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驻军戍边卫国,保卫了边疆的和平安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唱响了一首首“军爱民”的进行曲;
亚东老百姓更是长期热爱人民子弟兵,演绎了一曲曲“民拥军”的交响曲,在边陲的土地悦耳动听,**气回肠……
1992年1月16日,新华社北京电:授予全国第一批39个市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城”的荣誉称号……
西藏自治区亚东县荣幸地获得了“全国双拥模范县城”荣誉称号!
有说那一天,坐落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凹部的边城亚东,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彩幡”挂满了街头。军民欢笑,热烈非凡。他们共同庆祝,采撷了一朵盛开艳丽的“双拥花”。
——亚东县多次被西藏自治区、全国评为“拥军优属先进集体”;
——驻军连续几年被西藏军区、成都军区评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
——亚东县多次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亚东县多次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县城”的光荣称号。
这是亚东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制造的结晶!
这是亚东军民精心栽种,耕耘剪枝、辛勤浇灌出的花朵!
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天,“五星红旗”插在亚东的雪山,才把这里的老百姓从奴隶社会中解救出来。从此,他们认识解放军,获得了“红五星”带来的恩泽;
从此,部队与地方携手,官兵与百姓共建,齐心协力保卫边疆,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在亚东拥军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被称为“亚东拥军第一人”——尊杰·索朗江村。为此,我采访了现任亚东县财政局局长尊杰·次仁白觉。他是尊杰·索朗江村的孙子。
白局长30开外,长相英俊洒脱,讲话利落干脆,真是一个才貌双全的藏族佼佼者。一看就觉得在他的身上,流淌的是贵族血统。果不其然,采访得知白局长的爷爷尊杰·索朗江村,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亚东的一个贵族、一个大家族、一个大贸易富商。他家的骡马有几十匹,山地很多,顾的佣人就有几十多个。
那时,尊杰·索朗江村全家人住在下亚东乡切玛村,是当地一个豪华的建筑,一个气派的大院。家有40多人。尊杰·索朗江村的哥哥是当地的酋长。
尊杰·索朗江村,1914年生于亚东县切玛村,从5岁时开始在百比塘私塾读书,后去印度与锡金相交的城市嘎伦堡求学。学习藏语、英语。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特别是他的英语好,平时写信或其他交流,都用英语。
在外求学时,尊杰·索朗江村认识了一个美丽的锡金姑娘,一年后幸福地结合在一起。他们平时夏天住亚东,冬天去嘎伦堡工作生活。
20岁起的尊杰·索朗江村,就同兄长一起,来往于亚东和锡金,学习经商;后来他被请到江孜、拉萨当了一位“辩护人”。
1944年,亚东的商贸经济活动十分发达。30岁的尊杰·索朗江村,被聘请在亚东的“热振、邦达仓、萨达仓”组成的联合商会——雄葱商会担任助理、秘书工作,开始从事经商活动。这个商会是“官商”,当时是西藏最早、最大的商会之一,生意做得大,相当的火热。
1949年,经亚东百姓推荐,尊杰·索朗江村并当选为“共堆”(头人酋长,当时亚东境内最高职务),为当地的建设发展贡献了智慧。
尊杰·索朗江村是个开明绅士,很早就知道了中国共产党,并认同共产党的所作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他也兴奋地振臂高呼,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决定一生跟着共产党走。
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时,西藏很多头人就开始逃跑。特别是听说解放军要开进亚东时,当地的一些贵族、大商户人家,担心解放军来了对他们不利,就举家离开亚东,跑得无影无踪了。
就在这种“去留”的关键时刻,尊杰·索朗江村的亲戚,甚至家中也有人,提出离开亚东到外面“避避风头”,而尊杰·索朗江村坚定地站起来说:“我就欢迎解放军,我就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你们也不要走,跟我一起留在亚东,建设新西藏,建设新家园。”
尊杰·索朗江村的坚定和劝说,还是没有挡住有的人的脚步,他们还是有人离开了亚东。而他和家人毅然留了下来,敞开宽阔的胸怀,欢迎解放军的到来。
当解放军进驻亚东时,那时各种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吃的、没有住的,可解放军尊重少数民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打扰老百姓的生活。
看在眼里,心里明亮。尊杰·索朗江村主动站出来,走向解放军搭建的临时住处,请求他们到自家的大院居住。
对于这位亚东开明头人主动的帮助,解放军接受了尊杰·索朗江村的好意,派部队卫生队、有关人员住进了他的家。
尊杰·索朗江村家开仓放粮,留军住宿的义举,得到了解放军的高度赞扬,并称他是“亚东拥军第一人!”
从此,在尊杰·索朗江村的带领下,亚东百姓也纷纷站出来,向解放军排忧解难。
有的就腾出家里的住房,请军队入住;有的就免费向军队提供粮食,为解放军解决缺粮的困难;有的就帮助解放军修房造屋,带头巡逻执行任务……
人民支援军队,军队更爱百姓。那时,解放军就号召组织当地老百姓,上山开荒,下地种粮。
那些从奴隶社会过来的人,跟随解放军的召唤,上山开荒种地,激发出无限的潜能力量。因为,他们的祖祖辈辈都是为奴隶主干活卖命,自家上无片瓦,下无插而今共产党来了,领导他们开荒种地。开的荒是他们的,种的地是自己收获。
这种颤变,怎不令他们欣喜若狂,挥汗如雨地干活?怎不让他们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为新社会发愤图强?
尊杰·索朗江村,看到解放军入驻亚东后,这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打破了旧的枷锁,让老百姓焕发出主人的光辉。他由衷感到留在亚东,帮助解放军的决定,是他一生中最值得骄傲欣慰的事。
1952年初,尊杰·索朗江村参加亚东党委爱国青年联谊会,任委员;后来任亚东办事处副主任,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
1959年3月10日,以达赖为首的西藏反动上层集团,为保住“政教合一”的农奴制永远不改变的利益,悍然发动了旨在分裂祖国的全面武装叛乱。
3月28日,中央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领导西藏各族人民,一边平叛一边进行伟大的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翻身获得了解放。之后,尊杰·索朗江村担任亚东县副县长。从此,他跟进共产党、解放军,迈开了建设新亚东的豪迈步伐。他带领老百姓开荒分土地,帮助他们学习生产。
从此,让亚东群众有饭吃、有衣穿,真正过上了新社会当家做主人的生活。
1962年,发生了“中印自卫反击战”,战争大多发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区,不少战场都发生在超过40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
后来在亚东边防也发生了战事。因此,开来了不少部队。尊杰·索朗江村家里,又成了解放军的营房,物资仓库。他还带领当地老百姓组成卫生队,每天帮助解放军照顾伤员、洗衣服、运送物资,支援前线。
尊杰·索朗江村在当时记录的文字中写道:“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年国庆节的时候,亚东的老百姓都穿着新衣服正在庆祝时,结果卓拉山口打起来了。群众就立即跟着战士们上了战场。他们在路边为解放军烧茶煮饭,晚上就睡在路边的石头缝里。老百姓不仅在前线不顾生死,更是为解放军在后勤运输上撑起了半壁江山。
当时通往后方的道路要翻越好几座雪山,部队用的粮食、药品,甚至武器弹药,有一半是靠亚东老百姓的牦牛队,一袋袋地运上去的,遇到牦牛也驮不上去的地方,就靠人背。”
为了帮助在亚东境内的解放军,尊杰·索朗江村经常组织当地群众,为驻守在雪域哨所的战士冬天背运柴火,夏天运送冬囤的主副食。还组织群众帮助部队开山修路,他们仅靠铁锹和背篓,一米一米地在悬崖峭壁上前进。他一直站在拥军的最前列……
在**中,尊杰·索朗江村虽然受到冲出,被派到江孜、日喀则修水渠,接受劳动改造教育。在这期间,很多人心知索朗江村是一位好人,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善事。因此,就特别对他照顾,没有批斗过他一次。
20世纪70年代中叶的一天,原西藏军区政委阴法唐带着有关人员,亲自来到亚东尊杰·索朗江村的家,代表西藏部队慰问他。
阴政委亲切地握着尊杰·索朗江村的手,真诚地说:“索朗江村先生,你这些年吃苦啦,你受委屈啦,我代表驻藏部队,向你表示亲切慰问。你是我们共产党、军队最好的朋友,感谢这些年来你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
军区首长亲自来看望尊杰·索朗江村老人,令他无比感动:“谢谢阴政委来看望我。其实,我也只是做了一个西藏人民应该做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是你们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为西藏人民带来了恩惠,让我们过上了当家做主人的幸福生活,应该感谢的是你们。”
阳政委在离开尊杰·索朗江村的家时,首长还送给他两万元,以示慰问答谢。
**结束,给尊杰·索朗江村落实了政策。1979年他担任亚东县政协副主席、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后来又担任日喀则地区政协副主席。
尊杰·次仁白觉说:“后来,组织上还准备安排我爷爷担任日喀则地区政协主席,甚至还准备调任西藏自治区当领导,都被我爷爷婉言谢绝了。”
“我奶奶去世很早,爷爷一直单身。退休以后,爷爷一直同我爸爸、姑姑住在亚东。我爸爸叫尊杰·次仁平措。他从小在锡金的内陆城市——噶伦堡读小学到初中毕业。那个学校是主学汉语学校,其次学习英文。‘文革’后我爸爸在下亚东乡教小学,后来到县新华书店、县委统战部等单位工作。”
“我爷爷退休后,那时,每年逢年过节,驻军部队、上级领导都要来我家,慰问看望我爷爷这位民主人士、爱国人士,这位拥军先行者,直到老人家2003年逝世,终年89岁。”
今天,记录下这段文字,特别纪念缅怀尊杰·索朗江村,这位西藏亚东著名的统战爱国人士,亚东拥军第一人!
边城亚东,拥军成风。排忧解困,经久不衰,无私支援长期坚持。
——部队到边境实施巡逻,亚东当地就选派政治可靠、思想领先,熟悉边境情况的民兵,为部队当翻译、做向导,积极配合完成任务。
——部队在边境设的几个季节性的点,几十年来地方都派出牦牛,帮助部队托驮主副食,保证了执勤点的生活供给。
——哨卡烧柴无源,当地群众主动送上山口。如则里拉山口驻军,每年需要几十万斤的燃料,全靠地方提供供应。
——部队吃菜有难,上亚东就挤出12亩好地,让给部队建立生产基地,每年给部队提供各种蔬菜10万余斤。
每当新鲜蔬菜上市时,当地群众总是先送给亲人解放军。每当重大节日,地方群众就主动为军营做好事,打扫卫生、洗衣洗被。
——县百货公司、银行、新华书店等服务行业长期为官兵开展优质服务,节日送货上山,服务到营房。
——驻军子女上学不便。亚东县教育局想方设法,专设“子弟兵班”。从1987年以来,开始招生部队子女入学,有的班级只有几名学生,上课却从未间断;县委县府还给许多随军家属安排了工作,为部队解除了后顾之忧。
以前,身居雪山哨卡的官兵,因道路不通或雪封山,更没有电话手机,收信读报困难。亚东县邮电局数十年如一日,风雪无阻,每半月派人骑马或步行上山,为“雪山孤岛”的乃堆拉等山口送信送报一次,并代官兵寄信寄款。
后来,亚东虽然在乃堆拉山口,修建了一座国际邮政亭。但这里海拔高、气候恶劣,每年大雪封山达7个月之久。长年行走在这条风雪邮路上的邮递员,只有一个人——亚东县邮电局藏族国际邮件交换员边巴。
乃堆拉哨所那时官兵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调寂寞,他们最大的期盼,就是收阅家书,能读书看报。
从1989年元旦起,边巴主动向单位申请,负责跟外方交换国际邮件的同时,专门为乃堆拉哨所的官兵送信送报。从此,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大雪封山,总是如期而至。这一送他就送了几十年。
后来,虽然县邮电局为边巴配备了一辆小卡车,但每逢大雪封山,车行不远,还是常常会被大雪堵住去路。边巴只能肩背邮件,手里拿着铁锹,一边挖雪开路,一边慢慢上山。当雪被冻住时,他只好用手抓住冻硬的雪块,在雪地上爬行。因体力消耗大,气力不足,多次从山坡上滚下,滑到了山谷。衣服、裤子被尖利的冰块划破,手掌也磨出了血泡。
为了在上午准时与外方交换邮件,为了在当天投递完中国边防部队各个哨卡的邮件,边巴一般是凌晨4点从亚东县城开始赶往乃堆拉山。一个来回,往往是头顶星星出发,夜看明月才归家,在路上行走十多个小时,是家常便饭的事。
在乃堆拉,中国邮政的绿色标志在这里顽强屹立。是可爱可敬的普通邮政人,为中国邮政擦亮了招牌,也成为边防军人精神的鲜活注解。
一年7月下旬,驻亚东部队的汽车驾驶员张光荣、徐向东去日喀则拉运主副食返回亚东。当他们的汽车在黑夜中,开到离帕里镇不远处时,因为长时间的暴雨,导致山洪暴发,引起泥石流,汽车因遇到泥石流发动机熄火,陷进泥沙里而抛锚。
在汽车无法行驶的情况下,张光荣、徐向东又不能抛车离开,只好爬上战友们戏称为“东风二楼”的车厢,铺好随车所带的被褥,钻进被窝里熬夜,等待天亮时看见有人,才去求助。
一阵阵狂风吹来,大雨滂沱而下,把老化的汽车篷布吹破。大雨洒进了车厢里,把张光荣、徐向东的全身淋湿。在“下雨如过冬,七月是飞雪”的西藏高原,被雨淋湿容易受凉感冒,引发肺炎甚至肺水肿,那可是要命的病。
为了躲避暴风骤雨,张光荣、徐向东只能返回驾驶室里。可他们的全身被雨水淋湿透了,开始冻得他们阵阵发抖,牙齿咯咯打架。加之饥寒交迫,让他们难以承受这个黑色的暴风雨夜。慢慢地,他们的身子被冻僵了,说话也没有了声音,好像只能等待命运的安排。
张光荣毕竟是个老兵,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拿出手电筒打亮,在黑色的暴风雨中,向外发出了微弱的求救信号。
真是老天开眼,有两位藏族阿哥此时正在暴风骤雨中,寻找他们跑失的牦牛,看见公路上停着一辆汽车,还从车里发出光线。他们知道这是汽车抛锚,向人发出求救的信号。
于是,藏族阿哥放弃找牛,来到汽车面前看看究竟发生什么事?当他们来到汽车旁时,看见这是一辆军车,驾驶室里有两个躺着的军人。他们先用手敲打着车门。
连续敲打了几下,里面都没有回声。
这时张光荣、徐向东的身体已经冻僵了,意识也已经昏沉,根本听不到外面的感觉。
咚咚咚咚——两个站在车外的藏族男子,用了男人最大的力量,敲着车门车窗,可车内的两个军人还是没有感觉。
一个藏族男子就在地上找到了一坨石头,举起往车窗的玻璃上一砸——咔嚓,玻璃被砸烂,看见两个金珠马米已经被冻僵、晕厥在车里。
这两位大哥一个叫扎西,一个叫巴桑次仁。他们旋即背着两个金珠马米就跑,跑回到帕里的扎西家。
阿妈群宗,正在家中烧着火炉,等着外出找牛回家的儿子,可是儿子他们却背回了两个人。群宗阿妈一看是两个金珠马米,立即抱来被子放到燃烧的火炉边,把背回屋的两个人放到炉旁烤火。
阿妈同两个藏族大哥立即忙开起来,有的打来热水,有的脱军人的鞋,他们用温热的水,为两个冻僵的金珠马米擦洗身子……
“我在哪里?咋像在冰窖里……浑身像一根冰棍……好冷……”徐向东终于清晨了,他喃喃自语。他说的话,几位藏族老乡听不懂。但令他们十分高兴。他们知道救了两位金珠马米。
当徐向东知道是藏族老乡,在雨夜里救了他们的命时,令他感动得眼睛已经流不出泪水。
稍许,张光荣也在他们的温暖中,慢慢地睁开了眼睛。
看见两个金珠马米从沉迷中清醒过来了,群宗阿妈苍老的脸上绽放出欣慰的微笑,立即端起酥油茶,慈祥地送到他们的嘴边,看着两个受伤的孩子,慢慢地舒缓了,她的心才终于踏实落底。
第二天上午,张光荣、徐向东在离开群宗阿妈家时,他们两人同时跪地:“阿妈,谢谢你们救了我们。从此,你就是我们的阿妈。”
也许阿妈没有听懂两位金珠马米的话。但她心里明白,从此,她多了两个“兵儿子”。
当张光荣、徐向东向群宗阿妈一家告辞时,他们搜出了身上仅有的100多元钱,双手送到阿妈的手中,以示表示敬爱之心。
可是,说什么老阿妈也不收两个“兵儿子”的孝心,对他们说:“走吧,你们军人有任务。”
从此,张光荣、徐向东就把群宗当阿妈。他们后来路过帕里时,总是要稍上一点心意,来看群宗老阿妈。
后来,张光荣、徐向东退伍离开了亚东,他们专程到驻帕里的某边防分队,拜托战友要替他们照顾好阿妈群宗。这里的军人,从此接认群宗阿妈,在世界海拔最高镇——帕里,演绎了“一茬接一茬”藏族阿妈与“兵儿子”的感人故事……
亚东县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关怀,像亚东河水一样,一直源源不断,一直奔流不息。
如今的亚东县委、县政府更加一如既往地关心部队各方面建设,继续谱写“民拥军”的新章篇。他们以“军警民双拥共建共保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促团结、促发展、促和谐、保平安”的活动主题,形成了“军民共建促和谐,鱼水情深一家亲”的双拥工作新格局。
——亚东县委宣传部、民政局、团委、妇联等机关单位,每年“八·一”建军节、春节期间,都要组织人员,深入驻军部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慰问拥军活动。
2016年的“八·一”建军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藏族老百姓载歌载舞演出丰富特色的文艺节目,慰问子弟兵;台下,现场的军人气氛更加热烈,个个热烈鼓掌。
地方节目刚演完退场,部队官兵雄壮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大合唱,慷慨激昂,演绎了“红色经典”,让观看的群众,仿佛看到红军在艰苦卓绝中的**岁月。
宣传文化部门组织演出的“非遗”的孔雀舞、狮子舞等节目,沸腾了现场,感染了官兵,让他们领略了藏族文化艺术的精髓。掌声如潮,一浪高过一浪声,回**在军营的上空,乐翻了军人的心怀……
这边的文艺演出音乐刚停,妇联团委组织的军民“互动游戏”环节乐开的现场。
年轻的姑娘与帅气的军人同欢共乐,比赛头顶踩气球、脚做幸福蹲……一个个互动游戏,一双双合作节目,逗得大家笑声一片,友谊畅快,把“洗衣歌”的内容,演唱出新时代风采。
亚东县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双拥光荣传统为重要内容的国防教育活动。他们编印下发国防教育宣传材料,编印国防知识测试卷,对各级各类干部、教师学生,经常举办国防知识讲座、举办双拥板报专栏、张贴双拥宣传标语,形成拥军工作的热潮。
为了部队建设,亚东县拿出了最大的热情,付出了真心的关怀,奉献了无数的智慧。如在部队的营房建设中,他们不但出力出人,还在物资保障上、土地供应等等方面,提供倾力帮助。让部队的建设与亚东同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支援,使部队的建设发展跃上了新的高度。
每年战士退伍时,亚东县群众就会自发到军营欢送,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表示对子弟兵的祝福和感谢,唱一首《洗衣歌》,答谢金珠马米的恩情。
亚东县扎西县长,在“八·一”建军节期间,带领亚东拥军团,对驻军部队开展慰问活动。他们登上乃堆拉哨所,又来到边防检查站;慰问边关哨卡,又步入军营。
扎西县长一行,每到一个慰问点,都为部队官兵敬献哈达,与官兵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代表全县各族人民对驻地部队官兵慰问与祝福;他们每到一处,都送上蔬菜水果、猪肉等慰问品,以表达全县各族人民对驻军部队的感激与帮助。
2017年春节和藏历新年来临之际,亚东县委书记舒成坤一行,组成新春拥军慰问团,深入驻亚东各部队,登上边关哨所,走访慰问驻军官兵、优抚对象、退伍军人,向他们致以节日的问候,真诚的祝福。
舒书记一行在驻军召开的慰问座谈会上,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向驻军部队官兵致以节日的祝福,对部队全体官兵为亚东发展稳定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舒书记讲,一直以来,亚东的驻军官兵,秉承“老西藏精神”、“珠峰精神”、“亚东精神”,常年坚守边境,特别是在万家团圆时刻,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仍坚守岗位。
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奉献,才换来了边疆的稳定,千千万万家庭的团圆。在此,向你们及长期支持你们奉献边关的家人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舒书记在慰问座谈会上真挚地讲,部队把亚东当故乡,群众把军人当亲人,军民互助,军地同心,建立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的深厚友谊,涌现了“三个送菜老阿妈”等援军先进模范典型,多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县城”称号,构筑了军民融合、共保稳定的坚固防线,筑牢边境防控的铜墙铁壁。
在亚东,述说不尽的悠悠拥军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