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人的孩子
抗日戰爭時期。昆明大西門外。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幹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每個人帶著一生的曆史,半個月的哀樂,在街上走。棲棲惶惶,忙忙碌碌。誰都希望意外地發一筆小財,在路上撿到一筆錢。
一張對折著的鈔票躺在人行道上。
用這張鈔票可以量五升米,割三斤肉,或扯六尺細白布,——夠做一件汗褂,或到大西門裏牛肉館要一盤冷片、一碗湯片、一大碗飯、四兩酒,美美地吃一頓。
一個人彎腰去撿鈔票。
噌——,鈔票飛進了一家店鋪的門裏。
一個胖胖的孩子坐在門背後。他把鈔票丟在人行道上,鈔票上拴了一根黑線,線頭捏在他的手裏。他偷眼看著鈔票,隻等有人彎腰來拾,他就猛地一抽線頭。
他玩著這種捉弄人的遊戲,已經玩了半天。上當的已經有好幾個人了。
胖孩子滿臉是狡猾的笑容。
這是一個小魔鬼。
這孩子長大了,將會變成一個什麽人呢?日後如果有人提起他的惡作劇,他多半會否認。——也許他真的已經忘了。
撿金子
這是一個怪人,很孤傲,跟誰也不來往,尤其是女同學。他是哲學係的研究生。他隻有兩個“聽眾”,都是中文係四年級的學生。他們每天一起坐茶館,在茶館裏喝清茶,嗑葵花子,看書,談天,罵人。哲學研究生高談闊論的時候多,那兩位隻有插話的份兒,所以是“聽眾”。他們都有點玩世不恭。哲學研究生的玩世不恭是真的,那兩位有點是裝出來的。他們說話很尖刻,動不動罵人是“卑劣的動物”。他們有一套獨特的語言。他們把漂亮的女同學叫作“虎”,把談戀愛叫作“殺虎”,把錢叫作“刀”。有刀則可以殺虎,無刀則不能。諸如此類。他們都沒有殺過一次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