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魂

03 爱在边关的俩对夫妻

字体:16+-

公元641年,唐朝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开启了汉藏双方通婚的历史先河。从此,双方友好往来更为密切,经济文化交流更为频繁。

这一段藏汉联姻的故事,在中华民族团结史诗中流芳千古。千百年来,在雪域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兄弟姐妹正如唐蕃联姻,用真心真情传唱着一个个民族团结,缔结美好姻缘的感人故事,共同铸就了一个温暖和谐的民族大家庭。

一个留在亚东做藏族女婿的老兵

在西藏亚东县,就有几十户藏汉结合的夫妻,他们演绎了民族团结家庭的欢乐幸福之歌。

“深山出俊鸟”这话不假。在青山绿水的亚东沟,漂亮美丽藏家姑娘,出落得一个赛过一个。而在这些姑娘群中,家住下亚东乡仁青岗村的普芝天生皮肤白净、面目娇嫩、婀娜多姿,总是透着楚楚动人的灵性。尤其是她白晳的脸上,扑闪着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一笑一颦,都摄人魂魄,引人注目迷恋。

被普芝姑娘迷恋的男人叫罗树元。那年他22岁,普芝姑娘21岁。

1976年冬天,19岁的罗树元,从重庆市开州区义和镇太康村,来到下亚东乡驻地仁青岗村的一个分队当兵。他看见驻地一个缝纫店里,经常有一位美丽的藏族姑娘在店里帮人缝补衣物。每当部队休息的时候,他就借故有事无事地来到缝纫店,主动向普芝姑娘套近乎,向她示好。

亚东的年轻人,一般都会讲汉语,普芝上过小学,汉语讲得还可以,一般的内容也能表达清楚。就算她与罗树元交流时,有点语言障碍,可他们用手势或眼神交流,对方就能读懂。因此,他慢慢地喜欢爱上了这位美丽可爱、善良朴实、温柔能干的藏族姑娘。

罗树元中等个子,身材偏瘦小,初中毕业后在家种了几年的责任田,也没有种出丰收的果实,未来的日子也看不到光明的前景。

一天,罗树元听说部队在乡上招兵,他就勇敢地报名参军,以求改变自己的命运。体检合格,政审过关,批准他光荣入伍。他就兴高采烈地穿上了崭新的绿军装,踏上了军旅之路,来到了美丽的亚东当兵。

虽然罗树元其貌不扬,长相平平。可他身着绿军装,站在普芝的面前,依然英姿威武,加之他善于言表,主动大方,频频地向普芝姑娘发起冲锋,让她躲闪不及,怀春的芳心就被他果敢的勇猛撞开。

而在当时的亚东,一个藏族姑娘,若能同汉族男人,尤其是军人结婚,往往看成是最美好的姻缘,幸福婚姻的追求。因此,普芝也喜欢上这位兵哥哥。

部队有铁的纪律,不准现役战士与当地姑娘谈恋爱。然而,罗树元却违犯部队的纪律,偷偷地与普芝姑娘谈起了恋爱。

普芝姑娘喜欢罗树元,喜欢这位汉族男人,更爱他是一位兵哥哥。可她心里一直纠结,与他谈恋爱会不会有好的结果?部队又不准服现役士兵,与当地姑娘谈恋爱,更不准结婚。他毕竟是内地人,到时退伍了是要回到家乡的。

普芝思想上纠结的问题,真的摆在了她的面前。她同罗树元谈了两年恋爱后,1981年春天,罗树元退伍了。

这是一对恋人分别的夜晚。在亚东河边,罗树元同普芝站在夜幕下,双方深情地诉说着分别的情话。天空中明亮的星星,眨着眼睛偷窥他俩的心思,哗啦啦的亚东河水是他们倾诉的对话:

“树元,我舍不得你走。你这一走还能回来吗?”普芝的眼眶里,像亚东河的水,一泻奔涌。

“普芝,请你放心,我回去以后,看望了父母亲人,处理好事情后,我就回到亚东来娶你!”罗树元向心爱的姑娘抛下承诺后,一转身就回到了军营。

第二天上午,退伍老兵离开驻地时。当地老百姓排成长队,敲锣打鼓欢送退伍老兵返乡。他们向每一位退伍老兵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祝福他们一路平安,返乡吉祥。

罗树元肩着吉祥的哈达,站在退伍老兵的队列里,两眼放出雪亮的光,搜索人群中的人影,内心呼喊:我可爱的普芝你在哪里?

退伍兵就要上车了。普芝像一只在山野放牧的绵羊,突然奔跑而来,伸出双手抱住了罗树元的双肩:“你一定要回来,我等你!”她的眼泪,淋湿了他的胸膛。

“你等着,我一定回来娶你!”说完这句话后,罗树元一跃就跳上了一辆军用卡车的车厢上。他站在车厢里,举着双手,向一路追跑的普芝挥舞着:“你回去吧,我很快就返回亚东……”

当了5年兵的罗树元,退伍回家了。家中七个弟兄,家境又不好,兄弟几个娶亲相当困难。罗家又回来一个儿子,让他的父母更是揪心,担心已经25岁的儿子不好找对象结婚。

然而,罗树元用不着父母担心,他心中早有恋人。他对父母说:“我在西藏有了对象,你们看这是她的相片,长得好看又温柔。”

罗树元的家人,看过普芝的相片后,都说他有眼光,找了一个好姑娘。这下,他的父母心才宽了,不再为儿子的婚姻大事操心。

退伍回家半之年后,罗树元背着承诺,真的返回亚东。

1981年8月20日,罗树元同普芝结婚了。他们结婚后一直相亲相爱,团结和谐,勤奋劳动,创造出幸福的美满生活,成了当地出名的“民族团结夫妻”。

罗树元的家离下亚东乡政府大约几百米,住在一条公路边上。这是一个用围墙围起的独立园子。房子是一栋平房,至少有20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干净整洁,装修整体是藏式风格,家里的摆设又像汉族生活方式。

我们来到罗家时,罗树元正好外出帮人做活去了。趁机好好参观一下这个藏汉结合家庭的大院子。罗家依山傍山,背靠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前面是奔腾不息的亚东河,水声**漾,景色美丽,犹如步入在一个世外桃源里。

有10只鸡在大院里悠然自得的散步,我被吸引地走进院内的地盘。这是一个很大的院落,有几块分割的土地,至少400平方米以上,布置成方块形或圆形,分别摆在其中。土地上种着几样青苗蔬菜,迎风摇曳,长势喜人。

特别是院内种植的杜鹃花、红苕花、月季花等一些当地的花卉,青枝绿叶,有的已经含苞待放。一眼就看得出这家主人勤快,精心耕耘土地,用心浇灌苗圃,把整个院子收拾得像模像样,惹人喜欢。

正在参观院子时,普芝已经摆好了酥油茶、糖果点心等,邀请我们进屋坐下,自然同她聊了起来。普芝的汉语真是讲得流利,也许是这30多年来跟着丈夫学的。她称丈夫老罗,这是按我们汉族人的叫法,感到十分亲切。

普芝说:“我同老罗结婚之后,他对我一直很好,对我家老人也很好。他很勤劳、又肯干、吃得苦。刚结婚时,那时我们的日子不算好,可他硬是把全家支撑起来,让我们一家人慢慢地走上了富裕道路,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生活。”

“老罗同当地藏族老百姓的关系,也处得相当的和谐。他是个热心人,不管谁家需要帮忙,他都不会推辞的。如他种蔬菜技术好,别人就经常请他帮助指导种蔬菜。还有,他懂些电器维修,哪家需要接电线、安装电灯、调试电器产品,只要有人叫他,他就从不推辞。”

普芝讲,他们夫妻养育了一女两儿。让他们值得骄傲的是3个孩子都是大学毕业的。老大是女儿,大学毕业后分到阿里地区工作;老二、老三是男孩。老二现在仁布县当公务员;老三现在亚东县公安局当警察。普芝在讲到3个孩子时,脸面一直流淌着幸福自豪的笑容。

正在这时,罗树元走进了家门。人还未见,先开口说话:“我接到电话听说是以前的亚东战友来访,放下活路就跑回来了。”

“老罗,战友好!遗憾的是我们在亚东时并不认识。”我向这位曾经的老兵,伸出敬意的手。

罗树元用双手紧握着我的手说:“欢迎欢迎,好多年没有听到战友的称呼了,好亲切啊。”我深深理解一位身处异乡几十年老兵的心。

“我在这地方生活了30多年了,很少回过老家,如今人也快老了,很想念家乡的。”罗树元开口讲话时,我看见他眼中闪烁着思乡的泪花。为了不让他伤情,我把话题一转:“战友,这些年生活还好吗?”

“好啊。家庭幸福,儿女有出息。在这个村子几十年了,已经完全习惯了,我早已同这里融到一起了。藏族对人好,他们从来没有人把我当作外来户。”

“看到你家日子过得殷实,家庭幸福,战友为你高兴。可你已经满了60岁了,应该好好修身养息。”

“我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干点活心情舒畅。说实在话,我们的儿女都工作了,成家立业了,他们对我们两个老人特别孝顺。现在家里不缺钱花,用不着我们再干活了。可我就是一个勤快人,如今仍然爱种蔬菜,栽花育草,把我的院子收拾得漂漂亮亮的,看着心里舒坦。当然,到了采集林下资源的时候,我也进山捡野生木耳、挖虫草等,就当那些外来旅游的人一样,上山玩耍一趟。如今县里正在开发我们村的旅游资源,要把这里成养身休闲的度假村。到时建成后,你一定再来玩哈。”

“好的!老战友,有机会我一定再来看你。”说出这句话时,我心有点不着调,其实只是安慰他罢了。我禁不住给这位老战友来了一个紧紧地拥抱。

告别时,罗树元站在家门口,举着双手,用一双深情的目光,把我们送出了很远……

爱播酒在农牧区的一对小夫妻

缘分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仿佛注定要相遇一般,2007年9月,汪叶玲从安徽省安庆市考上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就读旅游管理专业。在新生运动会上轻轻地一撇,她注意到了比她高一年级同专业的邓宪。那时的邓宪,怀揣着课本,穿着绝对是朴实到隐没在人群中的,但闪亮的眼神中却投射不一样的光芒。就在这茫茫人海中的一眼,在小汪懵懂的心中便种下了爱情的种子。

在大学校园里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和学校群团组织的汪叶玲,与沉默内敛热爱学习的邓宪,仿佛始终都在两条平行线上,没有交集的机会。她在舞台上演讲的时候,他在教室看书;她在社团参加各种比赛的时候,他在图书馆看书;她在校园漫步的时候,他还是在某个地方看书。

2008年4月的一天,汪叶玲作为院团委干部,组织宿舍查寝,在检查到四层宿舍时,遇到了急匆匆从图书馆赶过来销假的邓宪。因为住在三楼的他学习归来超过查寝时间,被汪叶玲登记在册。

汪叶玲叫邓宪。他回答“我来了。”就这一句简单的话,在小汪的心底漾起了惊涛波澜,暗恋的心绪再也抑制不住。他来了,对。她也要向他走来。

如果这段感情有了延续,那一定是汪叶玲主动赢来的。从相遇开始,小汪在校园里制造各种和邓宪偶遇的机会,从图书馆到教室,从食堂到宿舍,从操场到活动中心,每一次的相遇看起来是偶然,但实际都是小汪“精心策划”的。大胆示好和主动求约令邓宪不胜其烦。

由于邓宪性格木讷,羞于同女同学交往,他对于爱情的理解几乎一片空白,所以对于汪叶玲的主动也是拒绝的。

慢慢地汪叶玲了解到邓宪来自河南周口的农村,举家之力才供其上了大学。到了大学后,他更是对学习认真、珍惜到极致。且邓宪的生活十分拮据,每个月依靠着学校的200元助学金生活。

这200元,在西藏大学仅仅也只能维持其填饱肚子。而争气倔强的邓宪,也从未向父母伸手要过一次生活费,父母每次询问是否需要生活费时,他总说够用够用。却不知,有一次他将所有的助学金都存进了饭卡,恰巧碰上学校食堂停电,一整天他都没有往肚子填进一颗粮食,就这样他饿了就喝水,实在撑不住就看书学习转移注意力,强撑着过了一天。而这样饿着肚子学习的日子,次数还不是少数。

心地善良的汪叶玲,从那时候开始,总是在下课时冲在最前面,第一时间在食堂打好饭等着邓宪,如果碰到食堂改善伙食添新菜的时候,就会点上两份菜,笑嘻嘻地坐在食堂最显眼处等着心爱的他。

课程少的时候,邓宪也会出去做家教挣钱,把挣回来的“工资”给汪叶玲买点好吃的,买点小礼物作为回馈。慢慢地邓宪认可了这个活泼可爱,又有点淘气的小师妹,在公共场合也会携起她的小手,不那么在意他人眼光地开启了校园爱情之旅。

爱情的力量鼓舞着他们前进。自打恋爱后,他们两人更加注重学习和进步了。

邓宪学习在班级始终名列前茅,在大三时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并通过了国家证券资格、期货资格和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汪叶玲从过去的学习在班级中游,一下子跃升到了全班前三名,甚至有一些单科还取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并且,小汪在2010年11月,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都说大学的爱情,往往毕业的时候就是分手的季节。然而,邓宪、汪叶玲的爱情,却一直紧紧缠绕在一起。2011年两人先后走向了边陲亚东,汪叶玲是下司马镇春丕村的大学生村官,邓宪是帕里镇四居委会的驻村工作队员。这事还需从头讲起。

邓宪、汪叶玲两人都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在一次实习中,邓宪带着一个旅行团去亚东,走到多情湖时车子发生了故障,是当地的村民伸出热情的手,帮助了他们,实在令他感动不已。而亚东之行,那里的自然风景、历史人文、美丽山水,更加深深地吸引了他的心。

返回到学校时,邓宪便把去亚东之行的所见所闻,深刻体验,向心爱的姑娘绘声绘色、娓娓道来。特别是对那座边陲县城下司马镇的人文风情,异域风光,蓝天白云,天然绿色的原始森林尤为心动:“如果,我们以后可以在这样一座小城生活工作,我想一定是幸福的。”

邓宪的讲述,打动了汪叶玲的心。他们两个热血青年人,就商量大学毕业后,相约一起到亚东工作,追求美好的事业前程,演绎人生浪漫的爱情故事。

邓宪的亚东之旅,冥冥之中注定了要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追求的理想,奋斗的目标,若能实现,那将更是人生中最快乐最幸福的事。

汪叶玲来到下司马镇春丕村。这里紧靠下司马镇,条件优越,环境美丽。春丕村坐落在亚东河两岸,当时全村仅有55户人家,人口近200人。

尊师重教的春丕村,近20多年来,走出了上百位大学生,村里的孩子个个争气,都凭着他们的本事,走出了大山,或在党政机关,或在教育机构,或在企业单位工作。所以,留在村里的大多村民,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从此,汪书记便投身在春丕村,把青春理想种植在春丕村,与村民一起工作工作学习,一起生产劳动。

不知是否老天爷要有意识地考验这位来自江南的小女子书记。她当一驻进村里,就遇到了2011年“9.18”亚东大地震。灾难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惨重损失,80%的民房倒塌,全村一片废墟。

亚东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全县抗震救灾。汪书记这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小女子,也像受灾群众那样,挺立脊梁,冲在救灾的人群里。她带头抢险救灾,帮助群众解决临时生活困难,协调有关救灾物资的分配发放。她鼓励老百姓在大灾面前,挺胸昂头,互帮互助,互献爱心。

在灾难面前,汪书记激发了春丕人的抗灾精神。他们个个团结互助,人人相互帮助,以昂扬的斗志,战胜了灾难,投身到恢复重建美好家园的建设之中……

汪叶玲在春丕村担任大学生村官,又面临灾后重建的巨大考验。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她立即号召群众恢复生产。组织农牧民投身养殖,种植等行业,成立农牧民合作社,采集亚东木耳、松茸等野生菌的林下资源提高家庭收入。帮助群众联系,到县城周边打工。指导家庭有富余劳动力的人,参加中印边境贸易经商活动……

渐渐地,当地的老百姓从灾难中走了出来,过上了正常的生产生活日子;渐渐地,这里的村民们,在政府的灾后重建的统一规划设计中,重建了家园,于2012年藏历新年全部搬迁新居过上了幸福生活。

2012年初,邓宪调入亚东县财政局安居办,被安排在堆纳乡莱贵村驻村,任驻村工作队副队长。莱贵村位于神女峰脚下,是亚东县偏远的农牧区之一。距亚东县城90公里,离堆纳乡镇府也有12公里。

这里海拔4600多米,自然条件恶劣,环境十分艰苦。但他志向已定,甘愿在这里服务群众,把爱献给农牧区,当好一名光荣的驻村工作队员。来自农村,且吃苦耐劳的性格,让他迅速地适应了莱贵村的驻村生活。

邓宪刚驻村时,也许是因为不熟悉的原因吧,老百姓很少到村委会来找他办事。

那时村里还没有并入国家电网,一周大概通电两天,村里日常的照明用电基本依靠太阳能。且村里的生活相当不便,如群众手机欠费了,需要骑摩托到40公里外的帕里镇充话费。

邓宪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在驻村点开办了免费为群众充话费的业务。之后,就有许多群众来找邓队长冲话费。他就利用手机淘宝、微信等软件,热心地为当地群众代缴话费。这样一来,免去了村民过去10年的麻烦事。这样一来,也能为群众省下了不少劳力和油料费,帮助群众做了一件实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附近的老百姓也就熟悉了邓队长,认可了他。尽管开始时他与藏族老百姓,在语言交流上有障碍,但凭着他在西藏大学耳濡目染的藏语言环境里熏陶,他聪明好学,加上手势动作,也基本能同他们交流,表达出意思。后来,他就学起了藏语,较好地解决了与藏族群众交流的问题。

在基层只要有老百姓找到邓队长办事,他都热心服务,尽心竭力地每一位群众,努力办好每一件事,带领他们脱贫致富。2013年“5.26”雪灾,邓队长帮助调运饲草抗灾,帮助群众解决了受灾牲畜饲草问题。为了解决莱贵村群众吃水难的问题,从财政局申请资金1.2万,帮助维修自来水管道。为帮助困难家庭脱贫致富,改善住家条件,邓队长从财政申请资金,帮助4户困难群众维修房屋,购买家具。

同年,为了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牧业条件,发展莱贵村畜牧业,邓宪又从“强基”部门申请22万元“短平快”项目资金,帮助维修16公里牧场道路。申请财政资金44万元帮助建设3座暖棚圈,支持牧业发展。帮助申请财政资金90余万元,建设16座夏季牧民点住房,解决夏季牧民群众居住困难。

驻村的日子是非常孤独艰苦的,一年四季都需要上山背水喝。邓队长平时都和村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在他担任村驻村工作队员的两年半中,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浓厚的感情。

邓宪同汪叶玲来到亚东后,于2013年9月年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虽然同在亚东县工作,可这里毕竟是边疆,距离虽然不是太远,但交通不便,平时聚少离多,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

驻村常常不能休假,驻村点因为远离县城,也经常无法吃到新鲜蔬菜。一到假日时,汪叶玲就会包上饺子,打包新鲜的蔬菜,水果和生活用品,驱车几个小时,去堆纳乡看望丈夫。而丈夫也会把在驻村时的有趣故事,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一一讲给爱妻听。他们相互交流工作,谈在边疆工作的感受,互相鼓励前进。

2013年,春丕村村民巴桑的女儿白玛格桑,考上了内地西藏班——江苏省南通西藏中学读初中。白玛格桑才12岁,第一次远离亲人,独自去到遥远的内地求学。

当汪书记知道白玛格桑的担忧时,便主动地向白玛格桑妹妹讲:“小妹妹,到我年底休假时,一定去南通看望你。”以此安慰白玛格桑,“你能考上内地的中学,证明你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学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你就安心去上学,争取以后考上大学,回来建设美丽的边疆。”

在“汪姐姐”的鼓舞下,白玛格桑背上了求学的行囊,愉快地离开了亚东。从此,她走上了去内地的求学之路。

汪叶玲记住当初的承诺。她年底回安徽老家休假时,刚把东西放下,还没有来得及向爸爸妈妈汇报自己的工作,就提着行李,带上巴桑转交给女儿的生活费,白玛姑姑等亲人带的家乡特产,马不停蹄地赶了8个小时的客车,一路奔走,几番辗转终于找到了南通西藏中学。

汪叶玲在春丕村工作有几年了,当她一进白玛格桑的教室,小白玛就认出了“汪姐姐”,向她扑了过来,用双手紧紧搂住第一次来自家乡的亲人,感受到家乡亲人的关爱,激动得小姑娘两眼噙着泪花。

“汪姐姐”也痛惜地紧紧抱住了白玛格桑妹妹,她用手轻轻地擦拭着小妹妹脸上的泪水,关心询问她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当即拿出手机,将她离开亚东时,拍摄的白玛格桑一家人的合影和视频,拿出来让小拉姆看,令远离家乡的小姑娘激动得热泪盈眶……

孩子太想念亲人了,抱住“汪姐姐”啜泣了许久。在学校汪叶玲了解到,内地西藏班的孩子们寒假没有假期,在假期中和过年期间,学校会组织内地的“爸爸妈妈”,照顾西藏学生的生活,陪他们一起过年,她才放心的离开学校。临走时,她又稍稍地在小妹妹的包里放上几百块钱,算是给这位远离亲人的小姑娘的“压岁钱”。

之后,白玛格桑把汪书记,专程远道去南通看望她的事,告诉了爸爸妈妈。后来这事在村里传开了,村里有许多老人一见到小汪时,就向她竖起了大拇指,赞叹她热情善良。

汪叶玲告诉笔者,在村里工作的时候,遇到村民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自己远在安徽农村的爸爸妈妈,外婆,姑姑等亲人,还有邻家的爷爷,大婶们……心就自然地把当地人,作为自己的亲人来看待。自己离家虽远,但仿佛亲人依然在身边。对他们也乐意付出耐心和爱心。

同村民相处,汪叶玲体会是一份爱心、一份真心,一份理解、一份责任。当然,自己收获更多,处处得到村民的理解支持,给予她满满的爱心。

2015年,邓宪提拔为康布乡副乡长,当地村民一方面向他表示祝贺,一方面向上级提出强烈要求,请邓队长继续驻村。当邓队长离开莱贵村时,全村老百姓纷纷来到村委会,向他竖起大拇指,并奉献一条洁白的哈达,感谢邓书记为当地村民做的好事,表达他们对邓队长的祝福。

邓宪离开莱贵村时,排成长队的村民,一直把他送出几公里的村口。他们一个个人深情地同邓宪拥抱,一句句“扎西得勒”至今还在他的耳回**,温暖感动着他……

对此,汪叶玲说:“如今路遇邓宪驻村的村民时,当他们知道她是邓宪的爱人,都会对她竖起拇指,并用藏语讲述邓宪的种种好,令她欣慰又自豪。”

2017年3月28日上午,我到春丕村采访。汪叶玲已经提拔为下司马镇武装部部长,但仍然担任春丕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她给人的第一印象热情大方,能讲会道,精明能干,两眼闪动着智慧的光芒。看到她,我突然想起闻名天下的“徽商”两个字。也许在她的身上,流淌着“徽商”的印迹。

当我走进春丕村“两委”的一栋办公楼时,被他们的“红色宣传画廊”深深吸引。

在他们办公楼的过道墙壁上,挂有当代几位领袖像,举目可见各种“红色经典名句”,整齐张贴,各种规章制度,各种信息公布上墙……我这个县级干部曾到过很多地方,去过不少乡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村“两委”的办公室,布置得“红色满墙”,整齐美观,给人以向上的氛围。

在春丕村采访时,汪叶玲总是走在前面,满脸充溢笑容,热情地介绍着春丕村的情况。这里的乡村房屋很漂亮,一栋栋藏式农家小院,几乎都是地震后重新规划建设起来的,如似内地的别墅,令我眼热。举目农家小院,到处村容整洁干净,文明之风在乡村开花。

每遇到村民时,他们就热情地喊一声“汪书记好”。一听便知她同当地村民建立了亲和关系。

采访春丕村那天,正是“3.28”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日,村里许多村民都去参加庆祝活动了。路上,我们遇到次旺罗布老人,他大约70开外。

我问次旺罗布老人,汪书记在村里表现咋样?

次旺罗布老人当即向我竖起在拇指。然后,我们边走边看边聊。他说,汪书记刚来村时,听不懂藏语,在工作中带来不便。后来,她就跟着我们学藏语,慢慢能听懂、能讲一些常用的话。她经常对我们讲,要心向共产党,热爱共产党,紧跟共产党走。她领导我们,保护好亚东的自然环境,带着我们打扫环境卫生。

特别是汪叶玲当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中,把村“两委”装修一新,热心为群众办好事。她在组织群众修公路时,全身都是水泥,不怕脏、吃得苦,带领群众搞好村里的各项工作。汪书记干得不错,与村民的关系处得好,她关心我们,我们都喜欢她。

随着城镇化建设,春丕村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迅速恢复重建家园,同时还发展了蔬菜种植基地、藏白酒加工厂、糌粑加工厂、养猪场、亚东鲑鱼鱼苗繁育基地。村集体收入从2011年的2000元,增长到现在的10万元。村民不用走出县城,在家门口就可以创收致富,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6000元,跃升到15000元。在这个边关的农牧区率先脱贫,而且群众已经奔向了小康的幸福生活。

汪叶玲看到春丕村这些年来发生的一一变化,心里十分欣慰。但是,作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身肩的责任很多,还要继续带助村里搞好基本建设,组织农牧业生产,做好党的政策宣传,搞好边境维稳工作……如今,她豪情满怀地带领藏族群众,向社会主义的小康大道奋勇前进。

邓宪、汪叶玲这对小夫妻,他们已来到亚东工作了7年,感受颇深地说,我们这一代“村官”,在祖国边疆的这片沃土上工作生活,虽然很艰苦,付出了几多辛苦和汗水,每一个人的家庭都面临着很多难题。但是,我们在边疆亚东得到了满满的感动和回报,享受着最灿烂的阳光,最清新的空气,最绿色生态的环境里。

在这里,每一天都能亲身体味着西藏高原的古老风情。一碗青稞酒,一杯酥油茶,是浓浓的藏家味道。这里有被英军侵略的历史,我们要牢记屈辱,发愤图强,固边守卡;这里有着丰富灿烂的藏族文化,滋养我们的血脉,带给我们人生的丰富营养。在这离太阳和星星很近的地方,我们书写着**岁月,把青春的身影留在雪域边关,把爱播撒在农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