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作为以藏族为主体,另有汉族、回族、夏尔巴人等少数民族同胞居住。另外,境内还有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国侨民居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用血肉凝结成兄弟般亲密无间的感情。
亚东县委书记舒成坤在谈到民族团结工作上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一个家庭不团结,可能亲人反目;一个民族不团结,可能一盘散沙;一个国家不团结,可能分崩离析。
回望亚东的发展史,各民族在历经迁徙、贸易、婚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每一页都书写着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发展前进的史实;每一页都记载着民族团结交流,兄弟情意深厚的篇章。
不同民族的人汇聚在亚东这块沃土上,共同生活、共同交往、共同融合、共同开创、共同成长,形成了浓浓的民族团结氛围。而今,亚东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和谐与安定,印证着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固,印证着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血肉关系牢不可破。
藏族县长扎西次仁在讲到民族团结工作时说,亚东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
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亚东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因此,亚东县牢固树立了“五个认同”、“四个自信”、“三个离不开”思想,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大力表彰民族团结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努力营造“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浓厚氛围,争创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亚东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弹奏民族关系的主旋律。牢固对立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共同携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唱响了民族大团结的和声,为打造平安亚东、和谐亚东、美丽亚东,培植浇灌出绚丽多姿的民族之花。
为进一步引导全县人民自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为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亚东县在开展民族大团结的宣传教育中,集合宣传教育、民族宗教、工青妇等部门的力量,将民族团结宣传工作进一步深入乡镇街道、村居委。
他们通过各种媒体、电视专题片、LED电子显示屏、架设路灯花坛标语、发放宣传单、制作宣传栏、张贴海报、制作展板、微博微信、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载体,大力宣传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各民族团结的基本知识,做到年年有新内容,年年有新办法,年年有新成效。
在2017年“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期间,亚东就举办了民族团结为主体的大型宣传活动。在学校年级会、班会上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主题教育,在社会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和谐家园”的知识竞赛,在军警民联合开展了射箭、篮球等体育比赛,举办了民族欢歌大型文艺节目演出等等活动。
3月28日上午,笔者有幸目睹了亚东县政府大楼前的广场上,隆重举办的“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庆祝活动。
在庆祝活动中,亚东县委宣传部首先播放纪录片《西藏今昔》,揭露旧西藏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的黑暗和残酷,展现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以来,社会面貌和藏族人民的命运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广大群众及干部职工,更加直观了解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广场摆满了桌凳,聚集了各族男女老少,他们欢庆地围坐在一起。他们一个个穿着崭新的藏族服装,有的吃着自带的零食,喝着青稞酒和甜茶,喜气洋洋地观看正在举行的各种文艺节目表演,尽情地享受欢歌舞蹈。
一个狂欢的歌舞节目表演完毕,掌声四起,**热烈。担任节目主持的一位女武警军官。她站在舞台中央饱含**,热情洋溢地宣布:“下面请看具有亚东特色的、精彩的《狮子舞》表演。”
狮舞由四个角色组成:红狮子、白狮子以及两位领狮人。其中,每个狮子模型下,有两位表演者,共6人参加表演。据领队讲,狮子舞演出时,要以雪山、草原为背景,以模仿狮子动作为舞蹈内容,包括跑、跳、睡等。不过,在蓝天下的广场上表演,以葱葱郁郁的森林为背景,也会很气派,很喜庆的。
鼓声的节奏很慢,“狮子”和人的步伐,严格地随着鼓点节奏一步一步往前走。
在行走过程中,领狮人还要不停地逗“狮子”,与它做出各种互动的游戏。“狮子”时而温驯,时而发怒,但最终还是在领狮人的引导下,来到舞台中央。
舞台中央的桌子上,摆着一盆牛奶。到达桌子前,领狮人用手里的刷子沾上牛奶,然后去喂“狮子”。“喝”了牛奶的“狮子”,顿时兴奋起来,舞蹈狂欢,仰天长啸。
据组织这台文艺节目演出的工作人员讲,狮子舞在亚东起源于清末时期。当时,每逢节日期间,驻扎在亚东海关的清朝官员,他们就组织演出内地的京戏,以及印度的一些剧种,狮子舞便是从中衍生出来的。
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在西藏其他地区,跳狮子舞的较少,而在亚东这个重要的边境县,流传着这种在内地极为普遍的传统娱乐活动。可以想象,当年那些清朝官员,在偏远的亚东,能看到狮子舞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一定程度上,狮子舞缓解了他们的乡愁,成了民族交流的一种手段。
演出现场,舞台的布置换成了以森林、鲜花作为背景。观众最爱看的《孔雀舞》即将开始表演。
随着笛声奏响,一只美丽的“孔雀”,从舞台后面展开双翅,优雅地“飞”上了舞台。她从孔雀模型中一边伸出一对发光的眼神,在地上啄着青稞粒,一边舞起“孔雀”飞翔的翅膀,展示出与生俱来的娇艳。
孔雀在舞台上表演优美、华丽、灵动、节奏感强。她在舞台中央,细细的颈勃子向上伸展,张嘴欢歌,舒展开漂亮的双翅——孔雀开屏。
演出掀起**,台下观众掌声热烈,赞叹表演者扎西的表演技巧掌握得很好。
孔雀舞是亚东极具民间特色的舞蹈,历经几代传人,成了“非遗”艺术。一位叫边巴的藏族老人是这个“非遗”表演的传承人,他以家庭为演出单位。那天,边巴老人身体不适,就请徒弟扎西上场表演,获得了成功,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孔雀舞本是我国傣族独具特色的一种舞蹈。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杨丽萍,将孔雀舞独具魅力的舞蹈,演绎得淋漓尽致,将其舞蹈推上了巅峰,亮眼了全世界的观众。
孔雀舞来自傣族民间的一个美丽传说。据说在唐朝时期,一个傣族小伙子为了谋生,每天都要到江边的一棵空心树下钓鱼。有一天,这位小伙子在河边钓了一整天,结果连一条鱼影子都没有见到。
正当他纳闷沮丧之时,天空突然飘来了一股绿风,吹进了那棵空心树里。随即,一阵“嗡嗡”的声音响了起来。小伙子放眼望去,看见一只美丽的孔雀从空心树中走出来,下到水中央展开双翅,翩翩起舞……
小伙子回到村庄后,把自己看到的奇遇景象讲给村里的人听,可是谁也不相信他说的话。为了让人信服,小伙子就凭着记忆,把他看到那只孔雀的舞姿,惟妙惟肖地比画出来。谁知,村民们越看越喜欢,百看不厌,并学习表演,慢慢传播开来。
孔雀舞很快传到了长安的皇宫,令宫廷的人也爱不释手,把孔雀舞承袭下来。
据说,当年文成公主西嫁时,就把孔雀舞带到了西藏,作为大唐文化与西藏文化进行交流,以当成民族大团结的使者……
文成公主把孔雀舞带到西藏后,也深受西藏人民的喜爱。后来,亚东人也学会了孔雀舞,并逐渐进行创新编排,传播至今,慢慢地演绎成今天的孔雀舞蹈。他们在农闲时节和重大节日期间,这里的人都爱聚集在一起,观赏演出,深受喜爱。
2017年6月6日下午,为庆祝日喀则市设立首届“民族团结进步日”活动,“用民族团结之水,浇亚东和谐之花”,进一步将“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处。
亚东县举办了以庆祝“民族团结进步日”暨“讲团结爱祖国”为主题的“藏汉双语”演讲比赛活动。
参加演讲决赛的12名选手,他们来自全县机关事业、企业单位、驻军部队。他们一个个用真挚的语言、深情的话语,饱满的**、豪迈的姿态,精彩地演讲了一个个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从不同视角讴歌了亚东的先进典型,表达了各民族间团结互助、携手共进的浓浓感情,诠释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中华民族是一家”的伟大真理。
选手们**精彩的演讲,像一首首民族和谐的赞歌,一曲曲感恩祖国的颂歌,飘**在亚东县这片热土,汇成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宏伟乐章。
他们的精彩演讲,赢得了在场150多名观众的热烈掌声。同时,让观众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洗礼。使他们深深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进步。只有各族人民互相团结,我们的社会才能稳步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才能更加繁荣昌盛。
县委常委、边贸管委会主任、县“四讲四爱”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冷阿海,在演讲结束时讲,此次演讲活动,不仅为参赛选手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也是一次自我教育提升的机会,更是一次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真正领悟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使之坚定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的信念。从而,从自身做起、从家里做起、从工作中做起,努力为亚东的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亚东县充分利用国外藏胞回国探亲、朝佛、旅游,进行边境贸易等机会,加强对国外藏胞的宣传交流,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团结、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增进他们对我国现行好政策和新西藏的了解。
亚东县民族宗教活动场所较多,目前共有9座,其中6座寺庙和3座拉康,5大教派,现有持证僧人40名,20名驻寺干部。
他们大力宣传民族团结和宗教演变的历史,教育僧俗群众爱国爱教,使民族团结、宗教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优异成绩,涌现出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和集体。
白玛﹒桑巴瓦活佛,就是一位高举民族团结旗帜的典范。
2015年9月23日,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白玛﹒桑巴瓦为转世活佛,并在吉汝拉康寺举行了盛大的坐床典礼。
2017年4月初的一天,在亚东县召开的“两会”期间。县里安排采访白玛﹒桑巴瓦活佛。他们特别重视,专门安排了县委宣传部朗杰副部长和另一位普布拉姆做翻译。
采访时,白玛﹒桑巴瓦活佛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工作十分重要。中国政府执行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和风俗习惯。
这些年来,我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让那些崇拜活佛、听活佛话的民众,坚信共产党的领导,要感恩共产党,感谢国家支援西藏建设,明白我们的幸福生活,要靠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才能得到保证。
因此,我积极引导广大僧俗民,坚决贯彻执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认真贯彻学习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新指示、新要求,坚持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大团结的力量,投身经济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努力保持西藏全面发展和持续稳定势头,确保西藏长治久安。
白玛﹒桑巴瓦活佛,还向我们讲述了他的一生简要经历。
1962年,白玛﹒桑巴瓦出生在吉汝乡,父亲是一个村干部。在他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后来他父亲娶了继母,又生下两个妹妹,一个弟弟。住的是土房,生活很贫困。
白玛﹒桑巴瓦的家,和当地群众一样,那时生活很苦,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但他与生俱来灵气,聪明超人,天赋独有,才智过人。他在幼小的时候,总是与别的小孩不一样,天生就懂一些宗教知识,嘴里常常诵念经文……民间猜测,他可能是一个转世灵童。
在白玛﹒桑巴瓦4岁时,**就开始了。那时,西藏照样反对“四旧”,也就是不准信教信佛。可他无师自通。从9岁开始到12岁,在吉汝乡民办小学读书。
后来,白玛·桑巴瓦就同村里的其他孩童一样,夏天上山放牧,住的是帐篷,一直到22岁,都是以牧业为生,闲暇时研读经文。
白玛﹒桑巴瓦22岁时,由父母做主,同一个比他小两岁的藏族姑娘曲吉结婚,一直幸福生活在一起。他们生了4个孩子,一男3女。
1984年,白玛﹒桑巴瓦就利用号召力、影响力,组织当地信教群众,以捐款捐物等形式,筹集资金,在吉汝乡色热札村,新建一座拉康。该拉康的创建人就是白玛﹒桑巴瓦,这是一座噶举派寺庙。
1987年7月,日喀则市宗教事务局,给吉汝拉康发放登记证书,确定其为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
25岁的白玛﹒桑巴瓦正式进入寺庙,开始自学经文,念经送佛,追求宗教信仰,立誓用佛学来为信众服务。
白玛﹒桑巴瓦驻寺传教,影响越来越大,他的名气也越来越高,影响力、号召力更大,令信教民众崇拜。他在进行宗教活动中,不断完善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发挥宗教界人士的重要作用,教化信徒从良从善,做一个遵纪守法的爱国爱教信徒。
白玛﹒桑巴瓦通过自己的影响力,爱国爱教,积极发挥作用,为民众办好事,协助政府搞建设,帮助解决草场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稳定大局,做了许多工作,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认同。他先后被推选为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佛协理事会理事;日喀则市政协常委,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
2012年7月,白玛﹒桑巴瓦当选为亚东县政协副主席。
2015年9月,白玛﹒桑巴瓦被认定为活佛。
身为活佛的白玛﹒桑巴瓦,却从不利用自己的权威,来谋取个人私益,反而对家庭和儿女要求严格,从不要求政府照顾,不准孩子们走任何关系。而是经常教育子女紧跟共产党走,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为维稳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如白玛﹒桑巴瓦活佛的儿子,从西藏藏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海拔4300米的帕里镇从事行医。
二女儿在家务农。
三女儿正在西藏农牧学院读大学;小女也在求学之中。
白玛﹒桑巴瓦活佛在参加一次重要会议时深有感慨地讲,作为新时期的宗教界人士,我切身感受到当前是藏传佛教发展历史上最好时期,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我们感到非常幸福,国家对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西藏现在跟内地省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比旧西藏好上百倍。
特别是近年来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利寺惠僧政策,让宗教界人士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我一定要在秉承爱国爱教优良传统的前提下,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依法管理寺庙各项事务,带头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维护好西藏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贡献我的毕生经历。
日穷波多寺是一个爱国爱教、民族团结的典型寺庙。他们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指示精神。教育僧人争做新时期“爱国爱教、遵规守法、弃恶扬善、崇尚和谐、祈求和平”的五好佛子。
该寺僧人长期以来,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祖国统一,服从党的决定,听从党的指挥。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与藏传佛教败类分子划清界限,同一切搞民族分裂活动的坏人做斗争。
在民族团结工作中,日穷波多寺一直以来,与当地老百姓、驻军部队情同一家,团结互爱。寺庙近年来所用生活用电,全部来自驻地部队电站供电,无须缴纳一分钱电费。
驻地部队每周星期六、重大节假日时,都会组织官兵打扫寺庙院子,清理寺庙周边垃圾;平时寺庙有什么体力活,驻地官兵也会积极过来帮忙。
帕里地处高寒地带,气候恶劣,环境艰苦,每当因恶劣天气导致停电时,寺庙僧人及驻寺干部积极协调,主动将寺庙房屋腾出来,烧起牛粪炉,供驻地部队烧水做饭使用。
每年“八﹒一”建军节等节日期间,日穷波多寺都要组织僧人到驻地部队慰问官兵,送上节日用品,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每年老兵退伍时,寺庙僧人都要组织隆重的欢送仪式,赠予西藏纪念品、与他们合影留念;每当迎接新兵时,他们同样组织欢迎仪式。他们共同演绎了民族团结的赞歌。因此,日穷波多寺多次被日喀则市、亚东县评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该寺僧人洛桑平措,2012年至2016年,被亚东县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驻亚东部队官兵,时刻牢记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民族团结工作,维护边境和谐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为一项光荣使命。与驻地人民群血肉相连,鱼水情深。帮助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解决困难,特别是在抢险救援中方显英雄本色,受到驻地群众的拥护爱戴。
驻亚东武警部队尊重藏族群众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经常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联欢晚会,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板报比赛、电视专题片展播等活动,并组织宣传队深入各村社区进行民族政策的宣传,为藏族同胞提供服务。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获得各级授予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
特别是常年战斗在乃堆拉“国门”前哨的官兵,全面实施爱民固边战略,发扬老西藏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他们在执行边境口岸的管控、维护口岸稳定、增进民族团结、树立文明窗口形象,为过往口岸的中外商人、游人香客,做到彬彬有礼,热忱服务,赢得了高度赞扬。他们用实际行动,为驻地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共同唱响了民族团结和谐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