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末,誰也不會相信有一種生物在密切地觀察人類,他們比人類更智慧,但同樣不免一死。世人每天雜事纏身,絕不會想到自己也是他人觀察研究的對象,好比人類用顯微鏡觀察水滴中朝生暮死的成群蜉蝣。自大自滿的地球人為了微不足道的瑣事奔波忙碌,自以為是世間萬物的主宰。顯微鏡下的纖毛蟲或許也抱著同樣的想法。誰也沒有想過,宇宙中更為古老的世界會對人類構成威脅,或者人類以為那些星球上不一定甚至不可能存在生命,遂將這個念頭拋諸腦後。反思人類過去的思維習慣,真叫人嘖嘖稱奇。地球上的人類至多想象火星上有人居住,但不及人類開化,並且盼著他們去火星傳教解惑。殊不知在浩瀚的宇宙間居住著擁有高度智慧而又冷酷無情的生物,他們看待我們人類,就好比人類看待死亡的畜類一樣[1];他們覬覦著地球,並且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展開了攻擊我們的計劃。就在20世紀伊始,人類經曆了一場大幻滅。
無須贅言,讀者知道,火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4億英裏,從太陽獲得的光和熱不及地球的一半。倘若星雲假說[2]不無道理,那麽火星必然比地球古老,在地球停止融化之前,火星地表就開始了生命的演化。由於火星體積不足地球的七分之一,其冷卻速度必然加快,達到適於生命開始的溫度。生命體所必需的空氣、水和其他條件,火星上一應俱全。
然而,妄自尊大使人類目光短淺,19世紀末以前,從來沒有哪位作家提出火星上有可能存在生命[3],並且其進化程度已遠超地球生物。也極少有人意識到,既然火星比地球古老,表麵積不足地球的四分之一,並且距離太陽更為遙遠,那麽,火星生命不僅經曆了更為漫長的演化,也更接近終點。
我們的地球在逐漸冷卻,這顆緊鄰的星球情況必然更甚。火星的地理環境仍然是未解之謎,不過就我們目前所知,即便在赤道地區,正午溫度也不及地球上的嚴冬。火星大氣比地球稀薄,海洋已縮減到總麵積的三分之一,季節更替緩慢,兩極冰雪冬積夏融,周而複始地衝刷溫帶。這是星球即將毀滅的最後階段,雖然對我們來說尚遙不可及,但對火星上的居民而言已是迫在眉睫。生存的壓力促使他們智力發展,武力增強,同時心腸如鐵。他們借助工具觀察宇宙,憑借人類無法企及的智慧,發現他們和太陽之間夾著一顆希望的啟明星,最近距離僅為三千五百英裏。這就是我們溫暖的星球,植被蔥鬱,海水灰藍,豐沛的大氣預示著富饒;透過濃雲的縫隙,他們得以窺見人口稠密的廣袤土地和艦船點點的狹長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