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

第一部 入頭

字體:16+-

第一章

來子他爸叫牛喜。侯家後的人不叫他牛喜,叫“老癟”。

侯家後在北門外,緊靠南運河的南岸,是個老地界兒。有句老話:“先有侯家後,後有天津衛。”清乾隆年間,曾有一個叫李湜的舉人在自家門口貼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天津衛八十三齡鐵漢子”,下聯是“侯家後五百餘載舊人家”。倘這麽算,這侯家後就應該比天津衛還早幾百年。當年街上有一首謠兒,單說這侯家後的非凡之處:侯家後,出大戶,三岔河口籠不住。出進士,出商賈,數數能有五十五。但後來,這裏的商賈進士越來越少,平頭百姓越來越多,又連年遭受兵燹戰火,天災人禍,侯家後也就不是當年的侯家後了。

蠟頭兒胡同在侯家後東頭兒,南北向,住的都是手藝人,刨雞毛撣子的,修理雨傘旱傘的,緔鞋的,打簾子的。老癟是賣拔火罐兒的。老癟叫老癟,是因為臉癟,還不是常見的瓦刀臉,是腰子臉,舌頭再長一點兒舔不著鼻子,能直接過去舔腦門子,走的街上乍一看,能把對麵來的人嚇一跳,都沒見過這麽癟的人。人癟,生意也癟,一個拔火罐兒賣不了幾個子兒,人又實誠,拔火罐兒本來是土燒的,卻燒得比炮彈還結實,扔的地上能蹦起來,摔都摔不爛。燒洋鐵爐子的人家兒,一家也就一個爐子,一個爐子就用一個拔火罐兒,這樣賣著賣著就賣不動了,經常挑著挑子出去一天,怎麽挑出去的還怎麽挑回來。胡同裏的楊燈罩兒跟老癟有過節兒。楊燈罩兒是賣帽子的,有一回,他的帽子車把老癟的拔火罐兒挑子碰了,拔火罐兒沒碎,但楊燈罩兒總該有句客氣話。可楊燈罩兒屁也沒說,老癟的心裏就窩了口氣。老癟是厚道人,但厚道人都愛較真兒,越較真兒也就越鑽牛角尖兒。這以後,就不愛搭理楊燈罩兒了。一天傍晚,楊燈罩兒在外麵喝了酒回來,一進胡同正碰見老癟。老癟本想一低頭過去,楊燈罩兒卻一把把他拉住了,說,有句話,是為你好,甭管你愛聽不愛聽,我也得說。說著就搖了搖腦袋,你這買賣兒不能這麽幹,忒實在了,街上有句話,叫“把屎拉的鞋坑兒裏,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我要像你這麽幹,早就餓死了。楊燈罩兒說的是他的帽子。街上人都知道,他的帽子不能沾水,一沾水就挼,隻能一槽兒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