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品牌,培育壮大“十大基地”(亚东岗巴羊育肥基地、帕里牦牛扩繁基地、亚东鲑鱼养殖基地、草业基地、蔬菜生产基地、边境旅游基地、经济林基地、边境贸易基地、温泉休闲疗养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
2016年,亚东县经济建设速度又好又快,各项重要经济指标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创造出历史的新辉煌。全县GDP达到6亿多元,同比增长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200多万元,同比增长3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亿多元,同比增长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3亿元,同比增长26%;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800元,同比增长46%。
这些数据看起来不显眼。但亚东县地处边陲,是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数量还不及内地一个乡镇,在西藏的县中已经名列前茅。
近年来,亚东县按照“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整合国家资金、财政资金、援藏资金,推进了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壮大“十大基地”,促进了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大道上奋勇前进。
培育壮大亚东岗巴羊育肥基地
岗巴羊因生长在岗巴县而得名。其羊肌肉颜色浅红至深红,脂肪和肌肉分层明显,脂肪呈乳白色至浅黄色。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没有膻味”三大特征而闻名于世,历史上曾是班禅指定的贡品。
岗巴羊生长在海拔4300以米,无任何污染的自然环境里。亚东县与岗巴县接壤,地里环境、草场资源、气候条件与之相似。长期以来,在紧邻岗巴县的吉汝乡、堆纳乡的牧民,一直就有养殖岗巴羊的历史传统。
在亚东县的帕里镇、吉汝乡、堆纳乡等区域内,草原辽阔,植被多样,牧草丰盛。有矮生蒿草和高山蒿草、矮火绒草、龙胆羊茅、紫花针茅、蒲公英、紫云英、萎陵菜、蜡梅、固沙草、青藏苔草等等高山植物草系,还有虫草、贝母、雪莲花等珍贵药用植物。
对于岗巴羊带来的“大经济”前景,亚东县很是看好。他们大力培育岗巴羊基地,带动发展全县畜牧业,壮大养殖规模产量,扩大销售网络,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因此,他们紧紧围绕依托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岗巴羊基地,加大养殖规模。前两年投入资金4900多万元,在吉汝乡、堆纳乡组建岗巴羊规模化养殖场基地,并成立了以行政村为单位的11个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形式经营岗巴羊育肥基地,年出栏近30000只,大大地提高了当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走进亚东县那些放牧区域里,随处可见一群群睁着一双微突的大眼睛,鼻梁隆起,耳直下垂,埋头吃草的岗巴羊,在蓝天白云下、茫茫草原中蔚为壮观。
远处而望,手里举着羊鞭的藏族牧民,赶着一群群“腿短肚大”的岗巴羊,像是一朵朵白云在草原里游动。而仔细一看,在羊的两眼周围或颊间又生长着褐色、黑色或棕色斑点的毛,摆动着下垂的长尾巴。
那些长着两只螺旋形、向外延伸角尖的公羊,嘴里叫着“喕喕喕”的调情羊语,围绕在无角或小角的母羊身旁左右,好似一对对浪漫的情侣,漫步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尽情地仰天欢笑。
一只公羊率先**,追逐母羊寻欢,打乱了羊群的秩序。羊儿们拉开了架势,相互亲热,忘了吃草长膘的本性。放牧的男子见状心起妒意。叭——羊鞭一甩,像战鼓催征,满地的羊群像被高原风一吹,那些白色云朵流动在辽阔的草原上……
帕里牦牛扩繁基地
帕里牦牛,有称“吃的是虫草,喝的是天然矿泉水”。其品质不言而喻。历史上帕里牦牛也是西藏进贡品。如今作为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名录的优良品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更是亚东县牧业生产的主打品牌。
帕里牦牛长期生长在卓木拉日雪山下,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其肉的脂肪含量特别低,提供的热量却特别高,营养价值丰富,对增强人体抗病力、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而它以其独特的口感,倍受市场和消费者的喜爱。
据史料记载,自从公元221年,我国高原牧民就把牦牛作为主要家畜进行繁殖喂育了,牦牛肉就已经远销到中原地区。
《吕氏春秋》载“肉之美者,牦象之肉”。如今在港澳和西欧市场上,牦牛肉被誉为“肉牛之冠”。
“世界海拔最高镇”的帕里,有着“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说法。传统的文化信仰为这里的一切增添了诸多神秘色彩。在这海拔4700多米的高寒牧场,那些被称为“雪域精灵”的帕里牦牛,以黑色为主,深灰、黄褐、花斑也常见,还有少数为纯白个体。头宽额平,角间距大,有的达50厘米。颈粗短,前胸深,背平腰直,四肢强健较短,最大的一头牦牛可达数百公斤。
2016年,亚东县依托帕里牦牛原种场为中心,投资3000万元,在帕里镇、康布乡打造帕里牦牛扩繁基地,以行政村为单位组建起6个合作社。
帕里牦牛扩繁合作社成立后,投资500万元在三居委新建的基地。2016年8月,他们还隆重召开亚东县第一届帕里牦牛“种畜赛畜”比赛。
参加比赛的20头优质种牛,经过比赛评出6头牦牛,作为首届“种畜赛畜”的前三名,其余为参赛鼓励奖,共发放奖金10000余元。赛后,由县畜牧科研所出资10余万元,当场购买10头优胜种牛,发放到帕里牦牛原种场,增加新的种畜储备量。
亚东县通过此次“种畜赛畜”比赛活动,让当地农牧民对帕里牦牛种业发展,有了耳闻目睹的新认识,坚定了帕里牦牛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推广繁育的信心,掀开了帕里牦牛种业发展的新篇章,为下一步建设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奠定了基础。
来到帕里草原,我们见到一位曾参加过“种畜赛畜”比赛获得第三名的牧民多布吉。他在帕里草原上放牧已经是第13个年头了。现在他家喂养23头牦牛,加上给别人家代管的一共120多头。
多布吉大约40开外,一家4口人。大女儿现在内地上大学,小儿子在日喀则市上高中。他和爱人尼玛两个人在离帕里镇20多公里的草场放牧。
我们来到他们的放牧点时,看见多布吉两腿蹲着,两双胳膊伸直,双手正在挤牛奶。
“一天一头牛可以产多少奶?”我好奇地问。
“一斤左右,但是好的母牛也可以产2斤左右。”多布吉一边挤奶一边回答说。
“看来帕里牦牛奶产量不高。”我在心中自语。
据了解,这里的牦牛奶它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同普通牛奶相比,这里的牦牛奶氨基酸和钙含量高出普通牛奶15%以上。维生素A含量、铁锌含量分别比一般牛奶高出很多,营养价值相当丰富。
多布吉虽然是个牧民,但他在亚东中学上过初中,在他这个年龄中的农牧民,算是有文化的人,汉语表达也算清楚。他讲:
“前些年我也到外地打过工,结婚后就不想外出了。我家在帕里镇,2014年花了50多万元,修起了一楼一顶的楼房。到了放牧季节,我们两人就出来放牧了,现在家里的房子就空着无人住。”
我们看见在多布吉的帐篷外,停着一辆越野型轿车,就问他:“你能开车?”
“会的,已经学会几年了。在放牧季节里,我们经常要回家取物质。当然,有时到亚东、日喀则市去办事,有车就方便多了,想什么时间走都可以。再说我们牧民已经富裕起来了,如今能买辆车的人多得很。”
多布吉挤完了一头牛的奶后,站起来邀请我们到他的帐篷里坐坐。客随主便,我们走进了他们的帐篷里。
尼玛立即端上一碗香喷喷的酥油茶。我试着喝了一口,一股浓浓的奶油味很香。
在他的帐篷里堆着一堆酥油。我就同多布吉拉开了家常。问他一年能做多少斤酥油,能卖多少钱?
多布吉回答:“家里的酥油多,肯定是吃不完的。去年我家就卖了400斤左右酥油,收入20000多元。”在他的黝黑脸上,像一朵草原上开放的野**。
帕里牦牛作为高原优良的牦牛类群之一,每年可胎产1仔的繁殖速度。但是,他们往往在秋后都要进行屠宰,屠宰一头牦牛的产肉量在150—200公斤左右,一般一斤能卖四五十元。除了他们自己食用以外,更多的是拿到市场上去卖,这无疑成为农牧民一项可观的收入来源。
一头牦牛全身都是宝。除了牦牛肉,产奶可做酥油。牦牛的皮用途很多,价值不菲;牦牛的毛、牛角,甚至粪便等,都同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头牦牛一般价值上万元。
按照多布吉的说法,他家有20多头牦牛,还代管别人家的。我保守估算,他家喂养的牦牛,一年至少收入不会低于20万元。
据亚东县农牧部门讲,若帕里牦牛扩繁基地,全部建成投运以后,亚东县的牦牛一年可存栏10000头以上,产值超过亿元。
亚东经济林基地
亚东县森林总面积50多万公顷,到处都是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冷杉是亚东特有的树种,分布在海拔2800米~3000米地带,形成小面积纯林,或与其他树种混生,如与桦树、柏树、杜鹃树等混生。还有国家一、二级珍稀树种;桦木及青冈、杜鹃等灌木林在当地最有名。
亚东县边防线以内的森林总积蓄量近200万立方米,平均每公顷128立方米,其中针叶松180万立方米。这些树林具有很高的经济林价值。
他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确保亚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他们着力构建绿色屏障,加强天然生态林保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工作,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造林的热情。真正让亚东的生态林“保起来”、城市林“绿起来”、景观林“美起来”、经济林“富起来”。
他们还着力加大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工作。如在上亚东乡,就建成了10多公里的生态廊道。种植了苹果、桃花、樱花、月季、丁香等苗种达20多种类。新引栽种葡萄、核桃、梨树、杏树、枣树等果树。共种植各类树苗13万株。上亚东乡如今正在积极打造日喀则市第一个西藏自治区“绿色生态示范乡镇”。
上亚东乡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着力打造高原特色美丽家园。他们完成重点区域造林657亩,防护林5000多亩,荒山荒地造林2000亩,封山育林10000亩,打造了沿道沿河绿色生态廊道。
亚东的林下资源相当丰富,特色林下产品有木耳、蘑菇、竹笋等;更有名贵药材冬虫夏草、黄连、天麻等。
亚东的黑木耳,在历史上作为班禅贡品,也是上层贵族喜爱的食品之一。野生黑木耳相当名贵,一斤在市场上可买2000元以上。
传说,在很久以前,亚东满山遍野的杜鹃花,映红了天宫。一位仙女被这世间的美丽景色所**,翩翩起舞来到亚东。仙女不仅看见姹紫嫣红的杜鹃花色彩诱心,而且发现这里大片大片的森林,空气清新,气候怡人。
于是,仙女就忘记了返回天宫的时间,独自在这里浏览观赏漫山遍野的美景。
在她的脖子上,戴着心爱情郎送给她的一颗价值连城的黑珍珠,却被杜鹃花枝挂掉,落在了这片原始森林。
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那颗黑珍珠被树枝摘掉了,她却毫无察觉。当天空打起雷声时,才知道家人召唤她回天廷了。旋即,她才腾云驾雾,飞回了天宫。
那颗黑珍珠还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物,洒在地里不久破土而生。慢慢地,在亚东的森林中长出了一种像黑珍珠一样的木耳。
那些上山打猎的猎人,看见森林中那些闪闪光亮黑木耳,竟然忘却打猎的营生,弯腰采撷地上的黑木耳,带回家放进锅里,同打的猎物一起煮食。谁想竟然成了人间美味。
于后,当地人就开始进山采撷黑木耳食用。后来,有人这把这种神仙赐物,取名为“黑珍珠木耳”。由此,在当地广为流传。
亚东“黑珍珠木耳”形状如珍珠,色彩自然是黑的。它湿耳直径仅为3至5厘米,盘子均匀呈圆形,单耳、耳体小,色泽光亮,肉质肥厚、口感细腻、弹性好、嫩滑润。
营养丰富,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相当高。
当地群众自古就有采食黑木耳的习惯,有把黑木耳作为滋补品,送病人调养身体的习俗。如今在国内外市场上,亚东黑木耳被专家誉为“植物肉品、素中之荤”,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亚东县对野生黑木耳,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人工培育种植试验成功,并注册了“藏林源”商标,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亚东黑木耳”产业范围,主要地带生长区域在亚东县所辖的康布乡、上亚东乡、下司马镇、下亚东乡的林区。
为全面提升以黑木耳为主的林下资源开发,扩大生产加工规模。截至2016年,他们修建了11座培育种植黑木耳的温室大棚基地,成立了黑木耳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动亚东黑木耳规模化发展。
亚东县还邀请上海食用菌专家,前来指导亚东黑木耳及松茸、帕里黄菇等其他食用菌类的开发。经过指导实验,野生菌种植场已成功将羊肚菌、松茸、帕里黄菇等菌种提活,组织推广食用菌人工种植技术。
初夏时分,我来到青山绿水环绕的上亚东乡,高原野生菌种植示范基地。看见几位藏族妇女正在大棚里,采摘黑木耳等食用菌类。她们在这里工作,一月可以领到2000多元的工资。对于以往赋闲在家的藏族妇女来说,野生菌种植场的产业化生产,能为她们提供不少的就业机会,也是当地老百姓创收致富的一个项目。
亚东蔬菜生产基地
亚东沟因为海拔低,气候宜人,蔬菜是当地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有土豆萝卜、藏葱大蒜、白菜韭菜、黄瓜豇豆、苦瓜茄子。若是在大棚温室里,那种植的蔬菜就跟内地基本一样,什么蔬菜都可以种出来了。
为了满足亚东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亚东县乘边境贸易市场开放之机,在10年前就投资近20万元,在上亚东乡林马塘村建起蔬菜温室22幢,作为亚东县出口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使他们的蔬菜打入了“国外市场”。
随后,他们每年加大投资力度,逐年扩大了蔬菜种植范围,已经打造出春丕蔬菜生产基地。
亚东县的蔬菜基地,有一种当地常见的特产——土豆。亚东土豆个头不大、口感醇香,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6月,正是土豆开花的季节。一天清晨,在下司马镇珠居村驻村队员亢卓琳,去田野间漫步的时候,被眼前一片土豆开花的景色深深吸引。她就驻足停留,并非为了观赏盛开的土豆花艳。而是在想:土豆花不摘,会影响产量。
亢卓琳立马想起在上大学时,教授讲过一门《植物生理》的课程。当时教授就讲到土豆在开花时,一定要把它的花摘掉,才有利于土豆的生长,才能增加产量。
亢卓琳走在路上遇到几位村民。她就问他们为何不把土豆花摘了。村民回答说:“我们种植土豆,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要把花摘了。土豆开花,如同果树一样,没有花就不会结果。”面对村民的回答,亢卓琳感到惊异,心中着急。她就把见到的现象,告诉了驻村工作队队长。队长随手在网上也查了相关种植的信息,肯定了“摘花提高产量”的定理。于是,队长支持她的观点。
他们在一起,立即研究商榷解决摘花办法。决定把土豆为什么要摘花的科学道理,翻译成藏语,做成宣传单。然后,请村民群众开会,先给他们讲种植土豆的科学方法,讲解土豆为什么要开花、为什么要摘花?同时,把宣传单发放给村民自己学习。
经过宣传学习,村里的党员干部就带头下地,摘掉了土豆苗上的花。村民在他们的带动之下,也纷纷仿效起来,把那些土豆花全部摘除了。
对此,有的村民说:“把地里土豆苗上美丽的花摘了,心里很是不舍,如果真的能增产,那也就心安理得了。”
亚东鲑鱼养殖基地
亚东鲑鱼为亚东特产鱼,是西藏自治区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是亚东县“10大产业”之一。亚东鲑鱼鱼体肥满,含脂肪多,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胆固醇含量低,营养价值丰富。
亚东鲑鱼在中国,仅分布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亚东河20公里的范围内。它对生长环境水质要求非常特别。因此,它非常稀少、非常珍贵。
20多年前,亚东就开始了人工繁殖亚东鲑鱼,特别是一位叫林绍兰的先生,他在亚东坚持探索繁殖亚东鲑鱼10多年,终于在2000年获得成功,将商品鱼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2013年,亚东县申报的“亚东鲑鱼”,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组织专家评审,批准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亚东鲑鱼养殖基地建设项目,是亚东县发展特色产业的重点项目。他们从2014年起,打造以下司马镇春丕沟亚东鲑鱼繁育基地为中心,以下亚东乡朗玛布、切玛沟,下司马镇一道班、唐嘎布,上亚东乡林玛塘等五大养殖基地。
随着下亚东乡朗玛布亚东鲑鱼养殖基地的启动,全县五大鲑鱼养殖基地建设拉开了序幕。亚东鲑鱼特色产业基地的打造,对于发展壮大亚东鲑鱼产业,提高全县经济收入,助力当地老百姓致富,有着巨大的潜力。
亚东鲑鱼繁殖基地场长拉巴罗布,原是亚东县农牧局职工,2015年6月,他从上海学习各种鱼的繁殖培育后,来到这里工作,带领6名员工,其中有3位是大学生。
据拉巴罗布介绍,亚东鲑鱼繁殖基地,是投资760万元建起来的。2016年又投资320万元,修建繁殖孵化基地,养鱼池10个,喂养9000尾种鱼,最大的达5公分。
在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专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已孵化出亚东鲑鱼30余万鱼苗,成活率达70%,现在能放养了。
上海海洋大学的王成辉,原是养螃蟹的专家,却跨界研究亚东鲑鱼繁育,这是因为2015年亚东县的负责人走访上海海洋大学,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解决亚东鲑鱼的规模化人工繁育问题。
这一任务上海海洋大学交给了王成辉。要解决这个难题,对王教授来说不仅是一个颇具挑战的课题,也是一个可以为当地精准扶贫项目出力。因此,他就来到亚东投身工作。
亚东鲑鱼与常见冷水鱼有显著的不同点:**期短,一年仅有7天—10天;怀卵量少,一条2000克重的母鱼,平均仅有3800粒左右的卵子。另外,它孵化期长达100天—110天,是一般冷水鱼的三倍以上。亚东鲑鱼卵出膜以后,还要等上30天后才能游动。
在“高海拔、超低温、受精卵奇少、孵化期超长、驯食成活率偏低”等情况,都是王成辉未曾碰到的技术难题。然而,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王教授的面前,就是这里缺人,技术人员十分匮乏。
当地很多人都是农牧民,从来没有养过鱼。王教授他们就手把手地教农牧民养鱼。从如何抓鱼开始,到如何给鱼授精、孵卵、培苗,再到巡塘管理等。
2017年,亚东县向王教授提出,最好能繁育出亚东鲑鱼鱼苗1000万尾。这就意味着他们要在10天内获得1500千克的受精卵。王教授他们要达到这个目标,每天就要挤出500条—600条母鱼的卵子,加上有的亲鱼成熟度较差,每天要筛选的母鱼均在800尾以上,公鱼300尾以上。
2017年春节之后,王教授带领专家组回到亚东,他们一起上阵挤鱼卵,同时指导当地技术人员和养殖户跟着干。经历一段时间的艰苦劳作,他们完成6000多尾母鱼、2000多尾公鱼的挤卵授精。在10天中,他们完成了1600多千克受精卵。
在王成辉领衔的专家组的指导下,亚东当地养殖户已初步掌握了亚东鲑鱼的亲鱼培育、催熟促产、人工授精、控温孵化等关键技术。
据了解,依照第一个繁育场的模式。目前,亚东又先后投资建设了三个商品渔场,为亚东鲑鱼的产业化发展拉开了序幕。
做好亚东鲑鱼产业化推进工作,亚东县以春丕沟亚东鲑鱼繁育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下司马镇,下亚东乡,上亚东乡等林区三乡镇,拟投入资金6755万元,组建亚东鲑鱼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目前已建设鱼池19座,繁育车间1座,育苗车间1座。
2017年5月,他们把鱼苗分给五个合作社的人家养殖。鱼苗分配给他们养殖,两年不收任何费用,商品鱼的收入归合作社统一进行分配。
2017年6月,在亚东鲑鱼繁育基地的专家、技术人员、县农牧局相关负责人员的共同参与下,在亚东县老渔场进行了亲鱼选种,并对亲鱼进行解剖,观测亲鱼性腺的成熟度和精卵的数量、质量等相关指标。本次共选育亲鱼5500尾,其中雌雄比例为4:1。
此次亲鱼选育时间,是根据亲鱼的生活习性,产精卵所需的外界条件,以及受精卵成活率等综合考虑而确定的。亲鱼选育是实现亚东鲑鱼人工养殖集中化,规模化至关重要的一步,对发展亚东鲑鱼产业,打造亚东鲑鱼品牌具有重大意义。
亚东特色产业的“十大基地”,恕不再一一叙述。
亚东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扎西次仁在2017年4月召开的县“人代会”上讲,按照“南北融合、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基础好、前景好、带动强、辐射广”的发展原则,整合各个行业的项目资金,各方面的共同力量,集中打造“10个”县级产业基地。立足于牛羊鱼、蔬菜、边贸、旅游等优势资源,按照“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坚持“建立基地、培植龙头、壮大规模、带动农户”的产业发展思路,整合力量集中打造一批特色产业的“十大基地”。
他们在“十大基地”建设中,实施“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提升亚东品牌带动效应,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拓展区内外市场。从而,形成“突出一个特色、打造一个基地、壮大一个龙头、带动一片发展、富裕一方群众”的产业发展格局。
亚东县通过培育壮大“十大基地”,大力实施“十个一批”的精准扶贫措施,给力了全县农牧民脱贫工作。
当今中国农村,正在实施如火如荼的“精准扶贫”战略,还有许多地方正在为脱贫发力时。而亚东县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率达111%,全县达到了脱贫“摘帽”标准。
在祖国的亚东边陲少数民族地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