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德談人生

原初維管束

字體:16+-

1.

二一○○年,量子物理領域一係列的開創性發現急速顛覆翻轉了人類的曆史。

一九○○年人類即了解,原子並非德謨克利特所想象,是種無法穿透的微小物質,而是可以再分裂為更小的“基本粒子”。

但即使是這種基本粒子也缺乏建構所有唯物主義基礎的穩定性與可控性,它們此刻像密實的球體或微粒——下一秒卻又如波浪或能量一樣。因而結論是,所謂的基本粒子並非元素,而是誇克[1]的聚集。

波耳[2]的互補原則在二十世紀眾所皆知,當時談論的主題是現代物理的後唯物主義趨勢。此外,喧騰一時的“人類理性解放物理學”的論調更令人額手稱慶。

正當人們相信掌握了物質的微小部分時,它又消失了,比想象中更加魑魅魍魎。

有人說,“知識洪流傾向非機械真實”;“宇宙近似偉大的思想,而非龐然的機械。”或者,如愛丁頓所說:“世界的物質是精神物質。”

倘若人類能夠知道接下來將發現何物的話該多好!

因為萬物不長久。布魯門貝格於二○六二年指出,現實分為五種範疇,肉眼可見的宇宙僅由前四種構成,時間與空間是單一物質的特性,這種物質我們稱為原初維管束。

突尼西亞人拉彼帝最後證實,誇克的活動貯存在原初維管束中,在那兒,時間與空間疊合成一種連續光譜。

萬物拚合成一種概念,物理學眾多的原則統一為廣博的自然法則。

2.

早在十八世紀,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就已假想出一位熟悉在特定時間中所有物質粒子位置的知識分子。對他而言無所謂“未知、未來與往昔都**裸地呈現在他的眼前”。

拉普拉斯假想的知識分子確有其人,我們稱它為原初維管束——它不比資料庫來得聰穎。

阿巴度拉·魯西迪於二一○五年指出,宇宙所有大事全貯存在原初維管束裏,也可以從這兒將它們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