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歌舞的海洋,亚东是欢乐的天堂。这里的藏族群众,最喜爱用狂欢的舞蹈,踩出欢乐的节拍;用优美动人的歌声,唱响心中的幸福生活;热情高涨全民健身运动,展示体育的魅力和快乐。
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为了展现民俗文化特色,彰显亚东人文魅力,在亚东县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精心组织下,带领文化体育、教育部门等单位,每逢各种节庆时,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他们近年来广泛开展以“践行价值观·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
如在学校组织开展“相约中国梦”、“童心向党”、“校园文化节”的双语诗歌诵读比赛、歌咏比赛、体育比赛。丰富了校园文体生活,陶冶了师生的高尚情操。
在社会上组织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搞好各种文艺展演、文化交流,体育项目比赛。以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系列群众文体活动,引导全县各族各界人士,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奔向小康社会摇旗呐喊,鼓劲加油。
2017年,他们在县政府广场,隆重举行了庆祝“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民军”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在“首届亚东·喜马拉雅杜鹃花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向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呈现了亚东独特的绚丽多彩的文艺节目。
亚东县委宣传部经常组织开展“五下乡”的活动。如组织“文化下乡”到帕里镇慰问演出。他们表演的节目既有民族特色的《黑氆氇白氆氇》,也有现代气息的《心灵的坐标》;既有反映当代心声的歌曲《帕里姑娘》、《带我去亚东》,又有创新表演的传统节目《党的光辉照我心》。为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唱出了心声,舞出了欢乐。
亚东藏戏历史悠久,更是一朵绽放的艺术奇葩。它是在民间舞蹈歌曲、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古老的宗教仪式,以歌舞形式表现民间故事和佛经故事,逐步演化成戏剧艺术,深为当地人钟爱。
其中,亚东民间艺术团排演的一部藏戏《卓娃桑姆》,这是一部神话悲喜剧,曾获1984年全国少数民族剧种“孔雀杯奖”,并曾应邀出访美国等20多个国家的城市演出。
《卓娃桑姆》的开场,是用“鼓钹”两种打击乐奏响。鼓声咚咚、钹声锵锵,时快时缓、时轻时重。重时快时像滚滚雷鸣,轻时慢时如晨钟暮鼓,十分激越动人。
在“鼓钹”声中,演员们粉墨登场。他们时而唱、时而上跳、时而朗诵,用快板旁白介绍剧情发展,演员们载歌载舞、唱腔高亢优美,挟着一股苍劲粗犷的古风。
《卓娃桑姆》讲述的是一个古老的“爱恨情仇”的传说故事——
在曼扎岗地方有个国王噶勒旺布,他娶了魔妃哈香堆姆。一日,国王去林中狩猎,偶遇深山猎户的独生女儿卓娃桑姆。卓娃桑姆本是仙女下凡,容貌举世无双,令国王一见倾心,并与她喜结良缘。
卓娃桑姆婚后生下一对俊男靓女,国王倍加宠爱。而未生过一男半女的魔妃妒火中烧,发下毒誓要除掉卓娃桑姆母子3人。卓娃桑姆料知在劫难逃,含泪遗下幼子弱女,只身飞回天庭。
魔妃主仆3个妖孽,用毒酒把国王变成疯子,打入黑牢,还要挖小王子和小公主的心来熬药。奉命取心的屠夫,不忍心杀死无辜的龙种,便杀狗取心冒充人心献给魔妃。
不久,魔妃从镜中看到王子、公主仍活在人世,便令两个猎手将王子、公主背到山崖摔死。
年长的猎手怜悯公主,放了公主;年少的猎手将王子扔下山崖。在天界的卓娃桑姆变成一只巨鹰飞到半山接住王子,驮着儿子回到白马金国。王子在此被拥立为王。
公主在路上被狗咬伤,拄着拐杖,衣衫褴褛,行乞来到白马金国。公主行乞的声音被王子听见,姐弟相认,从此在白马金国过上幸福生活。
得知消息的魔妃倾全国兵马,攻打白马金国。王子亲率兵马与魔妃军队展开激战,用神箭射死了作恶多端的魔妃。
王子又带兵杀回曼扎岗救出父王,母后卓娃桑姆重返人间,一家人历尽磨难终得善果。
亚东的舞蹈也很有亮点,他们的“孔雀舞、狮子舞、热巴舞”最具魅力。其中,孔雀舞、狮子舞已在前面亮相。现在看看“热巴舞”。
“热巴舞”由亚东人白母岗人索·多吉,在珠居村始创,一直传承在亚东民间,保持原有风格,慢慢地演变成亚东地方舞蹈。
“热巴舞”的舞蹈编排独特、个性特色明显,表演极具藏族风情;音乐曲调也属自创。他们演唱的歌词,是用亚东的方言进行表演唱的。他们在表演这个舞蹈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在亚东相当流传盛行。
“热巴舞”是亚东艺术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丰富活跃藏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每逢节日里,他们跳起“热巴舞”,表达出欢快喜悦的心情。
亚东县还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他们参加了日喀则市组织的每届“珠峰文化旅游节”,不仅演出精彩的文艺节目,为之锦上添花,而且还举办了亚东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吸引众多观众。他们在参加“珠峰文化旅游节”中,次次都获得了文艺节目展演奖。
亚东县民间艺术团,还被邀请参加了“苏州河文化艺术节”的交流演出。他们表演了独具亚东特色的《彩云飘过家乡》、《牧歌飞扬》、《谐羌木》等绚烂多姿文艺节目,打动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心,仿佛将观众带到了亚东优美的景色之中。
他们把藏族风情文化展现给了外界,让外界更多的了解亚东,吸引了苏州大批观众前来观看,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同时,他们在与外界的交流之中,见识了当地艺术的精彩,开拓了眼界,丰富了自我。
上海市普陀区是援藏对口亚东。他们联合举办了“沪藏情谊似海深”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共同开展“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如在2017年的交流活动中,他们不仅带来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还联合举办了国画、书法、油画、唐卡等美术作品展览,共同签订了“文化共建协议”。为进一步增进了“沪藏”文化交流交融,搭建起一座艺术桥梁。
亚东县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他们建起了“政府新闻网”。通过这个信息网络平台,代言了亚东形象,传播了正能量,唱响了主旋律。
广播电视发展跃上了新台阶。县电视台开办起了“自办节目”,向本地提供了精神文化食粮,补充了当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卫星接收设备全部改造升级提档,全县实现了“村村通”工程,农牧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滋养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亚东县7个乡镇都建立了电影管理站,经常为广大群众、驻亚官兵、外来务工人员、学校等放映电影。2016年,他们组织深入农牧区、寺庙、养老院,为群众义务放映1400多场次,观众达6万人次。投资120万,建成数字电影院,填补了亚东3D影视的空白。他们为所有的乡镇文化站、25个村民委员会,配备了价值60万元的专业音响设备。利用亚东县新华书店的龙头作用,大力推动图书销售发送工作,建立流动送书专用车,为“农家书屋”不断丰富图书种类。
充分发挥乡镇宣传委员、文化站工作员、农牧民宣讲员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文艺活动,让“主旋律”占领思想阵地,传递“正能量”的响亮声音。
下司马镇有各类文化娱乐经营场所12家,为丰富文艺生活,繁荣文化市场,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全民健身的体育活动,在亚东由来已久,尤为盛行。
“民俗射箭比赛”,是亚东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这里长期以来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机关干部喜爱,也是亚东的一项传统体育健身活动,开展得非常普及。
2017年元旦期间,由亚东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举办“庆祝元旦射箭比赛”。
比赛时间为期两天,分团体赛和个人赛两个项目。比赛地点在新修建的射箭馆里举行。
参加比赛的选手来自下司马镇、上亚东乡、下亚东乡、康布乡、机关、公安系统6支爱好射箭的队伍组成。比赛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经过两天的群雄角逐,各参赛团体和队员,赛出了风格、赛出了友谊。
比赛结束后进行了颁奖仪式。随后,他们按照传统习惯,在射箭馆里唱起了动人的歌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射箭是男人们的强项,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力量魅力;跳舞是妇女们的爱好,显露出女性的优美热情。一个威武刚猛,一个婉转细腻,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在这里看到了阳刚与柔美,阴阳相成的和谐。
在亚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娱乐活动,相辅相成,呈现着一种祥和热烈的氛围。正如整个亚东留给人的印象一样,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也许正是这一关系,续写着亚东的传统文化得以完好传承发展。
亚东县的中小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热潮高涨,教师学生爱好体育锻炼成为常态。
那天,我到亚东中学时,正好看见他们课间休息。有几十个学生集中在校园里的球场上,个个都像运动员一样英姿飒爽,正在进行团结协作的“拔河比赛”项目。运动场上,拔河比赛一边站着20多个人。他们两边劲往一头拉,来回移动,双方发力,气氛达到了沸点。围观的学生老师的加油声、助威声,此起彼落,一浪高过一浪……
梁昌明校长介绍说,在亚东中学,每年都要举办学生运动会,经常举行各种体育项目比赛,组织开展强身健体活动,培养全校师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团队精神,践行了我校“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阳光体育活动。
为了丰富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亚东县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不仅丰富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业余文体生活,更是达到了全民健身、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展现了精神风貌,陶冶了高尚情操,密切了感情交流,凝聚了同心协力的团队合作精神。
他们通过健康的文体活动,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了公民道德素质。2016年,全县评出文明单位8个、文明乡镇2个,文明村居5个,文明家庭12户。
他们还在全县广泛开展了“十佳道德模范”、“最美少年”等等创先争优的评选活动。使亚东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层出不穷,如雨后春笋。
教育事业盛开鲜花
亚东县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掀起全民教育热潮。使全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走上健康向上的前进轨道。让教师们热爱教育事业,把才智挥洒在三尺讲台;让学生在美丽宽敞的教室里学习,安静幽雅的环境中快乐健康成长。
全县如今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2所,其中中学1所,小学7所,幼儿园14所。全县教职工193人,在校生近1900人。小学入学率99.9%,初中入学率为100%,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8%。
2015—2016年度,亚东县被评为日喀则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奖”,“教育工作先进县”;亚东县教育局评为“教育综合管理先进单位”,“教研教改工作先进单位”,“薄弱学科攻坚先进单位”。
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不断提高。2016年,全县教师参加国家、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等地培训达142余人次,培训项目参训率、完成率均达到100%。亚东县在援藏干部的帮助下,组织教师到上海挂职交流33人次。
在堆纳乡完小,5年级老师次央正在给学生上英语课。她生动有趣的朗读和讲解方式,让学生全神投入课堂之中。次央说,掌握这么好的教学方法,是县里数次派她去上海、日喀则市参加培训的结果。
他们竭力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为让教师安心教育工作,积极解决教师待遇,对边远教师给予生活补贴。从而,让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奉献于教。广大教师立足岗位,扎根一线,修师能、强师德、正师风,争做社会、学校、家长满意的人民教师。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2016年,全县投入教育事业近1300万元。投入资金760万元,实施了亚东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项目,亚东县中学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为全县标准化办学,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各学校之间协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亚东县实验小学就是一座特色小学。走进学校,一边是漂亮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食堂餐厅;一面是铺设塑胶跑道的学校操场、标准化运动场、篮球场。学生们在这里快乐地学习生活、锻炼身体,健康成长。
一树之绿不算秀,万树齐荫满目春。近年来,亚东县采取撤并生源少、规模小的学校,扩大保留部分学校办学规模,形成“中学在现有基础上扩大完善,小学以县城、城镇学校为主、乡办小学为补充,学前教育以县幼儿园为主、依托乡镇小学办好附属幼儿园”的办学格局。
目前,全县形成了小学以实验小学为重点,其他小学为补充,学前教育以县幼儿园为主。他们完成了吉汝小学、康布小学、下亚东小学、上亚东小学4至6年级学生合并到实验小学。堆纳乡7个教学点学生全部合并到中心小学的目标,实现了资源整合共享。他们力争用较短时间,完成全县小学高年级(4—6年级)学生,在县域较低海拔地区集中就读的目标。
全县乡镇幼儿园项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实现学前教育全覆盖。目前正积极筹建县幼儿园搬迁工程,有望在2017年开工建设。幼儿教师和保育员基本配齐,为“幼小”教育的衔接铺平了一条宽敞的道路,不让一个幼儿输在起跑线上。
他们狠抓德育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竭力培养师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类学校在开展好德育课教学的同时,举办了“中国梦·亚东梦·我的梦”中小学生作文比赛。进行了“爱国爱藏”影视欣赏校本拓展课程,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片,写观后感、影评文章,让爱国爱藏的教育深入学生课堂,进入学生头脑。
组织学校师生游历参观祖国锦绣河山,开展师生登山爬山、“国门教育·边境绿色行”等活动。让学生实地感受祖国江山美如画,亚东未来无限美。增强学生爱国爱家的思想,树立保家卫国的情怀。
注重传统文化和素质教学。亚东中学经常开展了《三字经》、中国古诗词诵读活动,举办读书演讲会、诗歌朗诵会、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根据各学校的地域特色,培养学生的情趣爱好。
如在县中学开展狮子舞、孔雀舞等亚东的特色舞蹈培训。对实验小学开展歌舞教学,上亚东小学教藏戏,帕里小学开展戏曲学习,堆纳小学开展谐千,吉汝小学跳锅庄,康布小学开展果谐,林区学校开展射箭等体育项目。
全县9所学校共编写27本乡土教材。例如:亚东中学的《传承爱国主义发扬民族精神》、《孔雀舞》,实验小学的《吉祥图案与剪纸艺术》、下亚东小学的《手工编制》、上亚东小学的《竹编技术》、堆纳小学的《常用敬语》,教育局的《射箭教程》等。他们在传统文化教学5个项目集中展示中,有3个项目获得日喀则市的奖励。
各学校坚持每天开展“两操一课”及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通过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运动,来强健学生体魄。每年开展对中小学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组织爱国卫生健康教育活动,大力推进健康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亚东中学组织学生旦增卓玛、格桑罗布等,参加了第35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中国区决赛,获得了特别奖和表演类三等奖。通过培养参赛,为他们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2016年,亚东县中学建起了西藏第一所中学机器人和3D打印室,对全校学生开展了机器人常识技能培养,并于12月,派出6位藏族学生,代表西藏唯一的学校,参加上海市举办的“未来工程师大赛”,有2名学生获得该项赛事三等奖。
亚东历来就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地方,全县教育事业得到了均衡发展,校园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老师辛勤耕耘浇灌苗圃,学生像一朵朵盛开的雪莲花。在这个边疆沃土上,几乎家家户户的子女都考上了大学。在农牧民家的子女中,全部考上大学的,也不再是新闻了。
卫生福利普惠于民
亚东县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推进藏医药事业发展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让全县各族人民以健康的姿态,奔向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亚东县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健全。在县城不仅有县医院、藏医院,疾病控制中心,而且新修建的县卫生服务中心,无论是硬件和软件建设,都在日喀则市的县级医疗机构中处于领先地位。他们还新建开设藏医院。该院副院长边巴罗布,从西藏医学院毕业,2010年公招进院。据他介绍,现藏医院有5个藏医,设有儿科,中医物理理疗等。藏医采用植物药品、动物药品、矿物质药品,研制成药丸、汤济或水疗。他们还组织到农牧区下乡巡诊,深受牧民喜欢。
下司马镇卫生院、康布乡卫生院整合建设项目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县妇幼保健站建设项目,将在2017年开工建设。全县所有乡镇都有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满足群众看病治病的要求。为方便群众就医,他们在卫生院里搞起了卫生文化宣传栏,用藏汉文介绍疾病防病、治病知识、卫生院导医图等。
亚东县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创建卫生县城。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和防病治病的各种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世界艾滋病日”等,进行卫生安全、预防疾病的集中宣传活动中,提高了老百姓讲卫生、爱卫生的自觉习惯,增强了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疾病预防意识,为农牧民普遍进行健康体检,体检率达到96.%。促进了城乡居民少得病、晚得病、不得病。
下司马镇实现了环境卫生整治清扫的制度化、常态化管理,巩固了“十个全覆盖”建设成果。他们的每个村都配备了保洁员,天天清扫环境卫生,农牧区到处都是干干净净,村容村貌整齐清洁。
在防控疾病中,他们开展了儿童“九苗”免疫接种工作,接种率平均达到98%以上。
积极开展对鼠疫防控和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经常深入学校排查及预防传染病,开展全范围的消毒工作。
在“宣传健康知识、关爱计生家庭”活动中,县卫生系统组织工作人员向过往的育龄妇女,农牧民群众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生殖健康保健知识、避孕措施、优生优孕等。
他们还组织到帕里镇、堆纳乡、吉汝乡,广泛开展“救助贫困母亲活动”,带上米、面、油、奶粉、白糖等慰问品,向贫困单亲母亲家庭送上爱心,让她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加强妇产科建设,积极打造温馨产房,给每个乡镇卫生院产房和待产室,铺上了地板和地暖,配备了制氧气,畅通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认真落实好孕产妇住院分娩优惠政策,加大孕产妇和儿童建卡管理力度,使全县妇幼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两降一升”取得新成效。
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信息化系统,他们组织所有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人员,参加了信息化系统培训。培训老师针对住院、药剂、门诊和基本公卫系统的操作进行了演示,并对居民健康档案、家庭档案、妇女保健、药品使用、住院收费管理等内容的操作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培训。
通过培训,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建立了信息化系统,已全部安装了合作医疗“一卡通”,村级医务室POS机云支付终端实现全覆盖,村医可通过刷卡来完成医疗结算。
不断完善农牧区医疗保障制度,2016年农牧区医疗补助标准人均提高到了435元。还增添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员的报销比例,实施了农牧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
上海“组团式”医疗援藏人员,每批派来5名医疗专家组,援藏半年时间,带动了全县卫生事业的发展。他们不仅为当地群众看病治病,受到了百姓的高度赞扬。
而且经常对医疗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开展业务指导;同时,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派亚东卫生技术骨干,到上海学习培训、挂职锻炼;邀请上海、拉萨等地知名专家到亚东现场授课,传授业务知识和技能,有力地提高了亚东卫生事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院长也来亚东指导,并承诺在未来几批“组团式”医技人员的帮助下,将亚东县卫生服务中心提升到二级医院的标准。同时建立远程会诊平台,定期交流医疗技术,为亚东卫生事业提供智力扶持。
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位懂得医术的村民,平时热心为群众看病治病,乐于做好事的行为,值得称赞。这位乡村医生叫格桑,住在一个边远的村里。平时,村里的人生病了,不管是白天黑夜,他总是随叫随到,热心地为病人看病治病。
格桑给村里的许多病人看病,可他都是免费提供服务,从来没有收过病人的看病费。如给病人吃他上山采集的自制草药,也是免费提供病人。
一般情况下,村里人得的小病,格桑就能帮助医治。如果遇到大病和危重病人,他就主动联系县医疗服务中心,亲自把病人送到医院,让病人能够得到及时医治。
前不久的一天深夜里,村里有一个叫普布的人,到山上采蘑菇时,不小心采到了毒蘑菇,吃后中毒了。那晚,普布的家人,把他送到格桑家时,已是人事不醒了,而且,嘴里不时呕吐……
格桑检查病人后,知道普布是吃了毒蘑菇中毒,病情严重,病势凶猛,他无法及时解决。于是,他立马给县卫生医疗服务中心打电话,称有中毒病人,需要送去急救。
中心在接到格桑的求救电话后,一面请格桑立即把病人送去抢救,另一方面,积极做好抢救病人的准备。当即格桑就陪同病人家属一起,连夜把病人及时送到了医疗服务中心。经医生的紧急抢救治疗,普布经过三天的医治后,就康复出院了。
在亚东县社会福利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88岁高龄的罗布和老伴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几年的时间。老有所养,闲暇之余他们总爱到处走走,到健身场锻炼身体,和同伴们拉拉家常。有时,老人们会聊起以前吃不饱穿不暧、还得没日没夜为农奴主干活的经历,令大家感慨现在能过上好日子,真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
在旧西藏,罗布是农奴主的农奴。他说,“和平解放前,我每天都要为农奴主做很多事情,一整天都在山上放牛,衣不遮体,而且没有鞋子穿。每天都吃野菜,而且吃不饱,经常吃不到糌粑。”
以前罗布有过一个儿子,因生病得不到治疗。贫病交加,饥饿和疾病最终夺去了他儿子的生命。
另一位老人旺堆说:“旧西藏,我是地主家的差巴。也是没日没夜地给地主干活,而且分配很重的任务。经常挨打,为地主种地和收割。山上的野菜没有没吃过的,就算这样也多次差点饿死。”
在这里的藏族老人们说,自从来到了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我们吃得饱,穿得暖,一天三顿都有肉吃。生活用品都是服务中心给的,每逢节假日还给我们发放新的藏装,而且每个月还给我们零花钱。我们的衣服有人洗,我们的饭菜有人做。
每天的生活就是看看电视,晒晒太阳,养养花,偶尔和同伴们打巴扎秀。现在我们过得非常幸福舒适,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让我们这些老人享受到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没有共产党解放我们,就不会有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不会忘记过去的经历,我们永远都坚信,只有共产党才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
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生活在这里的都是来自各乡镇无儿无女、生活不能自理和有残疾的老人。我们都把他们当作亲人一样照顾,在这里有吃有住,每个月都有零花钱,逢年过节还为老人举办庆祝活动,让他们在这里天天过得舒心,日日生活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