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魂

03 三位阿妈把《洗衣歌》唱出新的旋律

字体:16+-

是谁帮咱们翻了身

是谁帮咱们得解放

是谁帮咱们修公路

是谁帮咱们架桥梁

是亲人解放军

是救星共产党

军民本是一家人

帮咱亲人洗呀洗衣裳……

——这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在西藏广为传唱的《洗衣歌》,颂扬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故事……

2016年12月,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云中哨所》,在亚东县正式开机,拍摄了3位藏族阿妈,30多年来锲而不舍,一直给詹娘舍哨所等背送物资的爱兵故事;

同时展现了雪域高原边防哨所官兵的奉献与坚守,讲述了“哨所与阿妈”之间演绎的鱼水情深,讴歌了边防官兵保家卫国的奉献精神。

2017年4月,我在下亚东乡仁青岗村,采访了三位藏族老阿妈——今年64岁的次仁曲珍、61岁的达吉和56岁的普尺。

那天,3位阿妈都从自己的家中,带来各自珍藏的几百封退伍老兵返乡后,写给她们的信——虽然,多数信的内容她们看不懂,但她们一直把这些信件,当成传家的宝贝收藏起来。

还有,她们拿出许许多多同退伍老兵的合影留念,这也是她们的心肝宝贝。她们在给我介绍那些官兵同她们合影的照片时,情不自禁地用手抚摸着相片,眼角涌动着深情的泪花。

这张照片,是詹良舍哨所班长龙克勇,退伍十多年后,2012年我们在北京合影……

这张是李晓退伍时留下的照片。他当时对我们说:“阿妈,我就要离开部队了,请您不要难过,想我的时候,就把照片翻出来看一看吧,我会在远方为您祝福!”

这一张是我们同军队儿媳妇和孙子的合影。普尺补充说道:“那年,东嘎拉哨所张哨长的妻子,带着儿子来亚东休假时,住在我家时照的。”

3位阿妈还把收集到在各种媒体上,报道她们拥军模范事迹的文章,放在桌上让我看;

还有,她们获得过全国拥军模范、2012年中央电视颁发的“军营大拜年感动人物”的奖状奖杯等等荣誉证书,摆在我们的面前。

我深信,3位阿妈拿出这些“宝藏”——她们不是为了炫耀,证实自己有什么了不起。而是证实她们30多年来,一直坚持为雪山哨所,义务背送物资所付出的辛苦,传递的军民鱼水情——得到社会的认同,各级的鼓励支持,她们心甘情愿,千值万值。

在一通忙碌之后,我们才坐下来开始聊天。3位藏族老阿妈一讲起与雪山哨所兵结下的情意,话就更多,情绪相当激动,争先恐后地回忆讲述。

“一段时间不上哨卡,我们就会想念那些孩子们。”次仁曲珍说,“我们每次送菜,虽然艰苦,甚至遇到过艰险,可时间长了,反而成了一种习惯,每一次上山时,就变成了一次暖心的愉快旅程。”

“有位四川籍的退伍战士小汪,在他结婚前,还专门给我们发来请帖,寄来路费,邀请我们去参加他的婚礼。因为我们年龄大了,又不识汉字,到内地怕找不到路。所以放弃了。”达吉阿妈为她们不能亲自前往而遗憾不已。

普尺阿妈讲:“两年前,一位东嘎拉哨所张班长的妻子,带着儿子从内地来探亲。张班长驻扎在雪山顶上。那段时间正好遇到大雪封山,他的妻子一时难以上哨所。我听说后就到亚东县城,把小张的妻子儿子接到家中住下。我把家中的羊子宰杀了一头,曲珍大姐也杀了一只鸡,让远到的‘媳妇、孙子’尝尝我们亚东的美味。

张班长的妻儿在我们这里住了7天,后来等雪化了,他才下山把她们接上了哨所。”“给哨所的官兵送菜,就是为了感谢共产党,感谢解放军。”达吉阿妈说,“是解放军解救了我的奴隶妈妈,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看到解放军战士们,我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到他们那么辛苦地守边防,就觉得应该给他们做点什么。虽然经常给哨所送菜,在经济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都能自己解决,不给部队提出任何要求。”

“3位老阿妈的坚持几十年的拥军路,真情感动了她们的下一代,也感动了其他村民们。在她们的带动下,一些村民也用种种方式关心和看望哨所官兵,为他们送菜、送柴火,积极参加拥军活动。”仁青岗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朗杰说。

为我采访当翻译的下亚东乡党委副书记普布琼达,向我讲述了3位阿妈一直为牺牲战士扫墓的事:

——2007年3月,詹娘舍哨所发生雪崩,李哨长、D兵、安新兵为营救战友英勇牺牲(这个故事前面已经有内容,现不再述)。

当3位阿妈知道这一不幸之后,带着哈达、香烛,当晚就赶到了詹良舍哨所,用藏族特有的方式赶去祭奠烈士。出殡那天,3位老阿妈对悲痛的烈士家属们说:“我们的儿子已经走了,请你们节哀。我们会替你们照看好孩子们的。”

一诺千金。从那年开始,无论是藏族节日,还是汉族节日,3位阿妈都要结伴前往烈士的坟墓扫墓祭奠,前来看看自己的“儿子”。

通过一天的采访,听他们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在我的眼帘,浮现出下面的情节——

20世纪50年代初,解放军进驻亚东县后,把这里的奴隶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

从此,让他们成了新社会的主人。

当年只有16岁的藏族姑娘央金,就是头戴“红五星”的大救星,把她从奴隶主家解救出来的。解放军还帮助她结了婚,让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为了答谢恩人解放军,那时央金就开心地唱着《洗衣歌》,走进军营为官兵洗衣做饭、运送物资,开展拥军活动。

后来,解放军驻进了雪山哨所。一年“八·一”建军节时,亚东组织一支青年队伍,到边防哨所慰问亲人金珠马米。央金也跟随拥军队伍,来到了詹良舍哨所。

詹良舍哨所立在雪山之巅(前面已经讲述了它的恶劣自然环境、艰苦的生存条件,故不赘述)。当地的老百姓也很少有人来过这里。藏族青年慰问亲人不怕苦,在高高的山顶上照样开怀唱响《洗衣歌》,跳起藏族欢快的舞姿,抚慰了雪山哨所战士冷寂的心灵。

这是央金第一次上詹良舍哨所。当她看到生活在这里的子弟兵,生活条件艰苦,尤其是没有新鲜蔬菜吃。从此,她就把自家地里种的新鲜蔬菜,背着爬坡登山,艰难向上,为守卫在雪山哨卡的战士送蔬菜,一直坚持到1982年。

央金这时因为身患有病,再也无力爬上空中的云中哨兵、雪域的孤岛。但她心里牵挂哨所的兵,就叫自己的大女儿次仁曲珍陪同她上山送菜,以求女儿今后接替她继续送菜。

次仁曲珍第一次跟着妈妈上了詹良舍哨所。她看见一个个战士因为缺氧、缺乏维生素,使战士们的皮肤糙裂、指甲凹陷、未老先衰,并被他们的艰苦生活、坚强精神深深感动:“我没有想到,解放军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他们却过得这么的苦。”

从此,次仁曲珍从妈妈的背上接过背囊,穿越荒无人烟的森林,爬上陡峭的山坡,走在苍茫的雪山,迈着艰涩的脚步,走向为部队哨所送菜的漫漫道路。

次仁曲珍在给哨所送菜中,认识了詹良舍哨所的一位藏族战士单增,他们后来喜结良缘,幸福地结合在一起。自从同单增结婚后,她就经常为丈夫的哨所送蔬菜等物品。后来她的丈夫退伍后,她照样继续送……

次仁曲珍在一次送菜路经一片森林时,一只狗熊突然挡在她的前面,两眼发出透射通体的寒光,张着大口呼哧呼哧地盯着她。

次仁曲珍独自遇到野兽,浑身吓得像筛糠一样抖动,腿脚打闪闪。当她往后一退时,就滑倒在山坡下。

也许那只狗熊,知道姑娘有爱心,猛兽也就发了善心,没有攻击她,转身跑进了茫茫森林之中。当她爬上山坡时,仍然心有余悸,就转身回到了家。

次仁曲珍把送菜路上遇到狗熊的事,向同村的好姐妹达吉、普尺讲了。当她们听后便在一起商量。最后她们决定:三人做伴,一同前往哨卡为战士送菜。

她们3人中,次仁曲珍为姐,当年30岁;达吉老二,比次仁曲珍小两岁;普尺最小,还没满20岁,是个未结婚的姑娘。

从此,她们3人同行,每隔一周,最多不得超过半月。从仁青岗村到詹良舍哨所大约60公里,每次背送物资上哨所时,都是从凌晨3点左右出发,背上50斤左右的蔬菜,打上火把或电筒,从海拔2800米的亚东沟仁青岗村出发,来回往返一趟,至少需要14个小时以上。

3位姐妹每次行走的路线,都是先走过了一条崎岖的小道,进入茂密的原始森林,在森林中要经过两小时,才能穿过林区,再向高处攀越。前面的路,四面都是堆积的皑皑白雪,雪山直插云霄,脚下的路越来越窄,雪越来越深,坡越来越陡,路的一侧是巨大的山石,另一侧是数百米的悬崖绝壁……

她们坚持常年为詹良舍哨所送菜以外,还轮流为则里拉、乃堆拉、卓拉、东嘎拉等边防哨所送菜等物资。

自从她们3位跟詹良舍哨所送菜来之后,得知哨所闭塞、偏远山高,收信困难。

战士们对她们讲,一封家信从内地发来亚东,走得快的话,也要半月一月,如遇到雪封山,往往半年才能到达。而詹良舍哨所地处高山,平时没有人上山,就算家信到达了亚东的部队,也只能留在哪里,往往一放就很久。

后来,她们3个姐妹还专门到县城,为战士们稍带信笺、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到部队为哨所的兵,取带家信、报刊等邮件,一并送上哨所。当她们返回时,战士们又把写好的家信,或者给家人汇钱,就请她们带到亚东代发,这样她们又成了哨所官兵的“邮差”。

“就盼着她们来哨所。”驻守在詹良舍哨所的炊事员小李说,“她们一来,我就能为战友们做出家乡的味道,我们就能吃到新鲜菜品,就能改善伙食。”

“她们每来一次,我们都能高兴好几天。”战士小卢说,“对于我们处在寂寞哨所的军人来说,任何一位来访者都能让我们兴奋万分,何况她们每次还给大家带来蔬菜、信件和其他日用品。”

“她们对我们这么好,我们没有理由不守好祖国的边关!”哨所官兵们说。

明天就是约定到詹良舍哨所背送物资的日子。头天下午,普尺专门到亚东部队收发室,把哨所战士的书信、报刊取好了,另外两人就到菜地里忙碌摘菜、精心收割、挑选最好的蔬菜,打理好行囊。

哨兵盼望她们3位到来哨所,能给他们带来渴盼收到亲人的信息。今天是周末了,是他们约定上山的日子,战士们就站在詹良舍山头翘首盼望。

这是五月的一天,凌晨3点,她们3位每人背着50多斤重的物资,从仁青岗村口高高兴兴地出发了。在手电筒光的指引下,她们迈着坚实的步子,快步地走在弯弯曲曲、崎岖的一条山道上。

天空逐渐发白,东方的晨曦在雪山上发出了亮光。她们加快了脚步,一路上有说有笑地穿越丛林,爬上陡坡,来到了一个大雪山下。

太阳从雪山顶上升起,光芒万丈地照在茫茫大地上。他们心中装着哨所,心情也像阳光一样温暖。

“大姐,累不?”普尺走在最前面,她回头问身后的次仁曲珍。

“你们都能坚持,我也没得话说,能跟上你们的脚步。”

“普尺,我看你的心中,可能装进了詹良舍哨所的兵,走起路来劲比我们都大。”达吉同她开玩笑。因为这时的普尺,还是一个没有结婚的姑娘。

“就你嘴快,抓把雪来堵你的嘴。”普尺从雪地里真的抓起一把雪,往达吉的嘴上一抹。

“你们两个不累吗?还有劲疯。歇一会儿再走。”次仁曲珍发话,她们两个就放下背囊,坐在雪地上聊天。

“普尺,我看达吉说得有理,如果你真的看上了哨所的哪个兵哥哥,你不好意思开口,我去找他说说。”次仁曲珍是位热心的大姐。

“就是嘛,你看大姐曲珍找的就是兵哥哥,他们结婚后,生活就比我家幸福。

如果我像你还没有结婚的话,一定找一个解放军做男人。你若能像大姐一样,找一个军人结婚,今后的生活一定幸福。”达吉是个快言快语的人,心里有话就讲。

“能找一个解放军做男人,是我们藏族女人的梦想,更是我们的福气,普尺我看行的。”

“这个嘛?说不清?”普尺有些腼腆地低着头说,“我看得上他,别人不一定能看上我的?”

“是哪位?你讲。这次上山后,我就帮你做媒。”

“旺堆。”普尺说,“旺堆的家在拉萨,他说退伍后要回拉萨的,所以,我觉得配不上他。”

“你长得这么漂亮,都称你是我们仁青岗的仙女,还不美得旺堆心里乐开了花?

他今后回拉萨,你可以跟他去啊。”……

次仁曲珍、达吉、普尺3人,她们就是这样,长期坚持背运物资上哨所,把那首《洗衣歌》唱出时代节拍。她们的身影,从20世纪80年代,走到了21世纪;她们从姑娘的俊俏走到了大嫂的身板,从大嫂的身板变成了阿妈的身影,脚步一直没有停息,长年累月地坚持走了下来。

她们在这条崎岖难行的山路上,一走就走过了30多年。据有人统计,她们3位历经30多年如一日,行程10万里,背送物资6万斤,为哨所的战士送交邮件数千封……

哨所的哨兵一茬换了又一茬,把她们从“阿佳拉”(大姐)叫到大嫂,从大嫂叫到阿妈。

1996年,从湖北恩施入伍的龙克勇,来到詹良舍哨所时,就叫她们阿妈。他同3位阿妈演绎的故事情意深厚,情深意长,就是一个雪山哨兵同她们的缩影。

龙克勇刚到詹良舍哨所不久,由于不适应恶劣气候就生病了,哨所把他送到团部卫生队治疗。

达吉阿妈知道后,就把家里的鸡杀了炖汤,提上营养的酥油茶,亲自送到住院的“兵儿子”病床前,让他补充营养;普尺阿妈也来了,帮助小龙换洗衣服,端来热水为他洗脚;次仁曲珍阿妈更心疼生病的小龙,在星期天时,她亲自到部队为小龙请假,得到获准后,就把他带回家里,专门为他做好吃好喝的。

3位阿妈为尽快治疗“兵儿子”的病,付出了妈妈的爱心。当龙克勇病好返回哨所时,3位阿妈亲自送他到哨所……

龙克勇在部队服役表现积极,两年后在詹良舍哨所当上了班长。这年中秋节前,龙班长就约好3位阿妈,中秋节那天上哨所同战士一起过节。阿妈她们来了,不仅背来了蔬菜、带来了家信,还从家中带来鸡蛋、羊肉、牦牛肉。

3位阿妈还亲自下厨房,为哨所战士做了一顿丰盛的节餐。他们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话家常,让身在异乡的哨兵们,同亲人过了一次美好的团圆节,让战士们渴望亲人的心得到了满足,给予了哨兵们精神上巨大的激励。

2000年5月,本是一个好天气。3位阿妈又给詹良舍哨所背送物资。她们走到哨所的高山脚下时,天气就发生了变化。达吉抬头一望山尖尖方向的詹良舍哨所,突然发现不对头:

“大姐,刚刚天空的太阳还红红火火的,咋我们刚坐下休息一会儿,太阳就钻进了乌云中。”

“走!说不定又要遇到暴风雪了。”次仁曲珍抬头看天空,顿时感觉不妙。

高原的天说变就变了,顿时乌云翻滚,风吼雪飞,浩浩****的雪从天空飞舞乱跑,撞得她们无处可避,只能迎风斗雪地奔走,向着高高的雪山上爬去……

哈——哈——她们背着沉重的物资喘着粗气,艰难地向通往以前上山攀越的路上。走着爬着,达吉感觉分不清方位,心中突然惊慌起来:“我们像是走错了路?”

“在大雪里行走,最易容被雪迷路的。”次仁曲珍说,“好像真的迷路了,我们把菜放在地上吧,赶快找到上山的路,否则就会遇到危险。”她就曾经在雪地里迷过路。

她们就把背篓放到了雪地上,开始在茫茫的雪山中寻找方向。雪越来越大,风吹得更猛。她们只能低着头抵抗风雪,边走边寻找那条以前上山的线路。

她们的脸冻僵了、眉毛结满了冰花,手脚麻木僵硬,身体寒战,咯咯地抖了起来。

风裹着她们在雪地里打转,挪不动脚步。你搀着我,我又扶起她,在茫茫雪山中打圈圈……

詹良舍哨所的兵,心中记得清楚,这天是3位阿妈说定上山的日子,可到中午了她们还没有到。天空风雪大,她们是不是被风雪堵塞了?或许遇到了雪迷。

龙班长就带着4个战士,冒着风雪往山下寻觅,是否能发现她们的身影。

3位阿妈仍在雪地里打转转,没有走出雪迷的怪圈。

“我的眼睛看不清了,路咋走啊?”次仁曲珍心慌地说。

“大姐,你得了雪盲。我们把你扶到那个雪山崖壁下,先躲避起来,等风雪停了再走行不?”

“我看只能这样,否则越走越找不到路了。”于是,普尺、达吉就扶着大姐,奔到了一个崖壁下面,3人抱成一团,抵挡风雪的寒冷。

下山寻找的4个战士,对于这片山地他们很熟悉。藏族战士旺堆说:“下面有一个崖壁,一次我遇到风雪,就在哪里躲避的。”

“好,旺堆带路,我们就到哪里去躲避一下,顺便看看有没有次仁曲珍阿妈她们。”旺堆体力好,冲在前面,呼——往山下滑去:“龙班长,我好像看见那里有人!”他站在雪地里,大声地喊。

其他3个兵听到旺堆的喊声,立即浑身是劲,冲到了崖壁旁。他们看见旺堆正在那里搀扶她们。

看到旺堆来了,普尺惊慌的心才安定了:“我们在山中的时候,太阳还高照天空,可一转眼就下起了雪,我们在雪地里迷路了……呜呜呜……”说着说着,她竟然放声大哭起来。

“你们冻伤没有?”龙班长问。

“次仁曲珍大姐患了雪盲,眼睛快看不见了。”达吉说,“我们的身体冻僵了,脚迈不动的。要是你们不出现的话,也许今天我们就会被冻成冰棍了。”

“快,把她们带上哨所取暖!”龙班长发令。几个战士背的背、扶的扶,全力把她们3人带上哨所……

龙克勇将次仁曲珍阿妈背回哨所,立即用部队发的专门防治雪盲的眼药水,亲自给她治疗雪盲。其他的战士给她们烧水洗脚,暖和身子;有的把煮好的姜茶端到阿妈的手里,把感冒药送到她们的手中。

当晚,战士们打挤在哨所里,把他们的床铺腾出来,让给阿妈她们睡觉,好好休息,恢复身体。

在龙克勇的治疗中,加之好好休息了一晚上,次仁曲珍的雪盲眼病也基本恢复。

第二天中午,3位阿妈坚持要下山回家了。龙班长就把部队配发的太阳镜,送给她们每人一个戴着走雪路,以利保护眼睛。

龙克勇带着战士护送3位阿妈走了好长一段路程。3位阿妈几次催促他们返回哨所。龙班长在确定阿妈们没有问题之后,他们才转身返回哨所。

身为班长的龙克勇,在詹娘舍服役期间,目睹过3阿妈送菜的无数个感人情景,更为她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5年的交往中,龙班长不仅跟着阿妈学会了简单的藏语,与她们进行简单的交流对话,而且与她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和战友们亲切地称她们为“阿妈”。

龙克勇从来不把阿妈当外人,有心事愿意说给阿妈听。阿妈也把他们当亲儿子对待。每逢春节、藏历新年等重大节日,阿妈们都会宰杀牛羊,带上青稞酒、酥油茶等上哨所,同“兵儿子”们一起过节,给远离亲人的战士们带来了欢乐。

当詹良舍哨所的哨兵们,知道哪个阿妈家里有什么困难,都会主动伸出援手。

达吉阿妈有3个女儿,当时大女儿在上海读大学,二女儿、小女儿分别上高中和初中,沉重的学费让她们几乎辍学。

龙克勇得知后,号召战友们为她们捐资助学。从1999年开始,龙班长每月还从自己为数不多的高原津贴中,挤出200元钱资助达吉的3个女儿上学,直到2001年底退伍。

龙克勇在边防哨所服役5年,与3位阿妈及当地藏族老乡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同时,他在守卫边关中做出了贡献,荣立三等功两次,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过“戍边高原卫士”勋章。他们詹良舍哨所被成都军区评为“英勇顽强模范班”。

2001年12月底,龙克勇从詹良舍哨所退伍了。当得知龙班长退伍后,3位阿妈早早地赶到哨所,为龙班长献上洁白的哈达,并给他送上藏药和青稞酒。

次日,龙克勇退伍走下詹良舍哨所,他乘坐的汽车途经仁青岗村时,没想到次仁曲珍、达吉和普尺3位阿妈,竟然又站在路边等候,再次为龙克勇等老兵献上哈达,祝福退伍老兵返乡吉祥。

龙克勇被3位阿妈的深情厚谊感动,分别拥着她们喊:“阿妈,我一生都会记住你们。”他在同达吉阿妈告别时,又从退伍费中拿出500元说,“达吉阿妈,这点心意是我拿给妹妹的,请你代为收下……”他们难舍难分,眼里滚动着分别的泪花……

后来,达吉阿妈的3个女儿都已完成学业,有的做了公务员、有的当上了教师,小女儿也在外地工作了。尽管她们与龙克勇分别了多年,但至今仍然保持联系,并亲切地称他为哥哥。

龙克勇退伍回到老家湖北省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后,被恩施国际大酒店聘用。他从基层的保安做起,后来担任了酒店保安部经理。

退伍之后的这些年,龙克勇一直同三位阿妈保持着联系,逢年过节也会打电话问候,给她们寄一些恩施的土特产。

2011年6月,中央电视台7套节目,组织一个采访组来到亚东采风,记者听到次仁曲珍等3位藏族老阿妈,讲述了她们同湖北恩施退伍老兵龙克勇的故事……

特别是采风组,安排3位老阿妈用视频同龙克勇对话时,她们兴奋得像孩子一样,抢着给老班长讲话。

“克勇好,你长胖了。”次仁曲珍阿妈说。

“次仁曲珍阿妈,我想你们……”看见阔别11年之久的龙克勇,达吉激动地抢过电话:“龙班长,你的孩子几岁了?”

“达吉阿妈,都六岁了,他说想见见西藏的奶奶。”

站在这边的普尺阿妈,把头伸到手机前:“我们都当奶奶了,你好久把孙子带来亚东,让我们看看……”

3个阿妈在与龙克勇视频对话时,激动得热泪满面。

龙克勇在亚东边防哨所服役5年期间,与这3位阿妈结下了军民鱼水情,演绎了一个个军民团结的感人故事。他们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北京的记者。

中央电视台7套节目,在举办“2012军营大拜年颁奖晚会”上,特别邀请了“全国拥军模范”、军营大拜年感动人物——次仁曲珍、达吉、普尺到北京授奖。

3位藏族阿妈来到北京后,受到了中央军委领导的亲切接见。当军委首长问她们有什么心愿时,3位阿妈回答:“希望能见到退伍多年的老兵,特别是湖北恩施的退伍老兵龙克勇。”

“2012军营大拜年颁奖晚会”节目组,立即向龙克勇、李晓等老兵发出通知,邀请他们做客央视,参加颁奖晚会,并与3位藏族阿妈见面。

2012年1月13日下午,龙克勇、李晓被请到了央视7套录制节目。节目组还特别要求龙克勇先不要通知3位阿妈,到时才给她们意外的惊喜。

晚会节目现场,主持人拿着一叠老兵的照片,让3位老阿妈认时,她们用流利的汉语,分别喊出了“龙克勇等6位”老兵的名字。

主持人:“3位阿妈来北京开不开心?”

“开心。但心中有点遗憾?”3位阿妈不约而同地回答。

“是什么遗憾?”主持人问。

“我们来北京,就想见见以前的老兵,特别是詹良舍哨所的退伍老兵!”3位阿妈说。

“好!在今天的颁奖晚会上,我们就让3位阿妈实现愿望。掌声有请——”主持人做了一个邀请上台的手势。

龙克勇和另外一位老兵,健步地走上晚会舞台。

3位阿妈奔涌而去,为两个老兵披上洁白的哈达,激动得热泪盈眶;龙克勇和另外一位老兵,也为3位阿妈戴上了大红围巾。

3位阿妈与俩老兵相拥呼喊,喜泪满面。晚会现场,全体起立,热烈鼓掌,为之动容。

录制好节目后,13日晚上,在中央电视台大楼附近的宾馆,龙克勇和3位阿妈一起喝茶,亲切地聊着过往的故事,听阿妈们讲述哨所的变化……

14日,龙克勇带着3位阿妈,到天安门广场、故宫、人民大会堂等景点参观留影,请他们品尝北京的风味美食……

驻亚东边防某部首长说,3位阿妈坚持送物资上哨卡30多年,这条拥军路,她们付出了许许多多,令我们感激不尽。这几年,老阿妈们的年纪越来越大,我们一直劝她们不要再为哨所送物资了,但她们就是不肯停下了,往往照样送,仍坚持到今天。

其实,近些年来,通往各哨所的公路已经全部修通了,但冬天车往往只能开到山下,上山背运物资,往往还得靠人。现在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部队经常为哨所运送蔬菜等物资,哨兵们也能常常吃到新鲜的蔬菜水果。

驻亚东部队官兵,被3位藏族阿妈的爱兵故事感动着。他们在每年“八·一”、元旦、春节和藏历新年等重大节日时,都要走访慰问地方群众,带上慰问品去看望3位老阿妈,并把她们接到部队参加军民联欢晚会。

驻地官兵们,长期帮助驻地乡亲们春播耕种,带着发电机、灌溉机等设备,浇灌田地、修筑水利设施。秋收时帮助他们收割青稞,上门传授种植和养殖技术,为当地群众开展便民利民活动。

今天,在党的阳光照耀下,在政府的关怀下,在驻地部队的帮助下,亚东老百姓,特别是3位藏族老阿妈,她们家的生活条件逐年改善提高,如今已经住上了新建成的漂亮宽敞、美丽清洁的藏式别墅庭院,过着快乐幸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