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部

譯本前言

字體:16+-

錢滿素

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 1904—1991)被認為是英國當代最重要的小說家。他一生發表了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劇本、電影劇本、評論集等多達幾十種,其中長篇尤為出色。格林最著名的作品有《權力與榮耀》《命運的內核》《第三人》《安靜的美國人》《人性的因素》等。

記者出身的格林對社會問題具有特殊的敏感和關切,他的題材具有國際背景,常常是他周遊列國,實地考察重大事件的結果。作為一個天主教徒,他偏重於表現人們靈魂中的善惡之爭,這是他從小在清教式環境中接受的價值觀,也是西方傳統的價值觀。格林從不在作品中宣揚教義,他討厭別人稱他為“天主教作家”,自認為隻是一個“碰巧是天主教徒的作家”。格林的作品情節生動,引人入勝,具有廣泛的讀者。他曾把自己的作品分為嚴肅與消遣兩類,《恐怖部》便屬於後一類,但讀者可以發現,格林在消遣文學中也同樣注入了對人類的嚴肅思考。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越打越烈,當時格林在倫敦情報部工作,同年冬天由機密處派往西非工作。格林在單調的編製和破譯密碼之餘,開始創作《恐怖部》以自娛。小說以德國空襲中的倫敦為背景,描寫了納粹間諜組織第五縱隊的恐怖活動。主人公阿瑟·羅在義賣遊園會上無意中對準暗號,贏得一塊蛋糕,豈料其中竟藏有軍事秘密的膠卷,於是災難接踵而至。為奪回膠卷,恐怖部人員對羅緊追不放。羅雖一再遭到暗算,但終於幸免於難。最後,代表正義的英國方麵摧毀了這個法西斯的恐怖部。

格林在描寫正義與非正義之爭的同時,有意探索了兩個深層結構的問題。第一個是關於憐憫,羅在少年時曾因不忍目睹受傷老鼠的痛苦而把它打死。故事發生前,他又因同樣原因毒死了患不治之症的妻子。他是憐憫妻子還是憐憫自己呢?格林認為,憐憫是一種強烈而可怕的感情,人們可以因憐憫而去毀滅。羅因“慈悲謀殺”而自責,孤立於眾人和社會,隻能在對童年的回憶中追尋失去的天真,在短暫的喪失記憶時感到平靜和幸福。第二個問題是關於理想。格林認為如果理想不以人道為基礎,那麽完全可能成為惡,或為惡所利用,乃至把世界變成一個大恐怖部。這些憂慮使小說盡管懸念起伏,扣人心弦,卻處處流露出憂戚悲憤之情。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