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中午,到下司马镇“亚东林下资源批发销售部”,采访这家老板马建荣先生。
这家销售部的门面,在下司马镇的规模是较大的,40多平方米。装饰颇具藏式风格,大方气派。店里明镜,卫生整洁。
进入店铺时,一位端庄美丽、大方得体的藏族妇女,从两只大大圆眼里放出热情的光芒,邀请我们入店。她脸上**漾着幸福的笑容说:“我是马建荣的妻子,他正在做礼拜,请你们参观一下亚东林下资源特产。”
放眼看店,柜台货架上摆放着整齐有序、规范统一、琳琅满目的名贵中药材、山珍极品。如“冬虫夏草、野生贝母、灵芝、三七、松茸、手掌参、天麻、人生果、珍珠菇、黑木耳、冰山雪莲花、藏红花”等近100种亚东林下资源。
这家卖的亚东名贵中药材、山珍野生菌类,全部是从当地老百姓那里收来的。经过他们的工厂加工后,对外销售批发。他们已将这些野生特产注册了统一商标——“藏林源”。
在店面的正门边,还设有一个印度、不丹的工艺品专柜。货物色彩斑斓、十分精致亮眼。我们正在观看时,一个身材中等、精干明快、头戴白礼帽子的男人,从里屋走出来,满脸笑呵呵地说:“欢迎你们,请里屋坐。”马建荣向我伸出热情的手说。
“对不起,我是回族人,每天都要做5次礼拜。”
“没有关系,我们尊重少数民族信仰自由。”我与马老板寒暄,“你的生意做得大,听说你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县里专门安排采访你。”
“呵呵。”马建荣憨态一笑:“谢谢。在开政协会时,领导已经安排了,叫我好好配合采访。”
这是一个“回藏”结合的幸福家庭。他们曾多次被亚东县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双联户长”“五好家庭”等荣誉称号。
马建荣的家,正是我一直寻找的“少数民族夫妻模范家庭的典型”。于是,我们就进入正题,采访开始。
小人物追梦来到西藏
1966年8月1日,马建荣出生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这里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方,是国家级贫困县。
马建荣家里有五兄妹,他是老四。从小家庭生活贫困,日子过得很清苦。在他4岁时,就开始上山放羊放牛,没有读几年书。
马建荣的父亲是一个回族信徒。他对四儿说:“家里人口多,很艰供养你们五兄妹,我准备安排你到清真寺庙去念经,你愿意吗?”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孩子,那时马建荣才才12岁,家里生活比较差,常常吃不饱饭、穿不暖和,更谈不上有什么理想追求,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到附近一个清真寺学习念经,以求弃恶扬善,弘扬教法。
马建荣从12岁起到清真寺,跟着年长的老师学习念经,平时也回家帮助家里干一些杂务活。他在寺庙期间,学习了很多经书,学到了宗教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成了一个信教徒。让他的少年人生、青春年华在寺庙中度过了8年光景。
1986年,马建荣也长成20岁的大男人。这时他的家乡也有好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开始追求新的梦想。在这年春节期间,他同几个去西藏做生意的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铁大哥的,是他从小最好的朋友,以前铁大哥也像他一样,在寺庙里念过经书,后来外出打工了。
那时的铁大哥在马建荣面前,已经“混出了样子”,成为他学习的榜样。于是,马建荣放弃念经的生活,决定跟随铁大哥一起外出闯**。春节过后,他就离开了老家,同铁大哥他们一起到了西藏。
马建荣来到拉萨后,同铁大哥一起在一个老乡开的“收售牲畜毛皮”的店子里,开始了打工生涯,学习做生意。每天都跟着铁大哥他们一起,到拉萨附近的农牧民家,收购牛羊皮。
虽然开始马建荣不懂得做生意,可收购牛羊皮的活不需要多高的文化,只要做到肯吃苦、能卖力、不怕脏、不怕臭,每天四处奔波、走东家窜西村,也能收到一些货物。收购牛羊皮的账目,他还是能算记得清清楚楚。
马建荣虽然文化不高,可他聪明机灵,善动脑筋,忠厚朴实,吃苦耐劳。因此,老板很喜欢他,经常派他外出收购牛羊皮,然后扛回老板的店子里。
收购牛羊皮的活,马建荣干了一段时间以后,还能做到得心应手。可是下乡到藏族老百姓家里时,言语不通,开始往往靠手“比画”,却表达不清楚,曾闹出过一些笑话。
一次,马建荣一个人到离拉萨附近的牧区去收购牛羊皮时,因为他的“比画”动作,被藏族老乡误以为他是来讨饭吃的,就给他端来一碗糌粑,令他哭笑不得。
看见老乡屋檐下挂晒着一张牛皮,马建荣立即从包里掏出钱,然后摸着牛皮“比画”。这下对方明白了,他是要买牛皮。于是,双方对望着,呵呵一笑,才算做成了这笔买卖。
这位藏族老乡,看见这个小伙子忠厚老实,做买卖公平合理。一高兴硬是把马建荣拉进家门,摆起牛羊肉,倒上青稞酒,招待他吃了一顿丰盛的藏餐。然后,这位热情的藏族老乡,就叫他先把牛皮放在家里,带着他到周围的牧民家,帮助他收购牛羊皮。
这天,马建荣的生意好,一共收到了10多张牛羊皮。他欣喜若狂地跑到公路上,拦到了一辆开往拉萨的货车。那位藏族老乡又帮着他把牛羊皮搬到车上,他就满心欢喜地向老乡挥着再见的手。
坐在车上的马建荣想:西藏老百姓真好,对人热情大方,假若自己今后能娶一个藏族姑娘做老婆,那一定幸福。想起这等好事,他用手在自己发烫的脸上抹了一把。假若自己要长期在西藏做生意,从现在起必须学习藏语。
于是,马建荣真的开口学起了藏语。他先向铁大哥他们学习请教。可他们也不会多少,几天就学完了。于是,他干脆向当地的藏族人学习。一凡有空,他就跟藏族青年人交朋友,向他们学习藏语。学习时,他相当刻苦,经常在夜里,把藏语译成汉语,写在记账本子上,揣在身上,一有空就拿出来背几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时间坚持用功学习,马建荣的藏语掌握了不少,一般的生活对话他能开口讲了,外出收购牛羊皮的简单生意用语,他也基本能表达清楚,再也没有出现过滑稽的尴尬场面。
那时候,马建荣经常到拉萨附近郊县去收购牛羊皮。虽然他的藏语还是不熟练,但藏汉语混合讲,手势再比画,经过讨价还价,就把一桩买卖做成了。往往把收买到的牛羊皮,用木板车慢慢拉回拉萨。
当然,有时遇到生意好的时候,收得多了,马建荣就到公路上去拦货车,请求帮助,好话说尽,才搭上车把货物拉回拉萨。老板一高兴,看见他们收购的货多,到了月底发工资时,就多发一两张十元的票子,以示奖励他们。那时他的工资一般还不到100元。
一次夏天,店老板派马建荣同马大哥一起,到阿里地区去收购牛羊皮。阿里地区海拔高,条件艰苦,人烟稀少,往往跑好远的路程,累得走不动路,一天吃不上一顿饭,喝不到一口水喝。但是,马建荣为了心中的梦想,整天在农牧区里马不停蹄、东奔西跑,四处寻找牛羊皮。
当时,阿里地区的牛羊皮,往往都是当地人自用,用不了的就抛在一边,很少有外地人去收购。马建荣到那里收购牛羊皮时,生意特别的好,而且价格也相当的便宜,令他满心欢喜。
当地藏族老百姓的牛羊皮能卖钱,更是喜上眉梢,对马建荣他们十分欢迎,相当热情。送饭给他们吃,端奶茶让他们喝。夜晚,就留他们在藏族家里住。他们把收到的货物,先存放在牧民家,然后再去别的地方收购,收到一定数量时,才运回拉萨。
这一趟跑阿里,让马建荣看到了在西藏做牛羊皮生意的美好前景。这趟生意他们做得满满的,拉了一卡车回拉萨。老板一看喜出望外,当即就给他们两人每个发了3000元。
拿着这打厚厚的、从来没有过的钱时,令马建荣有些不敢相信。可这次老板就发给他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实在令他不敢相信,举着厚厚一叠人民币,往自己的脸上一打。脸有点痛,是被钱砸痛的。这是真的!
马建荣高兴地从地上跳了起来,然后大喊一声:“朋友们,今天我请客,下馆子吃一顿。”旋即,几个同他一起做生意的朋友,跟在他的身后,跑到附近一家清真饭店里,热热闹闹、开开心心、意气风发、豪情壮志地大吃一顿。
“铁大哥,我敬你一杯,跟着你来学做生意,这条路看来是走对了。”马建荣端起酒杯敬酒。
“兄弟,我看你聪明好学,特别是给藏族人打交道,你的藏语讲得比我们好,所以你做起生意来很顺。”马大哥说,“要不我们自己干,说不定还能混出过人样来。”
“好啊,其实我早就有这个打算了。”铁大哥说,“就是还没有想好做啥子,去哪里做?”
“这两年我收购牛羊皮,像是摸着了门道,我们还是做这行,熟手熟路的。”马建荣今天坐东,他很兴奋,好像找准了人生奋斗的目标。
“我看行。但去哪儿呢?”铁大哥思量地说。
“在西藏,听说亚东帕里的牦牛最出名了,我们干脆就去亚东收购毛皮,然后运送到拉萨来卖。”马建荣自信地说。
“我看行,就我们合伙,去亚东做生意。”天色已经黑静,他们三人还在饭店里激烈地讨论着。狂放地喝着酒。最后在铁大哥都喝得满脸红霞飞时,他们才偏偏倒倒地回到了住宿的地方。
第二天,马建荣就到街上,狠心花了140元,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骑在拉萨大街小巷逗风,快活乐疯地满街奔跑。他脸上幸福花儿开,嘴里哼着家乡小调,像是一个成功人士那样骄傲。他那得意扬扬的神情,还比当今的年轻人,开着一辆宝马车还神气十足。
亚东喜结美丽姻缘
1987年初,马建荣当年只有21岁,正是一个冲劲十足的年龄。他是一个很有主意的人,一个想干就干的人。他真的就同老乡铁大哥、马大哥、张大哥一起,4人合伙约定做生意。但是,他们没有按之前的想法套路,直接到亚东做生意,而是先选择了去日喀则市。
那是一个冬日,4个年轻人,两个人轮流骑着一辆自行车,从拉萨出发,像开着“小汽车”那样神采飞扬,一路西行。他们第一天骑到曲水县时,就在曲水一户藏族老百姓家住了一宿。
第二天一路骑着自行车,一路喝着风沙,风风火火地赶到了日喀则市。然后,在郊区租了一个藏族老百姓的旧房子、作为食宿和仓库之用。
在日喀则市安顿好之后,他们就迈出了收购牛羊皮的步伐。一次,马建荣来到白朗县的农牧区一路走一路收。起初高原的太阳还是光芒万丈,不一会儿太阳就躲进了疯跑的乌云中。
天空蓦然下起了大雪,自行车上放的牛羊皮很重,马建荣骑着自行车,在风雪中奔跑了一段路程之后,风大雪大,加之一天又没有吃上东西,饥饿寒冷,冷得他浑身打战,没有力气骑车了。可是,他还是顶风冒雪中坚持,骑着骑着,大脑失去了意识,昏倒在路边。
当马建荣睁开眼睛了,发现自己躺一个藏族老乡放牦牛的帐篷里。帐篷里烧着旺旺的牛羊粪火,煮着香喷喷的酥油茶。那燃烧的牛羊粪味、飘散的酥油味,是他一生中嗅过最香最美的味道……
藏簇老乡看见马建荣清醒时,睁着贪婪的眼神,知道他饿昏了,立即端上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酥油茶,送到他的手里。他端起碗连头都没有抬一下,就把酥油茶碗喝了个底朝天。随即,藏族老乡又摆起一盆牦牛肉,让他一次吃过够……
饭饱肉足之后,马建荣才想起感谢这位在风雪中救了他的藏族大哥。于是,他从包里拿出100元钱,以示答谢救命恩人。可那位藏族大哥硬是不收,对他说:“你经常在我们这一带收牛羊皮,也让我们增添了收入,你是个好样的男人,我只是碰巧了看见你昏倒在风雪里,救你是应该的,那是佛祖保佑了你这个好人。”
马建荣后来每当来到这里时,都要带上礼物专程来看望这位藏族大哥。在他心里,藏族人宽厚仁义,善良为人,实在可爱,值得敬重。从此,他同藏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4人在日喀则市合伙做了一年多的生意后,每人分得两万元。这可是一笔大钱,当年的万元户就称得上是个有钱的大款。马建荣自己已成了大款,实在令他欣喜。然而,他的心中一直装着帕里的牦牛。而且,那里是边境,做牛羊皮生意的人几乎没有。因此,他决定去亚东开拓生意……
1988年藏历年间,马建荣同铁大哥一起,两人又轮流地骑着那辆永久牌自行车,背上背着的包里装着沉甸甸的20000元左右的人民币,带着美好的憧憬,从日喀则快快乐乐地出发了。
第一天,马建荣他们骑着自行车,还没有半天的功夫,就到了江孜。在江孜吃过午饭后,又继续“开”着自己心爱的车,奋勇向前。
日喀则市到亚东390多公里,按里说骑自行车,他们两天能够轻松到达。可那时候的公路是沙石路,不好骑、车速慢,加之一路漫天风尘,一路满天飞沙。风一吹,嘴里眼里都进了沙子,骑行速度就非常的慢。
第二天马建荣他们骑到了康马县,吃了东西后继续前行。可再往前走就遭遇了大风大雪。尽管两个人轮流骑车,可体力已经耗尽,他们实在是骑不动了,看见路边有个道班房,就去求住。
守道班的工人是藏族。因为马建荣这时的藏语,基本可以进行一般的对话了:“藏族大哥,我们去亚东,走不动了,想到你这里歇一歇、住一夜好吗?”
“行!”藏族老乡,一般都会有求必应。而且热情地把他们请进屋,又是送吃送喝,令马建荣他们十分感动。
第三天,马建荣终于来到了心中渴望的目的地——西藏江南亚东。
亚东青山绿水、风景如画。海拔低、气候好、条件优、心情美。而让马建荣心中更美的是——他遇见了一个美丽可爱的藏族姑娘!
在马建荣22岁的人生中,还从来没有涉足过与女人有关的爱河故事,这次他涉足了。不仅爱河的水淹到了他的脚,而且,把他的全身喷湿。他就抑制不住内心的火热,用**来烘干。一旦有机会,他就借机去“鲜味多”饭馆吃饭,在那位藏族姑娘的面前喷发出来。这个故事从头讲起——
那天晚上,马建荣到亚东边境牧区收购牛羊皮回来后,走进“鲜味多”饭馆吃饭时,一个长着一张美丽脸庞、眼睛大大、长发飘飘的藏族姑娘,满脸喜庆地给他上菜时,令马建荣心中“嘣”地一下,撞开了他的心门。他睁大两眼,闪出亮光,傻乎乎地望着姑娘笑,情不自禁地说:“你太美了,简直是天上的仙女下凡!”
“下你个头,我看你傻乎乎的样子是想吃人?你还是快吃饭吧。”这位藏族姑娘还能讲汉语,快言快语。虽然她数落了马建荣,可他心里却落开了花。突然想起一句话:
“打是亲,骂是爱,你骂我,难道是你爱上了我?”马建荣这个回族男儿,也口快心直。
“爱你个头。”姑娘骂口一出,脸上像亚东的杜鹃花一样鲜美绽放。
“呵呵,你笑起来,比花还好看。”今天,马建荣遇到了这位藏族姑娘,竟然**起来,说出的话,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从哪来的勇气:“请问美女叫什么名字?”。
“潘多——”她报名字时,把“多”字拖得长长的,更打动了马建荣的心。
那晚,马建荣就懒在饭馆不走,一见没有客人时,他就主动出击,向潘多套近乎,勇敢地向她展开了攻心战术。
“潘多妹妹,请问你有男朋友没得?”马建荣求爱心切,当然要做到心底有数,别移花接木,情投错土。
“人家还小呢,哪来的男朋友啊。”潘多羞涩一笑,用纤细的手捂住了滚烫的脸。
掌握了情报,马建荣心底亮堂,果敢地站起对潘多说:“跟我耍朋友,你愿意不?”。
呵呵一笑。潘多又用手捂着嘴,没有正面回答马建荣的问题。
马建荣的爱心已从胸膛掏出,再也收不回去了。他不管她同意不同意,他都要坚定信心,奋起直追。
当老板打烊时,别人催了马建荣几次,他才不得不依依不舍地离了“鲜味多”饭馆。
是夜晚,马建荣回到了住处,躺在**辗转反侧睡不着,闭上眼睛,满脑子都是潘多的影子,搅拌得他又兴奋又紧张。“一见钟情”这4个字,这晚他彻底地读懂了。他明白爱上了这个藏族姑娘。
也许是上天对他的恩赐,也许是儿时念经修来的福。马建荣想:之前他就梦想找一个藏族姑娘做老婆。如今梦想就在眼前,他要快出手,立即伸出有力的双手,紧紧地把她搂住。否则,那么可爱、那么美丽、那么善良的姑娘,一定令好多男人喜欢追求,若自己动作慢了,被别的男人抢走了,那将会成为自己的终身遗憾。
当第二天潘多打工的“鲜味多”饭馆刚一开门时,马建荣就坚定地走进门去,斗起胆子对潘多说:“我是回族人,来亚东做生意的,但我现在还不富有。你等着,等我挣到大钱了,一定来聚你!”他还没有等潘多说话时,撂下话转身就离开了饭馆。
潘多是白朗县人,初中毕业后,那时她妈妈就在亚东帮人。所以她就来到亚东打工。她比马建荣小4岁。
对于马建荣勇敢的求爱,令潘多躲闪不及。她毕竟年龄还小,也没有谈过恋爱。她还不够了解他,拿不准这个男人的心。但是,自从他向她求爱后,在她少女怀春的胸膛,也翻起了层层情波。她总觉得那个回族男子,向她掏出的是一颗真心,她该不该伸出双手去接住?
潘多在犹豫不决时,她妈妈用力推了她一把:“女儿,我看那个回族小哥不错,对你很用心。我看他是一个有志向的男人,你就与他交往吧。”
得到妈妈的鼓励,潘多也就打开了女孩的心门,让马建荣住进了心中。从此,他们就常常牵手,漫步在亚东河边,爱情的潮水,就像哗啦啦的河水一样,奔腾不息,一往无前。
1989年10月,马建荣兑现了当初的承诺。他满心喜悦地提着这些年做生意挣的50000元,走进“鲜味多”饭馆,全部交到了潘多的手中。并在饭馆里摆了三桌喜酒,请来亲朋好友,见证祝贺他们幸福结婚,百年好合。
回藏融情结良缘,婚姻事业结硕果
马建荣同潘多结婚以后,他们的生活,天天就像喝酥油奶茶一样香香浓浓、甜甜蜜蜜;他们的幸福,日日就像藏族揉搓糌粑一样紧紧密密、团团圆圆。
有爱相伴,助力马建荣更加精神焕发,干劲冲足。他在亚东收购牛羊皮生意中,走遍了这里的村村寨寨,踩过了这方山山水水,发现了亚东的林下资源相当富集,特别是冬虫夏草、野生贝母、天麻、松茸、黑木耳等等名贵中药材相当的多。而当地藏族老百姓往往采集回家自用,或者以虫草等与人换取一些物品,不知道拿到集市上卖钱。
一天,马建荣在帕里牧区收购牛羊皮时,看见一位藏族老乡在家里,用了很多虫草来炖牦牛肉吃。他就问老乡的虫草卖不?对方答可以。他就以一根两毛钱,用40元买了200根虫草,带回亚东试着卖。
马建荣拿着虫草,走在下司马镇转了两圈,也没有卖掉一根,甚至连问也没有人过问。他有些失望地走在镇上,无精打采地路过驻亚东的军营大门前时,看到有几个解放军站在那里聊天。他就勇敢地吆喝:
“冬虫夏草便宜卖了,解放军同志要吗?我这是上等的虫草。”解放军听到他的叫卖声,一齐向他围过来观看。
解放军绝大多数都是从内地来的,他们知道虫草是很名贵的药材、高级滋补品。而且,他们回老家休假时,往往要带一些当地土特产回去,还有亲朋好友请他们帮买虫草等西藏的名贵中药材。
“多少钱一根?”有位解放军正好准备回内地休假,他就从马建荣的手中拿起几根虫草看着。
“帕里的虫草是亚东最好的,便宜卖,一根2元钱,要吗?”马建荣做了多年的生意,最懂生意经,他保守地开了价。
“我买100根。”没有想到,解放军耿直,连价格也不还。
马建荣立即帮解放军挑选又长又大的,他边挑边说:“解放军好眼光,我的虫草又便宜,品质又好。”他从解放军手中接过钱后,连数也没有数就装进了衣兜里。
从牧区买回的虫草,一转手就翻了10倍,乐得马建荣走在回家的路都放小跑。他想:解放军有钱,识货,给他们做生意有赚头。从此,他就开始从老百姓那里大量收购林下资源,然后拿到军营门口叫卖,让他着实尝到了甜头。
马建荣同潘多结婚以后,舍不得经常离开娇妻,到外面去做生意。当然,潘多更懂得心疼自己的丈夫,他外出做生意风餐露宿,饱一顿饿一顿,日子过得辛苦。而做林下资源生意,他们看到了美好前景。因此,夫妻两人商量,干脆自己开个商店,经营亚东林下资源产品。
目标明确了,项目选好了,门路也找对了。马建荣向来就是一个想干就干的人。
1989年夏天,他们就在下司马镇租了一个14平方米的门面,开始经营虫草、贝母、天麻、雪莲花等亚东特产。
店开起了,马建荣就叫潘多把以前在饭馆的活辞了,到他们开的店里学习做生意。开始时,他们销售的货主还是驻军干部战士。虽然生意不是太好,但经营这一行也能赚钱。
那时,马建荣就一边继续收购牛羊皮,一边到藏族老百姓那里收购林下资源,妻子就专职在店铺经营。渐渐地,他们夫妻摸清了做这一行的门道,掌握了经营的方法,生意有了起色,前景一片看好。
1999年,上海第三批援藏干部在亚东,获悉这里原来的森林木材的出口量很大,整个县的收入也是蛮好的。自从中央退耕还林的政策出台后,他们就坚决执行中央指示,砍伐木材的量就降下来了,农牧民的收入来源自然减少。
尽快提高农牧民的收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路在哪里?援藏干部经过调研后认为,切实有效的路径就是开发亚东森林资源,帮助老百姓增加收入,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怎样开发林下资源?他们大家献计献策,最后决定办一个林下资源加工厂。马庆就是这批援藏干部之一,他在亚东担任乡镇企业局局长。后经县委研究决定,派他筹建亚东林下资源加工厂,并出任厂长。很快就建起了一个约4000平方米的厂房,开始投入生产。
马建荣当时在亚东经销林下资源是最出色的。他又看准了办加工厂的前景。旋即,他找到马庆厂长,主动要求加入工厂。
马庆厂长正在招兵买马,求贤若渴,任命马建荣担任生产组长。进入加工厂后,马建荣一边努力学习加工技术,一面带着10多名工人搞好生产。当时他们主要是将收购的虫草、天麻、手掌参、人参果、羊肝菌、黑木耳等等,用烘干机烘干,然后进行加工出售。
工厂才办起还不到半年,厂里收购农牧民送来的产品,直接支付的现金就达50万元,的确为当地老百姓增加了一条收入的门路。
马建荣说,那时他们生产最多的产品是红景天。先把像山药的红景天切成片晾晒,然后加工磨碎,制成胶囊,或制成口服液,作为保健品对外销售。制成饮料的红景天,在西藏的各色餐厅里,很受欢迎。
他们加工生产的林下资源,在当地的第一买主,仍然是驻军部队的官兵。而更多的是上海援藏干部,他们带着产品到大上海的各大小中药行,得到销售商家的认可,帮助代销,打开了销售渠道。
红景天对缓解高原反应,有着神奇的功效。我曾是一个西藏老兵最懂。吃了它以后,可以让你的血液中增加含氧的浓度。我这次前往西藏亚东采访前,就买了几盒红景天,提前一周开始服用。到了高原以后反应很少,除了走路快了有点累、气喘较快之外,再无其他高原反应现象。白天天天外出采访,晚上夜夜照样睡得香,能吃能喝。想来也是红景天的神力助我如此。
马建荣在加工厂干活刻苦研究,精神百倍,婚妻生活幸福,整天喜气洋洋。更让他喜事临门的事又来了。
2000年1月,他们精心播种的爱情土壤,开花结果,潘多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平措;两年后,马建荣又喜得千金,爱妻给他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央金。
他们儿女双全,家庭圆满幸福。丈夫关心爱惜妻子,妻子体贴温暖丈夫。他俩互相尊重,生活和谐,夫妻平等相待,生活上互相照顾,遇事共同磋商决定。这对回藏民族夫妻,在有爱相伴中,人生事业顺利地向前发展。
2002年,林下资源加工厂进行改制,马建荣在县里的大力支持下,以27万元资金,购买了这家工厂及全部设备。他当上了厂长,保留了原有工人,后来又招收了其他工人。他们的生产蒸蒸日上,事业篷勃兴旺。
2003年春节,马建荣离开老家18年后,第一次带着爱妻和一双可爱的儿女,衣锦还乡,回老家过春节。
马家父母第一次亲眼看见这位漂亮的藏族儿媳妇,高兴得嘴都合不拢;更让他们高兴的是,满脸花开地搂着一双孙儿孙女,爱不释手。
潘多这是第一次跟着丈夫到内地,来到丈夫的老家,虽然听不懂当地的方言,吃不惯那里的菜饭,但她不表露在外,尽量克服生活上的不习惯。
这次马建荣带着妻子儿女,在老家住了一个月。潘多尽量做好一个儿媳妇的角色。她本来善良,温柔大方,在丈夫家里时,努力干些家务活,用心照顾公爹公婆,孝敬老人。她的行为表现,受到了当地的亲朋好友、邻居人家的一致肯定赞扬。
马建荣父母对潘多这个儿媳妇,更是喜上眉梢,心满意足。这才让二老终于明白,为什么儿子要在遥远的西藏亚东安家立业。
在广河县探亲期间,马建荣还带着妻子、儿女,专程到铁大哥家,看望慰问了铁大哥的父母。因为,铁大哥在2009年时因病去世了。
那天,马建荣带上家人,专门到铁大哥的坟墓前,按照家乡的风俗习惯,向曾经帮助过他的铁大哥,举行了纪念缅怀仪式,祝福他在天堂享福……
2006年夏天,亚东边境口岸开放了,为马建荣的林下资源加工厂的事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他在仁青岗边贸市场内,开起了亚东林下资源等西藏特产经营部。
在仁青岗边贸市场,除了当地边民商户,也有区内外的企业家。而马建荣当时是入驻边贸市场,第一家经营亚东林下资源的企业法人。他在边贸市场上也收购一些商品,除了销往日喀则市内以外,还运往上海等内地大城市销售。
因此,在边贸交易市场中,让马建荣的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几年间他的资本就成倍增加,事业出现了又好又快的强劲发展势头。
2011年,亚东遭遇大地震,马建荣的工厂也遭受严重损失。后来根据县里统一规划设计、灾后重建的需要,林下资源加工厂选址搬迁到下司马镇珠居村,重新进行修建。
马建荣先后投入800多万元资金,又贷款170万元,从2015年开始修建,到2016正式建成全新的加工厂房、办公楼,使用面积2000多平方米。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新加工厂,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现在只是进行小量的加工,有工人13个。
马建荣介绍说,亚东林下资源加工厂,如今正在抓紧装修完善、机器设备安装、工人培训之中,将在2017年9月,正式投入大量的生产任务。
为了扩大产品销售新天地。2017年夏天,在亚东县工商局的帮助下,马建荣选派了两位员工,到浙江杭州电子商务培训基地学习,积极准备开一家网店,让亚东林下资源的丰富产品,逐渐走向世界各地……
潘多同马建荣结婚近30年来,他们的婚姻家庭美满幸福。她在一次参加县里举办的“民族团结模范家庭”表彰大会上,深有感触地讲:
我同爱人结婚以来,一直相亲相爱,生活和谐美好。我们之间没有因为民族的不同,产生过异样的眼光,我们的婚姻家庭,好比藏族每天都离不开的酥油茶。酥油茶里的奶茶、盐巴缺一不可,少了一样就没有醇香味道。而我和爱人的生活,如同煮沸的酥油茶,醇香甜美。
我和爱人一起做生意,经历了共同创业,风雨同舟,本着“信誉第一、诚实经营”的原则,携手全体员工,把加工厂逐渐发展起来,做得有神有色。特别是注册了藏药品牌“藏林源”之后,我们成功地把“藏林源”这个牌子打入了内地的销售市场。
我们在用心经营生意,获得了经济利益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特别是我爱人为慈善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只要是做善事,他都会尽心竭力地帮忙解决困难,前后为受灾群众、贫困家庭、慈善事业捐款40多万元,受到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对于女儿的教育,我爱人更是付出了心血,哪怕工作生意再忙,他也要抽出时间同儿女交流,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们要紧跟着共产党走,要感恩国家对西藏人民的支援,要做一个民族团结的时代青年。
我的一双儿女,在学校的培养教育下,成为积极向上的青年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负众望,儿子平措2015年从山东济南西藏中学,考入北京西藏中学读高中;女儿央金,在2014年中考时,以亚东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共康中学读初中。
我本人除了在家里操持家务以外,尽自己的力量帮着丈夫经营打理商店,对于他的工作我都给予百分之百的支持。我们家庭夫妻恩爱,生活和谐,相敬相帮、彼此关爱,尊重对方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参加一些民俗节日。
在家庭生活中,我家长辈关心爱护晚辈,晚辈更是尊老敬老。我们孝敬双方老人,关心照顾老人。如今交通方便了,每年春节期间,我们都要回到甘肃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我们全家人通过共同努力,共同建造了一个温馨幸福、和谐美满的民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