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在中书省是老大,杨宪是老二,还有个老三就是汪广洋。汪广洋智慧超群,正因智慧超群,所以能观察当下而预知未来。朱元璋要他进入中书省的目的,是在杨宪和李善长的博弈中担任一个和稀泥的角色,可汪广洋敏锐地看出,他这块稀泥根本无法调和李善长和杨宪的激烈斗争。
杨宪大踏步前进,攻势凌厉。他才进入中书省三个月,许多人就发现,很多要害部门的长官都变成了曾经的检校。李善长在这种攻势下节节败退,朱元璋开始深深忧虑,担心杨宪把李善长搞掉,从而自己做大。
他多次提点汪广洋,让他和李善长联合以遏制杨宪的进攻。可汪广洋一副愁眉苦脸、无计可施的样子,甚至还暗示朱元璋,他想辞职回家养老。朱元璋大骂他是烂泥扶不上墙。骂人只是情感发泄,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实质作用。骂完人,朱元璋又开始寻求对策。找来找去,他找到了刘伯温。
刘伯温虽然不在中书省,却是监察官实际上的老大(御史中丞),中书省的官员都在他的监督弹劾之下。朱元璋把希望寄托在刘伯温身上,可刘伯温向来是秉公办事,尤其不喜欢政治斗争,委婉地拒绝了他。
朱元璋却认为刘伯温在装蒜,因为杨宪和他是穿一条裤子的。于是,他反过来离间杨宪和刘伯温。他对杨宪说:“你好朋友刘伯温对你评价不高,认为你不配当宰相。”
杨宪做特务多年,明白刺探和反刺探的精义,他笑呵呵地对朱元璋说:“我现在的确不配当宰相,但水是流动的,人是进步的,我将为此而努力进化自己。”
朱元璋平静地笑了笑,丝毫没有因为杨宪的不中计而失望。杨宪走后,朱元璋的心腹问他:“杨宪没有中招?”朱元璋回答:“特务即使中招了,也不会表现出来。”
正如朱元璋所料,杨宪离开朱元璋后就气得七窍生烟。回到家中,杨宪关起门来咬牙切齿,虽然明知这是朱元璋的奸计,可仍无法释怀。在家中烦躁愤怒地待了一天,他跑去找了刘伯温。
他气咻咻地对刘伯温说:“打虎是不是应该亲兄弟一起上?你我二人情同兄弟,可你不帮我也就算了,为何还要在背后拆我的台?!”
刘伯温何其聪明,立即意识到这是朱元璋搞的鬼。他对杨宪说:“圣主乃不世出的人才,他要搞谁、要捧谁,岂是别人三言两语就能干扰的。我的评语根本不算什么,皇上心中有数,你是皇上身边的红人,难道还不了解自己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
杨宪当然明白这一点。他对刘伯温说:“有人想挑拨咱俩的关系,这个人要么是李善长,要么就是汪广洋。”
刘伯温不偏好政治斗争,他劝杨宪说:“我们都是为皇上为国家做事,心如果在这上面,那你就会发现,处处都是朋友;如果心不在这上面,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敌人。”
杨宪的心性理解不了这种论调,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就算你不搞政治斗争,别人也会搞,而且专找不搞政治斗争的人来搞。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与其等别人来搞你,不如先动手。至于你说的‘为皇上为国家做事’,这不着急。一旦大权在握,何愁为皇上和国家做不了事?!”
刘伯温说服不了杨宪,也就不再多费口舌了。杨宪竟把刘伯温的沉默当成是认可了他的思想。于是,他开始向汪广洋发动进攻。
杨宪搞政治斗争,还是用的特务那一套:在阴暗处用力。人皆有私,只看别人或者自己是否去挖掘。杨宪动用了他的特务组织,大力挖掘汪广洋的隐私。很快,他有了成果:汪广洋对母亲不孝顺,喜欢和母亲对着干。
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不孝就是大逆不道。杨宪马上指使他的老部下弹劾汪广洋。朱元璋下令彻查。调查的官员正是杨宪的人,结果,汪广洋罪证确凿——真是比畜生还不如。
汪广洋希望能向朱元璋当面解释:他的不孝是因为母亲总想让他徇私枉法,他是出于正义,才总和母亲吵架。可朱元璋死活不肯见他。这就让汪广洋仅存的一点斗争之心**然无存,他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为何朱元璋对他如此刻薄。他心想,君王的脸是狗脸,说翻就翻。
事实上,朱元璋不想见他,并非因为他的不孝,而是因为他的无能。朱元璋把汪广洋调入中书省,本想让他做老二,名义上他也是老二。可杨宪一进中书省,他就好像丢掉了脑子一样成了老三,而且对李善长和杨宪的斗争没有起到任何平衡作用。如今,他被杨宪抓住了小辫子,朱元璋除了觉得可惜之外,更是觉得可恨,于是大骂他是饭桶。
朱元璋越想越气,总觉得是汪广洋毁了他设的局,所以在震怒之下,将其削职为民。杨宪痛打落水狗,在朱元璋面前指责汪广洋,认为他没有尽到副宰相的基本职责,导致中书省乱成了一锅粥。虽然杨宪是在说汪广洋,可这恰好是朱元璋的痛点,在被杨宪戳到痛处后,朱元璋又给了已经成为草民的汪广洋一记闷棍:“流放海南。”
中书省并没有因为汪广洋的离开而恢复风平浪静,相反,汪广洋被杨宪清除,更让本来还不算太敏感的李善长突然神经过敏。于是,他开始主动进攻杨宪。
在朱元璋眼中,李善长是个交际高手,凭借着个人魅力和权力,牢牢地掌控着安徽帮全部成员的命运。李善长召集安徽帮成员,向他们**裸地传递了这样一条信息:“天下是我们安徽帮的天下,怎么可以让杨宪这么个山西人在这里耀武扬威!他此时翅膀未硬,尚且如此,倘若最后真让他拿下了中书省,我们以后还有好日子过吗?”
安徽帮的人异口同声道:“干掉他。”
李善长得到手下的全力支持后,跑来找帮派的幕后大佬——朱元璋。他对朱元璋道歉说:“从前我有过失,如今咱们安徽帮大难临头,浙江帮的杨宪咄咄逼人,我们必须铲除他。”
朱元璋发了疯似的大笑,他告诉李善长:“朝廷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安徽帮、浙江帮,都是因为你们有被害妄想症,才搞出了假想敌。你和杨宪都是我的臣子,可你现在竟想让我帮你干掉我的臣子,这是什么思路?”
李善长碰了一鼻子灰,却并没有放弃。他收集了杨宪自进入中书省后,绕过各种制度提拔特务的罪证,准备让安徽帮成员向朱元璋告状。
杨宪当然不是善茬,甚至比李善长更过分,他也跑去找朱元璋,对朱元璋说:“您身为天下之主,不该有地域之别。什么安徽帮、浙江帮,都是扯淡。您心中应该只有两种人,那就是忠诚于您的人和不忠诚于您的人。”
朱元璋发现局势又不好收拾了,慌忙找来李善长和杨宪两人,对他们说:“杨宪说得对,在我心中,没有地域之分,只有忠臣和奸贼之分。你们都是我的忠臣,希望不要让我失望啊。”
没想到,李善长早有准备,他从袖子中抽出一本奏折,向朱元璋悲切地禀告道:“皇上啊,杨宪这个人口是心非,把中书省变成了他的小朝廷。我这里有他所提拔的人的名单。您只要看一眼,就会发现,这些人有个共同点——他们全是杨宪当年的同事。他把中书省变成了他的特务部啦!”
杨宪当场石化——没想到自己年年打鸟,今天却被鸟啄了眼。他正欲分辩,朱元璋已让人把李善长的折子拿了上来,当着他的面展开。杨宪偷偷地瞄向朱元璋,只见朱元璋的脸已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死驴脸,青筋直暴。
杨宪知道,自己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