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後記

字體:16+-

寫後記是件畫蛇添足的事情。

但是,有些話又不得不說,書外邊的意思跟書裏邊的意思畢竟不盡相同。一本小說沒有序和後記恰如沒有封麵和封底,讓人覺得不完美,覺得少了點兒什麽;如若沒有精致的插圖,也會讓人感到美中不足。本書承蒙鄧友梅先生不棄賜序,承蒙老畫家李濱聲先生作圖,使作品增光生色。借此機會感謝兩位大家對後學晚輩的提攜和支持。

這部作品寫了北京金家十四個子女的故事,也寫了我自己。

它是由九個既相關又遊離的故事,像編辮子一樣,捋出了老北京一個世家的曆史及其子女的命運曆程。其中自然有不少我的情感和我的生活的東西,有人說我是在寫自己,在寫家族史,這未免讓人尷尬,文學作品跟生活畢竟有很大差距,很難嚴絲合縫地對應起來。這點,我想,熟悉我的家世的人和我們家那些知根知底的朋友,以及我的那些在世的老哥哥老姐姐們當是最清楚的。

我們家是旗人,祖姓葉赫那拉,辛亥革命後改姓葉。葉赫那拉是一個龐大而輝煌的姓氏,以出皇後而著名,從高皇帝努爾哈赤的孝慈高皇後到景皇帝光緒的孝定景皇後,葉赫那拉氏中先後有五位姑奶奶入主過中宮,至於嬪、妃之類就更不在話下了。那拉氏一族中還有一位著名的人物就是納蘭性德,這位三十一歲便逝去的詞界才子,一生寫了那麽多動人心弦的詞章,是我們滿族葉赫人的驕傲。今日將其《采桑子·誰翻樂府淒涼曲》一詞的詞牌、詞句作為本書書名及章節名,一方麵是借其淒婉深沉的寓意,彌補本書之浮淺,一方麵也有紀念先人的意思在其中。

我的祖先入關後即被朝廷安置在北京東城,後來雖然搬了幾回家,可終沒離開過東邊這塊地界兒。按清朝典製,哪個旗在北京什麽地方住是有嚴格規定的,不許隨便亂挪。那時候的北京,東貴西富南窮北雜,風情極不相同。我們家人口多,規矩也多,我的祖父做過官,似乎沒什麽本事和作為,我們雖然將他呼之為老祖,但他對我們隻是一個簡單的符號,誰也說不出他的更多情景。家裏有前清時候留下來的照片,我們的老祖端坐其中,威嚴肅整、器宇軒昂,女眷們美麗端莊、豐容盛髻,顯示出了這個家族的精神。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