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鍾天意
1969年7月21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載著三名宇航員成功登上月球。他們在月球表麵留下了那個腳印,還有尼爾·阿姆斯特朗那句傳誦至今的話:“這隻是我一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
這個故事我們都已經很熟悉了,但倘若你吹開曆史故紙堆上的灰塵,便會忍不住懷疑:如果不是一連串曆史的巧合從中作梗,興許人類登上月球的時間會提前二十年,甚至更早。
事實上,對於航空航天史來說,在美蘇爭霸之前,30年代同樣是一個群雄爭霸的時代—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將它扼殺在了搖籃之中罷了。我們應該知道,美國並不是第一個盯上月亮的國家。如果說阿姆斯特朗的登月動機因時代所限而蒙上了一層冷戰的陰影,那麽在上世紀30年代,一群今天所謂的“技術宅”們聚集在英國利物浦,為將人送上月球而焚膏繼晷,則僅僅是為了證明“人類可以到那裏”。
興趣使然的英雄
1933年10月13日,菲利普·克萊托,一個狂熱的太空旅行愛好者,在利物浦創建了英國星際協會(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以下簡寫為BIS)。
聽上去,BIS像是供一群不著邊際的科幻迷談天說地的沙龍—但盡管其成員不乏科幻迷,它的主要任務還是在宣傳航空航天。
在美蘇的太空競爭之前,像BIS這樣的組織已經有自己的競爭對手了。實際上,在30年代,星際協會和火箭愛好者組織正變得越來越普遍,而且其他國家的經驗可能與英國的明顯不同。
早在1927年,德國業餘火箭協會VfR(Verein für Raumschiffahrt)便已經宣告成立,其最初成員包括當時大多數赫赫有名的火箭專家:赫爾曼·奧伯思、馬克斯·瓦利埃、魯道夫·內貝爾、克勞斯·裏德爾等。與其他國家的同行一樣,該組織曾發射了一些小型**燃料試驗火箭(他們在柏林郊區雷尼克多夫有一個小型試驗場),並因此與當局進行了多次交涉。BIS的計劃所涉及的諸多領域,VfR都早就有過涉獵。而進一步了解它的曆史,就會發現其成員中還有一個熟悉的名字—沃納·馮·布勞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