外的南木林觐见了正在这里避暑的六世班禅。无论此时的波格尔是如何的巧舌如簧,始终没有得到班禅对通商一事的允诺。
为了赢得六世班禅的信任,更为了他们不可告人的秘密使命。在日喀则逗留期间,波格尔一伙穿藏袍、学藏语、喝酥油茶、吃糌粑,并利用各种机会深入藏民家中,观察藏民的生活习俗、家庭组织,乃至婚丧嫁娶等等习俗,并加以详细记录研究。
虽然打开中国“后门”的最终目标没有达到,但根据波格尔一手资料撰写的有关西藏情况的书,成了日后欧洲殖民者研究西藏的最早的标准教科书。
波格尔在给东印度公司的报告中写到,拉萨政府认为派我来是探测他们的地方。这样,英国的野心很可能推动侵略,而英国人的武器之精良将得以成功!
拉萨方面显然十分清楚波格尔此行的目的,所以当波格尔向班禅提出想去拉萨时,遭到了来自拉萨方面的断然拒绝。波格尔又试探着提出与班禅的辖区建立通商关系,又一次被拒绝。波格尔沮丧地说:“中国在西藏的主权,是在所有路上阻止我前进的绊脚石。”
1775年4月,波格尔一行离开了西藏。临行前,六世班禅交给他一封致哈斯汀斯的信,郑重声明:西藏处于中国皇帝的绝对统治之下!
1779年,东印度公司的上层做出了一个决定,要搜集有关从印度有没有可能去西藏,从而达到同中国西部地区通商的设想。之后第一任英国印度总督哈斯汀斯第二次派波格尔去西藏。
临行时哈斯汀斯指示波格尔,探察队必须查明拉萨与西伯利亚之间的大片土地和交通情况,以及孟加拉到拉萨、拉萨至附近各地区的道路和居民情况,并设法缔结孟加拉与西藏之间的商约,争取在拉萨设立英国商务代表机构。
波格尔一行,在亚东河谷进行秘密探测,测绘地图,寻找捷径。波格尔带回的情报,使东印度公司了解到,在西藏南部边境的几条峡谷中,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茶马古道仍然畅通着。在这些峡谷中,亚东峡谷是最早被英国人盯上的通往西藏的通道。它也是茶马古道通向锡金西藏境内的最后一段。
在这次艰难旅途结束后的第5年,34岁的波格尔因心脏病,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去世。在印度的一处墓地里,埋葬着英国第一个进入西藏的官员。
1783年,为了挽救东印度公司出现的经济危机,哈斯汀斯派遣忒涅和桑德斯沿着波格尔的老路,再次潜入西藏。忒涅在扎什伦布寺住了3个月,企图签订商约的事,依然毫无结果。忒涅的报告中还特别呈报说:“清政府对西藏的统治是阻碍通商的根本原因。”
波格尔和忒涅的前后两次入藏探查尽管失败了,但他们获得了大量有关西藏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重要情报,这就更加刺激了英国殖民者的侵藏野心。
为了连接这条古老的通道,英国加紧在印度修建铁路,到19世纪80年代,铁路已经修到了英国在锡金的租界大吉岭,从印度的加尔各答到西藏边界只需几天时间。
英国商人最感兴趣的是西藏的羊毛。当时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期望通过东印度公司购买到西藏的羊毛。而当时东印度公司却只能在尼泊尔、不丹等国家进行羊毛交易。
西藏,这一西方人几乎未能涉足的地区,一直引诱着探险者的目光。从哈斯汀斯开始,历任英印总督都利用这种**,用金钱收买探险者为他们提供情报。
给英国提供重要情报的是被称作“班智达”的人。西藏周边国家的,主要是印度的土著居民,在英国设在印度的秘密间谍机构受训后,“班智达”被派往西藏,他们化装成去西藏的朝圣者或是僧人,用伪装的工具进行测绘。
那时,在英国官方的地图上,西藏部分几乎是一片空白。一次次的测量结果,渐渐完善了他们手中唯一的康熙年间的西藏地图。
19世纪和20世纪初,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由于对印度这一“英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和英国“食品篮”的高度重视,确保英国能在南亚次大陆长期稳定地榨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根据印度的地理特点和周边环境,英国的战略家们逐步提出了所谓“拱卫印度安全”的“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的战略思想。“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便是这三个缓冲区之一。
从这一战略构思出发,英国对西藏进行侵略就成为必然,还有通往西藏进一步向中国西部扩张。由此也可以看出,挑起侵藏战争是英国的既定目标。
英殖民帝国侵略西藏是从侵略锡金开始的。1830年英殖民当局以调解锡尼关系为名,实际控制了藏印交通要道,为英军殖民锡金,并进一步入侵西藏奠定了基础。
1835年,英国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向锡金租得大吉岭,作为东印度公司的“避暑地”,以此为跳板觊觎西藏。
英国对大吉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设计了一种铁皮房子,即房子以木材为主体,屋顶盖上“人”字形的铁皮,并设有走廊楼阁,方便晾晒衣物。
这种房子防水、防潮,保暖、通风,因而很快在当地流行起来。后来在亚东,出现了这种建筑。
1849年,英国征服印度全境,印度就成为英国东方殖民体系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向亚洲进行侵略扩张的战略基地。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英殖民当局趁机进兵锡金,尔后进攻不丹,不仅占领了锡金大吉岭和不丹噶伦堡等大片土地,并强迫尼泊尔签约,加强了对尼泊尔的控制。
英国在锡金、不丹等地捞到好处后不久,英国就开始逼迫西藏地方政府与英属印度通商,在遭到西藏地方政府严词拒绝后,英国随即以锡金为跳板,像以往一样,企图用武力征服西藏。他们不仅在锡金境内大肆筑路架桥,并擅自越过当时藏锡边界所在地日纳,进到西藏境内的龙土山窥探。
1865年,英属印度殖民当局派人乔装打扮潜入西藏,秘密绘制地图。虎视眈眈的英军已经距西藏咫尺之遥。沙俄此时正在为实现南下印度洋战略积极活动,侵略矛头也直指我国西北、西南地区。沙俄的举动对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构成了一定威胁。
英国由于经济危机,开始感到囊中羞涩。鼓噪:“我们坚决要求进入西藏,那儿有一个广大市场在等待着我们。”
很久以来,与中国毗邻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先后与中国封建王朝结成宗藩关系,作为宗主国的中国,一直向藩属国提供着强有力的军事保障,那些藩属国自然形成中国抵御外来侵略的一道防线。
从19世纪开始,西藏周边的国家烽烟四起。英属印度连连发动对尼泊尔、缅甸、拉达克、不丹和锡金的战争。这些中国的宗藩成员国,在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唯一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的军事支援上。但鸦片战争后的清王朝,已无力向藩属国提供军事援助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关系开始破裂。
到了19世纪70年代,毗邻西藏的中国外藩全部被纳入了英国势力范围,英国在战略上已形成对西藏的包围态势。西藏地方政府在承受着外来威胁的同时,对清政府的军事实力感到失望,但他们仍坚决地抵制着外国人进入西藏。
1874年(同治十三年)6月,英国以考察云南地区的商贸情况为由,派遣上校柏朗带领当时在印度的一支由190余人的英国官员、商人、军官、士兵组成的勘探队,途经缅甸自陆路进入中国云南,为通商做前期的准备工作。为了解决勘探队的语言交流问题,威妥玛在征得总理衙门准许的情况下,派遣翻译官马嘉理前往中缅交界处迎候。
马嘉理从同治十三年6月开始动身由上海出发,途经汉口、湖南、贵州、云南,于12月初十到达缅甸新街,与柏朗会合。
在为柏朗颁发“游历”护照时,总理衙门一方面曾婉言劝告柏朗:边境地区不安全,尽量不要前往,但柏朗一行人不听。总理衙门又要求沿途各省及云南督抚妥为照料。因此,马嘉理在进入云南后受到当地官员的周到款待和关照,十分顺利地出境。而马嘉理并未将自己的返程时间、路线预先知会中国官员。
当年1月17日,马嘉理与先期到达八莫的柏郎探路队会合。2月14日启程,挂起“游历”的招牌,擅自越过中国边境,侵入云南腾越地区的曼允。马嘉理率领“探路队”不但拒绝当地民众劝阻,反而扬言要进攻腾冲,并开枪打死群众数人。云南腾冲布置兵勇,于各要隘堵截洋人。
2月21日,马嘉理与4名中国随员抵户宋河,遭到当地人民的袭击,5人都被杀死,首级悬于曼允城墙上。经此打击,探路队不敢继续前进,退回缅甸新街。
正找事端入侵西藏的英国人以“马嘉理事件”为由,给清政府施加强大压力。1876年9月13日,李鸿章被迫与英国公使威妥玛签订了《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除“赔款”“谢罪”外,还允许英国人开辟印藏交通。
与此同时,英殖民者在锡金储备物资、增调军队,加紧进行侵藏战争准备。此后,英军故意制造边界纠纷,以西藏地方政府在龙土山设卡“破坏通商”为名,向清政府提出抗议,要求藏兵撤出龙土山。
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不顾国家领导主权,向英屈服,强令西藏地方政府撤出龙土山驻兵。但西藏地方政府坚决抵制,不肯撤出,并积极准备阻挡英军入侵西藏。
这个时期,每年从四川运到巴塘的茶叶不下1000万斤,价值约16万两白银。按英国人的估算,西藏与内地贸易总额,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共值白银200多万两。这一切都令英国资产阶级垂涎三尺。
西藏的市场固然理想,而廉价的原料更令人动心,如西藏的羊毛比英国便宜5倍,皮革便宜12倍,更别说那些稀有产品黄金、麝香、硼砂了。
此外,矿产资源也是令英国心动的,如英国探险家贺尔德希曾作了如下的自述:“不容怀疑的西藏的许多财富都在这里(西藏东部)——所谓财富并不只是某些原始粗野的艺术和工艺品,而主要是无穷的矿产。”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先后将尼泊尔、锡金、不丹等纳入其殖民势力范围,并在位于喜马拉雅山麓的西瓦利克山脉,大吉岭设立军事基地,准备入侵中国西藏。
西藏地方政府派兵力在龙土山设卡戍守,抵制外敌入侵。龙土山位于则里拉山西南的热纳宗。由于其是西藏与锡金交界的要塞,西藏地方政府便在此地的各个险要路径上建立哨卡,并修建了高大的堡垒炮台,驻守藏军。
1887年,在藏历中是火猪年。这一年西藏的冬天特别寒冷,不过,来自喜马拉雅山山那面的威胁,比之风雪更加让藏民们感到不安。
英人以考察商务和矿产为名,从锡金进入岗巴宗,遭到当地官员阻止,双方相持数月,英人不能前进,于是荒谬地宣称龙土山是在受他们“保护”的锡金领土之内,西藏军队在这里设防是越界行为,要藏兵限期撤卡退兵。西藏军民拒绝了英国人的无理要求。双方陈兵边界,实际此时,英军与西藏地方政府的暗战已经爆发。
暗战彻底转为明战,是源于英军的无耻偷袭。
1866年,噶厦派出藏军在隆吐山设卡,隆吐山海拔3800多米。阻止私自越境通商,阻止英国人进入西藏边境,并在山上修建了白光护法神灵庙。
1887年,西藏地方政府在驻藏大臣文硕的支持下,为抗击侵略军,指定代本拉顶色、孜准索南坚赞带领藏军和僧俗民兵,前往隆吐山及其以北设防,抵抗英军。
1888年2月,英军第一次侵藏战争爆发。英军竟对设卡防守龙土山的藏军发动突然进攻,西藏第一次抗英战争爆发。
3月20日,英军借口藏军侵入锡金境内,悍然向驻守龙土山的藏军发动进攻。藏军对入侵英军,英勇作战,形成了有效阻击。守卫龙土山的藏军以火铳、弓矢等简陋武器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终究还是未能抵挡英军大炮的轰击,鏖战数日后,藏军伤亡惨重,被迫后撤到纳汤,建石墙防守。
但西藏噶厦地方政府仍然调兵遣将,下令僧俗民众1万多人开赴前线,在6月至10月间同入侵英军数次作战,力图收回龙土山。
英军整顿之后,从容地对纳汤再次发起进攻,藏军虽然人数众多,守军英勇反击,但是武器装备落后,血战数日后,加之指挥失当,伤亡过大,龙土山之战最终失守,被迫撤至帕里等地。
实际上,此时藏军主力犹存,且军民“誓死抵御,决无二心”,发誓“战至男尽女绝”,各地调集的藏兵民上万人也纷纷前来增援前线。
相反,英军贸然深入,辎重补给尚未跟上,如藏军反击,英军必然溃败。
但遗憾的是,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惧怕藏边发生战事,却在战争开始后,坚持退让求和的方针,并将主张抵抗英印侵略的驻藏大臣文硕撤职,另派主和派大臣升泰接任驻藏新任大臣,并派英国人赫德之弟赫政充任其助手。
升泰到任后,完全执行清政府妥协让步路线,下令藏军待命帕里,不许反击英军。在此情况下,藏军虽然拼死抵抗,但最终未能阻挡英军进攻,英军先后攻陷则里拉、亚东、朗热等地。
升泰不仅满足英印的要求,和英军议和,还阻止藏军对英军发动反攻,贻误了最有利的反击时机。至此,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结束。
随后,清政府与英印谈判议和,并派升泰经亚东前往加尔各答,与英印政府总督兰斯顿正式签订了《中英藏印条约》,耻辱地承认了锡金受英国保护。按照英国的要求,划则里拉山口为西藏和锡金的分界线。
1893年,英国胁迫中方签订了《中英藏印条约续约》,并规定中国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此可以享受治外法权,迫使亚东于1894年9月1日开放通商,自亚东在开关之日起,5年内藏印贸易互不收税。
西藏军民第一次抗英战争失败。不过,抵抗尚未结束。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两个条约”,遭到包括西藏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
拉萨三大寺,号召西藏人民不同英印贸易,抵制印度茶叶运销西藏。西藏人民还拆除英印所立的界碑,坚持到自己的牧场上放牧,与入侵者抗衡,占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自此亚东被开为商埠,清政府在此设立了西藏第一个海关。英国商人可自由前往贸易,英国货物免税进入西藏,印度也派员进驻亚东。这样,英国初步实现了打开西藏门户,进入西藏的狼子野心的目的。
豺狗永远是喂不饱的,虽然英国通过第一次入侵战争取得了许多利益,但他们依旧准备对西藏进行更大规模的侵略。
1902年的冬天,英国派出一个所谓英国地理学家——荣赫鹏,他以英国任命的“西藏特派员”的身份,带领一支所谓的英国探险队来到西藏,表面上的目的是解决锡金与西藏边界问题,但其真正目的却是勘测,在亚东的地界侦查路线,为英国接下来的进攻做准备。
此前荣赫鹏刚刚从满洲进入中国北方,然后穿越蒙古戈壁,翻越天山,沿天山北麓至帕米尔开拓了一条从未发现的“慕士塔格通道”。凭此成就,他被选为皇家地理学会最年轻的成员,并授予该学会的金质奖章。
1903年6月,英上校荣赫鹏率兵200人,以谈判为名进入西藏岗巴,英军的卑鄙把戏上重演。西藏第二次抗英战争自此爆发。
英军又开始了他们的罪恶行径,先后两次对西藏发动侵略战争。西藏地方政府派兵700人赶赴岗巴设防。12月中旬,英军2000余人在司令麦克唐纳指挥下,越过则里拉山口,藏军3000人赶至曲眉仙角、亚东至江孜通道一带设防。
英国调集步兵、骑兵、炮兵3000多人,由麦克唐纳少将指挥,打着护送地理学家——实际是英军上校的荣赫鹏的名义,偷越乃堆拉山口,一举攻占亚东。
亚东是英国人入侵的第一站,曾设有英军“兵站”——“亚东驿站”。
英军占领亚东后,西藏地方政府急调驻军前往帕里,无奈赶到之前英军已抢占帕里。紧接着,英军继续推进到堆纳的曲美雄谷,在曲美雄谷遇到西藏军民的阻击。在这里遇到2000名驻守藏军的抵抗,藏军首领要求英军退回亚东谈判,荣赫鹏蛮横地拒绝了这一合理的要求,双方便展开对峙。
1903年12月21日,英国侵略军以谈判为名,进入西藏境内,占领帕里镇。当时的帕里县政府在一座小山头上。英军把扎什伦布寺等“三大寺”的谈判代表人员扣押在县府内。
帕里人民对侵略军的罪恶行径愤慨万分,手持大刀、镰刀冲进县府,与侵略军展开搏斗营救谈判人员。侵略军用猛烈的火枪对付群众,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藏族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遭到了无情的枪杀。
1904年1月4日,英军占领堆纳。西藏地方政府马上派拉丁色、朗赛林二人率领藏军两千余人,赶赴堆纳至多庆一线布防,并动员、调集其他各部藏军及大批民兵分赴前线。
3月,麦克唐纳和荣赫鹏率领1000多人准备向嘎吾一带发起进攻。由于得知在堆纳、多庆之间的曲美雄谷以北纵深地带,有藏兵和民兵布防,英军狡猾地提出谈判。
3月31日,在曲美雄谷举行谈判时,荣赫鹏等人与拉丁色、朗赛林见面后声称:“既然要议和,为表示诚意,我们先将子弹退出枪膛,也要求你们下令将火枪的点火绳熄灭!”荣赫鹏命英军士兵将步枪子弹退出一发,但士兵们旋即推动枪栓将另一发子弹顶入枪膛。
当时藏军只有很少军官有快枪,藏军不了解步枪构造,误认为英军枪膛内已无子弹,便按协议将土枪点火绳全数熄灭。
而英军的快枪很快就可以把子弹重新上膛。同时,英军的一部分人偷偷包抄到藏军后方山上,在有利地形上架起机枪,做好屠杀准备后。麦克唐纳命令英军强行解除藏军武装,遭到藏军拒绝后,麦克唐纳立即下令英军开火,用机枪和大炮对藏军进行扫射和轰击。
受到英军卑鄙的欺骗,火绳枪的引火熄灭后重新点燃要较长时间,藏军的火绳枪来不及点燃火绳,失去了战斗力。麦克唐纳命令英军强行解除藏军武装,挑起冲突,随后下令英军以机枪向藏军密集扫射……
受到了英军残酷的大屠杀,拉丁色、朗赛林等1400余名藏军在曲美雄谷牺牲。
此战后,多庆措的湖水第一次被血染成了红色。伤亡数据是:藏军前线指挥官莱丁色等官兵700人壮烈牺牲。而英军仅有两名军官受伤,12名士兵伤亡。
侵藏战争给西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战争灾难。成千上万西藏人民被侵略军屠杀,人民财产受到巨大损失,众多珍贵文物被掠夺。仅被盗走至今收藏在英国各大图书馆的珍贵佛教典籍多达460多部。
在英军随军考古学家,人称“抢劫专家”的华达尔亲自罗列的清单中,本次遭劫的文献和文物许多都是国宝,是世人所不知的罕见珍品,他认为“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无法找到范围如此之广、趣味如此浓厚、意义如此深远的西藏文献,它们绝对是早期东方历史资料的真迹……”
一位英军军官华达尔在《拉萨和它的神秘》一书中炫耀:“我们把火药投进江心毁掉……我们获得大批粮食,包括有大麦、面粉、豌豆等约一百吨之多,这对我们来说就比那批土制火药重要得多。粮食完全没有坏,由一连串骡子和搬运夫运到我们营里去。还得到大批的牛羊肉干。”
据一些零星的藏、汉文资料记载:英军在帕里、江孜等地,他们打开仓库、闯入民宅,抢劫粮食和藏军留下的弹药。他们还闯入寺庙,抢掠文物典籍,洗劫寺院财产。
据侵略者头目之一的麦克唐纳自己承认,士兵们抢夺到的战利品堆积如山,这些战利品通过山间小道,陆续不断地运往印度。其中,戚德尔和他自己收获最大,所抢劫的件数之多,需400头骡子才能驮运,里面包括许多珍贵而稀罕的佛教经书、神像、宗教艺术品、盔甲、武器、器皿等物。
1906年4月,中英重新签约,英国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其变西藏为其殖民地的阴谋未能得逞。英国侵略者将驻亚东商务代理处由仁青岗迁至下司马镇,把下司马镇划为其租界区域,修建营房,驻扎军队,开设邮局、医院、学校、气象站等机构。
清政府也在这里专设了亚东海关,下司马镇边贸市场愈加繁荣,成了茶马古道终点最重要的贸易集散地。
亚东开辟为商埠后,英国从亚东的春丕到江孜共修建了12个驿站,清政府也从拉萨到下司马设立了19个驿站。从这些密集设立的驿站可以看出,当初这条古道从拉萨到帕里、亚东的商贸是何等的重要和繁忙。在当时,西藏的贵族都以到亚东经商和贸易为荣,如果没去过亚东,就会成为别的贵族眼中的“土包子”。
自亚东被辟为商埠后,边贸日益增大,商号也越来越多,市场愈加繁荣,亚东逐渐成为西藏重要物资进口中心,20世纪初,这里的交易额最高时达到上亿银圆,占当时中印边境贸易总额的八成以上。
1913年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亚东海关彻底关闭。由于新成立的国民政府在帝国主义的干涉下,再加之军阀混战无力西顾,英帝国主义者在亚东攫取了对下司马镇的管辖权力。
1957后6月,中国政府和印度政府正式签字,印度政府将下司马移交给中国政府。从此,亚东才回到祖国的温暖怀抱。
鉴往知来,温故知新。发生在100多年前的西藏抗英壮举,百年之后的今天留给我们以重要启示。西藏抗英战争的失败,再一次证明落后就要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道理。只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才有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崇高地位。
亚东这片土地见证了西藏历史的许多重大进程,经历了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亚东军民勇于抵抗英军入侵,以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洋枪洋炮,不屈不挠的精神,将作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辉业绩而载入史册,成了今天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激励着后人牢记耻辱,奋发图强建设边疆、振兴中华雄心壮志,为早日实现伟大中国梦——谱写亚东新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