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魂

03 这里的生活无限美

字体:16+-

亚东,是一个地处中国、印度、不丹三国接壤的边疆县。讲到边疆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同贫穷落后、经济不发达、交通闭塞等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然而,祖国边疆亚东,我们却并未看到那些形容边疆“贫穷落后”的现象,反而看到的是这里的发展前程锦绣,这里的建设星罗棋布,这里的产业欣欣向荣,这里的人们生活幸福。

“民以食为天!”吃——可以说是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

我们就先从亚东人“吃”开始说起。

当地藏族百姓所用的主副食,自然也像其他西藏地区传统主食相同,吃糌粑、麦面、奶油、牛羊肉等。传统副食有酥油、奶制品和萝卜、土豆等蔬菜。

据说亚东的饮食,第一次发生较大变化的时期,是在文成公主入藏后,开辟了藏汉民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先河。随着改革开放,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他们向着由简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发展,形成完整而又有改进的藏族饮食文化、饮食科学、饮食艺术等。

随着藏族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亚东的饮食在保持其传统制作方法的前提下,采用当地特色原材料,不断进行改良,适应了不同人群的口味,同时兼具营养、口味、色泽和品位等文化元素。

如今亚东县藏族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米已成为主食的一种,蔬菜的品种也丰富了许多。而居住在下司马镇的老百姓,又有别于其他藏区的人,他们喜爱吃大米、猪肉、鸡鸭和蛋、新鲜蔬菜、水果等汉族人食用的主副食。

也许是这里南来北往的异客太多,当然来这里工作、做生意、旅游的多数是汉族人,尤其是四川、重庆的人居多,也许影响了他们的生活饮食习惯,也许是这里的当地人容易接受、包容外来的事物。

总之,亚东人的饮食物类繁多,花样齐全,他们也爱吃“川味”。

这里茶馆很多,当地人也常常饮酥油茶、甜茶,可他们更喜爱喝甜茶。他们做甜茶工艺是十分考究的。红茶讲品牌,奶制品精制,也用高品质的外来奶粉,做出来的甜茶味道很有特色,十分纯香。

藏族的传统饮料有酥油茶和青稞酒,家家都有打酥油茶的酥油桶,酿造青稞酒的酒坛等工具,人人都必备喝酥油茶的木碗和喝青稞酒的银碗,人人都会做酥油茶,家家户户都会酿青稞酒。

亚东藏族人也喜爱喝酒,喝酒很讲究品质。当地盛产白酒,远近闻名,是用荞麦酿造而成的,比其他藏区乡间酿制的青稞酒品质好,味道更加香醇,而且不伤身体。

这里的人饮酒适度,很少看见那种喝得酩酊大醉,躺在街边路上的醉翁。当然,有的地方的老百姓,也喜欢自己酿造青稞酒,但亚东的人很讲卫生习惯,自家酿造的酒也十分干净卫生。

亚东的美食,自然要数“亚东鱼、贝母鸡、虫草鸭”等山珍美味了。

虫草虽一种特殊的名贵药材,更是一种高级营养补品。西藏出虫草,众所周知。而亚东帕里的虫草,在西藏境内的品质更是上层,价格相当的昂贵,可以说贵如黄金。

在亚东品质好的一根虫草,可以卖出200元一根,毫不夸张。当然,亚东地区的虫草,有许多来自不丹、印度,他们的虫草质量、价格就相对低一些,有的20元也能买到一根。

亚东的林下资源相当的丰富,许多产品珍奇珍贵。如从高山森林中采集的“珍珠木耳”,是名副其实的山珍。这种“珍珠木耳”,物以稀为贵,在市场上一斤能卖出2000多元的高价。

亚东鱼在历史上是贡品。亚东鱼是当地人的习惯称呼,其实它的学名叫亚东鲑鱼,在《十万个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亚东鲑鱼长得肥满肉细,含脂肪多,味道鲜美……

亚东鲑鱼是野生保护动物。亚东县已经研究成功人工繁殖养鱼技术,今天人们吃到的多是人工养殖的亚东鲑鱼。

亚东鲑鱼最好的吃法是清炖,汤成白色,味鲜气香,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如果再辅以亚东特产的蘑菇来包汤,保证神仙嗅到了香味,也会止不住地流口水。

亚东人的穿着很讲究,他们平时身上穿的衣服,新颖漂亮,整齐干净。无论你走到哪里,就连到了那些农牧区的村子里,看到的小孩也是穿戴整整洁洁、干干净净。再也见不到从前那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流着鼻涕的小孩。

亚东县藏族服饰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农牧区的人以氆氇为主制作各种长袍,衣服和裤子。氆氇是用羊毛织而成的,均为手工制作,颜色大致有白色、黑色、红色和棕色,做工有精细和粗糙之分。女性一般不穿白色氆氇缝制的衣服。男性只穿长袖的氆氇长袍。棕色和红色氆氇专用来制作僧尼服装。

但现在亚东人的穿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人除节庆日穿藏袍,平常很少穿。女性上身一般内穿颜色鲜艳的藏式衬衫,外穿宽大的长袍,腰间系绸子或普通布料做的腰带。

成年妇女习惯把“围腰巾”系在腰间,并用“迪热”把“围腰巾”的两端钩住,用作护腰和装扮。“迪热”是一种藏民族女性用的装饰品,多数是用银子制作的,其间镶嵌金子或者珊瑚、绿松石等宝石,并雕刻各种花鸟图案。它的形状有长方形的、有圆形、四角形的。

藏族男女都喜欢佩带腰刀,妇女佩戴的腰刀比男人佩戴的腰刀轻巧。她们还非常喜欢在腰上挂一串小铜铃。

当地群众所穿的藏靴,大致分为日常穿的和节庆日穿的靴子。他们的靴底用两三层牛皮制成,靴面用五颜六色的绣花小条状装饰,工艺讲究,造型美观。

这里的藏族男子夏天戴礼帽,冬天戴皮质帽。女性常年戴头巾,平时喜欢佩戴手镯、耳环、耳坠等装饰物。在节庆日喜欢佩戴“吉达”和“嘎乌”首饰。“吉珠”是一种用珠宝连串的齐腰长的项链。上面有用玛瑙、琥珀、珊瑚、玉石、珍珠等串联起来的,非常贵重,有价值百万的“吉达”。“嘎乌”是用银子或金子做成的四方形小盒子,盒面镶嵌各种宝石,戴在胸前。

藏装一般是长袖宽腰、襟松肥大、直线宽边、色彩强烈、鲜艳华丽。在节假日里,亚东的藏族男女,就穿起崭新漂亮的藏式服装,走出家门,共庆欢乐生活。

“3.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的纪念日。这天,我目睹了亚东居民,自发地到广场上集会。他们一个个穿着崭新的藏袍,那些红、蓝、绿、白、青等色布做成的两条飘带,古朴浑厚,潇洒飘逸,让我大饱眼福。

男子身穿藏装,个个威武雄风,彪悍潇洒,豪放刚健;女穿藏袍,色彩艳丽,舞姿舒展,浪漫多情。尤其是他们戴着的藏族帽子,织图精美,式样繁多,在高原的阳光照耀下,闪出金色光芒。

他们脚上穿的藏靴,更是特别,底高二寸,靴腰高至小腿以上,靴面用红绿相间的毛呢装饰,绣有花纹图案。靴头向上高高隆起。

在他们的身上,挂吊着多种佩饰。有的戴着大耳环,有的手腕戴珠链,尤其是那些男挎长剑,女佩腰刀,更显藏族男女粗犷彪美,神采奕奕。

我由衷感叹:藏族服饰美哉!

亚东人的住房,一般都是藏式建筑,一栋栋藏家院落,像是别墅,分别散落在城乡各处。前面已经简单描述过亚东县城的建筑,故不多赘。现在,请跟我们一起去走访几家亚东普通百姓家庭,看看他们的住宅,应能感受他们现在过的日子,是多么的幸福啊。

那天在滨河路见过巴次之后,我就想采访这位慈祥的藏族老人。在下司马镇副镇长拉姆的热心安排下,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

巴次家住在下司马镇后街一个单独的院落里。这个院子占地400平方米以上,院中搭建了一个长方形的玻璃温室,大概有50平方米,但温室并不是用来种植蔬菜的,而是一个美丽的花园。

花园里种植有月季花、玫瑰花、杜鹃花、兰花等几十种花草,有些我是叫不出名字的。各种花花绿绿、鲜鲜艳艳的花朵,竞赛开放,芬芳流香,像是显摆主人对于它们的精心浇灌,伺候梳理出娇艳的身姿。

我们走进巴次的家门,他正在花园里精心拾弄花草。他个子很高,至少有1.75米。老人相当精神,身体健康,热情好客,满脸流露出像鲜花盛开的快乐笑容。

在巴次的院落里,还有一个藏族妇女,是在他家帮忙的。

这天是由拉姆担任翻译。她上前向巴次老人讲明来意之后,老人脸似盛开了花办,热情乐意地把我们请进屋里。

主楼是一座一楼一顶的屋子,对面还有一栋平房。进屋一看,让我激动眼热,这是一个藏式风格,装修豪华大气。客厅气派,宽阔亮堂。摆放的家具,雕刻精美、图案吉祥,展示出主人的富贵与幸福。

在客厅的中央,挂着一张硕大的一组当今“领袖人物像”——他们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

整个院子的房屋,崭新漂亮,整洁干净,清清爽爽,至少有700平面米。令我惊叹:这个家是富贵家庭。如在内地城市,房屋至少价值上千万。

巴次老人乐呵呵地领着我们,参观他家的房屋,嘴里一直滔滔不绝地介绍着。

参观完主楼后,我们就坐在客厅里,拉起了家常。

拉姆是从西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她性格十分活泼,身上散发出藏族姑娘特有的乐观大方、充满活力的气色,两眼翻飞着智慧的光彩,翻译的内容,表达准确。

通过拉姆的翻译,我了解到这位藏族老人的大概人生经历——

巴次老人,是一个73岁的退休居委会主任,爱人已经去世了9年。爱人曾是哥哥的老婆,哥哥在25岁时就病逝了。哥哥去世后,由父母做主,叫他娶了嫂嫂为妻。他们家有7个儿女,3男4女。前两个女儿是哥哥亲生的。

巴次老人有6个子女是中共党员,只有大女儿没有入党。他家有4个子女上过大学,现有3个子女在拉萨工作。他的小女儿在县国土局上班,女婿也在亚东县工作,他们有1个女儿,平时就他们4人居住生活在一起。

大女儿拉巴卓玛,也住在下司马镇,一直经商做生意,现在街上开办了一家商店。

下司马镇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真正形成人居的规模,是英军侵略西藏时占据亚东。从此,这里的居民才逐渐多了起来。从这一点讲,亚东的居民,往往都是移民而来的,巴次家也是。

巴次的父母亲都是从外地逃难而来亚东的。父亲是从南木林县逃荒而来,母亲是从昌都一路逃难到亚东的。他们各自来到这里“讨生活”,相互认识之后就组成家庭,生活在一起。

从巴次记事起,他们家里很穷。那时下司马镇上驻有印军。这里开始通商后,来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父亲夏天就跟着那些经商做生意的人,帮他们赶马帮运输货物去印度,往往一去就半月一月才回来;冬天,就在下司马镇上担任巡查。

妈妈平时就在亚东的驿站里,帮助印度人洗衣做饭,谋求生活。后来,他们家也开始同不丹人做生意,以物换物。

巴次在下司马镇上过四年学,到17岁时,同父亲一起赶马帮运送货物,到印度进行交易。那时的日子,真是苦啊,往往赶一天的马车,翻山越岭,饥寒交迫,累得走不动步,还吃不上一口饭,艰难地求生……

千年铁树开了花,西藏来了共产党,五星红旗在高原飘扬,亚东进驻了解放军。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解放军就叫他们上山开荒种地。从此,他们才有了自己的土地,开始奔向新的生活……

巴次老人指着自己的新居,眼含热泪说道:“我这辈子,听过许多龙王宫、人间仙境的美丽故事,而如今,在我有生之年能住上这么漂亮、舒适的新房,做梦都没有想到。”

走出巴次家,我们来到镇上,找到了他的大女儿拉巴卓玛开的商店。于是,我们就同她聊起来。她的汉语还能表达清楚。

拉巴卓玛说,她丈夫边巴顿珠是开车的,做边境贸易生意。每年开关后,她家就到印度边贸市场进货,运回下司马镇卖,也带我们这边的物资,到印度的边贸市场上进行交易。印度人很喜欢我们中国的**用品,她家的生意一直很好,今天的生活很幸福。

拉巴卓玛兴奋自豪地说,她家在后街有三套住房,300多平方米。两个儿子都是大学毕业生,现在拉萨工作。家里的房子住不完,就租了两套给别人住或做生意,一年净收几万元。

在下司马镇走访了解到,像拉巴卓玛这样有房屋或门面出租的家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些年亚东的老百姓逐渐富裕起来,使他们有能力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同时,也让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市场意识已经播种发芽,生根开花。

正在这时,有人进店买东西,我们不愿打扰拉巴卓玛的生意,准备起身告辞。

可这位热情的拉巴卓玛,好像意犹未尽,还没有表达完心里话,立即补充说道:“这两年来,政府出钱,修好了街道,还给每家每户经济补助,全部把房屋的外面,进行了统一的改造,把整个街上打扮得很漂亮。如今县城建设好了,环境美了,夜晚亮了,生活美了,人们幸福了。”

近年来,亚东县紧紧抓住城镇化建设的机遇,特别是在下司马镇的灾后重建中,整合国家、上海援藏等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巨资,在保护老街特色的前提下,对老街整体进行了立面美化,人行道巷硬化,路灯安装亮化;对大街小巷全部实施路道改选,社区给排水管网改造,新修的亚东河两岸的滨江带园林绿化建设、美化亮化工程,使下司马镇旧貌换新颜,闪烁出时代的光辉。

关于亚东的城市建设,亚东县委书记舒成坤深刻见解地说:一个城市建设的特色,要有地域性、人文性、自然性、传承性。绝不要跟风雷同,更不要模仿复制。对于亚东的城镇建设来说,我们特别给力对亚东特色的保护与传承,我们的老街就是见证亚东历史人文的“活化石”,自然生态与现代舒适的“多情性”。

在建设开发修缮中,以亚东步行街为例,对沿街进行立面改造,每户提供5万元资金补助,实施整体“穿藏衣、戴毡帽”,修缮成喜马拉雅地区的“屋顶三角形”房子,保留了这里建筑文化的显著特色。

正因为如此,亚东的城镇建设,成了后藏的样板,迎来了日喀则市举办的“城市建设现场观摩大会”,获得了领导赞扬,与会嘉宾的首肯。更赢了得游人的垂青,旅客的青睐。

从下司马镇出发,沿着亚东河向南行驶。我们来到了亚东境内最南端的阿桑村,采访了一户依靠勤劳致富的农牧民家庭。这家共有4口人,丈夫米玛,妻子央珍,两个孩子。

过去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租用别人的房子。如今在政府的关怀资助下,他们新盖了这幢二楼一顶的楼房,大约200平方米,养有93头牦牛。

米玛夏天就到牧区的山上放牧,每过10来天下山回家一次,给家里送酥油和奶渣,也拿食物或蔬菜到放牧点;央珍平时就在家中,操持家务,也种土地,主要种植土豆、青稞,也种萝卜等蔬菜。

他们家的两个女儿,都考上了大学。大女儿23岁,已经从西藏农牧学院毕业,正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小女儿20岁,现在武汉读大二。

米玛夫妇靠养牦牛,采集林下资源,种植农作物,加上国家的各种补助,全年的收入至少在10万元以上。房屋宽敞,明亮整洁。在宽大的玻璃窗上,挂着崭新的窗帘,客厅铺着崭新的卡垫。

家里摆放着大电视机、冰箱、电动搅拌机等家用电器不少。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美美地。央珍脸上流淌出的幸福滋味,像她制作的酥油奶茶一样,味道香美。

我们想亲眼看看他们家产的酥油,女主人欣然答应了要求,起身向一个高大的柜子走去,打开柜子里装满的酥油块,估计每块有六七斤重。

我仔细看了这些酥油,果然名不虚传,酥油色泽如同新鲜蘑菇,飘**着一股诱人的香味。

女主人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参观了她的小库房。库房的墙壁上挂满了方块形奶渣串,整齐地排列在墙上。这些奶渣颜色黄中带黑,与其他地方的奶渣色彩有别。她说,这种色彩的奶渣,拿到边贸市场上去交易,很受印度、不丹人的喜爱。因此,它成了这家对外交易的特色产品。

如果对以上几位亚东老百姓,他们讲述的幸福生活,也许有人认为是个例或少数,甚至猜测是“有意而为之”。那么,为了让你更加了解亚东,感受到亚东人今天的生活,我们就去一个整体的村庄,看看他们的居住条件,又是什么模样?

这是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当我们的车子开到三岗新村前面的山头上时,我被一片宏伟壮观的“红色景象”惊艳了。激动地叫停师傅,下车观赏——

站在三岗新村正面山头的公路上,远远地看见那一栋栋排列整齐,一排排高矮一致的崭新房子,像一支部队站立在那个宽阔的场地上,排列成一队队方阵,规模宏伟,气派磅礴。我禁不住惊喜地感叹:这里哪是一个村庄,简直就是一座新型城镇。

那些房顶,统一盖的红色石棉瓦。栋栋房屋、家家户户的屋顶上,插着五星红旗,迎着山风,高高飘扬。在高原的阳光照耀下,映射出红色的光辉,向世人展示出生活幸福的光芒。

走进三岗新村,极具藏式风格的连体小别墅一幢挨着一幢,一条条整洁的水泥道路连接着每一户人家。从高处往下看,在青山绿水间,一排排漂亮整齐的新民居,红色亮眼的屋顶,发出夺目的光彩。

步入三岗新村,一条修缮一新的小河,沿着新村前面,叮叮咚咚一路歌唱,快快乐乐幸福流淌,仿佛向我滔滔不绝地讲述,生活在这里的人,像它一样快乐幸福。

我们来到三岗新村采访,出来迎接我们的是上亚东乡乡长刘刚先生。他客气地对我们说:“乡党委书记格桑旺堆因为有事,委托我负责陪同你们采访。”

刘乡长是个“藏二代”,爸爸刘发胜,曾经是格尔木西藏汽车运输公司的职员,现已经退休。他是西藏自治区农牧学校毕业的,1999年毕业分配到下司马镇当公务员。2010年12月到上亚东乡任乡长至今。

问及三岗新村的建设,刘乡长首先从亚东遭遇那场地震开始讲起——

2011年9月,刘刚参加了日喀则市委党校举办的乡镇长培训班学习。学习期间,组织他们到山东潍坊市考察“大棚蔬菜实验基地”。18日那天,他给家人打电话,在电话里刚讲了两句话就断线了,再也打不通。随后,他看到中央电视台报道“印度发生6.8级地震,西藏亚东等地遭灾严重……”

灾情就是命令。刘刚当即向市委组织部请假获得批准,第二天赶赴济南机场,向机场工作员说明家乡遭遇地震的情况。在机场工作人员的积极帮助下,刘刚很快办好了乘机手续飞往成都。刘到了成都后,当天没有飞往拉萨的班机了,就乘坐了次日最早的飞机飞回拉萨,马不停蹄,直奔亚东。

快到亚东了,路上塌方被堵,车子不通,刘刚只能步行,一路艰涩,立即赶回亚东。

到了上亚东乡境内以后,刘刚看到的灾情,令他惨不忍睹,痛彻心扉,90%以上的房屋倒塌,满目疮痍,灾情相当严重。他来不及回家看一眼,立马投身参加了抗震救灾工作,组织群众转移,安置灾民……

亚东遭遇地震后,重新在这片沼泽地上选址,规划占地面积200亩,国家投入资金近3亿元,对嘎林岗、如丙岗、岗古3个村进行整体搬迁,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的现代化小城镇——三岗新村。

三岗新村,从2012年5月开始建设,于2013年11月竣工。如今已经成了西藏新村建设的样板村。

刘刚先生从往事的回忆中回到了现实。他说:“整个新村里,建设了100余栋房屋,除了建好415套住房以外,还修建了广场、体育活动场、村委会办公用房等公共设施,也分布在其中。”

听了刘刚的简单介绍后,我们就走出乡政府,进入新村观赏。

走进这样现代化的三岗新村,感觉就像走进了城里干净整洁的社区一样。新村大院里街道四通八达,水泥路通往每家每户。往往在住家门前的道路上,停放着车子,有小轿车,有大货车,也有少数拖拉机。

漫步在新村的大院内,举目可见开办的商店,放眼看见饭馆茶房。住在这里的老百姓,许多人家都就地经商,这里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街市。

院内到处树木成林,绿草青青,花卉争艳,环境幽雅。不时有一些老人,带着小孩满脸喜庆,快乐玩耍,享受着暖阳的光辉,幸福的生活滋味。

陪同我们采访的刘刚先生介绍,三岗新村是亚东县结合小城镇建设和灾后重建,以高标准建起的现代化小城镇。如今三岗新村,已经入住。整个新村住房,分为两种户型,占地面积都是115平方米。

一种是平房,使用面积75平方米,而且,每家都有一个40平方米的入住花园;另一种是一楼一顶的建筑,使用面积150平方米,一楼照样有一个花园。

新村所有的房子修好后,进行了一般装修,安装好了水电。换句话说,分到房屋的群众,搬迁时“拎包进房”就能入住。

根据每家人口的多少,进行房屋分配。分到平房的群众,一分钱不交,就能入住;分到一楼一顶的住户,每户只出5万元,就能入住。

在刘刚乡长的领路下,我们参观了三岗新村的两户人家。先到的是一位藏族妇女仓决家参观。仓决有一个女儿在外地,平时家里就只有她和老伴两人居住。

进入仓决家的院门,首先是一个40平方米的花园。花园种着花草。四月的西藏,还没有到花开的旺盛季节,可她家的种植的花卉,有的已经开花,像主人一样绽放出笑脸,迎接我们的参观。

这是一个平房,使用面积75平方米,大小四间屋。家里的装修、摆放虽然谈不上豪华,但看得出主人十分勤快,把屋子打理得整齐干净,家具摆放有序。

刘刚介绍说:“这家只有两人,就只能分配这个户型,分这种房屋是不用出钱的。这家没有进行重新装修,搬来就入住的。”

一走进屋里,女主人就热情地端上奶茶,拿出糖果招待我们。然后,开始同我们聊天。仓决能说汉语,但表达能力差。我们聊天时靠翻译帮助。

仓决说:“地震时,家里的房子全部毁掉了,当时感到无望。感谢政府的帮助,为灾民解决了吃住。今天,我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真是时来运转,以前就是做梦也不敢想,比从前我们当地贵族住的房子还要好。我要真心地说,感谢党委政府,感谢共产党。”

我们简单地参观了仓决家的情形,看到特别显眼的是在电视机的上方,端端正正挂着一幅习近平总书记的照片。照片是用黄金属架装饰的玻璃镜框,很是漂亮。镜框上挂着一条洁白的哈达。

刘刚对此现象说:“亚东的老百姓,家家都插五星红旗,户户都挂领袖像。他们是为了感谢国家政府带来的恩惠,感谢共产党的恩情。”

是的,我在亚东所到之处,所见之闻都是如此。这是边疆地区一种突出而又特殊的现象,是藏族老百姓为了感谢国家的帮助,共产党的恩情,一种由衷的具体做法,一种虔诚的表达方式。

看过了仓决家,我们又来到了藏族老人拉巴家。走进这家的院门,也有一个40平方米的室内花园。

这家是一楼一顶的大户型,使用面积150平方米,大小房屋7间。家里5口人。拉巴家崭新的木地板、现代化的厨具家电、装饰精美的藏式客厅、花香四溢的院落,这一切无不显示着这个新家的气派。

拉巴,是个从西藏奴隶社会过来的老人,今年已经90高龄,一直没有结过婚。他原是汝丙岗村人,他的姐姐出嫁时,随从来到姐姐家一同生活。后来姐姐、姐夫因病去世了,他就跟着外孙多吉一家人居住在一起。

拉巴虽然年高,但身体硬邦,耳聪目明,精神很好。通过翻译的介绍,老人知道了我们的来意后,一直激动不停地对讲述着……

经过翻译的解说,明白了拉巴老人讲述的大概内容。他说,他从小父母去世早,同姐姐相依为命。他家是奴隶出生,在他几岁时就给奴隶主放牦牛,常常没有吃、没有穿的、睡的是牛棚。冬天寒冷的时候,就用干野草裹身。如遇主子一不高兴,就要挨骂遭打。

自从雪山上升起了五星红旗,大救星共产党把他们从苦海里拯救出来了。昔日做奴隶的苦人,从此,才过上了人的正常生活,真正成了社会的主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三岗新村。”拉巴老人深有感触地说,“如果在旧西藏,像‘9﹒18’这样的大地震,我们肯定没有活路。”

如今国家政策好,大力支援西藏建设。今天,他们家住着漂亮的楼房,吃得好、穿得好、用不完,生活有滋有味,子孙们对他又很孝顺。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党和政府给他们创造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他时常告诉年轻人,一定要牢记共产党这个伟大的恩人。

在拉巴家时,他的外孙女倒上了醇香的青稞酒说:“这一碗酒,你们每人一定要喝,品尝我们自己酿造香甜的青稞酒。地震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我们才住进了漂亮的新房,让我们灾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居有上下两层,一共150平方米,四室两厅一厨,政府照顾我们灾区群众,当初只让我们出了5万块钱。”拉巴的外孙扎西介绍说,“新房很漂亮,也很舒适,有专门的厨房和卫生间,有线电视、网线、电话线一应俱全。”

住进了漂亮的新居,扎西现在想的就是如何发家致富。他告诉我们,今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一家人好好努力,扩大自己的苗圃,通过种植亚东木耳,发家致富。

住得舒适还要生活富足。刘刚向我介绍说,现在的三岗新村,仅仅是第一期建设。目前,正在配备银行、邮局、超市、医院等,方便村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除了这些公共服务外,县里还将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亚东木耳种植基地、亚东鱼养殖基地、嘎林岗蔬菜基地、岗古天麻基地和藏香猪、藏鸡养殖基地,依托亚东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新村的居民增收致富。

听着刘刚的介绍,看着那迎风飞扬的国旗。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明天的三岗新村一定会更加美丽,山区居民的生活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行走在三岗新村,我们处处感受到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离开三岗村时,我忍不住从车窗向外回望。渐渐远离视线的那一片“红色光芒”,犹如天上西藏的彩虹,散落在边境线上,反射出童话般的美好世界……

说到出行,自然而然地想起当年战友们,从亚东回内地休假时,总结出的一句经典台词:“每一次休假,仿佛是进行一次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每一次都是对体力和毅力的严峻挑战!”

这是当年我在亚东时,对于亚东出行的幽默调侃,虽然有些夸张,但的确说明了那时在亚东出行的艰辛。

如今在亚东出行,交通已经十分便捷了。虽然没有内地的高速公路快速舒适。但从亚东到日喀则市、拉萨市,早已修好了柏油公路,一般只有两车道,路况很好。亚东每天都有来往拉萨的班车,到日喀则市,一天就有几趟班车往返,出行十分方便。

而当地人出行,许多都用私家汽车,车子高档,他们出行就更加方便快捷了。从重庆市大足县来亚东经商的樊利先生对我说:

“他们夫妇在亚东经商已经10多年了,以前每次回家过年,在路途中都十分艰难。如今每年春节,都要回到内地过年,与家人团聚。现在离开亚东时,我们就把私家车直接开到贡嘎机场,返回西藏时,才把车子开回亚东。”

在亚东期间,我每天都要外出或下乡采访,对于亚东出行,我有太深刻的认识。比如,从亚东到帕里镇,虽然只有50公里左右,但一直爬山,而且弯道太多,弯道太大,弯道太急。假若你是第一次开车,从这条路上经过,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心儿总是悬吊吊的。”

而每次为我开车的亚东师傅,他们都是技术一流,真正称得上“老师傅”,常常奔跑在“冰山雪线”上,何惧山高路险。他们往往把车子开得很快,如不是到处设有限速警示标志。他们一开心起来,嘴里哼唱着优美旋律的藏歌,驾驭着车子,好似天上的鸟,自由飞翔。

对此,我常常禁不住提醒师傅,注意安全驾驶。而他们总是呵呵一笑:“罗作家请放心,我保证做到安全行驶。”

我相信师傅。但心里总有一点阴影,以前在西藏工作时,常常看见车翻到几十米深的山沟沟里,车毁人亡的事见得太多了。

在世界屋脊的高原地区,大多数地方往往都缺水,带来许多生产生活的困难。而在亚东,除了有一条终年流淌不息的亚东河之处,其他地方的水利资源也非常丰富。他们的生产生活用水潇洒,尽情欢歌。

不仅亚东县城用的是自来水,而且,位于世界海拔最高的帕里镇,还有一些地处高山顶上的寺庙,远居的村庄、牧民也是用的自来水,享受水电送来的光明,结束了原始生活的方式。

亚东县充分利用水资源,早已开发建好了水电站,不仅能为县级机关、驻军部队、学校和附近老百姓,解决供电照明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部分燃料问题。亚东地区每户每月只要交60元钱,电炉可以随便使用,这就有效地抑制了以前砍伐森林当柴烧,破坏原始生态的行为。

这样的用水用电利益,在高原边疆,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惊喜,它给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甚至健康都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和实惠。像亚东这样已经解决了全县境内绝大多数地方的用水用电问题,在西藏的县中屈指可数,无疑称得上是佼佼者。

亚东地处边境,与“三国”相交,历来对外交流密切,人来人往频繁。加之此地南来北往的流动人口很多,带来的信息广泛,影响了当地人的思想观念,他们喜欢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亚东人特别重视教育,提升文化素质。哪怕就是以前,他们宁可“砸锅卖铁”、借钱也要供孩子读书。

当地老百姓对教育很重视,他们虽然劳动力缺乏,但没有因此而影响青少年上学读书。亚东的青少年去日喀则、拉萨、内地上学的人不少。在亚东,可以这样说,他们很重视教育,文化程度很高,与内地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城镇至少90%以上的藏族家庭,都有孩子上过大学。

格桑,家住亚东边境线的自然村,他和妻子都是边境农牧民,属于地道的农牧区家庭。他们生育两个女儿,都考上了大学。

在亚东,像格桑家有两子女,甚至三个子女的家庭中,全部考上大学的,也不在少数,并非稀罕。而且,很多家庭的孩子,都考上了公务员。

亚东县委、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工作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全县范围有各级各类学校21所,中学1所,小学7所,县幼儿园1所,小学附属幼儿园6所,村幼儿园7所。而且,全部实行“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全县教职工约200人。

亚东的医疗卫生事业也相当发达,各级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大力发展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藏医药事业。经常组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教育活动,大大地提高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自觉意识,竭力抓好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努力创建“自治区级”卫生城市。

特别是县卫生医疗服务中心,在开展防病治病的同时,经常指导全县卫生医疗机构的业务能力提升,开展对镇乡医务人员的技能培训,组织“组团式”医疗援藏人员下乡,为边境农牧区的群众看病治病,让全县各族群众享受到更高更好的医疗服务水平,深受老百姓的好评和欢迎。

当地人讲卫生,爱干净,喜欢洗澡,这也是亚东有别于其他藏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在有的农牧区,他们洗澡的方式很特别,用石头打制的大石盆,先把冷水盛在石盆内,然后把烧得滚烫的鹅卵石放进盆中,将盆中的冷水升温烧热后洗澡。据说这种民俗传统的洗澡方式,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边境城镇,对于内地人来说是神秘好奇的,具有**魅力的。是的,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边陲亚东人,他们享受到这里得天独厚的恩赐,大自然的光泽,生活在这座古朴而文明、传统又现代、浪漫又多情的边城,是何等的幸福啊。就像亚东河水一样,整天欢声不息,快乐流淌,幸福奔腾……

进入边城亚东,步入藏家村庄,寻访百姓家庭,想把最真实的生活,最丰富的体验,最深情的感动,最快乐的心境传播出去,让我们一同感受这里的美好、体味这里的快活,分享这里的幸福。可惜我笔耕无力,难以抒写呈现。那就用亚东县县长扎西次仁颇有感触的话语,结束这一节吧。

今日的亚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民群众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沐浴到了党的雨露阳光,享受到了祖国的恩泽温暖。作为一个地方的行政领导,我由衷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