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起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在亚东有着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我在采访时听说一个藏族女孩德庆卓嘎,曾因家庭困难即将辍学时,在第一批援藏干部潘栋樑等人的助学下,不仅没有让她辍学,而且,还帮助她读了高中,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回到亚东县政府部门工作。
德庆卓嘎与“援亚干部”的故事,在亚东一直传为佳话。当我听了他们的感人故事后,被深深地打动了。这个故事,从头讲起——
1982年,德庆卓嘎出生在亚东县一个农牧民家庭里。那时她的爸爸妈妈虽然生活清贫,但家里的生活日子过得和睦,她在爸爸妈妈的疼爱中长到两岁时,妈妈又给她生下一个可爱的弟弟,全家人过着有滋有味的生活。
一年之后,德庆卓嘎的妈妈因为生病,卧床不起,不久就离开了他们。她的爸爸经受不住沉重打击,就把她和才1岁的弟弟,托付给外婆帮助抚养。从此,她的爸爸就离开了亚东没有回家。后来听说爸爸在外面又接了一个新妈妈,也就再以不管她和弟弟了。
德庆卓嘎的爷爷奶奶,生活在偏远的农牧区,也没有办法和能力,照顾两个幼小的孙女孙儿。姐弟俩从此就跟着外婆一起生活。
那时,德庆卓嘎的外公已经离开了人世,外婆就担当起抚养他们姐弟的责任,艰辛地供养他们的生活。
德庆卓嘎虽然才3岁多,可她已经懂得一些事情了。每当她外出玩耍时,看见别的孩子有爸爸妈妈的疼爱,她就很羡慕、很伤心,常常悲伤流泪,躲在家中不愿意外出玩耍。
外婆问德庆卓嘎:“你为何天天躲在家里,不去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我是一个没有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是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孩子,我们姐弟是最可怜的孩子。”德庆卓嘎哭着回答外婆。
外婆就告诉德庆卓嘎:“我们虽然过得不幸福,但外婆一定要把你们抚养长大,今后一定要供养你们上学。”
听了外婆的话,小小的德庆卓嘎,心中就被上学读书这盏光明的灯——照亮。
从此,她才勇敢地站立起来,与外婆和弟弟相依为命。外婆艰辛地抚养着德庆卓嘎和她的弟弟。后来在外婆的努力下,德庆卓嘎和他的弟弟,也像别的孩子那样,背起书包走进了美好的校园。她顺利地读完了小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亚东县中学。她在中学里,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
15岁的德庆卓嘎,在亚东中学读初三时,外婆因为劳累过渡,加之年龄大了,身体经常患病,眼睛几乎到了失明的状态,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这时,她的弟弟还在上小学,爸爸一直没有跟家里联系过。她想找爸爸,联系爸爸,可她没有办法联系上呀。
面对贫困的家境,德庆卓嘎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她想如果继续上学读书,外婆又没有能力来供养他们姐弟,就算读到初中毕业,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前途,今后上不了高中,更不敢奢望能上大学。因此,她就想辍学打工,可以挣钱补贴家用,帮助弟弟继续上学。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亚东中学的老师没有看见德庆卓嘎来上学,就去她家家访,才得知她的家庭困难,不想继续读书了。老师就真诚地对她劝说:
“你现在年龄还小,假若外出打工,也许没有人会聘用你的。你不能辍学,必须继续读书。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至于你家庭的暂时困难,我们学校会想办法,帮助你渡过难关的。”
本来德庆卓嘎就想读书,不愿放弃学习。可又没有谁来帮她挑起家庭的生活重担,才打算辍学的。
那天在老师的语重心长启迪之下,德庆卓嘎才又背起书包走进了教室。可她坐在教室里,也是心事重重,无法安心读书。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她人生中的恩人出现了。
这个恩人就是上海第一批援藏干部——潘栋樑。他向德庆卓嘎伸出了援助之手。从此,改变了这位藏族女孩的人生命运。
1997年4月,潘栋樑时任亚东县副县长,分管教育工作。那天,他来到亚东县中学调研时,校长向潘副县长汇报学校情况时,讲起学校有一位藏族女学生,成绩不错,表现也好。但她家里贫困,没有人供她读书,她将辍学外出打工。后来学校把她请回来了,可她现在还是没有心思上学。
潘栋樑听了校长的汇报后说:“校长,请把那个学生带来让我见见。”德庆卓嘎来到了校长办公室,她一直埋着头,不敢正眼看校长和潘副县长。
“你叫德庆卓嘎?”潘栋樑问。
“是。”德庆卓嘎仍然低着头,轻声回答。
“听说你不想上学了,准备辍学外出打工?”潘栋樑有意识地打消她的思虑情绪,“是什么原因,请你讲讲,看叔叔能否帮上你。”
听见这位领导说帮助她,德庆卓嘎才勇敢地抬起头,看了这位善良叔叔一眼说:“我家里贫困,没有钱供我上学,生活压力大,就想辍学外出打工。”她讲到这里时,睁着两只大眼睛,渴望地看着那个叔叔。
“你叫我潘叔叔吧。家庭为何困难?”潘栋樑在慢慢打开德庆卓嘎的心结。
“妈妈早已离开了我们,爸爸外出已多年没有消息,外婆身体有病,眼睛快看不见了,我家还有一个读小学的弟弟。我想外出挣钱,挑起家庭的重担。”德庆卓嘎向潘叔叔讲述着她家的情况。
“德庆卓嘎,你就安心地上学吧,你家庭的困难是暂时的,政府会关心你们的。
路再长也会走到终点,夜再黑也要天亮的。这样吧,我先资助你读完初中,以后的事情,我们再商量好吗?”潘栋樑听完她的讲述,决定帮助这个藏族女孩。
潘栋樑等援藏干部,之前已经受青浦区法院的委托,资助了两个藏族小姑娘求学。而在遇到德庆卓嘎后,他就决定以援藏干部个人的名义来资助她,并鼓励她说:“只要你努力学习,将来肯定有出息的。贫困并不可怕,你可以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潘栋樑当即拿出400元,送到德庆卓嘎的手里。
德庆卓嘎伸出双手,接过潘叔叔拿给她的钱后,向潘栋樑深深地鞠躬说:“谢谢潘叔叔,我一定记住你的话,我一定发奋努力。”
1997年冬天。潘栋樑看见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他就想起了一直牵挂的德庆卓嘎,这时一定身处寒冷之中。于是,他利用一天中午时间,赶去了亚东中学看望德庆卓嘎。
那天,在冰天雪地里的德庆卓嘎,身着单薄的衣裳,脚穿一双单鞋,双手长满了冻疮,站在潘栋樑的面前,冷得浑身打斗。见状,他也不寒而栗。
“德庆卓嘎,请你跟我走,我帮你买件衣服御寒。”于是,潘栋樑就带着她,走进了亚东的外贸商场,花了300多元,给她买了一件时尚的羽绒服。
德庆卓嘎穿着饱暖的羽绒服,脸上绽放出温暖的笑容。这是她一生中穿过最好最新最暖和的衣服。
当时,一个援藏干部月薪才1000多元,可潘栋樑为了这个藏族女生,他甘愿舍得花钱。那天,他还为她买了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把她送进了校园门口。当潘栋樑转身离开德庆卓嘎时,她突然激动对他喊出了第一声“潘爸爸”。这一声“潘爸爸”令他非常感动。从此,他就以父亲的身份,更加关心这位“藏族女儿”。
1998年6月,潘栋樑和第一批“援亚”干部,结束了3年的援藏工作。在他们离开亚东的那一天,德庆卓嘎来为“潘爸爸”他们送行。
德庆卓嘎还专门带来一条象征祝福和吉祥的洁白哈达,双手举过头顶献给了“潘爸爸”:“祝福好人一生平安,我一定会记住潘爸爸的教诲和恩情……”讲着讲着,她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潘栋樑看出了德庆卓嘎的心思,就安慰她说:“你放心,我走了,亚东又来了其他援藏叔叔,他们一定会帮助你完成学业的,只要你好好读书,今后如能考上大学,我们也照样帮助你,请你放心好了。”即将离别,他们依依不舍。
德庆卓嘎伸出双手,紧紧地搂着“潘爸爸”,深情不舍地流着泪水说:“潘爸爸,你有时间,一定回亚东来看我啊。”
其实,潘栋樑早在一个月前,就为这个“藏族女儿”的未来做好了安排。当时,第二批援藏干部已经到了亚东,潘便把帮助德庆卓嘎的心事,托付给来自宝山区的援藏干部李明。李就向潘承诺:“你放心地回上海,你把爱心接力棒交给了我,我一定会传递好的。”
潘栋樑在离开亚东时,虽然已经把爱心接力棒交给了李明,深信李明会做得比他还好。但是,他回到上海以后,照样继续关爱德庆卓嘎,时常给她寄钱和学习生活用品,还抽空给她打电话或写位,鼓励她爱党爱国,好好学习,不断进步。
而在亚东的李明,自从接过爱心接力棒后,他就担负起了关心帮助德庆卓嘎的义务。
1999年8月,德庆卓嘎收到了日喀则市高级中学的录取通知书。当她看到通知书上写着600多元的各种杂费,顿感无助。
李明知道情况后,立即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1000元,交到德庆卓嘎的手中,让她高兴安心地去日喀则市读高中了。
高一的暑假时,德庆卓嘎回家照顾外婆。此时她的外婆病得很严重,假期很快就结束了,她也舍不得离开亚东,想继续留在家里照顾生病的外婆。为了不耽误外孙女的学习,外婆不让她请假,催促她赶快返回日喀则上学。
当李明知道后,主动来到德庆卓嘎的家中,对她说:“你放心到日喀则上学,照顾你外婆和弟弟的事,我会安排好的。”
听了李叔叔的话后,德庆卓嘎才安心地离开了家门,返回学校继续读书。
2001年6月,李明已完成了援藏3年的工作任务。在他离开西藏时,还专程到日喀则市去看望了德庆卓嘎。他对她说:“我虽然离开亚东了,也会像你潘爸爸那样,继续关心你的生活。同时,我已把关爱你的任务,交给了第三批援藏干部,今后还是有叔叔来继续资助你完成学业。请你安心学习,争取高中毕业后考上大学,到时我们会帮助你的。”李明的一席话,温暖着她的心。
德庆卓嘎向李叔叔表示:“我真诚地感谢你们上海叔叔,对我无私的援助,我一定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做一名时代的好青年,来报答你们的关怀。”
李明在离开德庆卓嘎时,还留给她一些的生活费。
第三批援藏干部李友钟,在接任李明分管亚东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像李明当初从潘栋樑手中,接过爱心接力棒。从此,李友钟又继续资助德庆卓嘎完成高中学业的任务。
2002年7月,德庆卓嘎高中毕业了,因一分之差,没有如愿以偿考上本科大学。
只收到了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天她很难过,感觉愧对这些年来上海叔叔的关爱,也许会让他们失望了。
德庆卓嘎手捏着这张入学录取通知书,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这几年已经给上海叔叔们增添了许多麻烦,在他们的关爱中,自己才顺利地读完了高中,可又没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如今去上大学还是不去?如果去家庭是无力负担上学期间昂贵的学费路费。
那时西藏还没有通铁路,要去湖北上大学,只能先从拉萨坐飞机到成都,而后再乘火车去湖北。
李友钟知道德庆卓嘎的情况后,主动找到她说:“请你放下思想包袱,虽然你没有考上本科,我以为你感到有点遗憾。但你上了大学以后,努力学习,还可以专升本。请你放心,我会想办法为你筹集去读大学的费用。”
随后,李友钟趁去日喀则市开会时,专程向第三批援藏干部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尹弘,汇报了德庆卓嘎的故事。
听了德庆卓嘎的故事后,尹弘立即号召上海全体援藏干部,为德庆卓嘎共捐款11000元,解决了她第一学年的学费、路费及生活费。
2002年9月,德庆卓嘎从亚东去湖北上学那天,李友钟因工作的原因不能亲自送她,就托付给李荣华等援藏干部去送她。李荣华等人热情洋溢地对德庆卓嘎讲:“你现在已经是大学生了,到了大学以后,一定要努力学习,完成学业后回来为西藏建设做贡献。如果你在大学里遇到什么难题,一定记得给我们讲,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向我们提出来,叔叔们一定会关心帮助你的。”
当李荣华把筹集的11000元助学款,交到德庆卓嘎的手里时,令这位藏族姑娘发自内心地喊出了“感谢上海‘爸爸’们的帮助。我上大学以后,一定发奋求学,今后学成归来回馈家乡,以此来报答你们的关爱。”
助学的爱心关怀,送行的激励话语,伴随着德庆卓嘎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踏上了去湖北的求学道路。
大学第一学期的寒假到了,汉族同学都回家了,校园里只剩下德庆卓嘎等几名少数民族同学。因为假期短、路费贵,她不可能回西藏过年。
正在这时,“潘爸爸”从上海给德庆卓嘎打来电话:“卓嘎,我们都很想你的,请你到上海来过年,路费我给你打到卡上了。”接到“潘爸爸”的电话,德庆卓嘎感到上海就是她的家。
是夜晚,德庆卓嘎激动得彻夜难眠。她兴奋地对其他同学讲:“我要回家过年了。”
同学们问德庆卓嘎的家在哪里?
“我的一个家在上海,哪里有我几位上海爸爸。”德庆卓嘎按捺不住由衷的喜悦之情,无比自豪地说。
潘栋樑家只有两个房间,他的儿子比德庆卓嘎大两岁,家里腾出不房间来。他就把“藏族女儿”安排到自己父母的家里住。
为了迎接“藏族女儿”回家,潘栋樑在父母的家里,把一个房间重新布置了一番,还专门买了全新的**用品,让她来到上海时,感受到家的温馨。当潘栋樑得知德庆卓嘎来到上海的火车时间时,他还带上爱人、儿子一起去火车站,把远道而来的“女儿”接回了家。
当德庆卓嘎到了上海的家里,“潘爸爸”为她打开房间时,让她感到惊讶:“潘爸爸,你们为我考虑得太周全了,为我专门布置这样漂亮温馨的房子,真让我享受到了回家的温暖怀抱。”
在上海期间,“潘爸爸”一家人就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对德庆卓嘎无微不至的关爱,他们还抽空带她游览上海,为她购买礼物,让她真正体会了回到家里的幸福港湾。
知道德庆卓嘎来了上海过年,李明也把她接到宝山家中,不到10岁的儿子把床铺让给了“姐姐”住。由于假期很短,加之路程远,出行不方便。德庆卓嘎没有时间再去看望李友钟。这时李从西藏回到上海休假。在她临行前,给李叔叔打电话辞行。
当李叔叔知道她马上要离开上海回学校时,“责怪”她为何不早点联系,并请她下次再来上海时,一定要早点同他联系。2003年放暑假,德庆卓嘎回到西藏,李友钟带着她去见了尹弘副书记。
尹叔叔对她嘘寒问暖,不仅关心她的生活、学习情况,还教育她怎样做人,怎样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怎样学好专业知识,并且鼓励她学成回归后,为西藏的建设发展、民族团结工作做贡献。那天,尹叔叔又拿出5000元,作为德庆卓嘎第二年的学杂费。
“每一次要交学费时,援藏叔叔早早地就给我准备好了,为我捐助的钱都是从他们的工资里拿出的。如今我不必再为学费、为生活费而发愁,我可以安心地学习、安心地生活。我在想,如果没有那些热心的援藏叔叔的帮助关怀,家境贫寒的我还有机会上学吗?我今天怎能幸福地读大学啊!”德庆卓嘎在一次班会上,深情地向同学们讲述“上海爸爸”对她的助学情怀。
2004年7月,德庆卓嘎的大学生活结束了,将要离校实习了。她希望借这次实习机会,多学些知识、增长见识。她把就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潘爸爸”。潘栋樑就把她接到了上海,并安排在自己工作的青浦区卫生局实习。
在上海实习一年中,潘栋樑的妻子像妈妈一样照顾着德庆卓嘎。虽然她一直称呼“潘爸爸”,但一直喊潘的妻子徐阿姨。她本来心里已经把徐阿姨当成了妈妈,可她从三岁开始,就从来没有喊过谁妈妈,就是喊不出口。
实习结束时,潘栋樑夫妇曾关切地问德庆卓嘎,要不要在上海找一份工作。德庆卓嘎婉言谢绝了。她回答说:“虽然西藏同大上海相比,还很落后很贫穷。但那里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我已经大学毕业了,一定要回到西藏,回去照顾外婆和弟弟。回到西藏,才是最合适我生长的土壤,也更能发挥我的才智作用。还有,你们援藏干部,如今仍然继续援藏,造福我们西藏人民,我更应该向他们学习,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带回西藏,为建设家乡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以示回报你们对我的关爱。”
在上海实习的一年时间里,徐阿姨就像对待自己亲生闺女一样,关心德庆卓嘎,像亲生母亲一样爱她疼她。当潘栋樑一家人到上海火车站为她送行时,她用双手拥抱着徐阿姨,终于改口,深情地喊出了“妈妈”……
德庆卓嘎毕业后回到西藏亚东后,在第四批援藏干部工作的热心关怀下,把她安排到县里机关工作。从此,她与援藏干部就成了同事。
回到家乡以后,德庆卓嘎工作努力,表现积极,为人热情,忠厚朴实,深受同事们的称赞。当然,更赢得青年后生的喜爱。
一个叫江翔的汉族男人,勇敢地向她抛出了“丘比特”的爱情之箭,射中了她幸福的胸膛,倒进了相爱的怀抱。
2008年,德庆卓嘎同江翔牵手走进了婚姻殿堂,幸福地结婚了。在他们结婚之后,她还带上爱人江翔,专程去了上海,特意把“女婿”带给“上海爸爸”看看,请那些一直为她操心的援藏干部们放心,如今她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德庆卓嘎在一次参加民族团结大会上,深有感触地讲:我在亚东中学读初中时,因家庭贫困面临失学,在我万般无奈的时候,遇到了像“潘爸爸”一样的几位热心善良的援藏叔叔们,在他们的关爱接力帮助下,我不仅没有失学,而且还到日喀则市读了高中,在武汉上了大学。如今,我有两个家:一个在西藏拉萨,这里有爱我的丈夫,有可爱的孩子,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另一个家在上海,那里有“潘爸爸”等上海援藏干部及其他们的家人,他们都是我的亲人啊。
今天,我能愉快工作、家庭幸福,都是我的汉族阿爸帮助支持的结果。我一生都会牢记他们的恩情,忘不了他们无私关怀,忘不了他们对我的谆谆教诲。因此,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工作,积极表现,发愤图强,回报社会,争做一个民族团结的模范。
如今,德庆卓嘎已回到西藏工作13年了,而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她同“潘爸爸”等援藏干部,一直都保持着紧密联系,就像女儿一样,经常给他们打电话或微信,汇报她的工作学习情况,互相问候,牵挂对方。
而潘栋樑等上海援藏干部,总像父亲一样关心德庆卓嘎。他们演绎的“汉藏父女”情结,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在西藏高原那块苗圃里,播种浇灌出满山遍野的格桑花,艳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