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县的基层党支部书记,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们成为党员和群众的榜样。今天呈现的三个农牧区党支部书记,就是“三面旗帜”。他们带领群众给力脱贫致富……
站在世界最高镇的支书土登
土登,现年60开外,中等个。风雪雕刀,在他黝黑的额头上旋转,留下了60多道岁月刻痕;白花野草,在他原是青草的平头顶上,散乱长出布满光阴的印痕;国字脸上,用繁体字纵横交错的笔画,明显透露出智慧的光芒。
1990年,土登站在党旗下宣誓入党。从此,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一生中践行誓言。
1991年7月,土登担任帕里镇第一居委会副书记、主任;从2001年8月至今,担任居委会党支部书记16年来。他站在帕里镇这个“世界第一高镇”,领导“两委”成员,带领全体居民,高举党的旗帜,在雪山迎风招展,发挥“老西藏精神”,抗击高寒缺氧,战风沙斗冰雪,创造了一个个惊喜,收获了一串串硕果。
帕里镇第一居委会,之前“两委”的活动场所“小、旧、破”,开展工作受到影响,特别是居民没有休闲锻炼、娱乐的活动场所。
在一次“两委”会上,土登书记端起杯中的酥油茶,大喝一口站起说:“我们开会没有地方,活动没有场地,工作受到影响,靠等是等不来的,我们必须行动起来,自己动手干!”
会议形成一致决定,他们立即向镇里县上有关部门请示,得到上级的支持,他们就迈开步伐脚踏实地,多方筹集资金,一步一步推进“决定”向前。
土登书记首先走在社区的地盘上,四处为居委会活动场所选择规划地址。他按照上级要求,选好一个“合适”的地方。随即,他就在辖区内转了几圈,眼光突然闪亮,看见一个原来旧西藏时,头人用于供奉先祖神位的地方,现在只是一个废旧荒芜的遗址。
这里如今除了周围种菜之外,是一直没人使用的地盘。平时,只有一个自称“神仙”的人,在遗址里面搞活动,谋其个人利益。
土登书记心中已定,充分利用这个荒旧遗址,为居委会修建办公场所,为民众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活动地方。
当选中的地址向外公布时,却遭到少数人的竭力反对:“那儿是一个‘神仙’活动的地方,在那里修建活动场所不吉利,要遭遇鬼魂报应的。”
在当地,极少数群众仍然存在封建迷信思想,以及传统观念、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因而,怕得罪鬼魂,带来灾祸,反对在此处修建房屋。
土登作为共产党员,一个唯物论者,不信邪说。于是,他走村入户,向群众开导劝说,与百姓座谈交流,宣传无神论,打消他们心存的顾虑,讲清修建活动场所的好处,得到了居民的认同。
土登召集“两委成员”,进行反复商讨,主动积极争取,得到上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后。组织施工人员,把推土机开进施工现场。工地上,推土平地,残垣的墙体被推倒,出现了一片热气腾腾、机声隆隆的忙碌景象。
平时在这个遗址活动的自称“神仙”的人,看见施工人员正在用推土机推倒遗址,就跳出来阻拦施工。因为,把这里推倒了,就砸了他的“饭碗”。他就无赖耍横,躺在施工现场,以死要挟,破口大骂:
“你们这些野蛮的人,不敬神灵的人,如硬要推倒‘神仙’住的地主,将骚扰神灵,得罪菩萨,会给这里带来灾难,给这里的人带来不幸,要遭五雷轰顶,不得好死,你们也要遭到报应的。”
正在干活的工人们没有办法,只好暂时停工。有人立即跑去报告了土登书记。
土登跟随来人,立即来到施工现场。他深深知道“神仙”的用意,故意挑起事端,以求为他让步,保留住他在那里获取个人利益。
土登走到“神仙”的面前,伸手去把他扶起。“神仙”看见土登来了,在原地大声说道:“请你不要忘了,我对你家是有恩惠的。今天你有出息了,请你不要忘记,没有菩萨的保佑,你家能发达?”
耐心地听完“神仙”的一通数落之后,土登书记才掷地有声对他说:“你不要赖在这里了,反对是无效的。我们修建活动场所,是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这是一件为老百姓造福的事,是得到广大居民支持的事,你一个人能挡得住?我看你还是起来吧,不要在这里胡闹了。否则,我将你以阻碍公务行为,请警务人员来把你带走,那就没有你的好果子吃了。”
听到土登书记的话,那位“神仙”自知挡不住时代的潮流,更保不住他当“神仙”的地盘,只好慢慢腾腾从地上爬起来,用手拍了几下身上的尘土,无奈地站在原地观看施工场景。
土登不仅用“硬道理”来说服人心,而且,他善于利用一个党员的风范来影响他人。他看了一眼从地上站起来的“神仙”,知道他的心思,就没有再理他了。土登站在工地上,开始钪锵地对在场的人讲:
“为了我们未来的发展,为了给老百姓创造美丽的环境,打造一个能娱乐活动的好地方,就是菩萨也会显灵的,绝对不会怪罪我们,还会因此而保佑我们,保佑我们平安生活,幸福一生。”
工地上响起了叭叭叭叭的热烈掌声,把那个“刺头”轰走了。
施工现场,又出现了热火朝天的场面。他们中,有来参加义务劳动的党员,有不计报酬的志愿居民,当然,还有请来的技术民工。他们一起施工,同洒汗水,辛苦浇筑,垒起成果。
半年后,在帕里镇一居委会的地方,建起了一栋2400平方米的崭新楼房,设立了社区“两委”办公室、基层党建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学习室、群众会议室、医疗卫生室、农家书屋等。
更令社区居民欢欣鼓舞的是,还在这里修起了一个综合文体广场,平时可以来这里休闲娱乐,健身开怀,尽情地放歌心声,唱出心中的美好生活;**舞蹈,舞出狂欢的幸福节拍。
正规的“两委”基地建好了,土登书记带领班子成员,进一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居(党)务公开等等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保障社区各项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两委”班子实行每天轮流值班,坚持8点—-20点坐班制,随时做到为群众热心服务,为他们办事解决难题。近三年来,为社区群众办理各类证明材料300余份,办理实事60多件,接受群众咨询190余人次,协调好各种关系,不胜枚举。
他们还创举了开会“定座”的方法。在召开居民大会时,把先进党员、致富带头人、劳动模范、五好家庭代表安排坐在前排,以激励大家向他们看齐。
土登书记率先致富了,心想众乡亲。他通过各方筹集资金50万元,在社区建成羊毛加工厂、压面机坊、3个洗车场,解决困难家庭人员就业。其中,帮助6名相对困难的党员就业,4人已脱贫,两人走上了增收致富道路。
土登书记积极主导创办集体经济,筹集资金100余万元,在社区创建了“红旗兴旺砖厂”,大量吸收本地人员务工,让当地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业,让他们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入。
充分利用地源优势,组织社区全体居民,在那茫茫荒芜的沙石中,开垦出一片片绿洲,创立人工草场1000亩左右。他们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养殖出“吃的是虫草、喝的是矿泉水”的“西藏品质”最好的牦牛。
这一创造,为大力推动农牧区的养殖业,提供了发展空间,收割巨大的草料,牧民们为冬季雪季时备足了自用草料,而且他们的牛羊还吃不完,就向外销售,帮助农牧区群众增收致富。
这一创举,有力地配合了县里的旅游资源开发,在帕里附近的“神山圣湖”打造旅游名胜景区,提升了帕里草原的美好生态环境,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到这里旅游观光,享受大自然的绿色。
土登书记,看准了又一个发展机遇。经过多方筹资350万元,投资建设“世界最高镇”旅游接待中心,两座便民洗浴服务中心,为今后来到高原草原的旅游宾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项目。
土登书记同“两委”班子一起,以共党员的风范,影响和带领群众,让一个昔日吃不饱、穿不暖、住房差的地方,在今天不仅脱贫越温,家家修起了新房,一排排站列整齐,一栋栋崭新藏式小楼,伫立在社区范围,向过往的人们讲说着他们的幸福美满生活。
如今,站在“世界高镇”的土登同志,高举爱党爱国的鲜艳红旗,带领全体居民,发力奔向小康生活,升腾出现代文明的光芒,播种帕里未来更加灿烂辉煌的伟大梦想。
帕里镇一居委会的各项工作有声有色,取得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基层党建工作,成了亚东县基层党建的样板标杆。
土登同志也收获得了很多的荣耀:
——连续数年被亚东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优秀生产者”、“先进基层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文明户”等荣誉称号
——多次被日喀则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文明家庭”、“先进双联户”等荣誉称号
驻守在最边关的支书朗杰
朗杰,一个藏族健壮老汉,精神抖擞地从亚东县最南端的仁青岗村,向我们健步走来。他高高的身材,汉语表白清楚,思维敏捷,开口爱笑。
朗杰说:“今年我已经60岁了,本来我已提出退休申请,可是组织没有批准,叫我继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我是一个老党员,只能服从组织决定。”
朗杰上过正规小学毕业,在他们那一代人中,算是一个有文化的边民。他从16岁起,当过边境牧区放牧员、护林员工作。1980年担任村主任,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村党支部书记到2007年。
2007年,朗杰主动辞职,到外地工作的孩子处生活了几年。
2011年,亚东发生地震后,当时的县委书记纪晓鹏,亲自找他谈话,请他再次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县委书记亲自登门,感动了朗杰。他作为一个老党员,又听从党的召唤,站出来继续为党工作。
亚东遭遇地震时,仁青岗村162户村民的房屋全部受灾,全部需要重修。面对乡亲们的遭难,朗杰坚强挺身而出,不分白天黑夜地奔忙在村子里,带领村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朗杰书记讲:“在灾后重建家园中,按照县里的统一设计、规划建设。当时政府补贴每户受灾村民建房费95000元,并提供全国最低贷款利息,10万元只付年利息100元。仁青岗全村每家每户,平均花了30万元左右,全都建好了一栋栋新房,形成了一条崭新的街道。当全村建好新房时,家家户户都插上了五星红旗,以示感谢共产党的恩情。”
仁青岗村地处“中印、中不”三国交界,边境线近100公里,对外通道5个,边境防控和维护稳定任务十分繁重。
朗杰带领村“两委”班子,以“军警地”开展共建活动,建立“党群联勤”机制,组建“党群巡逻队”,民兵巡逻队,联合边防官兵,前往边境一线开展边境巡逻工作,防止敌对分子从边境线非法潜入潜出,筑牢了边境防控的铜墙铁壁,确保了边境一线的稳定安宁。
朗杰讲,他在当护林员时,认真履责,常常巡山,几十年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确保了下亚东原始森林的安全防火工作,为国家保护好绿色生态环境。因此,他先后得到过亚东县、日喀则市、全国“先进护林员”的光荣称号。
朗杰在当护林员时,一次他在森林中进行巡逻时,发现了50多个印度人,围坐在山地里,他们个个身上背有枪。
这一重大情况,立马引起朗杰的高度警觉。他一面派出村民飞速赶往县城,报告这一特急情况;自己带领几人,隐藏在森林之中,严密观察那群人的动向。
接到报告后,我方工作人员组织力量,迅速赶来,立即把那群“印度人”集中起来,控制在森林中……
据后来消息说,那批印度人,自称在边境巡逻时,迷路找不到方向,误入我国边境,闯进了亚东原始森林中。我方按照“国际惯例”,通过外交途径,全部安全地把“印度人”移送出境……
2013年的夏天的一个上午,朗杰到下亚东乡政府开会,走到一栋房子前面时,看见不少人正在那里围观,听一个站着的人,正在叽哩呱啦地讲着什么?
身为边境线上的一名基层干部,朗杰时时刻刻担当着维护边境稳定安宁的责任。
每当发现异样情况,他就射出明亮警觉的眼光。
朗杰立即把一双锐眼,放在那个人的身上扫描,只见他满脸长出大胡子、头发凌乱,污垢蓬松,伸出的双臂上露出刺有图案的文身,背上背着一个包,一看就知是怪异人物。
上级发过的“通报”上,印有通缉此人的照片。在朗杰的大脑顿时闪出被“通缉”照片上的人。反复切割——来回搜索——演变定格:他是一个“通报”中的人。
朗杰一个健步,冲到那个正在发表讲演人的面前,伸出有力的大手,一把抓住他说:“你在这里胡说八道,散布谣言,跟我走!”
在众多乡亲们的维护下,那个人不敢反抗,只能束手就擒,乖乖地被朗杰带到了乡政府保安室,交给了乡政府工作人员处理。
果然不出所料。经过我方公安人员的审查核实,确定那个人就是被通辑的敌对分子,最近潜入边境,为非作歹,进行破坏活动。没有想到,这个人,脚刚刚踏进中国边境一线,就被火眼金睛的朗杰识破,把他捉住,送入法网。
边境农牧民,在组织到放牧区放牧时,政府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定,定点定员定区域。如“01”号放牧区,边境线50多公里,稍不注意,放牧的牛羊,就会跑出界线去吃草,搞得不好,既要损失畜生,又会带来国与国之间的麻烦。
仁青岗村的牧民,赶着牛羊在“01”号牧区放牧时,一不注意,牛羊就放到对面的山地里吃草去了,可一去就找不回。他们曾经丢失过几次牛羊,就去询问对方。可他们坚决否认,回答没有见过。毫无办法,牧民只能自认倒霉,自认吃亏。
而不丹的牛羊,常有跑到我们这边来放牧。仁青岗村的牧民,主动把他们的畜生赶过去,完整地归还给他们,从未收留过他们放过来的牛羊。
一次,不丹的牦牛就跑到我们境内63头。而仁青岗的牧民,先把跑过来的牦牛圈好看好,然后一一拍照,再请边境管理人员来验证,按程序全部如数给他们送交过去。
对此,不丹的报纸报道称:中国的牧民好样的,主动归还他们跑失的大批牛羊……
仁青岗的农牧民,上山到边境一线挖虫草,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以前双方曾出现过“过往边境”挖虫草的事件,往往引起“事端”,发生吵嘴打架是小事,若是惹起了边境事件,那就开了一个“国际玩笑”,谁以担当不起这个重大责任。
在亚东县有关部门的严格管理指导下,制定了严格的组织纪律制度。他们在挖虫草季节里,如把上山挖虫草的村民,分成5至8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小组长负责,带队早上8点出山,晚上8点回来,不得有误。每个小组出村上山,回村归队后,必须立即报告情况,人员登记在册。因此,这些年来,仁青岗村组织上山挖虫草的人,杜绝了越境采挖虫草的现象发生。
如今仁青岗的农牧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家家户户住上了新的藏式洋房,过上温暖幸福的生活。精神面貌好,文明程度高。而且,至少80%以上的家庭,都有孩子考上大学。
牧民旺加,妻子央宗,生了一儿一女,大女从西南民族大学毕业后,已考上了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公务员;儿子从西藏大学毕业后,在拉萨移动公司工作。
旺加夫妇住着一个2012年,花了50多万元修建的独立院子。走进这家院子,看见房顶上插着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心里被红色印染温暖,感觉喜气洋洋。这是一栋漂亮的两层楼房,面积超过200多平方米,家里装修华丽,展示出边民的幸福生活。因为还属于放牧修养期,他们就在院子里养鸡养鸭,这对夫妻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
像旺加夫妇的家庭,走在仁青岗村,举目可见,家家如是,不再赘述。
今年亚东县开展“四讲四爱”,喜迎党的十九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朗杰就在“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日时,组织村民宣讲,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同时,开展“新旧社会对比”教育,筹资2.4万元,收集整理图片资料,在村委会设立了新旧对比宣传展览墙,还请来从旧西藏走过来的老人,为年轻人讲述在旧西藏社会农奴的苦难日子,教育年轻人,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懂得感谢共产党的恩情。
位于祖国最边端的仁青岗村,近年来获得许多殊荣。他们连续荣获县、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居委、军警地共建先进集体等荣誉——
被评为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被日喀则市评为“双联户”先进单位
村里涌现出全国拥军模范代表——三个老阿妈
2016年,村党支部被评为“五好党支部”,村委会获得县委先进一等奖
朗杰个人一生获得的荣誉太多,仅摘录几项——
县、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日喀则市维护边境稳定工作先进个人
亚东县、西藏自治区、全国优秀护林员
活在群众心中的阿爸支书多吉
2016年7月一天的上午,在堆纳乡唐布村的一个农家院落里,搭建起一个大栅,栅里正中停放着一个灵柩。这是为因患癌症逝世的村党支部书记多吉设的灵堂。
在大栅的四周,摆满了几十个花圈。这是村里百姓,自发前来参加为心中的阿爸,举办的追悼会既遗体告别仪式。
全村的男女老少涌来了这里。他们个个胸前佩戴着一朵白纸花,人人手臂上扎着一个青纱,站在停放多吉阿爸的灵柩前面默哀三分钟,悼念他们的阿爸。
他们中不少人悲伤痛哭,泣不成声,追思多吉阿爸在生时,对群众洒下的心血,向逝者倾诉着对他的永远思念。他们来送阿爸最后一程。
这天他们将把多吉支书送去安葬,祝福他一路走好,到天堂享福……
一个普通的老人去世,为何赢得全村父老乡亲如此的敬重缅怀。当你听了那些真诚诉说的心声时,回望多吉支书一生走过56个春夏秋冬的身影时,就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
多吉1988年入党,10年后走上唐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岗位,他就开始寻思如何带领父老乡亲脱贫,奔向致富的大道。
唐布村紧靠帕里大草原。多吉就充分结合本地资源,大力组织发展牲畜业养殖,号召群众养羊。每当他走在山头上,看见那些像云朵一样,散在草地快乐吃草的羊时,他的心头就涌起阵阵暖流。
可暖流还没有温暖多久,唐布村就进入了寒流。这里海拔平均在4500米以上,是全县条件最为艰苦、环境最为恶劣的乡村之一。这里常年刮大风,每年无霜期仅3个多月。风灾、霜灾、雪灾、冰灾等自然灾害频繁。
10月来了,唐布村就开始下雪。这雪一下就好大好久,连续十来天,雪也下个不停,铺天盖地的雪,把全村掩映得严严实实。看着这场大雪,多吉的心像雪一样冰凉:这是育羊羔、生羔羊的时节。可在冰雪寒冷中,羊最容易生病或流产,小羊羔经受不住寒流,往往易死。
多吉书记在家中实在待不住了,他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焦虑,通知“两委成员”到村委会开会。他顾不上室外的暴雪飘落,地冻天寒。他不顾妻子的劝阻,硬是冲出了家门,迎风斗雪,向村委会艰难地走去。
路上的积雪很深,多吉书记使力地挪动淹没到大腿的脚,艰难地爬行在茫茫的雪路上。他的身影在茫茫雪山之中慢慢向前移动,显得十分枯寂冰凉。
雪花漫天飞舞,把整个村落铺盖,这对正在育羔接羔的村民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中年丧夫的拉姆,在多吉书记的帮助,用泥土、鹅卵石修建好羊圈,刚喂养起20只小羊。她整天辛苦劳作,精心饲养,盼望着羊羔长大卖钱,改善家庭的生活。
雪淹没了拉姆的羊圈,羊羔已经冻死了3只,10多只羊羔在圈里已被冻僵,发不出叫声,奄奄一息地躺在羊圈里。拉姆痛惜地抱起一只冻僵的小羊羔,像是怜惜自己的孩子受伤一样,表情凝重,苦不堪言,痛心的泪水像雪花一样纷纷飘落。于是,她一转身跑回家里,把被盖全部抱了出来,盖在羊子的身上……
“两委班子”的其他人员已经到了村委会,升燃了火炉。多吉书记终于连爬带走地进了村委会。温暖的火炉,烘烤着他冻僵的身体。一位村干部把一杯热乎乎的酥油茶,端到多吉书记的手中,他喝了几口温暖了心窝。小憩了一会儿就组织开会。
他们围坐在火炉旁,互通情况,商讨赈灾防雪工作,研究如何保护好群众的羊子越冬。一位村干部讲:“这场大雪,已经冻死全村的羊子,至少在300只以上,死的羊羔占绝大多数,估计过两天的数字还会增加。”
多吉语气沉重地问:“拉姆家的羊子情况怎么样?”
“受灾严重,据报告她家已经死了3只羊。”
“拉姆家庭贫困,那些羊子是她脱贫的希望,我们要立即帮助她家,帮助她修一个能保暖、能挡雪的栅圈。”多吉书记讲到这里时,他又端起火炉上的茶杯喝了几口后说:
“我们村最怕的就是下大雪,但每年偏偏在这个时节雪下最猛,所以村里羊羔的成活率历来比较低,牲畜冻死病死的也比较多。因此,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建大栅羊圈是我们村的头等大事,号召老百姓行动起来,组织他们修暖圈,才能大大减少牲畜的死亡率,才能保证牲畜安全过冬。”
随即,多吉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大力帮助下,各方筹集资金20万元,在村“两委”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月后,唐布村就集中修起了4个崭新的羊栅暖圈。
羊栅暖圈交付使用那天,全村牧民都来了,他们带来了甜茶、酥油茶、青稞酒和风干牛肉,大家像过年一样聚在一起,个个兴高采烈,脸上挂着笑容。
拉姆捧着一碗青稞酒,敬献到多吉手中激动地说:“今天,感谢书记帮我圆了多年的梦,为我们修起了暖圈,以后就再也不用担心羊子被冻死了,你们就像活菩萨,我真心地向你们说声谢谢!”
羊栅暖圈建起后,多吉书记就号召全村老百姓,结合本地资源,开发人工种植草场200多亩,大力发展牲畜养殖业,为本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保障通道。组织村民在禁牧区10000亩的草地,安装好网围栏,为保护生态和草原环境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堆纳乡唐布村位于亚东县北部山区,距县城60多公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发展。如何带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多吉书记考虑得最多的一件事。
“要想富,先修路。”过去,村里通往乡里的道路坑坑洼洼,十分难行,成了村民致富路的“拦路虎”。多吉书记就协同其他三个村,召开党员群众会议,发动大家献计献策,广泛动员,得到群众支持。他就向上级提出新建公路,在乡政府的大力配合下,请示很快得到上级批准实施。
在组织群众修建公路中,多吉书记一心扑在修路建设中,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炎炎烈日,总能看到他在工地上巡视检查、匆匆忙忙的身影。仅仅用了一年半时间,一条宽阔的水泥路就顺利竣工了。
目前,唐布村已建成通村油路22公里,山区砂石路道9公里。过去当地群众出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被彻底改变了。
多吉书记领着“两委”班子成员,带领全村老百姓,发愤图强,脱贫致富,贡献出巨大的智慧和能量。从此,一举改变了过去村民贫困的生活,使本村人均收入达到了近10000元。
与此同时,唐布村逐渐修复完善了水利设施,保证了农牧区种植用水,建成了人畜饮水工程,让村民喝上了干净水、放心水,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还新建农村卫生室,村民参加新农合达到100%。
这些年来,多吉书记为发展本村的农牧业生产操碎了心思,想尽了办法。他大力倡导全村修建温室大棚,种植蔬菜,改善群众的生活。在他的带动下,仅两年时间里,唐布村就修起了蔬菜大棚66个,不仅让村民家家户户吃上了新鲜蔬菜,而且还上市进行销售,让老百姓增加了经济收入,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2015年,多吉的身体经常感到不适,工作时常常疼痛难忍,豆大的汗珠滴答滴答地从额头滚落下掉。他的老伴孩子,看着十分心痛,劝说他到医院去检查看病,可他总是倔强地摇摇头说:“我没啥大病,吃点药就会好的,用不着去大医院折腾。”
其实,多吉比谁都清楚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越来越差了,经常让他疼痛难忍,只是咬紧牙关,尽量不让别人知道。他只盼在有生之年,竭力为乡亲们多做一些实事好事,哪怕就是明天离开这个世上,他也能心安瞑目。
多吉最后病得实在起不了床,家人才硬把他送到日喀则市医院去看病。经过医院检查,确诊多吉是一个患了肝癌晚期的重危病人。
当村民得知这个坏消息时,整个唐布村的人都为多吉惋惜,祈祷佛祖保佑,愿他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多吉阿爸是多么好的人呀!佛祖有眼,保佑他快快好起来吧。”
“他整天忙忙碌碌为我们谋幸福,操劳过度才累病的啊。”
“他生病了,硬是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舍不得花点时间到医院去看病治疗。”
当拉姆听说多吉书记病了,她就去病**看望他:“阿爸,是你帮助我们修好的羊栅暖圈,才保住了我家的羊子。祈求佛祖保佑,阿爸早日康复,平平安安!”
那一天,多吉平静地走完了一生。村民在为他举行追追悼会时,每一位村民都记得他的功劳,诉说着他在世的好——
你当书记、村主任以来,村里不管大事小事,谁家有困难,首先想到的是找你这位阿爸,你总会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谁家出现了不和睦的现象,邻里发生了矛盾纠纷,阿爸,你总是赶去进行化解;
村里决定的有些事情,少数群众有看法,一时不理解,你总是亲自找上门,和蔼可亲地给予他们解释;
如今我们村民富裕了,你却倒在了钟爱的岗位上,再也看不见了。
“你一生没有豪言壮语,却时时怀揣着一颗为民的心,为牧区洒下满腔热血,为促进边民和谐稳定,幸福生活贡献了毕生精力。你曾经获得过亚东县新长征突击手、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还有,你的家庭被日喀则市授予‘文明家庭’,被西藏自治区评为‘文明户’。这些荣耀,是对你一生奉献的褒奖。”
村民为多吉同志写的悼词,还有这样的评语:多吉同志虽死犹生,楷模永存精神不灭,永远激励感召后人。你是一位永远活在唐布村群众心目中的——阿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