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魂

02 地震中的光辉群像

字体:16+-

2011年9月18日20时40分50秒,印度锡金邦发生里氏6.8级地震。此次地震发生于中印边境,对我国西藏自治区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日喀则地区,普遍震感强烈。其中亚东县距震中仅40余公里,受地震影响最大,通讯一度全部中断,人员财产损失较大……

地动山摇时的那份镇定与坚定

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王多,在采写亚东抗震救灾中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事隔一个月后,当记者再次来到亚东灾区,汽车沿着省道204号公路一路前行,进亚东地段时,印象最深的是,公路两例漫山遍野的碎石。司机师傅对我说,这是地震时从山上滚落下来的。这些碎石似乎诉说着那场灾害的恐怖。途径受灾最重的嘎林岗村时,记者亲眼看到一家农户的外墙,被山下滚落的巨石整体撞破,留下的那个巨大的洞,实在让人心惊。

亚东,这座中国西南最美丽的边陲小镇,在地震的震痛中究竟怎样顽强地“生存”着?我们的援藏干部在抗震救灾的战斗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和风采?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开始了探访……

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地动山摇,人们在惊恐中纷纷跑出家门。在县委大院门前,县里的大多数干部纷纷聚集在宿舍楼大门前,他们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那是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亚东县委书记纪晓鹏,干部纷纷向他聚拢而来。纪书记镇定地说:“大家不要慌,这个时刻我们要坚强,我们有上级党组织的强大后盾,没什么可怕的。”随后,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成立。纪晓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干部们分为七个小组,要求大家立即奔赴县所属的七个乡镇,实地查明受灾情况,尽快上报情况。

此时的亚东,雨下得很大。纪晓鹏首先前往当地驻军部队团部,在那里他和部队领导进行了沟通,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军用装备,尽快与外界取得通讯联系。此时部队的驻地大门外聚集了许多群众,纪晓鹏走下车,大声说:“大家要远离高层建筑,撤离到平缓地带,大家要互相照顾、开展自救与互救,保护好自己”。

正在亚东旅游的一位游客,亲历了这次地震的场面,情绪非常激动地问纪书记:“现在我们有没有通信,道路现在怎么样?”纪晓鹏回答道:“现在道路、通信虽然已经中断,但是我们已经派出了七个工作组赶赴七个乡镇,察看受灾情况。救援力量应该很快就会到来,大家放心吧。”

此后,纪晓鹏驱车赶往亚东县中学,察看学校师生受灾情况,学校的操场上,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有几个女孩,由于受了地震惊吓,近乎昏厥在同学的怀中。雨一直下,纪晓鹏告诉教师,师生之间要互相协助,要照顾好,对于受伤和昏厥的学生,要“赶紧送医院”。

回到指挥部,纪晓鹏立即安排援藏干部吕晓钧一个任务,即“火速察看道路情况,第一时间抢通道路,确保道路畅通。”随后指示县民政局领导,马上抽调帐篷,在县中学和开阔地点设置安置点。此时方方面面的情况开始汇集上来,公安局、发改委、电信、宣传部的同志们纷纷前来汇报情况……亚东县的抗震自救,就这样井然有序地展开了。

事后,纪晓鹏感慨地回忆说,当时我们非常镇定。我们首先不能自己先乱了阵脚。因为镇定,所以头脑清醒、思路清晰。因为镇定,所以轻重缓急,抓住重点。道路、通讯、救人、防止次生灾害,这几个关键问题,我们当时都想到了,而且也拿出了具体的应对方案。我们在地震发生后2个小时就主动和外界取得了通讯联系。我们将救人放在首位,从废墟中救出300多名群众,这个是非常及时的。我们高度重视次生灾害,加强防范,使生命财产损失降至最低。我们的救援工作科学、合理,赢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而且,当时我们还非常坚定。我们心里真的有底,我们相信上级党组织和政府的救援力度。我们坚定地贯彻执行救人和防次生灾害的预案。坚定的意志和执行力,保证指挥部的决策有效实施,为取得抗震救灾的初步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最后,只有我们镇定、坚定了,群众的心情才能稳定、社会的氛围才能稳定。真的从内心感谢我们的群众,从地震后直到现在,亚东县未发生一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甚至交通事故,群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安定。

我会用双手挪开每一块拦路的石头

“在我的心里,并没有援藏干部与非援藏干部之分。在这样一个时刻,都是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义不容辞,都必须顶上去,在一线冲锋陷阵。”纪晓鹏说到这里,眼里含着泪花。“我们是援藏干部,我们没有特殊性,我们的工作职责远远超过援藏任务。在这事关全县人民的大事上,我们必须冲在前面,做出表率,体现榜样的力量,展现上海干部的大无畏精神。”

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亚东县常务副县长吕晓钧,在第一时间负责道路排堵保畅工作。然而当他带着工作人员到达现场时,一下子傻了眼。地震带来的碎石和泥石流完全封堵了省道。在大型推土机还未到位的情况下,吕晓钧和工作人员直接用手来清理碎石。小的石块,可搬离,但大一点的,就相当吃力。吕晓钧和三个工作人员一起推一块横亘在公路上的巨石,鲜血从指甲中流出。

亚东县电视台的记者一路跟拍至此,此时吕晓钧却大声向摄像记者咆哮,“别拍我们了,多拍拍地震受损的场景。”

事后,记者问及吕晓钧,他坦然地说:“当时真的很急,路堵着,心也堵着。路不通,救援就进不来,我们不能干等着,有时间尽量争取,先用上手,能干多少干多少吧。如果可以,我真的会用双手挪开每一块拦路的石头。”

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亚东县委副书记戴建强率工作组,于19日上午8时,在山路完全损毁的情况下,硬是翻越两座山头,徒步10余公里,第一时间赶往上亚东乡岗固村了解灾情、组织救援。他一口气走访了95户灾民,回到县城时已是下午三点半。

纪晓鹏对记者说,当他看到浑身湿透、头发凌乱、面带倦容、鞋上全是泥巴的老戴回到指挥部汇报工作时,心里在流泪。要知道,我们的干部是冒着次生灾害如泥石流、山体滑坡、滚动碎石等的危险,用生命的代价,去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每每想到此,我既心有余悸,同时也为我们的干部的精神所深深感染。”说到这儿,记者看到闪烁在纪晓鹏眼中的泪花。

地震发生后,亚东县机要局所处的办公大楼出现了严重的裂缝,有些墙体已出现坍塌,援藏干部、亚东县委办主任王土华同志不顾个人安危,第一个冲进大楼,组织机要人员迅速整理机要文件、抢修机要设备,并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及时将机要室搬迁到指定地点,连续奋战了5个昼夜,确保了国家机密的安全和上级领导的指示及时得到传达落实。他作为抗震救灾信息组组长和抗震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最大力度地保证了震后信息的畅通,使亚东不至沦为一座信息的“孤岛”。

上海援藏干部、亚东县住建局局长赵岳毅同志,以他的专业技能,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一线,协调相关单位组织人员、机械拆除危险房屋。震后第三天,他就组织人员对县城范围内的公有房屋、学校、医院房屋及援建项目等受损情况进行了初评和统计,又陪同自治区专业部门人员对全县受损房屋进行了全面评估,并与县相关部门一道制定全县灾后重建方案和相关政策建议,这些宝贵的数据为灾后重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地震发生后,县中学副校长王长林迅速赶往县中学与学校其他领导,积极转移学生,紧急调用学校已有的手电、被褥、水、方便面等急用物品,与师生一起搭建帐篷,确保师生安全。他还积极与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团区委、区业余大学、宜川中学等单位领导联系申请援助。同时,向日喀则地区教育局申请了六项上海市组织的“阳光种子千元计划”的活动经费,筹划了六项“灾后学生心理辅导”等活动方案。目前,亚东中学师生逐渐走出了地震带来的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恢复正常。

让青山绿水红屋顶重现亚东

事实上,关心亚东的,为亚东抗震救灾积极奉献的,不只是身处一线的亚东援藏干部,上海全体58名援藏干部,都在默默地付出着。

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总领队,日喀则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闵卫星就率领工作组抵达亚东。当天他来到受灾最严重的嘎林岗村,看望受灾群众,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嘎林岗村是上海市第六批援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海援藏投入近300万元为每户村民的房屋免费搭建了红色彩钢屋顶以及村道路硬化工程建设,为这座小小村庄带来了焕然一新的面貌和无尽的发展活力。从进入亚东的204省道俯瞰,青山绿水红屋顶以及盛开的油菜花,曾引得无数游人驻足观看,成为亚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9﹒8”地震使这座小小的村庄一夜之间遭受重创,红屋顶虽在,但房屋坍塌严重。闵卫星驱车来到嘎林岗村,眼前的一切让他神色凝重。行间,年近80的藏族老人格桑卓玛来到他的面前,紧紧握住闵书记的手不肯松开,出人意料的是,她没有哭诉,更没有哀怨,只是反复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上海领导。”

嘎林岗村党支部书记达瓦旺堆对记者说,援藏干部非常好,对群众非常好,救援物资很快就到达,而且分发给群众的速度也很快。在大雨中站在卡车上分发帐篷和矿泉水的那位援藏干部,由于受雨水影响,已经看不清是谁了,但他在雨中忙碌的身影,全村人都忘不了。

在村民扎西家临时搭建的帐篷前,扎西由于近日感冒坐在椅子上正挂着盐水,盐水瓶挂在衣帽架上,一切是那么简陋,然而从这位老人的眼中却看不到半点悲观。他对记者说,县里救援很及时,部队、医生、干部、物资没到天亮就到了。援藏干部率领的工作组挨家挨户查访,虽然现在这么简陋,可我就是有信心,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上海人民一定会帮助我们重建家园。

闵卫星说,群众这么信任我们,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动力,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让青山绿水红屋顶重现亚东,让老百姓感觉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觉到上海人民的关爱。

在康布乡,妇女片多握住闵卫星的手,哭诉着自家的不幸。闵卫星认真地听着,原来片多家是乡里受灾最重的家庭,房屋全部倒塌,财产损失严重,她的那种无助,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闵卫星说:“片多,只要人在,一切都会有的。”他要求援藏干部要做好当前灾后群众房屋受损等情况的统计工作,要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住所、保证安全过冬,要将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地委、行署有关抗震救灾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对灾区群众的关心、关怀,及时传达到基层群众心中,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受灾群众树立信心,开展好生产自救的各项工作,早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上海58名援藏干部,一方面惦记着受灾县里的兄弟,另一方面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为抗震救灾,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大家除了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之外,教育系统的援藏干部通过上海有关方面募集捐助物资运往灾区,新闻媒体的援藏干部第一时间前往灾区参与抗震救灾报道,文化系统的援藏干部参与灾区寺庙文物受损情况核查整理工作……

“9﹒18”地震如今发生已一月有余,当记者来到灾区时,已是秋风瑟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县城内外,村里村外,遍布着蓝色的救灾帐篷。不少帐篷已经生起了炉子。老百姓在帐篷里过冬,看来已成事实,但安全和取暖问题,着实让人担心。

“放心,我们会让百姓暖暖和和、安安全全过好这个冬天”纪晓鹏充满信心地说。“关于这些方面,我们已经做了比较细的方案,棉衣、棉被每人一件早已分发到位。我们一定会按照自治区领导的要求,让受灾群众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有水喝、有病能够看。”

“我还有个想法”,纪晓鹏说,“这个春节,我想在这里和群众一起过,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刻,还是要舍小家,顾大家。”

“让干部看到群众,这样干部心里放心;让群众看到干部,这样群众心里踏实”。这是纪晓鹏的原话。“所以我们要留下来,我们想和群众在一起!”

事实上,和群众在一起,上海的援藏干部一直是这样做的。有一件事,被采访的群众始终提及。在地震当晚,许多群众自发地聚集到县委的指挥中心,指挥中心迅速成了灾民安置点。纪晓鹏就在这个安置点里指挥抗震自救。那一晚,安置点的普通群众和纪晓鹏共同度过一个不眠之夜。纪书记所做的一切,每一句话语,他们都看得到,听得到。

地震后的四天内,纪晓鹏和亚东援藏小组,跑遍了全县七个乡镇、150多个自然村。“事实上直到现在,我每天都到安置点和帐篷中兜兜转转,好像已经成了一个习惯,实际上让老百姓看到我,他们就会心安,就会踏实许多。”

谈到灾后重建,纪晓鹏的言语透露出些许的自信。他说,有了自治区和上海方面的大力帮助,亚东灾后重建的前景还是非常光明的。目前,灾后重建的规划与方案还在研究完善中,但一个思路可能是要与亚东的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目前,在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总领队闵卫星同志的协调下,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在与亚东方面相互合作,展开灾后重建的具体规划工作。

谈及家人的担心,纪晓鹏有点苦笑。他告诉笔者一个细节,地震发生后,当经历重重曲折,接通第一部对外联系的电话时,他首先是向地委书记丹增朗杰和许雪光专员作了受灾情况汇报。电话摞下后,周围的当地干部曾经提到,是不是借这个机会给上海的家人报个平安?在场的所有援藏干部都婉拒了这个善意的建议,“把最宝贵的通信线路留给救援吧。”

当通讯全面恢复后,当家人打过电话来时,我们都是只说一句“平安、放心”,就匆匆撂下电话,忙自己手头的任务去了。

当记者结束采访时,在内心深处,始终凝结着这样一个观念——这是一群真正的汉子,他们勇敢、坚定、执着;他们心里装着群众,为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他们在抗震救灾中历练着人生,实现着伟大人格的升华。他们有血有肉,勇往直前;他们所付出的一切,必将在援藏事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光辉的足迹,书写自己灿烂的人生;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他们出发前“投身伟大援藏事业,抒写壮美人生篇章”的豪言与抱负。

他们是上海的骄傲,是援藏事业中不可磨灭的光辉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