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酒鬼汤和

字体:16+-

汤和是朱元璋的发小。当朱元璋还在黄觉寺敲钟时,汤和就先知先觉地加入了郭子兴的革命队伍,后来又通知朱元璋来参加。可以说,汤和是朱元璋参加革命的介绍人。朱元璋初到郭子兴处时,汤和还是他的领导;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被郭子兴重用,一跃到汤和之上。很多军官都不服,汤和却站出来为朱元璋拉拢人心,最终成就了朱元璋一方霸主的地位。

汤和愿意做朱元璋的属下,并肯真心实意地辅佐朱元璋这个小老弟,这是他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然而做朱元璋这样蛇蝎心肠的人的下属,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汤和就因为一件事险些被干掉,事后他虽然逃过一劫,却也令朱元璋对他记了很久的仇。若不是他后来改弦易辙,很可能成为功臣群体中第一个被朱元璋干掉的人。

这件事发生在朱元璋和张士诚对峙时期,汤和当时奉命驻守战略要地——常州。这座城池是朱元璋和张士诚争夺的重点。汤和这人喜欢喝酒,而且喝完酒就口无遮拦,总说些大实话。有一天,汤和又喝高了,醉醺醺地对部下们说了这样一句话:“吾居常州,如卧屋脊上,左转则在东,右转则在西。”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驻守常州,就像跨在屋脊上,左转就可以向东,右转则可以向西。大家可能听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其实所谓“左转右转”“向东向西”,都是在指人:“左转向东”指的是张士诚;“右转向西”指的则是朱元璋。汤和的酒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如果投靠张士诚,张士诚就能得天下;我如果还跟着朱元璋,那朱元璋就能得天下。

我们注意一点,当时汤和受到了徐达的钳制,常州虽是战略要地,可汤和的兵力并不足以达到他说的那种程度。所以,毫无疑问他在吹牛。但不巧的是,这句话被朱元璋潜入常州的间谍听到了,很快这话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

按朱元璋的脾性,汤和这句话即使是在吹牛皮,在他看来也是大逆不道的,换作平时非把他凌迟不可。可朱元璋头脑冷静地想:汤和如果真投靠了张士诚,那形势必定会对我不利。所以,他对汤和的处理意见很温和:“汤和是我的心腹旧将,我俩从小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而且他这说的又是醉话,算了吧。”

张士诚被消灭后,汤和回京。朱元璋请他吃饭,吃到半路,突然问了句:“你喜欢卧屋脊上?”

汤和没有反应过来,他可能早把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朱元璋就把那个告密的特务叫到饭桌前,让特务重复了汤和说的那句话。汤和听完,吓得魂飞魄散。

朱元璋看到他那副半死不活的样子,感到大为满意,用手指敲着桌子说:“你要小心哟。”

汤和果然小心起来,每天走在路上,他都感觉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后来,他如果不把自己喝得烂醉,就不敢走上街,靠着麻醉神经来抵挡朱元璋那仿佛无处不在的恶意。汤和终于被朱元璋拿捏得死死的。朱元璋建国后,大封功臣,把与汤和同一级别的人都封为公爵,只有汤和被封了个侯爵。

徐达在与汤和喝酒时,很是为他抱屈,并声称要去和皇上理论一番。汤和吓得翻倒在地,哀求徐达说:“你可千万别去,你要去见了皇上,那我肯定得去见阎王。”

徐达大惑不解,汤和就小声地把“卧屋脊”事件说了一遍,最后强调说:“皇上不封我为公爵,肯定是因为还记恨这事呢。”

徐达感觉脊背发凉,不再作声。汤和就在那时想明白了一件事:他的小辫子已经被朱元璋攥在手中,他这辈子可能永无翻身之日了。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挽救,那就是把自己变成酒鬼。

后来,汤和在跟随徐达等人南征北讨的过程中,只要没有战事,他就把自己喝得烂醉如泥。负责军纪的官员多次向朱元璋指控汤和违反“军中不得饮酒”的规定,朱元璋只是笑笑。后来,这种指控越来越多,朱元璋大笑起来,他觉得汤和这个人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

1376年,汤和驻防延安,防御北元势力。就在这延安城,他开始了自己神乎其技的酒鬼表演:由于没有了战事,汤和喝起酒来更是变本加厉。几乎没有人看到过他清醒的样子,他不是在喝酒,就是在准备喝酒的过程中。在喝酒的同时,他还喜欢审案。他审案时经常判错,把好人判成坏人,然后下令将其斩首。他的副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经常做些假人头,洒上血,在汤和喝得醉醺醺时,把假人头给他看。汤和只瞄一眼,就拍着桌子说:“罪犯已死,此案了结。”说完,他就哈哈大笑。

如果第二天在大街上看到已被处决的犯人,他也不动声色,副将也心领神会,两人合谋上演着胡乱判案的戏剧。每当朱元璋收到这些消息,都会开怀大笑,嬉骂汤和就是一个酒鬼、一个神志不清的笨蛋。而这样的人是他最喜欢的,因为这种人对他朱元璋的权力是无害的。

1378年,汤和被召回南京,朱元璋用盛大的宴席欢迎了他。别人还没有端起酒杯,汤和就已经喝多了。朱元璋哈哈大笑,立即下令:晋封汤和为信国公。汤和谢恩的那天,浑身酒气地跪在朱元璋面前,险些昏睡过去。

汤和的酒鬼表演,很快取得了朱元璋彻底的原谅。1388年,汤和突然向朱元璋提出要告老还乡。理由是他这些年喝酒,喝伤了身体,喝坏了脑子,不能再帮朱元璋分忧了。朱元璋表现得很感动,他看着汤和因喝酒而不停抖动的手,叹息了许久。

汤和是第一个向朱元璋提出辞职的功臣。他退休时,很多人都觉得他把自己脑子喝坏了。几年后,那些当年嘲讽汤和的人在被杀之前才醒悟过来,原来脑子坏了的人是自己。汤和退休回老家凤阳后,一直闭门谢客,整日在家喝酒。地方官来拜访他,他大醉不醒;有些战友来拜访他,他就玩命地灌人家酒;最后,没有人再来见他了,所有人都把他当成了真正的酒鬼。因此,朝堂之上,胡惟庸案、蓝玉案的血雨腥风,没有沾染到汤和一点,他用浊酒避世,因长醉不醒而躲过了朱元璋的屠刀。

胡惟庸、蓝玉以及别的人,永远都琢磨不透为什么汤和对封赏之事那么不在意:只要是皇上封赏的东西,他都会毫无保留地赏赐给家乡父老;但只有一样东西,他是不送的,那就是——酒。

不过,汤和虽然退休了,可是按照规定,他每年都要到南京叩拜朱元璋。两人现在终于无话不谈,成了兄弟。1390年,汤和的身体每况愈下,朱元璋把他接到南京,送了他一座豪华的大宅子,又送给他很多仆人。可汤和假装闷闷不乐,直到朱元璋派人送来一车好酒,他才浑身哆嗦着,喜笑颜开。

1393年,朱元璋突然想见见汤和,曾经的回忆浮现在脑海中,那份兄弟情谊被唤醒了。他让人把汤和抬到皇宫时,汤和还抱着个酒瓶子。

朱元璋突然说道:“把酒扔了吧,你都端着半辈子了,也该放下了。”

汤和眼睛一亮,可马上又黯淡下去。朱元璋提高了嗓音说:“我说的是,你都端着装着半辈子了,现在放下吧,咱们谈点兄弟之间谈的事情。”

汤和的脸抽搐起来,他老泪纵横,扔了酒瓶子,对着地上哇哇狂吐。朱元璋被感动了,去扶汤和,汤和推开他的手,拼了老命地哭。朱元璋能从汤和的哭声中听出他的委屈和多年来侥幸不死的恐惧。

送走汤和时,朱元璋摇了摇头,将他的名字从候选名单中划掉。一年多后,汤和病逝。朱元璋干哭了好几天,没有挤出一滴眼泪。

剩下的人,只有两个了,那就是傅友德和冯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