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魂

02 军爱民情深意长

字体:16+-

民是水,军是鱼。边关水好,鱼儿畅游,军民鱼水情深。

我从军校毕业,来到亚东边防某部工作了3年,曾耳闻目睹一件件“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故事——

我的直接领导张贵荣,自称张老兵,先我而入此地。张在我们新兵面前喜欢常忆当年:那时我还是一个新兵,当时我们连队住在阿桑村,没有营房,借住在藏族老乡的家里。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歌儿天天传唱。官兵把房东当作自己的家。出操、训练归来一进门,就操起扫帚打扫卫生,担水劈柴,烧火煮饭。

记得一天,一个藏族牧民慌忙跑到营房比手画脚,嘀嘀咕咕说了一大通,讲的是藏语听不懂,藏族老乡就拿起枪,拉着“金珠马米”往山上跑。

连长大概听懂了,他对战友们说“有情况”。他操起口哨“唧唧唧——”吹起了紧急集合号。他打头,我们紧跟其后……

我们随牧民跑到后山看见地上血迹斑斑,一群羊立地嗷嗷惊叫。这时我们才真的明白了:羊群遭到了野狼。

此事虽小,却引起了连队的高度重视。连队住在藏族地区,不懂他们的言语,无疑给工作带来障碍,若一旦“有情况”怎能军民联防?因此,我们横下一条心:学藏语。

我与张老兵共事3年,张不时讲几句藏语,教我们学一学。但我们不肯用心。因为这时的藏族牧民青年都能讲汉语了。

我到亚东后,张老兵常常训导我们,要尊重藏族的风俗习惯,否则要吃苦头。后来我才明白张老兵在当新兵时,一天偷偷爬到驻地后山偷看“天葬”,并扔石块惊飞了“神鹰”,这下犯了纪律,挨了处分不说,还关过禁闭3天,写了一份长长的检讨书,通报了部队。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绳索。

一次,我们上山巡逻归营,路见“经幡”飘飞,烟雾袅袅,不少藏族群众正在进行“佛事”活动。

见状,领头的张老兵带着我们绕道涉河而过。我说不值,为此,我们吵了一架。

张老兵当时说的话我还记忆犹新:“遵守民族政策,尊敬藏族风俗习惯,是部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长的土壤。”

今天,我懂了。

尊老爱幼,是亚东驻军的优良传统。

智力助民,是部队用心投入的目标。

边巴从西藏邮电学校毕业,回到亚东工作后,就立即来到军营,特别制了一面绣有“金珠马米育新人”的锦旗举过头顶,像献哈达一样奉送给帮助过他求学的三连官兵。

边巴怎能忘记,上小学时要经过亚东河,夏天河水猛涨,浮桥淹没,是三连的解放军叔叔等候那里把他背过河的;冬天,河水结冰,他们就在前面探路引送过河。

还有,边巴小学毕业时家里生活困难,辍学放羊,又是解放军叔叔送去钱粮,还有衣物,供他继续读书。

后来边巴主动申请,当了一名投递员,担负为边防军人,特别是他长期为乃堆拉等山口,运送书信报刊的邮件工作,以此答谢解放军叔叔曾经对他的帮助。

亚东县的教育事业在西藏迅猛发展,走在全区前列,这与驻军部队捐款助学有着紧密关系。他们帮助当地建校,购买教具、娱乐器材,派战士到校任教师,支援地方的教学工作。

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的央金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解放军的帮助,我们藏族青年哪能到北京上大学啊。”

一日,一个对佛顶礼膜拜的藏族阿旺,从偏远的牧区一路磕着长头,用虔诚的头颅碰击山路,用身体丈量土地。他磕了3天3夜的长头,好不容易磕到了“佛祖”圣地——嘎举寺的半山腰中,却一头栽下滚到山腰,奄奄一息再也爬不起来……

当阿旺苏醒之后,第一眼看见的“佛祖”——头戴军帽的人。他感激流涕地说:“金珠马米才是我的救命恩人。”

当阿旺恢复健康离开部队卫生队时,他又虔诚地给心中的“佛”磕了3个响头——那是对着人民子弟兵。

亚东县当年只有一个医院,设备简陋,医疗条件差,足以证明了这里缺医少药。

驻军卫生队专设“爱民病房”,长期义务为当地百姓防病看病、送药治病,还为地方举办卫生员培训班。藏族群众感慨地说:“有病不靠神医治,金珠马米胜神仙”。

帮助藏族群众脱贫致富,子弟兵责无旁贷,一马当先。

这是冬日的下午,亚东县武装部部长徐友仁,像平常一样下乡检查民兵工作。徐部长走到吉汝村藏族民兵达娃家中吃惊:一个窝棚的土堆上,蜷缩着5个大小不等的孩子,衣衫褴褛,寒抖战栗,孩子见“本布拉”(意为干部)步入家门轰地爬起,睁着圆鼓鼓的眼睛向他要吃……

徐部长踉跄而出达娃家门,对达娃狠狠地剋了一顿。随即,他就带着粮食、衣物送到了达娃家。

“这不是办法!”徐部长在部务会上声泪俱下:“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帮助藏族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说干就干。徐部长率领人武部官兵,帮助达娃开荒种地,又买来苹果树苗栽在山坡谷地,并到县银行帮助达娃代购了一台手扶拖拉机,还送达娃到部队学驾驶拖拉机技术……

几年过去了,达娃被邀请到日喀则,参加地区举办的“脱贫致富先代会”,他在大会上发言的题目叫《我的致富军师》,这是专有所指。

昔日的藏族边民同落后,贫困联系在一起。子弟兵进驻这片土地后,帮助藏族老乡建设家园、发展生产,使藏族群众的生活日趋向上。特别是县政府所在地下司马镇,老百姓过上了安定富裕的生活。他们真心地说:“现在我们富裕了,一靠党的政策好,二靠金珠马米来帮助。”这话说在了点子上。

抢险救灾,子弟兵立马当先。那年亚东遇到特大雪灾,群众生命财产危在旦夕。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解放军冲在前面的身影。

堆纳乡灾情严重,连续几天的大雪下个不停,有的民房被雪淹没了。驻军部队立即开赴,奋不顾身,冲在抗雪抢险救灾的前面,把受灾群众转移到驻军的营房里安置,顶风冒雪,为老百姓抢救牦牛、羊群。

又一年,亚东遇到罕见洪灾,造成泥石流,公路冲毁。驻军就派出部队官兵,全力抢修公路。

洪灾冲毁了不少民房,群众处于困境之中。为民解难,部队责无旁贷,官兵义无反顾,为群众搬迁房屋,抢救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救出受灾危险群众数百人。之后,还派出部队,帮助受灾群众修建房屋。

老百姓看见军人勇敢与担当,无限感激地说:“解放军是救星!”

那夜,风吹拂得异常的猛,雪大团大团地下个不停。驻亚东某部分队的赵军医,刚去了康布村巡诊回来,本来他的感冒明显加重,四肢无力,头痛得像要炸了似的,躺在**辗转难眠。正在这时,急促的敲门声响起:

“赵医生,赵医生”一位男子在门外急足地呼喊,惊醒了赵医生。他翻身起床,迅速穿好衣服。开门一看,一个青年男子气喘吁吁地对他说:

“赵医生,我……我阿加拉(妻子)难产,昏过去了,求求你,救救她……”赵医生二话没说,背上药箱就跟着那位藏族青年,踏进茫茫雪海之中。这位藏族老乡叫扎西次仁,是康布乡一位农牧民,家离分队10多公里。

赵军医顶风冒雪,跟随扎西次仁一路跑到了藏族老乡的家,只见躺在**的产妇面色苍白,不省人事。

赵军医立即给产妇注射强心针、催产素,然后协助纠正胎位。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躺在**的产妇终于苏醒过来,生下一个胖胖的小子。

婴儿落地哇哇哭叫,扎西次仁一家人露出了笑脸。可赵军医已经筋疲力尽,但还要对扎西次仁吩咐:“现在你阿加拉没事了,请放心吧。你要多多照料她,如发生问题,请你立即来部队找我就是。”

扎西次仁在送别赵军医时激动地说:“假若没有你的抢救,也许我的妻子孩子的命就归西天了。谢谢你了,活菩萨,是你救活了我的妻子和儿子!”

赵军医走出扎西次仁的家后,拖着疲惫不堪的病体,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地走在崎岖的雪道上,好不容易到了离驻地200多米的小桥,一不小心脚下踩空,跌倒在一条冰河里。无情的冰石刺伤了他的头部,痛得他全身发麻。

赵军医硬是支撑着身体,使出全部力气,才从冰河中爬起来,慢慢地回到驻地。他一看手表已经凌晨3点钟了,勉强将湿衣裤脱下倒在**,骨头像散了架子一样,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在赵军医的军旅生涯中,像类似这样的情形,他不知经历过多少次?只有那些被他抢救、治好了病的藏族老乡才能说得准确。

一个漆黑的夜晚,人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手表的时针已经指到零点。赵军医已经睡下,随即他想起吉汝村央金快要临产了。

赵军医又立即拿出巡诊登记簿。这本登记簿,实际上是他的工作备忘录,里面详细记载着驻地群众的病历。就连哪个妇女什么时候怀孕,什么时候临产,他都一一记在上边。他翻开备忘录一看,果然这位妇女要临产了。

赵军医急忙叫上卫生员,连夜向吉汝村奔去。他们翻过三座雪山,涉过一条冰河,来到了孕妇家。一进房门,只见孕妇躺在卡垫上,呻吟痛苦。屋里挤满了人,一张张焦急的面孔。

原来,这位妇女两天前就开始腹痛,家人盼望她平安生产,可是孩子就是生不下来。赵军医立马上前给孕妇吃了药,接着就对她实施辅助生产。

天亮的时候,一个胖胖的婴儿落地了,围在屋里的人才安心落定。可是,大家突然又惊懊了?原来刚生出的婴儿,喉管里被羊水堵塞了,一直哭不出声音。

赵军医知道,若不及时排出羊水,婴儿的生命就有危险。随即,他用双手抱起婴儿,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嘴,一口一口地吸,终于吸出了婴儿喉管里的羊水。

见状,满屋的人,都睁大眼睛看着赵军医的行为。

“哇”——的一声,孩子终于哭出声了。

产妇的丈夫,激动的泪水一行行滴到了衣服上。他感谢地说:“赵军医,你真是佛祖派来的救星。”

那年9月的一天,赵军医和卫生员捆起了行李,背上药箱,带上大米和高压锅,又去20多公里的吉汝村巡诊。他们出发时,晴空万里,蓝天白云,可是不到一会儿天就变了。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冰雹雪雨,倾盆而下。他俩步履艰难,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着吉汝村方向走去。

冰雹满天,夹着大雨,下个不停,山高路险,泥泞路滑。赵军医他们走了很久,也找不到一个躲冰雹的地方,衣服全都被打湿了。赵军医的前额被冰雹打了一个大包。本来他就患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炎,这样一来,痛得他难受,只好吃下一粒止痛片,继续往前走。

卫生员见状劝他说:“赵医生,趁现在离连队不远,我们回去吧,改日去巡诊行吗?”

赵军医没有犹豫,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些正患病在身的藏族群众,他坚定地对卫生员说:“今晚我们一定要赶到吉汝村,那里的群众还盼着我们为他们看病治病呢。”

他们经过6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赶到了吉汝村。在村的桥头,一个藏族姑娘看到赵医生和卫生员的身影,那姑娘急忙跑过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赵医生,我就知道你们今天会来的,我阿爸肚子痛得在地上直打滚,求你快去救救他。”

赵医生边走边说:“姑娘不要着急,我们立即赶去看你阿爸。”到了姑娘家后,赵军医立即给患者进行检查诊断,确诊患者是得了急性阑尾炎。

“他需要立即送到亚东县医院动手术。”赵军医说。

卫生员回答:“谈何容易,这里离县城好几十公里,况且又无车辆,路上冰天雪地,怎么送法?”

“这……”病人全家急了,用哀求的目光盯在赵军医身上:“该怎么办啊?”

赵军医也急了,若再拖一两个小时,病人就有可能出现穿孔化脓的危险。不能再犹豫了,他果断地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立即为病人动手术。”

不一会儿,简易的手术台搭好了,在光线极差的小屋中,赵军医凭着多年的经验,借助微弱的酥油灯和电筒光,熟练地做起了手术,不到两个小时手术就结束了,使病人脱离了生命危险。

当赵军医洗手准备休息一会儿时,发现屋里挤满了藏族群众,好多双敬重的眼睛注视着他,好多感激的话语对他说,好多洁白的哈达一同献到赵军医面前。

一位藏族老阿爸拄着拐杖,代表乡亲们对赵军医说:“我们的好门巴,请你收下大伙的一点心意吧!”

夜幕降临了,山里的夜晚是那样宁静,风雪是那样寒冷。赵军医和卫生员忙碌了一整天,这才坐下来歇歇。

赵军医每次外出巡诊都是自带干粮,从不给群众带来一点麻烦,即使群众招待他吃一顿便饭,他也照常付钱。

赵军医这次巡诊,来回4天时间,为藏族群众治病30多人次,走了10多个村庄,救治重病患者3人。这对他来说,是极为普遍的常事。

赵军医在军营20多年,坚持走雷锋之路,把热情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经他从病魔中夺回生命的小孩,有的已经上了大学;有的当上了乡村干部、学校老师;有的穿上了绿军装,步入军营。

而赵军医呢? 20多个春秋都在艰苦的边防分队度过。他妻子长期患病,无人照料。由于他在高原干的时间过长,患了严重风湿关节炎和高原心脏病,经常睡不好,吃不香。组织上曾多次调他到海拔较低的亚东沟工作,他婉言谢绝:“我跟这里的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他们需要我,我舍不得离开这里的藏族群众。”

一位藏族老阿妈说:“她今年已经65岁了,要不是赵医生在10年前治好她的病,也许早已不在人世了。”

赵军医为驻地群众做好事,从点滴做起。他为了解决藏族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专门办起医务培训班,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钱到内地邮购教材。他刻苦钻研藏医学和西藏中草药,虚心向老藏医学习。

在培训中,赵军医耐心讲解,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传授给藏族学员,手把手地教他们握针和针灸位置,甚至在自己身上做千百次示范。有时一次不行,又进行第二遍,扎得自己瘦弱的肌肉直打抖,但他从没有叫一声痛,总是叫学员练针法。

在教学中,对学员遇到的疑似病例和不懂的问题,赵军医有求必应,帮助分析,耐心讲解,直到弄懂为止。

据有关资料统计,赵军医为驻地藏族群众培训医务人员14名,为部队培养了不少热爱医务工作的战士,受到部队和群众的好评。

雪莲,开在雪山之巅,不向大自然索取什么,只救奉献什么。“赵军医”这三个字,深深地刻在藏族人民的心里。

赵军医在亚东边防20多年来,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爱无私地献给了医疗事业,献给雪山边防,献给了藏族群众。为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做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一曲悠扬的爱民之歌。

在亚东部队,像赵军医这样一心为藏族人民服务的官兵,处处都有,不胜枚举。

自从张光荣、徐向东离开部队后,驻帕里某部分队的官兵,接过“击鼓传花”,一直关怀照顾藏族群宗老阿妈。阿妈同“兵儿子”的演绎故事,今天又出新的续集。

群宗阿妈现年70多岁,驻在帕里镇一居委会。她的唯一儿子,就是在暴风雨之夜,抢救了徐光荣两位解放军的扎西。扎西后来了结婚,生下两个女儿,可他却因病去世了。

扎西去世后,他的妻子因遭受到严重打击,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失去了劳动力,自己都需要别人照顾,两个女儿就靠奶奶带着。从此,群宗阿妈家的生活就出现了困境。

群宗老阿妈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儿子,但她却收了几个“兵儿子”。故事从头讲来——

首先替徐光荣他们认“阿妈”的兵,是驻帕里分队的班长刘永福。刘班长以“兵儿子”的身份,经常出现在群宗的家里。他一有空余时间,就去群宗阿妈家照料老小一家人。他带人帮助老阿妈担水劈柴、浆洗被褥、缝补衣衫、请医送药。逢年过节,还带上礼品登门看望,问塞问暖。

平凡小事,不足为难。难的是刘班长三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照顾老人一家。

时间过了3年,刘班长光荣服满义务,就退伍返乡了。

恰逢这里,群宗老阿妈才想起又将失去“儿子”。于是,她老泪溢出,恳求分队同意与刘永福照相合影。

咔嚓定格——老阿妈的“兵儿子”就这样永远留下来了。

刘班长离队之后,新战士李长江又接着走进了群宗阿妈的门……一年又一年,群宗阿妈的“兵儿子”换了一个又一个。她时时逢人便说:“我能活到今天,是我得到了‘兵儿子’的精心照顾。我的两个孙女,如果不是他们帮助,也许上不成学了。”

这是一个周末的早晨。又是一个“兵儿子”——驻帕里镇某分队藏族军官罗布早早起床,带上礼品去看望群宗阿妈。

罗布迈出营门,一路雪风刺骨,他抖掉身上的积雪,叩响了群宗阿妈的门:“阿妈,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阿妈却没有应声。

咋没有反应?罗布掀起门帘走了进去,把带来的礼品放在桌上。他只见屋顶的“天窗”和室内积满冰雪。不好了,老阿妈冻僵蜷缩一团,病得不轻。他就立刻背起老阿妈向分队跑去……

罗布是西藏仁布县人,从小就得到解放的关爱,帮助他读完了小学。小学毕业后,他立志今后长大了也要参军,像解放军叔叔那样,做一名热血军人。

在解放军叔叔的帮助指导下,罗布小学毕业后,考上了上海共康中学读初中;2003年,他实现了从小的理想抱负,考上了昆明陆军学院藏族少年培训大队,三年后直升该学院步兵指挥专业,2009年军校本科毕业。

罗布毕业分配到帕里当排长,现任分队副指导员。他一直照顾着群宗阿妈一家人。特别是对她的两个孙女进行助学。坚持一个学生每月100元,一年2400元,从不间断地给两个学生,打在为她们办的银行卡上。

群宗的大孙女色珍,在罗布的帮助下,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曾经获得过“宋庆龄基金奖学金”。2016年,她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格尔木西藏班读初中。

罗布经常组织分队士兵,帮助群宗家干活,特别是2016年,他们帮助阿妈整修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

几十年的时光天天走过,驻帕里分队的官兵时时送上温暖,像照顾母亲一样照顾这位藏族老阿妈及一家人。今天群宗阿妈一家人在“兵儿子”的帮助下,过上了温饱的生活。

驻帕里分队的军官宁星说,前几年,我们帮助帕里镇一居委会,分队专门设立了帮扶基金。基金是全体党员干部、战士志愿交的,一年大概30000元左右,用于资助遇到困难的藏族群众。同时,我们还开展助学活动,派出官兵做辅导员,轮流为藏族学生上课,为家庭缺乏劳力的群众种收青稞、打扫卫生,逢年过节,带上主副食慰问群众……

群宗阿妈心疼“兵儿子”。分队有谁生病了,她总是带上鸡蛋,提着酥油茶到军营慰劳。

2017年3月中旬,帕里地区暴风很大,普降大雪,分队的两匹军马受惊吓跑了。

群宗阿妈知道后,主动吆喝居委会的群众,迎着大风大雪,跑到满山遍野里帮助寻找,硬是帮部队找回了军马。

每逢藏历年、春节期间,群宗阿妈都要来分队进行慰问,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寄托着一位藏族妈妈的祝福。

每当驻帕里镇的官兵转业退伍时,街道上都排着如似长龙的藏族同胞,他们列队欢送子弟兵,向他们挥手祝福,祝福他们人生万事如意……

那天我在帕里镇的日穷布多寺采访。僧人格桑告诉我:“这里的解放军,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一直帮助我们寺庙。寺庙没有人的时候,部队派人来看管;寺庙没有电,他们就给寺庙架设电线,把自己的电省下来,传给寺庙使用……”

正在我们聊天时,一个寺庙的僧人问:“今天中午吃了什么?”

“午餐肉。”格桑答道。

“哪里来的?”

“部队送的。”

近年来,亚东驻军部队立足驻地实际,积极探索路子,创新“双拥”共建活动,进一步巩固发展了军政军民大团结的新局面,“拥政爱民”大合唱的赞歌,在边陲悦耳悠扬,**气回肠。

——拓展爱民新通道。通过“军警地”三方共同推荐、考察及村民选举优秀官兵,到乡镇党政或村居“两委”任职,充实了基础领导骨干,为地方建设发展贡献智慧。

他们建立常态扶贫联系机制,竭力帮助群众寻找脱贫致富新路子,出钱出物出力,为亚东全面脱贫摘帽做出的积极贡献;他们举办各种科学培训班,如种植、养殖培训班,赠送科技读物,开展智力助民。他们经常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进村入户,帮助老百姓做好事,出动官兵助民秋收,修理农机具等等。

——解决群众困难责无旁贷。边疆地区缺医少药,他们经常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以部队卫生队为依托,设置爱民病房床位,让群众随到随诊,随到随治。同时,还经常派出部队医疗卫生小分队,深入偏远农牧区为群众宣传防病知识,开展治病送药,免费发放药品,有效缓解了群众就医困难;

——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参加地方植树造林,打造“军民共建林、警民共建绿地”等生态工程,在茫茫荒原里开造建立人工草场;每逢重大节日,开展互访慰问活动,进行情感沟通交流,到养老院看望慰问,帮助老人修缮房屋、打扫卫生,送去精神和物资的关爱。

——抢险救灾冲在前面。一旦出现自然灾害,部队就率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2017年3月,亚东地区普降大雪,局部地区积雪达两米多深,致使道路结冰、饮水受限。“灾情就是命令”。驻亚东部队、公安边防官兵,在第一时间里冲在最前面,组织官兵对驻地辖区的道路积雪,进行推铲清除,扫清堵雪。积极帮助受灾群众排忧解难,渡过雪灾难关。

——培植祖国花朵义不容辞。他们坚持打造“走进校园育新人”的品牌活动。长期为亚东中、小学捐款捐物、购买图书文具,派出官兵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课外辅导员;消防大队开展“消防安全进校园”活动,手把手指导师生现场演练;边防检查站警官到县中学、实验小学举办“四讲四爱”主题宣讲活动,带领学生到亚东革命烈士陵园扫墓,组织他们参观乃堆拉“水帘洞”、军警部队荣誉室、文化走廊等活动。时常开展军地文艺会演、体育活动竞赛、书法美术展、演讲比赛等文体活动,陶冶青少年学生的情操,为培养祖国的未来,出了辛勤的汗水,浇灌出鲜艳的花朵。

亚东县的“双拥”故事,像终年流淌不息的亚东河水,哗哗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