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李善长退休

字体:16+-

1370年农历七月,杨宪被朱元璋下令诛杀。杨宪是第一个被朱元璋诛杀的功臣,他的死引发了浙江帮内部的惊恐。杨宪从前那些特务手下,要么闭门自守,要么呈递辞职信。朱元璋却用情感挽留他们,希望他们能从杨宪的教训中汲取“为主上分忧”的经验。他暗示这些特务,杨宪之死,不是死于工作成绩不佳,而是死于不在其位却要谋其政。

朱元璋本以为自己替李善长干掉了杨宪,会让李善长心平气和,想不到李善长却在安徽帮中发表言论说:“杨宪是皇上最忠实的走狗,就是这样一条好狗,皇上却说杀就杀了,大家以后要小心啊!”

这时,朱元璋明显感觉到了杨宪之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1370年农历十一月,恰逢徐达北伐凯旋,于是他颁布圣旨说:“诸位都是和我同甘共苦的人,如今有了胜利果实,咱们来分配一下吧。”

此次封爵,朱元璋毫不吝啬,为的就是稳定人心:他封公爵6人,侯爵28人。

中国帝制时代,对外姓的封爵大致有五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此次的公爵6人分别是:李善长(韩国公)、徐达(魏国公)、常遇春儿子常茂(郑国公)、李文忠(曹国公)、邓愈(卫国公)、冯胜(宋国公)。这6人中,除了李善长是文臣之外,其他都是血战沙场、用鲜血为朱元璋开疆拓土的人。

而侯爵28人,则分别是: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祯、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儿子康铎、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永臣、梅思祖、陆聚。

这一分封,充分体现了朱元璋的高度智慧:无论是大家公认的“安徽帮”还是“浙江帮”,甚至是以廖永忠为首的“巢湖帮”,不分亲疏,全部在案。当然,没有人知道,这其实是一份诛杀名册。

当时被封赏的所有人都回家和家人通宵庆祝,乐不可支,只有刘伯温在家里生着闷气。朱元璋当然知道刘伯温为什么生闷气,他是故意没有给刘伯温封爵的。刘伯温在朱元璋身边策划任何事时,都常常出奇制胜。这并没有问题,如李善长、汪广洋,包括杨宪,都属于智慧超群的智者,可刘伯温有一点和他们不同:他没有对权力的欲望。

多年来的江湖经验告诉朱元璋:一个人如果对权力没有欲望,就不会完全地对主子忠诚,没有欲望的人,不会做任何人的狗,只会做堂堂正正的人。组织领导人最怕的就是这种人,因为任何一个领导人都希望身边的人都是忠诚的鹰犬,而不是洁身自好的人。

最让朱元璋不满意的是,他本来想利用刘伯温牵制中书省里的几个大佬,可惜刘伯温不识抬举,用“无为”来应付他。所以,他故意不给刘伯温封爵。当然,他只是假装不给。很快,他就把流放到海南的汪广洋请回了中央政府,然后对刘伯温说:“汪广洋显然是被杨宪谋害的,所以我现在封你二人为伯,你二人可满意?”

汪广洋跪下痛哭流涕地说:“皇上万岁万万岁!”

刘伯温也跪下说:“谢谢。”

朱元璋让刘伯温站起来,一本正经地对他说:“世人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即使你有功,朕不给,也等于没有,只有朕认可了你的功,那才是你的功。”

刘伯温跪下说:“臣遵旨。”

朱元璋再让他站起来,欲言又止。等刘伯温走后,他才想起来,他想问刘伯温的是:“中书省的李善长为什么越来越不合我的心意了,难道人真的会变吗?”

这种问题,显然不是拥有政治家身份的朱元璋应该问的。政治没有是非,政治人物也没有善恶,只有对错。

李善长在经历了杨宪事件后,越来越感受到政治的残酷,稍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若想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办法,就是牢牢掌握住权力。

李善长本以为自己已经做到了这点,一是因为朱元璋把他的死对头杨宪干掉了;二是因为他以文臣身份得到了顶级的爵位。可朱元璋随即又封刘伯温为伯爵,这又让他的神经敏感起来。他不是斗不过刘伯温,而是打从心底厌恶朱元璋的这些小动作。

封爵不久后,李善长开始试探朱元璋的态度。他不停地把安徽帮的人推荐到重要职位上。朱元璋每次都不假思索地同意。李善长推荐胡惟庸进中书省,朱元璋说:“同意。”李善长又推荐汪广洋进中书省,朱元璋说:“同意。”李善长又推荐各种安徽帮的人到六部去担任要职,朱元璋像复读机一样不停地说:“同意。”

李善长正要高兴,突然听到有人在那里喊道:“我不同意!”

他循声望去,果然不出自己所料,声音的主人正是御史中丞——刘伯温。

朱元璋好像是发现了自己犯的大过错一样,惊讶地喊起来说:“哎哟,既然刘爱卿不同意,那么这件事就需要认真讨论了。”

李善长把刘伯温恨入骨髓,但他又不能乱来,因为刘伯温毕竟是百官监察长。当李善长看向朱元璋时,看到了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微笑。于是李善长恍然大悟:“这全是皇上在捣鬼,他和刘伯温是互相不知底细的同谋!”

李善长感觉很累。这种累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心灵上的累。他在中书省做的一切事情,似乎都要经过刘伯温这个关卡。“刘伯温,你算个什么东西!”他内心爆着粗口,“你就是一只狐狸,背后站着的皇上才是老虎。”

“老虎”朱元璋见李善长已经锐气尽失,就把他找来谈话说:“你自从掌管了中书省,就没有一天让我满意过。当初我帮你干掉杨宪,是希望你能改弦易辙,可你现在仍是死不悔改,你要让我怎么办?我好难啊!”

李善长一言不发,他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朱元璋的欢心,或者说,朱元璋需要一个新的政府首脑来应对新的情况。他忽然想到了杨宪的结局,不禁吓得浑身抽搐。

朱元璋看到他的样子,问:“你是生病了吗?”

李善长没有反应过来,仍是不发一言。朱元璋又追问了一句:“你生病了吧!”

李善长的眼前仿佛看到夕阳西下、百鸟归巢。他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头说:“皇上英明,我生病了。”

朱元璋叹息说:“中书省的工作太沉重了,你一个病号怎么可以担当?不如回家养病吧。”

李善长跪下叩头谢恩。在他叩头时,猛地感觉到大脑一沉,似乎是血压升高,眼前金星乱冒。他强忍着站起来,看到朱元璋在“星辰大海”中遨游。这是李善长政治生涯的终结,并非因为他做错了什么,而是朱元璋找了各种方法,却始终都没有解决中书省的问题,从而连累了他。

1371年正月,李善长向政府辞职,理由是自己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

朱元璋送走李善长后,经过全方位考量,决定让李善长培养出来的胡惟庸主政中书省,汪广洋担任其助手。被李善长霸占了三年的大明帝国政府首相落入了胡惟庸之手,朱元璋对这步棋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