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眼界,決定你的全世界

取得之前,要先付出

字體:16+-

真正使一個人立於不敗之地的,從來不是毫厘必爭,而是眼界和格局。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圍繞著得與失,眼界隻能越來越窄,什麽時候能夠突破這種局限了,你的人生才能真正開掛。

《老子》中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句話是講人的一生之中,名聲和生命到底哪個更重要呢?自身與財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呢?得到名利地位與喪失生命相衡量起來,哪一個是真正的得到,哪一個又是真正的喪失呢?所以說過分追求名利地位就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你有龐大的儲藏,一旦有變則必受巨大的損失。追求名利地位這些東西,要適可而止,否則就會得不償失,失去你一生中最為寶貴的東西。

老子的話極具辯證法思想,告訴我們應該站在一個什麽樣的立場看待得失問題。也許一個人可以做到虛懷若穀、大智若愚,但事事占下風,總覺得自己在遭受損失,漸漸地就會心理不平衡,於是就會去計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氣吞聲地吃虧。事事一定要分辨個明明白白,結果朋友之間、同事之間是非不斷,自己也惹得一身閑氣,而所想得到的也照樣沒有得到,這是失得多還是得得多呢?

對於得失問題,古人還認識到:自然界中萬物的變化,有盛就有衰;人世間的事情同樣如此,總是有得有失。

《論語》中記載孔子的言論:“愚鈍的人可以讓他做官嗎?如果讓這樣的人做官的話,還沒有得到官位的時候,害怕得不到;做了官以後又怕失去。既然怕失去官位,就什麽都做得出來。”

同樣庸人在沒有得到富貴與權力的時候,就是害怕得不到;得到富貴與權力的時候,又唯恐失去。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患得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