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魂

05 “援藏”最美校长

字体:16+-

2007年,夏时勇从上海赴云南支教,心里装着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带着一颗炽热的支教情怀,以灵魂工程师的匠心,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支教一年,尽情挥洒了他的聪明才智,荣获了云南省政府颁发的“沪滇支教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3年6月,夏时勇积极响应上海市的援藏号召,光荣地成了第七批援藏干部,满怀豪迈地来到亚东县担任亚东中学校长。

夏时勇在亚东中学工作三年里,竭力克服边疆艰苦的生活,语言不通的教学环境等等现实困难,勇于向困难挑战,把上海的优质教育理念播撒边陲,以校园作为学生的“梦想摇篮”,用爱心耕耘苗圃,滋养了这块沃土,浇灌培育出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

夏时勇在“援藏”期间,忘我工作,倾情于教,爱洒边土,收获颇丰。他先后被请到日喀则市教育局,上海市第七批援藏联络组等单位,做了8次演讲和经验交流,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因此,《文汇报》两次头版头条、《解放日报》一次头版头条,《日喀则报》一次头版、《中国教育报》一次头版,《新民晚报》、《上海教育》、《东方教育时报》、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了夏时勇“援藏教育”的先进事迹。他个人也得到了丰硕回报。荣誉榜张贴——

西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

西藏自治区优秀校长

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先进个人

日喀则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日喀则市最美人物

回眸夏时勇来到亚东中学任校长时,正值学校中考成绩处于低谷期,在日喀则市23所中学排名中,仅站列排队第13位。当时,学校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社会反应热烈,老百姓对教育质量不满意,学生也纷纷离开亚东到外面去求学。

夏时勇初入亚东中学校园时,面对如此境况,深感压力山大。他潜心将压力化为动力,对学校的全面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搞好教学调研,多次召开师生座谈会,与学校员工进行交流。通过一系列的摸底工作,他发现学校在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教育理念、学生来源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连一般学校最起码的环境卫生,这里都没有做到干净整洁、秩序井然。

经过调查研究,掌握底数之后,夏校长积极履行职责,召开全校教职员工大会,发表施教演说,倡导学校党员干部,必须振奋精神,带头起好先锋模范作用,为重塑亚东中学形象,振兴亚东中学献计出力;同时,他在教学管理、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素质等方面,向大家输送上海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推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提升亚东中学形象,贡献出巨大的才智力量。

譬如,当时在教师业绩考核上存在“大锅饭”现象,因此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为了打破“大锅饭”,夏时勇拿出有限的援藏资金,制定了一套教师考核激励方案。对工做出色的老师,通过考评之后,给予一定数额的年薪奖励和升职空间,有效地激发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

夏校长在学校首先开展“美丽校园”建设活动,号召学校领导、党员老师带头清扫环境卫生,整治校园周边秩序。要求学生爱护卫生,培养弯腰拾垃圾的良好行为习惯。而他身先士卒,带领捡垃圾、搞卫生、美环境。

在夏校长的带动下,全校教职员工、学生个个行动起来,参加“美丽校园”的清理维护活动,人人形成了“弯腰拾垃圾”的良好行为,个个自觉爱护美丽的校园环境。从而,学校很快就改变了模样,处处干净卫生,时时清洁整齐,让老师学生在美丽的校园环境里,舒畅快乐地工作学习。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第一要务。夏时勇从此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管理教育中,扑下身子抓教学,给力提升办学质量。他每天坚持“早、中、晚”三班倒工作制,经常加班加点,时常在学校办公室睡觉。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切奥妙就在课堂。”这是夏校长的座右铭。为此,他长期坚持每天听课、跟班听课、跟踪听课、敲门听课、诊断听课。藏文课虽然听不懂内容,他也要参加听课。他每年听课300多节,仅听课记录就写满了20本,被誉为“听课校长”。

夏校长不但自己爱听课,而且还要求校领导和老师也要参加听课。规定每个干部每年不得少于听课60节,老师不得少于听课30节。对于“听课校长”的做法,起初学校不少老师都不理解,校长一进教室听课,有的老师心情就紧张,教学也有点走神。

随着“听课”带来的收获,使老师们逐渐地适应了。他们在这之前不愿被听课,到开门听课,相互听课,主动听课。而且,不少老师还乐意上公开课,盼望别人来听课,甚至主动要求参加各级各类的“赛课”教学活动。

在此基础上,夏校长开展“教法、学法、考法”研究,着力提升教研水平。他特别注重引入上海市“四步教学法”的成功经验。即“自学——指导——交流——反馈”。在推广初期,他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不敢交流”,老师则从头到尾“满堂灌”。

夏校长就亲自示范,激励师生,通过上晚自习,让学生对新课进行充分预习,做好课堂上展示交流的准备,这样课堂才能真正起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相长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亚东县中学的课堂悄然发生了变化。老师的备课热情高了,讲课效果好了;学生的主体潜能激发出来了,在课堂上体验到了被认可鼓励的快乐。

夏时勇到亚东中学一年后,通过运用他的教学理念,实施教育方法,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教学质量一举打了翻身仗:2014年,在日喀则市23所中学的中考成绩中,综合排名提升了9位,从2013年的13名跃升到第4名。

夏时勇校长带领亚东中学,一年打了翻身仗,取得令人瞩目的战绩,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他们说,一个不懂藏文的校长,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把民族语言教学提升这么快,夏校长真是付出了心血,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地的中学如今办好了,我们不再劳神把孩子送到外地去读书了。亚东中学重新赢得了亚东人民的认可满意。

从此,亚东中学的生源数量和质量连年攀升。2014年以前,全县有近一半的小学毕业生到外区县求学。可这一年全县的小学毕业生,除了考上内地初中的,其余的都留在了亚东中学就读。

这里的中学教育质量提高了,不仅留住了亚东县的学生,而且其他县的学生,也开始来到亚东中学求学了。还有考入内地中学的学生,也有的转回到亚东中学读书。

亚东中学赢得了好口碑。夏校长在成绩面前并非沾沾自喜,而是更加明白肩负的责任。要使亚东中学成为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学校,还需要继续探索,攻坚前行;要想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梦想展翅”的地方,夏校长还需要辛勤耕耘,用情用爱用汗水用心血来浇灌这块苗圃。

以前,学校召开家长会,因为学生的家远离县城,家长到县城来开一次家长会很不方便,经常就有家长来不了。夏时勇就在亚东中学创新推行“送家长会下乡”活动。在每年十月时,夏校长总会带领学校领导、班主任分批到农牧区开家长会,向家长报告学生在校情况,与其沟通交流,征求办学意见,共同做好工作。

亚东中学在开展“送家长会下乡”的活动中,深受家长的欢迎。他们总以藏族人民献哈达的最高礼节,来表达对援藏校长和老师们的尊敬。

每年援藏干部在冬天时,都要回到上海休假。而夏时勇却必须坚持到学校放寒假才离开亚东,每年都要比其他“援藏”干部在亚东多工作一个月。

就是在回到上海休假的有限时间里,夏校长还利用回上海休期的宝贵时间,把西藏教材带回去,请上海市有关教育专家,帮助研究教材,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为提升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夏时勇一回到“娘家”就迈开脚步,不停地找上海的教育专家,请求帮助分析教材、出模拟试卷、为亚东中学的老师开展远程培训等。

2015年春节期间,夏时勇来到普陀区教育学院,找到了杨院长请求帮助:“我们亚东中学的数学和英语,是薄弱学科,我带来了当地的教材和历年试卷,请你们帮我把把脉,开药方。”那天,夏校长拎着12本教材和一摞厚厚的试卷,走进区教育学院来“求药方”。

尽管夏时勇比其他援藏干部晚回上海一月,可他心里始终惦记着亚东的学生,在春节期间也不忘为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奔走,往往假期还没有到时就提前进藏。

为了让亚东中学师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习现代科学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节拍。夏校长主动争取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的帮助,与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联系,引进了头脑奥林匹克运动,请求上海专家进行远程网络授课,培训了近100名学生。

2014年3月,亚东中学作为西藏自治区唯一的代表队,到上海市参加第35届世界头脑奥林匹中国区总决赛,荣获特别奖和三等奖。这是西藏自治区学生第一次走进世界头脑奥林匹克运动,把藏族学生的智慧才能,展示在世界的大舞台上。

2014年7月,亚东中学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运动,第一次引进西藏。他们组织举办了西藏(日喀则)首届头脑奥林匹克挑战赛。这次活动吸引了近万名学生,踊跃报名参赛。通过初赛、复赛,最终有600多名学生参加了决赛。这为边疆的藏族学生,架起了通往“科学梦想”的天梯。

2015年2月和2016年3月,亚东中学学生再次到上海市参加了第36、37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中国区总决赛,荣获了特别奖。

夏时勇校长充分利用“援藏资源”,每年暑假组织部分优秀学生,去上海市开展文化之旅,组织班主任到上海参加观摩学习;每年寒假组织学生去上海开展科技之旅,组织教师到上海参加专业培训。三年中,受益学生133人次,教师69人次。

2015年,亚东中学规模从2013年的9个班,扩展到11个班,学生人数从258人飙升到389人。

特别是2015年参加日喀则市中考,亚东中学的藏文平均分81.7分,从2013年第16名,一举跨越到全市第2名。

一次上海市普陀区委书记施小琳来亚东县考察时,县委书记和县长对施书记说,要放夏校长回去,先得问问全县人民答不答应。

夏时勇在“援藏”三年期间,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倾其心血,贡献智慧,与当地藏族教师携手并肩,同心发力,使亚东县中学各个方面都跃上了崭新的台阶,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为亚东的教育事业谱写了亮丽色彩,演绎了一个“援藏干部”的风采,交出了一张优异的“毕业答卷”。

2017年8月,日喀则市文明办授予夏时勇“最美援藏校长”的荣誉称号。在《颁奖词》里这样写道——

三年援藏哪怕山高路长风也长

终抵不过火热的愿心和勇敢的担当

人人送教下乡时时跟进课堂

还有世界头脑奥林匹克运动的荣光

正慢慢地让民族的花朵

成长为祖国的栋梁

上海市援藏工作,已经豪情满怀地走过了22年。上海“援藏”干部,他们一批接一批地挥洒了青春和**,书写了一个个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一个个建设项目,见证了一件件奇迹发生。

22年时光易逝,那些曾经在雪域高原“援藏”绽放的笑颜,回到上海之后,如今有的已经两鬓斑白,有的已经退休……但他们中每一个人的身影,像一座座雪山冰山一样,永远定格在亚东发展的历史丰碑上。

“援藏”工作仍在继续,接过第八批“接力棒”的人们,如今正在亚东续写他们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