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比平时提早30 分钟起床,因为有一些厨房里的活儿要干。昨天我清理了冰箱,还把一些洗好了的密封保鲜盒晾在沥水架上。现在,我要把这些容器整理好放起来,还要清洗一下沥水架,这些都需要时间。为什么偏偏在工作日清理冰箱呢!哪怕牺牲了宝贵的睡眠时间,也要把该打扫的打扫完,心里才会觉得痛快,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态呢?我很好奇啊。
三年前,我都是和哥哥弟弟一起生活的,他们俩很擅长收拾屋子,我总是干得最少,只要把自己的空间收拾干净就行了。完全独立生活的这三年里,如果说有什么事情让我对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那就是家里需要清理和打扫的地方真是太多了,清扫也并非简单地擦一擦就完了。
当我发现洗衣机槽和下水道也得清洗的时候,我觉得生活的浪漫消失了。
如果把阿兰?德波顿的小说《爱情笔记》的故事代入打扫卫生,两者的情形就太相似了。刚刚开始独立生活时,房子的角角落落都可以按照我的喜好来装饰,这是令人心动的短暂浪漫。但是浪漫很快会过去,接踵而至的就是现实的生活,漫长而琐碎。
家务活的特点就是没完没了,刚收拾好不大一会儿又乱了,还得重复做,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一样。
虽然我也认同打扫卫生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幸好我对于卫生的要求是“差不多就行了”的程度。事实上,对于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我都是以“差不多就行了”的态度看待的。我理解的“差不多”,其实往往意味着已经尽了全力,只是结果有点不尽如人意。
到现在为止,我从来没有拿过第一名,没有登上过最高的领奖台。比如,无论我多么努力学习,从来没拿过第一名;我没当过学科会长,最高也只做过副会长;我从来没拿过最高奖,只得到过优秀奖;托业考试a 我定下了超过900 分的目标,结果只得了870 分……从小到大我一直很努力,但是第一名、首席、大奖等荣誉从来不属于我。即便如此,我的心态依然很平和,我觉得像嫉妒莫扎特的萨列里,还有韩国动画片《奔跑吧,哈妮》中的罗爱丽那样处心积虑地争夺第一,是一件很累心的事情。适当地努力,同时满足于取得的结果,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不被失败a 托业考试:即TOEIC 考试,国际交流英语考试。
后自己内心中强烈的剥夺感伤害。
总是适当努力并满足于结果的我,在我能力可及的范围内什么都喜欢做,做什么都很享受。打扫卫生也是如此。把房间里里外外都收拾得一尘不染,这根本不是我能做到的事。有时候我会在网上看到一些精通打扫的家庭主妇,她们就像有强迫症一样,把相同规格的密封保鲜盒,像搭乐高积木一样整齐地收纳在冰箱里,甚至连冰箱中间那个变温室也擦得闪闪发亮。我对照着人家的水平,检查了一下我家冰箱的卫生,琢磨着要不要新买一些密封保鲜盒,在购物网站上看了半天。
可能是因为设计风格的不同,我没找到感兴趣的保鲜盒。这时,我内心中的那个“差不多就行了”主义者抬起头来:“我们家又不是什么样板房,收拾到我自己舒服满意的程度就行了。没必要跟网上那些连面都没见过的人比较啊。”
我不想把大部分的闲暇时间都用在打扫卫生上。坦率地说,如果可以,我想把打扫卫生的工作交给别人,节约出时间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但是就我家这么一点点家务也交给别人去做,好像有点可笑,我只好经常用那个老式的吸尘器自己打扫。早上花5 分钟吸尘,虽然是微不足道的投资,却有很大的好处。如果说昨天晚上我会想象着明早起床的情况,提前做一些准备,那么早晨的时间我会考虑到晚上下班回来的情形,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务。想象着我一整天被工作折磨,筋疲力尽地回到家,这时最急需的是补充能量,但如果一进门看到的是一个脏乱差的房间,怎么能有舒适的感觉呢?
我的房子不大,每天也没有那么多活儿要干,即便是对打扫卫生不那么热爱,也能勉强保持干净。大幅减少了生活用品的规模之后,我所养成的好习惯就是我清扫工作的全部——需要洗的毛巾立即放到洗衣篮里,换上新毛巾;产生出来的垃圾立刻扔到垃圾桶里,不会放在桌子上等。虽然是很小的举动,但只要不拖延,打扫卫生的压力就会明显减少。
我的家不够完美,我不会把衣服叠得有棱有角,也不会为了家里一尘不染整天拿着抹布。浴室里能没有一点水渍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我不要求达到最高标准。下班回到家,玄关那里没有堆放着鞋子,脱下鞋子迈进房间,光滑干净的地板迎接我,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