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魂

03 谱写在灾区人民心中的赞歌

字体:16+-

日喀则地委宣传部、日喀则报社记者田世新、何胜科、孟钰钏,在抗震救灾中采写上海市援藏干部、亚东县委书记纪晓鹏的文章中写道——

在日喀则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处处镌刻着援藏干部的真情,闪耀着他们奉献的光辉。在三年援藏生涯中,在他们身上锻就了一种雪域高原特有的豪迈、爽直和坚韧。

纪晓鹏是58位第六批上海援藏干部中唯一一个连续两批留任的,一起援藏的兄弟习惯称呼他“老大哥”。

纪晓鹏对援藏有自己的认识:援藏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份神圣的责任;援藏不是一次镀金,而是一个人灵魂的洗涤。

2007年,纪晓鹏来到了人们向往而敬畏的雪域高原,在日喀则地区萨迦县担任县委书记。三年后,他响应号召,毅然决定选择留下,继续在西藏书写他的援藏人生。这绝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从心底里,他深深地爱恋着这片土地。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思念亲人分离带来的煎熬,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忍受身体病痛的折磨……这些,纪晓鹏都挺过来了。

2010年9月,组织安排纪晓鹏到亚东县担任县委书记。从此,他和亚东就紧紧联系在一起。

亚东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东与不丹接壤,西与印度锡金邦相邻,边境线长290公里,县城距日唁则300公里,距拉萨580公里,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亚东藏语意为“急流的深谷”。山峦叠嶂,树木青翠,坐落在日喀则东南边境,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被誉为西藏的“小江南”。这里的人们过着富足而殷实的生活。

如果把形形色色的各类建筑比作一个地方的骨骼,那么,树木和森林则是亚东的神经,河流无疑是它的血液。亚东是美丽的,很大程度上缘于它拥有—条穿城而过的河流。

这条河叫亚东河,它从群山峰岭间**,由一股股细小的雪水汇成奔腾不息的巨流,从激流的深谷呼啸着向印度洋奔去。这条河在亚东人的心中是神圣的,它赋予亚东灵性和智慧。

亚东虽小,名气却不小,不仅因为生长在这条河里的亚东鲑鱼,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还因为亚东是出人才的地方,从亚东这个小县城走出去的干部,耕耘在西藏的各个工作岗位上。

进入亚东县城前,要经过亚东的帕里镇——帕里镇海拔4360米,以“世界海拔最高镇”而著称。

著名的神女峰就在这里。神女峰又叫卓木拉日雪山,高约7600米,山顶终年白雪皑皑,神女的面容也隐然可见。神女峰是日喀则地区独具特色的观光和探险旅游景区。

雪山脚下是多情湖。在西藏古老的神话里,卓木拉日雪山和多情湖被誉为神山圣湖,当地人们路经此地时,都会献上洁白的哈达和青稞酒,以祈求保佑。

纪晓鹏在经过神女峰时,曾默默许下一个心愿:希望将来自己离开亚东的时候,神女依然充满着微笑。

在西藏的绝大多数县城里,居民人数都不算多,每个县城都是一个熟人的社会,大家相互间并不陌生。亚东也不例外。初来亚东的两个月时间里,为尽快熟悉亚东的各项工作进展情况,纪晓鹏走遍了全县5乡2镇及25个行政村、30多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当地驻军部队,有的单位甚至去过十多次,累计行程超过3000公里。

更让人佩服的是,纪晓鹏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能够熟练叫出500多名当地干部职工的名字。由于相互接触多,人们对纪书记也非常熟悉,甚至有些村庄里的老阿妈,都能用汉语流利地叫出他的名字。亚东县嘎林岗村老阿妈拉珍说:“纪书记做事干练,为人随和,非常关心群众,百姓都愿意跟他说心里话。”

开发亚东鲑鱼、木耳、野生菌等通过招商引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进亚东边贸旅游发展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力度,申报最具战略意义的边陲重镇,举办首届边贸旅游节,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一条条思路在加快落实,一个个项目在迅速推进。当地干部群众的干劲被充分激发出来,亚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2011年9月18日这一天,纪晓鹏的发展思路被无情地打断了!

亚东突然遭遇地震,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依偎在它怀抱中的亚东县和人民,展开了一场惨无人道的摧残。

2011年9月18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个让人痛心的日子。

印度锡金邦发生里氏6.8级地震,强震波及到亚东县城及各乡镇和村庄。瞬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通讯瘫痪、道路堵塞、水电中断。轰隆隆的倒塌声不时从远处传来,亚东县陷入一片漆黑……

定结、岗巴、定日、吉隆、江孜、康马、南木林……日喀则地区15个县(市)震感强烈!拉萨震感明显!

地震!无情的地震夺去了亚东县7位无辜的生命,127人不同程度受伤,90%的民房被震垮,人们一时惊慌失措。

这一切,卓木拉日雪山看得真切,亚东河听得分明……

地震时,本能使人们在惊吓和恐惧中纷纷跑出家门。这时正在家里修改招商引资文件的纪晓鹏第一反应:地震了!来不及换鞋子,来不及穿外套,纪晓鹏踉跄跑出屋外,回头朝着亚东县干部职工楼方向撕扯着嗓门喊道,“快!快!大家马上集中到政府大院!”

在楼房内居住的县级干部一个个从房间里冲出来,朝着政府大院跑来。

从未经历过如此强烈地震的纪晓鹏此时心里也很惊慌,但一刹那,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的理智战胜了惊慌。他镇定地说:“大家不要慌,在这个时刻,我们要坚定,尤其是党员干部,一定要坚定。”

纪晓鹏当即和县四套班子成员围在院子里开会,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指挥长的抗震抢险救灾指挥部,对抗震抢险工作进行急速部署,以县级干部带头、党员干部为骨干的救援小组,立即奔赴全县5乡2镇抢救生命、查看灾情。

四周一片黑暗。在政府大院里,手机屏幕发出的光、手电筒射出的光和汽车灯光交织在一起,照亮了这个临时会场。

纪晓鹏挥动着手臂,掷地有声地对大家说:“我们的第一责任是救人,大家要尽全力组织搜救伤员,转移疏散群众,深入一线摸清灾情,尽快上报。现在,大家马上行动!”

会议很短!地震7分钟后,救援部署工作已全面展开。

事后有人形容说,这是亚东县历史上最短的一次县级干部会议。

深秋的亚东气温已接近零度,此时的纪晓鹏浑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只穿了一件衬衣。

通讯在地震那一刻,已经全部中断。亚东成了一座孤城。

纪晓鹏立即赶往当地驻军部队团部,他希望通过军用通讯,尽快与外界取得联系。此时,部队大门外的平地上聚集了很多群众,见此情景,纪晓鹏挤到人群中间大声说:“大家要远离高层建筑,保护好自己,要相互照顾,开展自救与互救。”

在部队通讯室里,纪晓鹏通过卫星电话和外界取得了联系,询问震源的具体位置,并汇报了亚东当时的灾情。而此时,得知灾情后的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日唁则地委、行署正在紧急部署救灾任务,武警、消防、公安、交通等部门正待命赶赴灾区。日喀则地委书记丹增朗杰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正在赶往亚东途中,日瞎则地区行署专员许雪光在地区坐镇指挥救灾。距离亚东较近的岗巴、康马、江孜等县的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干部职工,紧急驰援藏东。

地震后的亚东,牵动着千万人的心。日亚公路上,一辆辆救援车、一个个救援队,在和时间赛跑,在和生命较量。大爱,正从四面八方向亚东汇聚。

汇报灾情后,纪晓鹏直奔亚东县中学。从学校操场传出来的哭声,让刚走到学校大门口的纪晓鹏心头一震,他不敢多想,径直向操场跑去。

有几个女生由于受到地震惊吓,倒在同学怀中,几乎昏厥过去。纪晓鹏来到操场中间,叮嘱大家不要慌。询问学校的情况后,他要求身边的教师马上将受伤和昏厥的学生送往医院。得知学生并无人员伤亡,纪晓鹏心里踏实了一些。他紧紧拉着学校校长达瓦拉姆的手叮嘱,“请校长一定要组织好老师,照顾好学生,防止踩踏等事件发生。”

强震致使亚东县医院的房屋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当纪晓鹏从学校出来,赶到医院时,医生和护士已经将应急用的医疗设备搬到了院子里。担心随时可能发生余震给正在医治的伤员带来危险,纪晓鹏当即决定,在附近的亚东中学操场上搭建帐篷,成立临时医疗救治点。

黑夜,到处笼罩着恐惧,山间散落的石块不时发出轰隆隆的响声,分赴各乡镇查看灾情的道路变得异常艰难。

纪晓鹏深知救援工作处处伴随着危险。想到奔赴各乡镇的干部职工面临着不可预知的种种困难,他心里非常担心。

距离亚东县城约10公里处,盘山公路绕过一个山头,一排排错落有致、红顶白墙的亚东民居就顺势铺开,在卓木拉山谷中,在满山翠绿中,婉约而优美,极富诗意。“红遍嘎林岗,富到百姓家”。是当地百姓对红屋顶的赞美,也是对援藏民生工程的赞扬。

地震后,从县城前往嘎林岗的路变得异常艰难。途中,多处路段出现塌方,身边不时有石头滚下。

9月19日凌晨一点,纪晓鹏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嘎林岗。

看着眼前的一幕幕惨象,纪晓鹏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从房屋坍塌下来的石块杂乱地堆在村庄小道上,横七竖八的大小横梁斜撑在碎石上,摇摇欲坠,失去支撑的红屋顶一个个斜铺下来。在村委会前面的广场上,聚集着惊魂未定的村民。

亚东的层叠翠谷中,一个个红屋顶就像一个个张开翅膀飞翔的蝴蝶。地震后,蝴蝶的翅膀折断了。

来到村里,纪晓鹏首先想到的是群众的安危,他急切地询问村干部:“有没有人受伤?屋里的人是否全部撤到了安全地带?”

“纪书记来了,纪书记来了……”

嘎林岗村拉珍老阿妈看见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村委会的广场上时,大声喊了起来。

纪晓鹏快步走近拉珍老阿妈,询问家里的情况。看着纪晓鹏满脸的关切,拉珍老阿妈抱着纪晓鹏失声痛哭起来,随之,越来越多的人围了过来。“现在我们多年攒钱修的房屋没有了,没有家了,冬天怎么办啊。”人群里,有人哭泣着,也有人掩面抽搐着,人们的情绪跌入了低谷。

纪晓鹏用手轻轻拭去老阿妈脸颊上的泪水,搀扶着老阿妈虚弱的身体,对在场的村民深情地说:“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我和大家一样悲痛,但是我们一定要坚强起来,党和政府就是我们的靠山。”

纪晓鹏鼓励大家,“请大家放心,房屋倒了,我们可以重建,因为我们还有双手。我们要坚强起来,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大家走出困境,修建更结实、更漂亮的房子。”

地震后,位于上亚东乡的嘎林岗村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村里有两位老阿妈在地震中永远离开了我们。村庄里超过90%的房屋坍塌,损失惨重。

在抢救被掩埋的两个藏族老阿妈现场,看到救灾官兵和村民不顾个人安危,一个个满身泥土奋力抢救的场景时,纪晓鹏哽噎着说:“你们辛苦了,亚东人民感谢你们。”朴实的语言、简单的话语使在场的武警官兵和抢救人员倍受鼓舞,士气大振。

地震发生后,山体滑坡造成帕里镇至亚东县城路段多处塌方。从地区连夜赶来的地委书记丹增朗杰和各部门的负责人,从江孜、康马、岗巴等附近县调集了大型装载机,正紧急抢修日亚公路,力争尽快打通亚东和外界的生命线。

19日深夜两点多,在嘎林岗村的纪晓鹏看到了远处隐约的灯光,他意识到:救援队到了。

“从小路上去,我们和救援队汇合。”纪晓鹏对身边的人说。然而,从嘎林岗村到显现灯光的位置要穿过坡度很大的盘山公路的几道弯,加上震后山体松动、湿滑,平日里都不太好走的小路,现在要上去谈何容易啊!

“我们爬也要爬上去。”纪晓鹏对身边的人下了命令。他没有考虑更多,径直朝着灯光的方向向上爬起来,其他人也紧跟了上来。

走这样的路,一不小心,很可能就会滑下来,后果不堪设想。纪晓鹏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劲,远处的灯光让他忘记了疲惫,忘记了危险。行进中,他的衣服被树枝挂了一个个洞口,双手沾满了泥土。

终于和丹增朗杰见面了。两双沾满泥土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据目前了解的情况,超过100人不同程度受伤,多数房屋出现坍塌,现在县委县政府正全力组织抗震救灾,群众情绪稳定。”纪晓鹏一上来就迅速报告灾情。

随后,了解到嘎林岗和汝丙岗两个村庄严重的灾情后,丹增朗杰心情沉重地说,“纪书记,你辛苦了!地区正在组织调动各方面力量赶赴亚东,这里由我指挥打通道路,你尽快赶回去,全面组织抗震救灾,尽快核实灾情。”丹增朗杰再三叮嘱,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次生灾害造成更大的损失。

半个多小时的爬行,三分钟的汇报。这也成了纪晓鹏工作以来向上级汇报工作时间最短的一次。

地震后的几个小时里,纪晓鹏带领亚东县干部职工,将所有受灾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安排公安民警、武警部队轮守在油库、煤气存放点等重要位置,组织机关干部在亚东中学、上海花园酒店前的宽阔地搭建帐篷……

雨,缓一阵急一阵的下着。黎明的曙光渐渐显露出来。人们的心里渐渐有了暖意。

抗震救灾指挥部临时设在县政府接待办院子里的一个停车棚内。指挥部办公室有几张抬过来的桌凳,临时接过来的一部电话和从危楼里运出的几台电脑,电脑旁边堆放着几箱方便面。

“丁零零,丁零零……”指挥部里电话铃不停地响着。统计灾情、安排任务、核实数据、分发救援物资,一项项工作压在纪晓鹏的身上。

夜半,雨还在不停地下着。白天在救灾指挥部忙碌了一天的纪晓鹏对身边的县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红英说:“走,我们去县城附近的安置点看看受灾群众。”

在地震灾区,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央代表团给群众赠送的太阳能板手提式电灯,在漆黑的雨夜里发出亮光。借着这亮光,纪晓鹏看到,在安置点每个帐篷都挂起了国旗,挂上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领袖像。

在嘎林岗村查看安置点时,纪晓鹏又碰上了拉珍老阿妈。

纪晓鹏关切地询问,“帐篷里吃的够不够?有没有棉被盖?”

老阿妈说,“这几天一直在发放救灾物资,现在什么都不缺。”

老阿妈关切地说,“纪书记,现在工作这么忙,你也要多注意身体呀。”

看着纪晓鹏憔悴的面容,拉珍老阿妈紧紧握着纪晓鹏的手说:“纪书记,地震后你为灾区人民日夜操劳,每时每刻,我们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你是我们亚东的好书记,你是我们藏族人民的好儿子。”

岗固村,坐落在山崖上的一个不足20户的小村庄。即使在平日里,也很少有人去这样的一个山路崎岖的小村庄。地震后,前往岗固村的道路完全中断,时不时有碎石顺着山崖滚落。

地震后的第三天,得知前往岗固村的路还无法通车。纪晓鹏决定步行上去看望灾民。

在前往岗固村的途中,道路被一块山上滚落的石头挡住了去路。纪晓鹏和一起去的同志一道搬运路障,清理杂物。在搬运防护栏时,由于防护栏的中间是活动的,纪晓鹏的手指头夹在了防护栏的中央。

纪晓鹏突然右手食指一颤,手指鲜血直流。他用牙咬着自己衬衫的一角,用力扯掉一块布。对着指头上的伤口缠了几圈,将两个布头系在了一起。血流不止,几分钟后,白布条变成了红色,刺骨的疼痛使纪晓鹏几乎晕了过去,但他仍然坚持要去岗固村。身边工作人员还是强行送他到医院,由于失血过多,医生建议多休息,注意营养。在抗震救灾关键时刻,他哪里能休息,他一直提醒自己:在这个时候,自己千万不能倒下。

从医院回来,纪晓鹏仍然固执地坚持去了岗固村,路上,他卷起裤脚,双手扶着湿滑的岩石,在泥泞中深一脚、浅一脚,蹒跚前行。

了解到岗古村的灾情相对较轻,纪晓鹏这下才放心多了。为了不让人看见自己受伤,纪晓鹏悄悄地把手揣在衣服里。

去年纪晓鹏抵达亚东县后在岗固村开展调研期间,看到村民巴桑家的一台榨油机安装在帐篷内作业,给村民榨油且只收很低的成本费用。感动之余,纪晓鹏自己拿出10000元钱帮巴桑建了一间榨油厂房。

地震后,这间厂房也成了危房。国庆节后有媒体记者前去采访灾情时,巴桑拉着一位记者的手询问,“纪书记现在怎么样,发生了这么大的灾,他一定很劳累,不知道他现在身体怎么样?”

在记者临走时,巴桑从危房里拖出半袋子土豆,让记者给纪晓鹏带回去。记者再三推让后,巴桑让这位记者代他向纪书记问好,并说,“我们及时领到了救灾物资,请纪书记放心。”

地震后的一段时间,纪晓鹏每天晚上都要带领县委班子成员前往安置点查看,了解物资发放和灾民生活情况。从安置点回来,还要在指挥部召集干部职工开会总结当天工作,安排部署第二天的任务。

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在只有尘土与废墟的战场上,纪晓鹏连续奋战了7个昼夜。实在困得熬不住了,就打个盹,饿的没有力气了,就啃几口压缩干粮。

对于纪晓鹏来说,救灾这段日子里,吃饭和睡觉是最简单也是最好应付的事。地震后,他连续吃了十多天的方便面,体重从之前的120斤降到了110斤,本来就瘦弱的纪晓鹏显得更加单薄。

一周的时间里.纪晓鹏亲自主持召开各种抗震救灾会议40余次,及时部署各种应急任务60多项,及时制定和完善各种抗震抢险救灾的措施和方案,跑遍了全县各乡镇及灾民安置点。

三年前,纪晓鹏患上了高原性高血压,平时每天都得按时服药。地震后,连续奋战了几个昼夜,降压药也吃完了,纪晓鹏明显感到血压增高,加之神经高度紧张,在指挥部几次出现昏眩状态。

纪晓鹏曾说,多睡一分钟,救灾工作就耽误一分钟。面对灾区群众期盼的眼神,自己心里会感到不安。

纪晓鹏在抗震救灾中说得最多一句话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没有援藏干部,只有救灾干部。”

从来不抽烟的纪晓鹏,在疲惫不堪的时候,偶尔会点上一支,为了缓解压力,放松神经,他开玩笑说,“刺激一下,清醒多了。”

亚东处于地震多发带,是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易发区。多年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已经习惯震感带来的片刻不安宁。但谁也没想到,这次竟然是灾难性的。

地震后,老党员仁增感慨地说,每次发生小的地震,政府都给百姓很大的帮助。在重灾面前,政府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没有想到,这次党和政府救灾的速度、力度这么大,这让群众都非常感动。

正是由于上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迅速救援,纪晓鹏带领全县干部职工全力奋战,在灾后出现了一串体现速度和效率的数字。

19日通讯抢通了。

20日亚乃公路恢复通车了。

21日全城恢复供电了。

22日各项清理工作正式展开了。

23日全县抗震救灾转入第三阶段。物资发放、灾后损失统计等救援工作有序开展,一个个胜利在人们的期望中展开。

纪晓鹏书记为了心中崇高的援藏事业,他没有做到一个儿子对父母应尽的孝心;他忽略了一个做丈夫应尽的温存;他舍弃了一个做父亲应付出的爱;他也忘却了自己……

在上海的家,纪晓鹏有一个温暖的家,健康的父母、贤惠的妻子和一个懂事的儿子。

每天晚上抽空给家里通个电话,报个平安,已经成为纪晓鹏来到西藏后形成的一个习惯。然而,自地震发生后,这一习惯被打破了。

地震发生一个小时后,当接通第一部民用对外联系的卫星电话,纪晓鹏向地委丹增朗杰书记和行署许雪光专员作灾情汇报后。周围的干部建议他借这个机会给上海的家人报个平安,纪晓鹏婉言拒绝了,他说:“把最宝贵的通信线路留给救援吧。”

地震发生后,在上海的家人心急如焚。妻子马建红一遍遍地拨手机、拨座机,始终无法接通。她预感到灾情的严重性。直到第二天中午,亚东县政府办的驾驶员米玛次仁给纪晓鹏的家里通了电话,才算报了平安。

在震后的第三天,当接到家人的电话时,纪晓鹏只是轻轻地说,“没事、没事,一切都好,不要牵挂。”就匆匆挂掉电话。

连续几天的奋战,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的纪晓鹏,嗓子已经发炎,说话声音也变得沙哑。

忙碌的纪晓鹏此时根本顾不上家人的感受。

在亚东工作的六位援藏干部的家都在上海,平时联系较多,地震发生后,六位援藏干部家属决定,派两位代表来亚东看望在灾区一线的家人。

当妻子马建红和龚清(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吕晓军的妻子)抵达日喀则后,才给纪晓鹏打来了电话。

正在忙碌的纪晓鹏接到电话后却说,“你在这个时候来干什么,我这里现在很忙,没有时间顾及你。”

一句话,让马建红一肚子的委屈。

当两个人带着地震应急的电筒、手套、袜子、消毒液等四大箱重达二百多斤的救灾物品出现在纪晓鹏面前时,这个七尺男儿被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感动的半天说不出话来。

在灾区的几天时间里,马建红和龚清先后来到珠居村、嘎林岗村、汝丙岗村等县城附近受灾严重的几个村庄,并把带来的救灾物品分发给了受灾群众。马建红在亚东的这段时间,纪晓鹏和平时一样早出晚归,没有专门抽时间陪她。

整日忙碌的干部职工吃饭很简单,每天都以方便面为主食,马建红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心理准备着亲手做一顿饭,“犒劳”一下干部职工。

离开亚东的前一天,马建红和龚清早上8点就去菜市场,买菜、洗菜、做馅、烧菜,两个人忙活了一整天,包了一千多个饺子,做了烧大排骨、烧鲫鱼等四个上海菜。当天晚上,亚东县四十多位干部职工围坐在一起,大口大口吃着热腾腾的饺子和上海菜。

一顿饭、一份真情,让在场的人倍加温暖。

纪晓鹏能感受到,这一顿饭,更多的是妻子对自己的理解与支持。对于家人,纪晓鹏只有愧疚。

马建红的生日是9月24日,纪晓鹏也忘记了,在亚东的一个星期时间里,马建红提都没提这件事。

但在纪晓鹏的心里,却很想提这件事。几次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

10月12日,马建红要离开亚东回上海。临走前,纪晓鹏对妻子说,“我想放弃休假,陪这里的灾民一起过年,家里的事情要交给你了。”

马建红饱含泪水,点了点头。她对纪晓鹏和其他送行的援藏干部说,“一周来,我们从亚东人民身上感受到了团结、友爱和坚强,也感受到了你们工作的分量,你们就别挂念家里,在这里安心工作,灾区人民更需要你们。”

纪晓鹏心里装着亚东人民,亚东的干部和群众心怀感激。

地震后,下亚东乡党委书记普琼达第一时间主动赶到乡政府,组织群众抗震救灾25天,没有回一次家。县人大副主任诺布家里房屋倒塌,小孩生病,地震后的21天,他都没有回去过,始终工作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每每讲到这些,纪晓鹏都要掉下眼泪。他骄傲地说,“身边有这么多好干部,他们在灾难面前从不计较个人安危,我非常感动。”

在纪晓鹏的感召下,亚东当地干部职工在灾区一线任劳任怨,都不愿意先离开工作岗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得已,他“命令”国庆节后,当地干部职工必须轮流回家看望照顾家人。

诺布说:“自纪书记来到亚东后,尽心竭力谋发展,从来都不给自己放假。地震发生后,纪书记更是日夜操劳,忙碌在救灾一线,他关心自己的干部职工,却对自己要求苛刻。作为一名当地干部,我们更应该做出表率。”

2011年10月1日,是灾后的第一个国庆日。亚东县举行了升旗仪式。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升旗仪式。为纪念在地震中逝去的人们,激励干部群众增强灾后重建的信心和勇气,纪晓鹏在升旗仪式上进行了短暂而有力的讲话。

当讲到严重的灾情和全县干部群众在地震后的表现时,纪晓鹏几度哽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参加升国旗的干部职工也都跟着流下了积攒多日的泪水。

纪晓鹏一个人在房间里整理抗震救灾材料,看着一排排灾情的统计数字,看着全县干部职工奋战在灾区一线的感人故事,一幕幕灾情惨状顿时浮上心头,又一次,纪晓鹏禁不住内心地悲痛,眼泪像开了闸一样,哗哗地顺着脸颊流下来。泪水打湿了桌上的材料,纪晓鹏也浑然不知,怔怔地在椅子上发呆,任凭那心中的悲伤肆意释放。

纪晓鹏一直在心里默默告诫自己:精神上必须坚强起来,情绪绝对不能失控。他激励自己说,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思路清晰,顽强工作。

正是有他强有力的领导,才确保了亚东县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在紧张中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在极度危险的救灾工作中,没有出现一例人员伤亡。

纪晓鹏来到亚东后,确立了以“红屋顶”为标志的民生工程,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着眼点的“产业工程”,以发展特色养殖、种植、旅游、边贸、手工业、温泉等六大板块的特色产业工程,以县城核心区民族风貌综合保护和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亮化工程”。

这四大工程,总投资近5000万元。地震后,纪晓鹏的设计蓝本必须要重新设计了。

援藏,使纪晓鹏需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太多了。而今,他又在梳理地震的创伤,梳理亚东的明天。

谈起灾后重建,纪晓鹏的言语透漏出许多自信。他说,有了自治区、地区、社会各界和上海市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亚东灾后重建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目前,亚东正积极开展重建选址、规划和设计工作,将按“民建公助”的方式帮助受灾群众新建房屋,灾区群众预计于明年8月底前入住新房。

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总领队、日喀则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闵卫星这样评价纪晓鹏:纪晓鹏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工作兢兢业业,为人坦**正直,是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的骄傲和自豪。

说起自己的成绩,纪晓鹏淡淡地一笑:抗震救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只是做了一点点我应该做的事。作为众多援藏干部中的一个,我来到雪域高原,只想让这里的人们更多的体会到来自祖国大家庭的关心和温暖。

灾区群众带上醇香的青稞酒,献上心中最纯洁的啥达,为援藏大哥纪晓鹏献上一首歌……

赞歌是春天

雪山是哈达

献给你尊敬的援藏大哥

欢迎你不辞辛劳来到西藏

啊!尊敬的援藏大哥

感谢你建设我的家乡

纪晓鹏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人民的无比热爱化作一把伞,为灾区人民遮风挡雨;他把高尚的品行和博大的爱心化作一盏灯,为灾区人民照亮了重建家园的路;他把信仰铸就的事业和在雪域高原的坚守化作一面旗帜,为灾区人民引领前行的方向。

大爱,镌刻在废墟之上;赞歌,谱写在灾区人民心中。亚东河的激流,欢呼着,奔腾着,它仿佛在呼唤:请让我们记住他——纪晓鹏,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援藏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