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巧象跑来,对舜千不是万不是的赔罪,并且说:“从前种种,都是做兄弟的荒谬,如今觉悟了,特诚备了些酒肴,务请二哥去赏光赏光。”舜听他的话语虽如此说,而眼中时露凶光,笑容之中亦微带点狞恶,料想他绝不怀好意,便辞谢道:“三弟!你何必如此客气多礼。我今日略为有点不舒服,刚才正在此吞丸药呢,心领谢谢吧。”二女亦帮同推辞。象道:“今日之事,不仅是兄弟个人的意思,父亲母亲都同意的,叫我专诚来请呢!父亲母亲此刻都等着,如果二哥身体不适意,略为坐坐,少吃点亦可。”舜见他说到如此,不能再辞,只得说道:“既然如此,三弟,你先行,我就来。”象大喜而去。
原来舜所虑的,就是酒肴中下毒是无可逃的;如用刀来,那就有可逃的方法了。当下父子兄弟母女五人共席,瞽叟是目不见物,待人喂哺的,不过口中劝饮。象和他母亲,更不住的轮流替舜斟酒,干了一杯,又是一杯。舜屡屡告辞,象和他母亲仍旧不肯歇手。瞽叟亦不时的说道:“舜儿!你会饮,多饮几杯。母亲的美意,你哪里可以不饮呢!”舜只得又饮了几杯。
且说舜进了自己家门之后,知大祸已脱,心思一懈,这酒就涌上来,顿觉得天旋地转,身子往左便栽,跌倒在地上。左右的人见了,慌忙来扶,却已双目紧闭,不省人事。慌忙入内,报与二女,一面并将舜扛了进去。那时二女因舜去了半日,寂无消息,心中非常记念,忽见众人将舜扛了进来,以为毒发,性命垂危了,更觉得惶急万分。后来扛到**,众人退出之后,细细上前一看,只见舜口吐食物,酒气熏人,但是呼之不应,推之不醒。女英道:“不要是中毒么?”娥皇道:“我看不像,如果中毒,必有疼痛或他种的情形,不会这样安睡的。”于是二人陪了一夜。
到得次日,舜仍旧不醒,二人却有点怕了,女英忙去查医书,看见一条说:“凡大醉不醒者,用人乳和热黄酒若干灌服,再用冷热汤浸其全身,则酒化为汤而自醒矣。”但是人乳急切找不到。娥皇又查医书,用白菜子二升,捣烂熬汁灌入,亦可醒酒。娥皇道:“我们这里白菜子很多,何妨试试呢。”女英道:“我看冷热汤是外治之法,料无妨害,两项齐用吧。”二人商量定了,分头去预备。先用白菜子汁灌入,后再将舜扛入一个小池之中,加以热汤,浸其全身,不时的增添热汤,过了半时,果然慢慢地醒了。二女大喜,忙将舜扶起,周身揩抹一回,再更衣起立。舜便问何以至此,二女历述原因。舜道:“昨日酒甚佳,又饮得多,真个醉了。”一路说,一路想走,但是身子兀自**摇不定,气力全无,足足过了三日,方才痊愈。这三日朝见父母,都是二女去的。
一日,帝尧忽有命令,叫舜将二女带了即刻入都,将授以官职。舜本来要想辞谢,陈请终养。继而一想,为国为民,本是向来的志愿,岂可专一的顾家!又想连父母都迎养而去,后来一想,父母兄弟如此屡屡谋害,万一性命不保,岂不是陷父母于不义!还不如趁此离开了吧。譬如从前,在各处做工,每一二年归觐一次,亦试得。
想罢之后,就拜受帝命,一面禀知父母,一面预备动身。象因屡次想谋杀舜不成,正在气愤,思想别法,现在忽听得舜要出去做大官,而且二嫂都要带去,从此杀兄夺嫂之志愿永远不能再偿,并且与二嫂见面亲近的机会都没有了,这一气非同小可,然而亦无可如何,只得听他们自去。
过了几日,舜到了太原,觐见帝尧。帝尧向舜说道:“大司徒勤劳民事,历有多年,现有疾病,医者劝其静养,所以朕特饬汝前来代他的职位。汝如有嘉谋,尽可设施,不可因系庖代性质奉行故事。”舜稽首受命。
过了两日,舜向尧奏道:“臣的意思,为治之道,得人为先,所以臣任教化之事,拟举几个贤人,以供襄助,未知帝意何如。”帝尧道:“汝言极是。果有贤才,不妨尽量保举,朕当一一任用。”舜道:“臣伏见帝之胞弟,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八个,都是逸群之才,可以当敷教化之任,请帝任用。”帝尧道:“原来就是他们,朕真疏忽了。自从先皇考宾天之后,庶母羲和氏就带了他们在海外,一晌未曾归来,所以朕尚未曾见过。汝知道他们八个确有才干,贤能可用么?”舜道:“他们从海外归来,大约有好多年了。天下之民,尽知道他们的贤能,齐声称颂,有‘八元’之称,臣均见过,确系可用。”帝尧道:“那么汝赶快饬人去招他们来,朕立刻任用,就分派在汝部下吧。”舜再拜稽首,受命而出,即刻派人去寻八元。
两月之中,陆续都到,先来见帝尧。帝尧道:“朕未知汝等已归国,失于招呼,但是汝等既已归国,何以不到朕这里来?”伯奋道:“贵贱有殊,臣等如来见帝,其知者以为叙兄弟之情,不知者必以为希富贵之路,臣等耻之,所以不敢前来晋谒,死罪死罪!”帝尧叹道:“汝等亦太耿介了。现在舜举汝等佐理敷布教化之事,汝等其各敬谨将事。兄弟固属至亲,然而国家之事,如有乖戾,朕不能因私恩而废公义,汝等慎之!”八元等受命,稽首而出,就到大司徒府中来就职。
当下舜就开了一个会议,商量敷布教化之事。但是“教化”两个字太空空洞洞了,究竟教什么呢?化什么呢?教他好,怎样才叫作好?化他善,怎样才叫作善?后来讨论的结果,最要紧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一种关系。因为世界是人类所积成的,人与人无时不接触,无地不接触,既然接触,那么你的待我、我的待你,必有一种至当不易的方法,才可以相安相亲而不争,教化之道,似宜从这一点着手,方才切实有用。后来又将世界上人与人相互之关系分为五类:一曰君臣,二曰父子,三曰夫妇,四曰长幼,五曰朋友,这五类似乎已可包括人与人相互之关系而无遗了。但是,每类之中,求一种至当不易之方法,其标准很难定。
尤其难定的是君臣一类,因为君臣一类,为君的往往容易擅作威福;为臣的往往容易谄媚逢迎,以避君主之威,以邀君主之福。这种道理不弄明白,君臣一类是永远不会有好结果的。后来大家细细讨论,定下一个标准,叫作“义”字。义字的意思,是种种合于当然的意思。因为君之与臣,尊卑虽殊,但是推到他当然的道理,所以要立这个君,所以要用这个臣,无非都是为百姓求福利而设的。既然都是为百姓求福利而设,那么他们所行之事,有福利于百姓的,才叫作义;无福利于百姓的,就是不义。臣子不义,君主应当加之惩罚;君主不义,臣子亦应当加之以谏阻。假使同是一事,君主的意见有时与臣子不同,而那利害祸福一时又看不到,那么怎样呢?或者君主方面牺牲他的意见,以从臣子;或者臣子方面牺牲他的意见,以从君主,均无不可。假使两边意见不同,而利害祸福显而易见,那么为君主的可以罢免其臣,为臣子的亦可以舍弃其君,所谓“道合则留,不合则去”,有义的标准,就此确定。还有一层,所谓君臣,不必限于朝廷之上的君主,凡是一部分为百姓办事,而有出令之权的,都是君之类;凡是受人之禄,为人办事,而有奉行之责的,都是臣之类,都适用这个标准。
第二项是父子。父对于子,应该慈;子对于父,应该孝。孝慈两个字,总离不了一个亲字。父子天性,假使因责善而贼恩,而分离,那个就不亲了。所以父子的标准,就定了一个“亲”字,无论如何,总以不失其亲为原则。母子与父子一样,亦适用这个标准。
第三项是夫妇。夫应该和,妻应该柔,一和一柔,家道乃成。世上夫妇仳离的原故虽有多种,而最大的不外两端:一端是亲热过度,始则纵容狎亵,无所不至,久而久之,反动力一生,两个就不对了;还有一端,男子见了另外的女子,都是可爱,女子见了另外的男子,亦都是可爱,虽不必一定夫有外恋,妻有外遇,而不拘形迹、不避嫌疑之中,实足以引起夫妇的醋意,而生出种种之误会,因此夫妇相敬如宾的敬字,还不足以包括,所以它的标准,是一个“别”字。其他男女交际及各种,亦适用这个标准。
第四项是兄弟。兄应该友,弟应该恭,这是人人所知道的,但是如何叫作恭,如何叫作友,不能不定一个标准。大凡兄弟这一伦,与父子夫妇不同。父子的尊卑隔得远,而兄弟则是平等的,不过年龄有大小而已。夫妇的利害,常相公共,而兄弟的利害,往往相冲突。况且父子夫妇都是个对个,简单而容易对付;兄弟则多者十余人,少者亦二三人,方面既多,对付不易。讨论结果,定了一个标准,是个“序”字。因为兄弟的名称,是由年龄而来,那么种种关系发生的时候,都按了次序做过去,自然不会冲突了。每事兄让其弟,弟让其兄,友爱之情就由此而生。推而广之,要想泯灭社会上一切的争执,亦无非确定长幼之次序,乡党莫如齿,以齿为序,社会自然不乱,所以各种长幼、相遇亦适用这个标准。
第五项是朋友。朋友这一伦,有广狭两义:就狭义说起来,同道为朋,同志为友;就广义说起来,除出父母之外,殆无不可以作为朋友。天子友匹夫;匹夫匹妇,如宾如友;兄弟互相友爱,都是个友。那么这个标准从何而定呢?讨论良久,结果定了一个“信”字,因为朋友之道不外乎交际,而交际之中首重言辞,一切情谊都由此而发生。假使交际之时言而无信,或任意虚构,或行不践言,那么情谊就不能发生,而朋友之道亦无从确立,所以信字最为重要。其他人类往来交际,亦适用此种标准。
五项议完之后,大家又商量制成一篇议案,又分派职司。伯奋、伯虎担任父子一伦;仲堪、仲熊担任夫妇一伦;叔献、叔豹担任兄弟一伦;季仲、季狸担任朋友一伦;尚有君臣一伦,由舜与八人共同担任,并拟定教导的种种方法。次日入朝,奏知帝尧,帝尧看了大喜,遂将这个议案定名叫作“五典”,表示尊崇之意,就叫舜等负责去实行。
过了几月,大司农因为水灾太久,黎民艰食鲜食,拟亲自到各处考察一周,以便筹划补救,他所兼的天官冢宰一职无人代理,帝尧就叫舜去担任。原来那天官冢宰是总辖百官的尊官,向来大司农出去,总是由帝尧自己担任,这次因为要试舜的才能,看他有无统御之才,群臣服与不服,所以叫他担任。
帝尧道:“皋陶这人,朕曾召来,想大用他,可惜喑了,此刻痊愈了么?”舜道:“他的喑病,时愈时发,此刻是否痊愈,不得而知。但是,求一个折狱之才,非此人不可,即使他的喑疾常发,亦不要紧,因为折狱并不一定贵乎言语的。”帝尧听了大喜。后来又谈到方回、续牙,帝尧道:“方回这人,从前朕亦想用他,他只肯做个闾士,后来又硬辞去。他是个志在学道之人,恐未必肯来做官呢。至于续牙,是朕之胞弟,朕屡次召他,他逃来逃去,总不肯来相见,恐怕亦未必愿来。”舜道:“愿意服官与否,是各人之志;保荐贤才,是臣之职,各行其是而已。”帝尧以为然,遂又说道:“苍舒等八人号称‘八恺’,朕亦久有所闻,不知其人果何如。”舜道:“都是杰出之才,不可多得的。”帝尧道:“那么朕都任用,汝即速去召他们来。”舜受命,分头遣人去叫。
哪知数月之内,八恺和皋陶都来,独有那七友不知所往。据去叫的人说,秦不虚等在舜这次入都之后,就动身他往,连家眷一齐搬去了。究往何处而去,他们的邻里都不知道,无从打听。舜听了,知道他们都是高尚其志,不肯出山,连平日最要好的朋友都情愿终身不见面,这亦是无可如何之事。皋陶是帝尧赏识最早之人,且有专长,所以一到京之后,就授以士师之职,其余都留在朝中,共参大政。从此八元八恺同在一庭,亦可谓英才济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