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亚东,和谐亚东,美丽亚东。优良的社会秩序,美丽的人居环境,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景象。
下司马镇的前街,大约10米左右宽,一直向南延伸几百米。前街的左方或右方,两边密密麻麻铺满了几百家小店铺。店铺的门面多为三四米宽。举目就是“四川饭馆”“云南小吃”“重庆火锅”“吉祥金银器商店”“藏式甜茶馆”“物流公司”“印度工艺品”“亚东林下资源采销部”……把整条街道挤得满满当当,生意兴隆。
迎面出现一家“萨孔旅馆”,我觉得这个名字取得很有特色,感觉主人一定有故事。于是,我走进这家旅馆。
“萨孔旅馆”的女主人叫阿仓,大约50开外,身着华贵的藏装,身材高挑,洋气端庄。她以为我们是住旅馆的,热情地招呼着我们。
我们说明来意后,阿仓的脸上明显流露出遗憾的神情,顿时有些内敛。我问及她家的生意如何,她淡淡地说:“现在是淡季,外来的客人少,镇上的宾馆旅馆又多,来我家住店的人较少。”
“那旺季的时候怎样?”
“去年,我们有几个月的生意好得很,客人来了住都做不下的。”说完,她脸上露出渴望的笑意。
“祝你今年生意更兴浓。”我拿起“萨孔旅馆”的登记本,简单翻看了一下记录近来住宿的客人,多数是四川人、浙江人、广东人,也有山东、湖北、甘肃的人。
阿仓说:“这些人都是来做生意的,是等待乃堆拉边贸开关。他们提前来到这里观察行情,随时准备进出货物。”
“请问你们是那年开的萨孔旅馆?”
“我们以前一直做生意,从1982年开始和不丹人做起了贸易。不丹人带来粮食、布匹和手表,我们从苏州买来缎子,双方实行以物换物。2000年后,不丹人很少来下司马镇了,我家的生意就减少了许多。2004年,我家就开起20个床位的萨孔旅馆,到2006年仁青岗边贸市场一开,来住旅馆的就逐渐多起来了,在夏秋旺盛季节里,往往床位都是住满的。”
简单地同阿仓聊了几句后,我们走出了“萨孔旅馆”。
陪同我的下司马镇高佳佳镇长,主动地向我介绍说:“据说阿仓家,是当年亚东有钱的贵族。他的爷爷在世时,萨孔家族是个大家族,家里有几十口人,雇的佣人就有十来个。特别是边贸生意做得很大,还有大片的土地、牦牛和骡马队……”
下司马镇一条与前街平行的叫“后街”。后街要显得清静一些,当然也有不少商铺,但最多的还是开办的旅馆。旅馆也有当地藏族利用自家多余的住房来开的。他们一般都是在房子的二楼里,设有10来张床位的小旅馆。
另外,在亚东河堤修好后,沿河新建设了一条漂亮的滨河路,大约1000米。靠镇的路边建设的大多是二三层楼房,全是藏式风格,气气派派地沿河摆成长长的街,相当的壮观。在其中也有很多餐馆、旅馆、酒吧、歌厅等商业店铺。
一位叫拉巴的藏族,就利用自家在河边修的二层房屋,大约200平方米。他在一层开办了一个制作藏毯生意的门面,摆满了各色花纹藏毯、卡垫。他说这是自家人用手工编织的,质量上乘,很多人喜欢买的,只是现在外来人少,生意才不太好。
如果边境贸易开关之后,就有人来批发藏毯、卡垫,他们拿到边贸市场上去卖,印度、不丹人很喜欢我家的货物。
拉巴一边向我们介绍,一边拿起一张卡垫对我说:“这个可以称得上是一件工艺品,老师有兴趣就买一张回去做个纪念,很便宜的,一张500元。”
我从拉巴手中接过一看,质量的确不错,但用500元买一个纪念品,我有些舍不得,就对他笑笑说:“对不起,我欣赏欣赏。”
在下司马镇的北面,一条大约1公里的“城中路”,直通县政府大楼。这片区域兴起不久,店铺也显得时髦很多,具有现代城镇的气息。比如电信业务代办点、自助银行、网吧歌厅。
亚东县城在西藏的县城中,商贸是相当繁荣的,尤其是这些年边贸开放,仿佛给这里注入了兴奋剂,街上见到的每个人都揣了一口袋钱,随时准备出手。
25岁的阿坚,是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县团委“返乡创业”的号如下,在亚东的朗玛歌厅做歌手。这家歌厅原来的老板是一个外地人。两个月前老板因做其他生意,就把这家歌厅转给了阿坚。
阿坚接手后,自己当起了老板。他说虽然挣的钱不算太多,但自己的收入与当地的大学生相比,应该是多出一些,自己很满足。而且,乐意自己创业,也许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多大。
四川的谋生者对亚东的深入,处处让人惊叹。走在下司马镇的街道上,到处都能看到四川人开办的大大小小的餐饮店。他们中好多人在这里安居乐业了多年。
外来人涌进入亚东,慢慢改变着当地人的传统饮食习惯。当地藏族老百姓很喜欢吃外地人经营的各种小吃,喜欢买外地人运来的各种蔬菜。尤其是一些外来人,租用当地人的土地,种上各种时新的蔬菜,喂养起生猪……
一位姓李的夫妇,就在下司马镇杀猪卖肉、同时兼卖新鲜蔬菜。他们夫妻干得欢快,钱也挣得多,一般一月能挣万元以上。
帕里镇在亚东属于一个大镇。这里是贯通不丹和印度交通的据点。从20世纪70年代起,这里与不丹的商贸就开始了。
走过那条茶马古道的达娃潘多记得,那时的边贸只是民间往来的一种习惯,是以物换物的商贸活动,不过是维持生计罢了。
然而,让帕里人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还是从2006年边贸市场恢复开通以来,走惯了茶马古道的人,很快在边境贸易这条通道中找准了发财的路径。
50多岁的达娃潘多,在帕里镇开了个外贸商品店,而这只是她借以守家看院、挣点零花钱的方式而已。原本她家是纯农牧民,生活一直清苦。边境商贸活跃之后,她就鼓励儿子多吉学做边贸生意。
多吉就经常到边贸市场进货,把从外商手里买来的货物在帕里卖,也送往日喀则、拉萨的门市散卖。从过去靠牧业年收入两三万元,到如今每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发家致富的人生梦想,在达娃潘多眼里不再遥远。
现如今,在亚东从事边贸生意的商人中,80%是帕里人。像达娃潘多家这样的,不过是边贸新人而已。最早从边贸生意中脱颖而出、最能代言帕里致富能手的是谁?
“当然是巴桑啦!”达娃潘多想也没想就说。
巴桑在亚东是出名的边贸商人,大约50开外,相当精明能干。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做生意。那时他进货出货,用马驮过、用人背过,后来换成了摩托车运货,再后来他有了帕里镇的第一辆车……
巴桑做生意已有30年了,他赚了多少钱,没人说得清。巴桑成了帕里镇的致富标兵,县里的致富典型,市里的致富先进个人,这些大家都知道。
如今巴桑担任亚东边贸商会会长。他在帕里开了一个巴桑驿站。
我们去巴桑驿站时,他正好去日喀则市送货。只看到60多岁的巴桑的姐姐。她热情地把我们招呼进了驿站。这家驿站是不丹商人过境到帕里留宿的指定驿站,从这个“指定”上可以看到巴桑家在帕里的地位。
巴桑姐姐把我们带到驿站二楼。她介绍说:“这里原来是日喀则市贸易投资公司修建的。前些年我弟弟就承包经营这个大院。每年租金12万。以前不丹商人来,可以住上一个星期。如今是‘西藏敏感时期’,现在来帕里经商的外国人,都要严格检查登记,所以来的人就少,大概要到4月放开以后,就进入正常的边贸往来。”
平时,巴桑姐姐就负责打理巴桑驿站,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是走向文明富裕的标志。她边聊边摇着经筒,不停地示意我们喝酥油茶、吃点心。富裕的生活,让巴桑姐姐一脸堆起笑容。见惯世面的她,招呼客人十分得体。
巴桑驿站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中间的场坝至少在300平方米以上,停放着一些车辆,也堆放着一些杂物。
在帕里镇,到处都能看到身着条纹长衫、说着藏语的不丹商人。帕里与不丹仅一山之隔,不丹人到了帕里只需在当地派出所登记,到固定点交易,夜宿在固定驿站。
尼玛是不丹的牧民,他经常到帕里来做生意,用运来的物资换些盐巴、小孩的衣服等等日需品。他说:“从我们放牧点到不丹最近的集市至少要走两天,全是土路,十分难走。而翻山到帕里最多只要8个小时,一天就可以来回往返一次。”
尼玛这次用马驮来了酥油、奶粉等物品,从帕里换了盐巴、饼干、牦牛肉,还有一些衣物日用品。他说中国的日用品质量好,价格也便宜,最受他们欢迎了。日已傍晚,尼玛就住宿在巴桑驿站。
在帕里听到这样的说法:“夏天想把帕里买过来,冬天想把帕里卖出去。”言之这里的气候是夏冬两极。
8月到帕里看“五色草甸”,形成草原上红的、粉的、白的、紫的、黄的天然花海。他们看准了商机,正在规划建设帕里花海旅游项目。
冬天,大雪铺天盖地,冰峰雪野。可照样有成群结伴的牦牛,在茫茫的帕里草原上放牧。因这里的牦牛品种好、肉质鲜美,不少藏区前来选购种牛。因此,帕里又发展了牦牛养殖基地。
放眼帕里镇,到处都是商店,大街小巷也很热闹繁荣,让你并不感觉在“世界高镇”。只有那一栋栋、一排排藏式风格的两层楼房耸立眼前,看到那些门窗上的藏式木雕、图案精美,你才明白身处帕里,知道这里的藏族群众,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亚东县工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县城已有600多户个体工商户,其中120余家是本地藏族经营,其他都是外地商人,以四川、重庆人居多。
韦胜夫妻就是从重庆南川区来的,他们在下司马镇的最东头,开了一家修车行。他说来亚东做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
1991年,韦胜在拉萨帮人修车。一天,他给一位亚东县公安局的领导修车时,那位领导讲:“在亚东,还没有人开修车店的,我们那里修车很困难。”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时,韦胜正打算自己创业,开一个修车店。可他还没有想好在哪里开。听了那位亚东人讲的话,他就只身到亚东考察。
1992年初,韦胜来到亚东,一来就留在了这里,先是帮人修车。那时亚东的公路烂,拉货物的大车多,生意很好。两年后他就自己开店,把老婆也从老家叫了过来,一起做生意。
韦胜说:“现在租的这栋房子,是一家当地老百姓地震后修建的。我们从2013年搬到了这里修车,也开门市卖些汽车零配件。现在亚东的公路很好,路面好了,车子就不容易损坏了,当然修车的就少了一些,尤其是拉货的大车更少。如今往往来修车的都是小车。生意虽然没有以前好,但一年挣上十万不成问题。”讲到这里时,他点着烟,深深地吸了几口,又端起茶杯喝了水后,继续与我聊天。他说:
我在亚东修车20多年了,这里的社会治安好,没有任何别的因素干扰,这里是一块安居乐业的沃土。还有,亚东是我创业起步,梦想开始的地方,我们舍不得离开这里,一直留在这里做生意。因为,我们同这里的人,这方美丽的山水,结下了半生情结。
特别是从2011年地震以后,虽然这里遭遇灾害,同时也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这几年亚东的建设发展,我是一位亲历见证者,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两年,从内地自驾游到西藏、亚东的游客越来越多,我相信生意一定更有盼头。
在亚东因为高反,我到一家东腾大酒店楼下的“旭康大药房”买药。对方一听我是四川口音,就喊我一声“老乡”。一句老乡的亲切招呼,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老板热情地把我请到酒店里喝茶。
东腾大酒店坐落在下司马镇镇口。是一栋四层楼的单体楼房。每一层大约500平方米,四层共有使用面积2000多平方米。一层开了药房、饭店等商铺,以上三层楼全是做宾馆。
东腾大酒店的老板叫樊利,40开外,个子中等,一副眼镜戴在他的笑脸上,透出文质彬彬的光泽。我问他为何来这里做生意?
呵呵一笑。樊利打开了话匣:“亚东气候好,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特别是这里社会治安好,人们和谐相处,老百姓善良,对外来人好,适合做生意,让人安居乐业。”
找到了主题对话的契机,我心开怀。问他为何开办宾馆?
“说起这事,话就很长。我原本是个医生,那个旭康大药房就是我办的。这栋楼房是亚东县供电公司在2011年地震后新修的。当时听说他们要出租,我就同妻子商量,一狠心,就把这栋楼房全部租用了,签订了20年的租用合同,每年房租32万元。我们当时大概一共投资了200多万。2014年8月18日宾馆开张。我们还开设了洗浴中心,继续开办医疗诊所、大药房……”
“夫妻店”一定有故事,我心暗喜。便坐下来认真地与樊老板聊天,从他装满智慧的大脑里,挤出我想要的故事。
樊利真的按我的套路,饶有兴趣地向我讲述了他的人生过往——
我的老家在重庆市大足县国梁镇。我家是一个医学世家,爷爷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爸爸是个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妈妈也是学医的。
1996年,我高中毕业时没有考上大学,报读了重庆市卫生学校医士专业。1999年中专毕业时,我到大足县人民医院实习。
也许是老开爷给我的恩赐。我在大足县人民医院实习时,认识了我如今的妻子范中泉。当时她是医院的一名内科护士。从樊利脸上流露出幸福笑意的神情,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个美丽的场景:
那天,他来到内科实习,早上去得早,他一进办公室,就看见一个身穿白大褂,长发飘飘的女孩正在忙碌。
他鼓足勇气向她打招呼:“早上好!”,问候一出口,他满脸通红,心怦怦地乱跳,十分慌张。
“早上好!”姑娘抬头,一张漂亮的脸,像一朵绽放的花,飘逸过来的香味,熏得他低下头,心里缺乏与她对话的自信,欲转身离开办公室时,被她喊住了脚步。
“你是刚分来的医生?”姑娘仍然笑着问。
“我是刚来医院实习的医生。”他挺立身板,站在她的对面,好像感觉姑娘比他还高出一节。
“女神!”腹语在他心喊响。
“啊啊,我说咋没有见过你哈。”姑娘热情的对话,打消了他心里的慌乱。
“你是医生?”他开始平静地与她对话。
“我这个样子,哪像你们能当医生啊。”姑娘一笑,露出雪白整齐的牙。
“你的牙长得真好看。”
“是吗?那其他就不好啰。”
“不是不是,你全身都长得透亮好看。”
“幽默,你说话好幽默,我还从来没有听说形容女孩透亮的。”姑娘的脸,像风吹拂的花。
“小范,你准备好没有?病人等我们去做手术。”一位医生进门,才把两个年轻人的话题分开。
他抬眼望着姑娘离去的背影,不知哪来的勇气,在心中高喊一声“追——”于是,他乐滋滋地走出了那间带给他一生中最温馨的地方。
之后的事,不再想象。但他们从此真的相爱了。当时,樊利都不敢相信他们相爱是真的。姑娘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当范中泉的爸爸妈妈知道,自己家的掌上明珠同樊利相爱时,他们根本不赞同,更不看好宝贝女儿的对象。
范中泉的爸爸是当时国梁镇区的区长,她是一名正式编制的职工。而樊利只是在国梁镇爸爸开办的诊所里,当一个私人医生。
爱情就是一个令人走心的东西。爸爸妈妈举手反对。但对范中泉无效。她不管什么般配不般配?条件相差有好大?只要他对她好,她就一辈子跟定了他!
樊利更是喜出望外,抛出情丝紧紧缠住了范中泉。经常向女朋友发射糖衣炮弹,击得她心甘情愿,落花流水,倒进了他燃烧**的胸膛。
2002年3月,樊利终于同范中泉幸福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2004年春节,樊利的一位姓张的表哥,曾在西藏当过兵。春节期间,张表哥来到樊家做客。俩兄弟对酒当歌,单枪匹马对饮。喝得满脸红霞飞时,樊利就向表哥道出苦水:在这里当一辈子私人医生,看不到前景……
张表哥那时在政府部门工作,好像手握政策,颇有建树地对表弟煸动:“西藏缺医少药,现在国家政策鼓励到边疆创业,依我之见,你干脆去西藏发展,说不定能闯出一片开阔地。”
“好!我听表哥的。”当——樊利端起酒杯,同表哥干杯后说,“过了春节,我就去西藏看看,能否找到创业的商机。”
樊利虽然个子不算高大威猛,但他确定要做的事,一定勇猛果敢。说走就走,不顾新婚爱妻的劝阻,春节后独自背起行囊,走向西藏。
樊利来到了拉萨,在大街小巷逛了几圈,看到这里的药房像内地一样多。他想,如在这里创业,自己缺乏优势,很难在这块土地开垦出一片绿洲。于是,他继续西行,大巴车把他疯疯癫癫地带到了白朗县。
路途休息,樊利便去逛白朗县城。县城不太,转了两圈转回停车处时。那辆从拉萨开来的大巴车,却像高原风一样,无影无踪。
也许是天意,樊利便留在了白朗县。这个县城很小,还不如家乡的一个乡镇大。
但这里没有一家私人医疗机构,没有一个私人办的药房。他发现了这个奇迹,决定留在这里开办诊所和药房。
樊利勇敢地走进了白朗县有关部门,问在这里开办私人诊所行不行?当地人告诉他,我们这里没有先例,上面没有文件,请你去日喀则市卫生局问问。于是,他一转身,就跑到了日喀则市。
第一次到了后藏首府,樊利没有心思游玩,直接找到了市卫生局。经过咨询,获悉可以在白朗县开办诊所。对方叫他拿出有关证件查验,符合不符合办诊所的条件。幸好,离开家乡时,樊利带上了自己的医生资质证件。他立即从背包里拿出,双手递给了卫生局的工作人员。对方拿出几张表格,叫他填写申办材料。
哗哗哗……樊利迅速地按照要求,填写好表格,交给了卫生局的工作人员。对方说:“你可以走了,等我们审批之后,会通知你来取手续的。”心中有了明确目标,眼中看到了未来方向。樊利用单薄的身体,抵挡高原的风沙,走在白朗县城,眼睛放射出搜寻的目光——诊所办在哪里最佳。
经过几天的考察,选定了在县城东侧的地方,同房东讨价还价,以每月1000元的租金,租了一个40平方米的房子,准备开办诊所兼营西药。
万事齐备。日喀则卫生局通知樊利手续已办好,叫他去取。旋即,他像高原风一吹,就把他吹到了日喀则,兴奋地取到了办店许可证,往天空一抛,他就抛到了白朗县,在这里开起了第一家私人诊所。
于是,樊利立即给爱妻报喜:“老婆,我在白朗县当上了老板。”
“老板有那么好当吗?祝你成功!你一个人独自在外,身在西藏高原,一定要注意身体……”妻子还在电话中交代什么,可他忍不住了:“老婆我爱你!”说完,立即挂了电话。
樊利说,在白朗县起步时,他一直很艰辛,吃住都在租的房子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迎来了看病买药的人,而且生意越来越好起来了。
白朗县的自然条件太差,环境生活太苦,樊利在这里开了一年多的诊所和药房,还是感觉不适应。于是,他又另寻别处发展。
正在这时,樊利获悉乃堆拉“开关”,这是一个发展的历史机遇。于是,他把白朗县的店门一关,带上第一笔挣到的钱,2006年来到亚东,在这里租了一个80平方米的商品房,开起了一家诊所兼药房。
一天,一个又吐又拉、胸闷气短、全身发红等症状的藏族男子,被抬进了樊利开的诊所里。经樊医生一检查,发现病人疑是中毒现象。
樊医生问:“病人吃了什么东西?”
“昨天吃了蘑菇。”病人家属回答。
“肯定是吃了毒蘑菇中毒,必须马上进行抢救。”旋即,樊医生给病人洗胃、输液……病人医治3天后,病好出院了。
从此,那个藏族男子到处向人讲:“樊医生医术高明,对待病人像亲人。”一传十、十传百,在亚东很多人都知道了樊医生的名声。
一位60多岁的藏族老阿妈,因患了胆囊炎几年,在别的地方医了许久,都没有治好她的病,就回到家中。其丈夫朗杰听到别人说,樊医生的医术高明。
朗杰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樊利的诊所,请樊医生去他家里,给妻子看看病。
樊医生二话没说,背起医箱,骑上摩托,就跟朗杰大叔去了几公里外的嘎林岗,给那位藏族老阿妈检查看病。后来,经过樊医生两个多月的治疗,她的病竟然渐渐地好起来了。
之后,逢年过节,那位藏族老阿妈都要到下司马镇来看望樊医生,往往还带上一些牦牛肉、鸡蛋等礼品,送给樊利,以示答谢。并请他去她家,一起欢度过节。
一次,一位重庆永川区的王大哥,在亚东工地上干活时,因患有高血压,从建筑工地上昏倒,摔在地上造成大腿骨折,又没有钱医治,只能躺在工地上的简易栅里,受着伤痛的煎熬。
樊利从一个老乡那里得知这一情况后,他立即叫老乡把王大哥送到诊所来,先垫资帮助医治,最后把王大哥的伤病治好了。
那年,樊利回到老家大足县过春节。当王大哥知道后,就专程来到樊医生家,感激不尽地说:“谢谢樊医生,如果没有你慷慨出手帮助,为我治伤的话,也许如今我就成了一个残疾人了。”
“在这里,我已经做了10多年了,不仅能发挥医疗技术,为当地群众服务,贡献自己的智慧。而且,我的事业也得到很好的发展。”樊利说:
“亚东真是一个创业的好地方,这里各方面的条件都适合经商,我一来就再也不想离开这里,我在这里安居乐业11年了,一帆风顺,事业徐徐前进,发展态势好,前景像亚东的天空一样——透亮灿烂。”
在亚东做了半年之后,生意很有起色,樊利忙不过来,需要帮手。于是,他斗胆决定:向妻子发出请求,叫她辞掉工作,前来亚东发展。
当时,范中泉的爸爸妈妈心有顾虑,不让女儿辞职,只允许她先到亚东观察,然后再作决定。
女大自有主张。范中泉把小女放在家里,只身来到了亚东,同分别已久的丈夫团聚,这是人生的最大幸福。还有幸福伴随着她的是,夫妻携手,开办诊所药房,珠联璧合,共创美好未来。
到了亚东以后,范中泉看准了形势,决定同丈夫在亚东发展。随后,她就把辞职报告寄到了单位,获得了批准。从此,他们两人一条心,系在了亚东这块美丽的家园,事业像满山的红杜鹃,盛开绽放。
后来几年的奋斗故事,当然被樊利夫妻谱写圆满!如今他们不仅开办的大药房、诊所,门庭若市;而且,他们开办的东腾大酒店宾馆,常常住着南来北往的客人,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