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案今说1

6、夏洛克的契约有效吗?

字体:16+-

《威尼斯商人》 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大约作于1596~1597年。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

故事是这样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是个宽厚为怀的富商,与另外一位犹太人夏洛克的高利贷政策恰恰相反。

安东尼奥的一位好朋友巴萨尼奥因要向贝尔蒙脱的一位继承了万贯家财的美丽女郎鲍西娅求婚,而向他告贷三千块金币,而安东尼奥身边已无余钱,只有向夏洛克以他那尚未回港的商船为抵押品,借三千块金币。

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到了他高利贷的发展,而且又侮辱过自己,所以仇恨安东尼奥,乘签订借款契约之机设下圈套,伺机报复。

夏洛克对安东尼奥说要求他身上的一磅肉代替商船,作抵押。在一番口舌之后,安东尼奥心想,商船回来后,反正我是还的上钱的,就答应了,与他定了合约。

巴萨尼奥欢天喜地到贝尔蒙脱去求亲了,在贝尔蒙脱,他的侍从葛莱西安诺喜欢上了鲍西娅的侍女尼莉莎,没想到好事变成了一双,两对新人同时结了婚。

但此时,一个意外的消息来临了,有人给他们寄了一封信。

原来,安东尼奥写了一封信来,信中说明了他的商船行踪不明,他立刻就要遭到夏洛克索取一磅肉的噩运,因这一磅肉可能会导致他的性命不保,所以,他希望见到巴萨尼奥的最后一面。

听到这个消息,巴萨尼奥与葛莱西安诺赶紧奔回威尼斯,鲍西娅与尼莉莎也偷偷地化装成律师及书记,跟着去救安东尼奥。这两位夫人的易容术相当了得,连他们的丈夫都没认出来。

在法庭上,鲍西娅成了安东尼奥的代表律师,庭审的过程让人大呼意外。

鲍西娅首先是同意商人夏洛克按法律办事的观点,让夏洛克误以为终于有了胜诉的把握,令他由衷地高声赞美道:“噢,博学的法官!噢,聪明的年轻人!”

年轻人就是指夏洛克,当时他还美着呢,怎么他不会想到自己正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鲍西娅所设的圈套,而且这个圈套,在后文中看来,是对他最有杀伤力、最致命的一击。

诉讼结果发生转折的关键点就在于:鲍西娅把契约中“一磅肉”解释成没有“任何一滴血”的、不多不少的一磅肉,如果割肉过程中流下了血,哪怕仅一滴,也将是违反契约,违反法律!对夏洛克来说,这还不算最糟糕的,最不能让他接受的,就是如果违反契约即法律,自己将受到被剥夺如生命般珍贵的土地和财产。

鲍西娅认为夏洛克所要求的一磅肉,是安东尼奥身体上最靠近心脏部位的一磅肉,夏洛克的目的很明显是要杀害安东尼奥,而“威尼斯的法律规定任何企图杀害或者谋害任何威尼斯公民的人,他所有的一切必须被没收。”

最终,安东尼奥获救,并且法官庭上宣布以谋害威尼斯市民的罪名,没收其财产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则给安东尼奥。

夏洛克见阴谋失败,也只好答应了,并遵依判决,改信基督教。就这样,鲍西娅巧妙地挽救了安东尼奥的生命。

这一结果是怎么推论成立的呢?鲍西娅运用了法律解释的其中一种方法,即法律目的解释,意思是通过对法律书面文字的理解,探寻文字背后立法者的主观心理意图,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人们为什么要制定这部法律,制定这部法律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或是效果?

这种解释方法,在现代庭审中也时常用的到,在对一个法条不利于自己时,完全可以辩解这条法律制定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弱者,并且是符合公序良俗的观点,从这点出发去辩解的。

当然了,鲍西娅的方法可谓是出奇制胜,却绕了一个大圈子。如果把这个案子放在如今社会的法律制度下,就很简单了,可以直接说此份契约因涉及到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而被认定无效;或者契约因在订立时存在一方乘人之危损害对方利益的情形而被撤销。

打赢了官司的鲍西娅,最终决定戏弄一下自己的丈夫,就说律师费,就是他们的结婚戒指。巴萨尼奥为了朋友,还真的就把结婚戒指给了乔装打扮的鲍西娅。

回到了家中,鲍西娅等她的丈夫回来,她责备他忽视了结婚戒指的意义,并咬定了一定是他们把它们送给了别的女人。一连串令人忍俊不禁的对话后,傻乎乎的巴萨尼奥终于知道这是妻子在戏弄自己。

最后是一个大团圆结局,每个人都有一个满意的结局,除了那个想害人反害己的夏洛克。

不过,这样的判决对夏洛克来说,显然是不公正的。

从现代法学的角度来看,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契约是无效的,根据现代各国法律的普遍规定,人身权是一种与特定民事主体的人身密不可分的、具有专属性的民事权利。通常情况下,人身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让与他人。因此,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契约由于违反法律的规定或违反相关法律原则而无效。

不过,合同部分无效的,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割一磅肉”的条款无效,并不等于借钱的契约全部无效。夏洛克不能割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但仍然可以向安东尼奥主张债权。

(完)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