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了司马相如琴挑文君的故事,被奉为了经典,但是您想过吗?司马相如娶卓文君,其实是天下最大的一出婚姻骗局?
一开始我也不信,但是后来看过种种史料后,不由得我不信了。
很多人都以为司马相如很穷,其实并非如此。他年少时比较上进,虽然家中富裕,但他并不养尊处优,而是好读书,也爱击剑,是个文武全才的人,他唯一的不足是他有点口吃。
富裕的司马家给司马相如买了个郎官当,后来在汉景帝身边做了个武骑常侍,这个工作并不轻松,要“常侍从格猛兽”,相当于汉景帝的保镖。本来,司马相如就要在他不喜欢的这个位子上耗费自己的青春年华的时候,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他的命运。
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来京城朝拜,他也很喜欢词赋,和司马相如很谈得来。司马相如就决定放弃他原先的工作到梁国去游历。
可以说是司马相如最快乐的一段时间,生活上有人供养,无拘无束,而从文学造诣上来说,他写出了著名的《子虚赋》。
司马相如在梁王那里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宾客,没有任何俸禄和官爵,梁王死后,没有任何收入的他只能回到了成都老家。
但是,到家他才发现,那个原本富裕的家已经败了,至于败家的原因,史料无载。
司马相如这时才知道,闹半天自己得意的那些特长,好像只能在皇家才有用武之地,一旦离开了那个政治中心,自己竟然没有一技之长可以养活自己。
而此时,他的好友临邛县(今四川邛崃)县令王吉,见他很狼狈,让他来投自己。随后将他安顿在县城都亭里(相当于县招待所)。
王吉对于司马相如非常谦恭,天天到宾馆来看望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开始每天还见见县令王吉,后来,县令来访,司马相如却谢绝不见了。司马相如越是谢绝,王吉越是恭敬,照样天天来访。
这事在小小县城之内轰动了,大县长天天往招待所跑,而且人家还不待见,这是个啥人物呢?
临邛县虽小,却住着个超级企业家,钢铁大王卓王孙。《史记??货殖列传》有明确的记载,国家级的大富翁中,卓王孙排行第一,放在今天那是能上福布斯排行榜的人。
而这位老总听说王县令天天去看望司马先生,非常好奇,所以设宴宴请王县令和司马相如。
设宴当日,王县令先来到卓总家。此时,除了王县令外,卓老总还请了上百位宾客,可是唯独不见司马相如来。
这架子越大,卓老总越不知道司马相如是何来历,便又派人去请,而司马相如托病不出。
这架子也太大了,而王吉也不敢动筷子说吃饭,只好亲自去请,司马相如这才来赴宴。可当司马相如往那一坐,他的气质、风采立即震慑了众人。
酒宴的气氛非常热烈,就像明星迟到了的记者招待会,记者们见明星到了,再晚也给喊一句真值!
而当大家都喝到痛快之时,王吉拿了把琴来,放在了司马相如跟前,说道:“听说长卿的琴弹得极好,何不自娱一下。”
司马相如一再推辞,王吉一再鼓励司马相如弹上一曲,司马相如拗不过王吉,只好勉强演奏了一两曲。
而这琴音忽忽悠悠就到了堂后,一位美女听了这绕梁三日的琴声,春心已动,据说当时司马相如所弹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凤求凰”曲。
这个美女叫卓文君,她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准确地说她是一个寡妇,死了丈夫后,便回到娘家,由卓王孙供养。而卓文君也是个非常优秀的音乐家,她听得出琴声中的味道,也知道今天父亲宴请的是司马相如,所以偷偷看了司马相如。
而这司马相如翩翩风度,卓文君一见倾心。而司马相如也得知卓文君的才华,非常想接近她,所以就买通卓文君的侍者,也表达了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
两个人是郎有情,女有意,可是卓文君怕父亲不同意,于是奋不顾身,连夜从家中出逃,跑到司马相如的招待所。司马相如一见卓文君到来,当夜带她立即离开临邛,回到成都自己家中。
可是爱情有时也是建立在牢靠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卓文君随司马相如回到成都老家才发现,司马相如家徒四壁。
但是两个人爱情的所产生的热情还没有减退,这些物质方面的条件还没有成为两个人的障碍。
而此时的卓王孙却是气炸了肺,堂堂临邛首富之女,竟然跟情郎私奔,这咋说也是个笑话!
卓王孙气急,大怒道:“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
得,一分钱嫁妆也不给。而很多亲戚朋友都来劝卓王孙,女儿喜欢,就从了女儿呗,干嘛这么在意呢?但是卓王孙听不进去。
而在成都,生活的窘困,马上冲破了他们对美好爱情的憧憬,那卓文君的平日生活不次于王宫中的公主、娘娘。而这家徒四壁的生活,卓文君不久就感觉到非常的不爽。
据《西京杂记》记载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回到成都之后,生活非常艰难,卓文君只得拿自己穿的高档皮衣去赊一点酒,夫妻二人同饮。喝完酒,卓文君抱着司马相如的脖子哭着说:“我这一生过得都是富贵日子,现在落到了用裘皮大衣换酒的地步。”
然后她又对司马相如说道:“长卿你还是跟我回临邛吧,跟我弟弟他们借点钱就够咱们生活的,为什么在这里受苦呢?”
司马相如欣然答应和卓文君回到了临邛,从此便有一部分人给司马相如冠上了吃软饭的帽子。
司马相如变卖了自己的车马,在临邛盘下了一处酒家。他让卓文君去烧酒,而自己穿戴上大围裙,当街洗碗。
而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卓王孙下不来台,卓王孙深感丢面子,因此大门都不敢出。
而卓文君的叔叔和弟弟实在看不下去了,劝卓王孙:“你只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家中又不缺钱,文君现在已经失身于司马相如了,而这司马相如又是个人才,完全可以依靠。再说他还是王县令的客人,你又何必让他们受辱呢?”
卓王孙不得已,实在丢不起这份人,分给文君一百名僮仆,一百万钱,及出嫁的嫁妆一并送给了他们夫妻俩,算是承认了这段婚姻。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拿到钱,也不见其前来致谢,立即关闭酒吧,打道回成都,买田买地,成为了成都的大富翁。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至此被后世传诵,说是爱情的经典。可是,有些人对此有看法。整个情挑文君的事件都是司马相如和王吉策划的一个阴谋?
这件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破案,靠的发现不正常的情况。
首先说,卓王孙对司马相如印象不错,为什么他和卓文君要选择私奔,而不是明媒正娶;还有司马相如怎么知道卓王孙有个寡居在家的女儿,而且轻易的就能够和卓文君的近侍套上关系;司马相如为何在卓文君一劝之下就返回了临邛。这一切都是挺可疑的,如果简单的理解为司马相如骗财骗色,恐怕大家很难解释上面的疑问吧。
有人就说,司马相如故作清高,假装不愿去赴宴,从头到尾整个情挑文君的事件都是司马相如和王吉策划的一个阴谋。
我觉得,司马相如本身也有问题,这个人任性且爱占便宜,哪有便宜他去哪。当初梁王喜欢他,他就辞去自己家里倾尽家资所买的官,而家中穷困的时候,他还是愿意到王吉那里去吃白食,而卓文君跟他私奔时,他以为卓文君会带来大量的私房钱。
可是没有想到,卓文君啥都没带,而当卓文君提出回到父亲眼前的时候,要是个有点志气的男人,也会晓得娶了人家闺女,咋说也给混出来个人样来再回去。
可是司马相如就回去了,而且是顺利拿到了卓王孙给女儿的嫁妆,所以给司马相如扣上个吃软饭的帽子一点都不为过。
不过,这个所谓的骗婚,放在现在,也是你情我愿的,卓文君也好,司马相如也好,他们的事实婚姻是成立。
后来,这个司马相如发迹了,回了趟临邛,他老丈人卓王孙的老家。当司马相如拿着皇帝的节杖回到老丈人的家中时,不知道卓王孙是个什么心情?
司马相如在生活无比安逸之后,开始有了搞别的女人的心思,《西京杂记》:“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
司马相如本就风流倜傥,再加上现在俸禄颇厚,在外边有点想法,也属正常。
但是卓文君接受不了,因为司马相如是吃软饭起家的,没有桌文君就没有司马相如的今天。
所以卓文君写下了人生中重要的两篇作品,一篇是《白头吟》,又写一篇诀别书,意思是你要是敢娶那个女人咱俩就一刀两段。
司马相如看到卓文君的诀别书之后,害怕了,良心发现,放弃了纳妾的念头。而当司马相如纳妾不成后,可能是由于病患和始终不得重用的原因,他和卓文君选择了离开,安居林泉,又度过了十年恩爱岁月,两个人白头偕老。
而司马相如一直以吃软饭饱受争议,而这对于男人来说也确实是比较郁闷的一件事情。
有人就说了要是放在现在,司马相如就犯了骗婚罪,其实在中国的《刑法》里,也不存在骗婚罪的罪名,只有婚姻诈骗罪的罪名。
司马相如到底构成婚姻诈骗罪呢?这个也是不成立的。因为即便是司马相如是为了卓文君的巨额嫁妆而和卓文君结婚,也要看这笔钱到底是干什么用了?
比如说,这笔钱是司马相如挥霍了,那就肯定是司马相如的婚姻诈骗罪成立了。如果这笔钱是夫妻两个人共同使用的,那么也不构成《婚姻诈骗罪》。
而卓文君,在司马相如死后的第二年秋天,也死去了,不管世人怎么评价司马相如,卓文君到死都爱他,这时候,我们可以把婚姻抛除了,而只陶醉于他们的爱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