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记

来自火星的报道

字体:16+-

星空网火星基地火星时间5月12日9时电(记者张萌):

火星登陆死六人事故原因众说纷纭。

整个火星登陆过程发生了五次事故,现已死亡六人。

记者从事故调查组获悉,蜂巢号并不承担事故责任——所有事故都是由几艘火星飞船引起的。

记者在造成三人死亡的那次严重事故现场看到,三名乘客是在着陆过程中被剧烈撞击后抛出舱室的。尽管火星重力减缓了他们坠入地面的速度,但巨大的撞击力仍然让他们瞬间丧命。

据参与急救的露丝医生介绍,他们的头部都遭到了致命伤害。另一位救援小组成员则情绪激动地告诉记者,事故是因为减压气垫泄压不及时形成反冲造成的。他说这种减压气垫是20年代中期的产物,在着陆时存在潜在安全风隐患。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在火星基地共有六艘飞船,它们都参与了从火星轨道到基地的运输任务。但这些飞船的建造年代不一,上述使用减压气垫的飞船早在20年代中期就已投入使用了,服役时间已接近十年。

不过着陆事故仍在调查之中,一些专家也表达了不同意见。有专家认为火星飞船有足够的安全性能——这从以往的安全记录中就可见一斑了。记者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火星飞船确实很少发生着陆故障。虽然相比蜂巢号的次级船,这些飞船均要求宇航员具有更高的手动控制能力。

这实际上带来了另一个潜在问题:驾驶员的精神状态这一不稳定因素。

在舒帆教授提出太空适应综合症分类标准之后,虽然适用于Ⅱ型和Ⅲ型症状的案例不多,但也并非为零。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最近的一个案例就发生在蜂巢号首航的火星着陆过程中。一艘次级船的领航员进行了违规操作,导致飞船倾覆,所幸未造成人员失亡。在后续的调查中发现,这名宇航员具有典型的Ⅲ型症状和信仰分裂人格。

在这次事故调查中,三名火星飞船的驾驶员被怀疑患上Ⅲ型综合症并被强制进行心理状态评估。记者就此求证露丝医生时,对方却拒绝发表任何评论。

一位不愿具名的移民表示,着陆事故虽是小概率事件,似是暗指调查组小题大作。据了解,Ⅲ型综合症筛查过程相当复杂,不但要强制催眠受试者,还要进行大脑众多区域的测试,以检测受试者对于特定刺激的应激反应。其最终目的是要排除受试者的反人类、反社会、反政府倾向和超出人类理解范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位移民认为,作为理性的宇航员,患上Ⅲ型综合症的可能性并不大。不过当记者问她是否具有可能性时,她却表示“不好说”。

另有专家认为参与抢运是这几艘火星飞船发生意外的原因之一。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不少宇航员承受着较大压力。据了解,2 000名移民和3 000吨物资的巨大运输量对蜂巢号的八艘次级船带来了挑战,这也是六艘火星飞船参与抢运的原因之一。

蜂巢号船长本吉事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蜂巢号在完成卸载之后马上就要开往离火星2 000 000公里之外的区域。它将在那里等待小行星“大花生”的到来。本吉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地球居民大可不必担忧,蜂巢号有足的够力量将“大花生”带到火星上来。

星空网火星基地火星时间5月28日15时电(记者张萌):

移民已适应 新环境基地建设有序进行

火星基地建设正在井然有序地开展。

移民们在经历了难民般的艰辛和初来乍到的种种不适后,终于表现出了高昂的建设热情。

他们中大部分是工程师和各领域的专家,在登陆火星后的短短半个月时间里就迅速搭建起了临时居住棚和医疗棚,并且扩建了原来基地的蔬菜棚。

这些居所由快装聚变能源球提供能量,以抵御尚未得到显著改善的火星温差。医疗人员在花了一天时间调试完五台全体扫描诊断机和纳米机器人治疗器后,已顺利收治了十来个在着陆过程中受伤的移民。目前他们的病情基本稳定,预计在一个月内将会全部康复并投入到基地建设中去。

数位火星农学家在扩建的蔬菜棚里种下了速生蔬菜——转基因生菜、草莓和西红柿。一位农学家告诉记者,在二十天后生菜即可食用,草莓和西红柿则需要三十天左右。蜂巢号的种植专家香穗子告诉记者,目前的食物储备为三十五天。如果基地的食物供应出现短缺,蜂巢号能够满足大约二十天的蔬菜供应。土豆的培育则略显滞后,目前栽种面积大约为一亩,产出量仅能满足十天的主食需求。一位工程人员表示,扩建中的土豆种植园将达到5亩。不过记者了解到,就转基因土豆两个月的生长周期来推算,5亩种植面积仍略显不足。在未来半年内,移民或将过上食物短缺的日子。

当记者问上述农学家为何不从蓝藻中提取营养物质时,该农学家表示,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采集那些产氧植物,以保证火星大气在未来十年间能得到显著改善。同时暂缓开展的还有动物培育计划,由于动物的存在会消耗空气中的有限氧气,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只在实验室范围内进行培育”。

建筑工程师们正在筹划着进一步扩大地下人工湖的开凿面积。他们将原来的六条辐射状路基向外各推进了两公里,以方便将聚变能源球运送到指定地点并进行安装。

模块化火星住宅沿着路基一字排开。一位中国籍工程师告诉记者,这些建筑模块是由轻便的高熵合金海绵体制作的,能够抵挡火星上沙尘暴的冲击。但记者了解到,由于蓝藻、藓苔和地衣在塔尔西斯高原不断蔓延,实际上沙尘暴天气已经大幅减少。但每年火星南半球进入春季时,沿着阿尔西亚山平缓的山坡仍会刮起自下而上的沙尘。

据这位工程师介绍,每个住宅都有一个小型聚变动力,能够供应一百年左右的生活能源。这100年间,火星飞船会前往月球矿场开采氦-3燃料,这样就能为住宅的制氧、充压、照明、供水等持续提供动力,同时可保证独立的净化循环装置运转。住宅里产生的所有废物、排泄物和其他垃圾都会进入固液分离装置。水将进入循环系统,分离出来的固体将被压制成营养饼后送往蔬菜大棚。

材料工程师们在过去五天里拼接了一个模块化的材料制造工厂和一个实验室。他们将立即动手开展材料的研制和生产。材料专家将和植物学家们紧密合作,从植物中提炼乙二醇来生产塑料。高熵合金研究室虽然也在筹划之中,但一位材料学家表示,在火星矿产的制备方法还没完成测试之前,研究室的建设暂未提上工作日程。

与此同时开展的还有飞行器的设计工作。由于火星地表上高山、峡谷、陨坑和洼地星罗棋布,导致地面交通工具寸步难行,研制合适的飞行器已成了当务之急。一位名叫琼斯的火星交通专家认为,几年前美国国家喷气实验室研制的“火星一号”完全是个失败的产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琼斯本人就是“火星一号”项目的主持人。他认为“火星一号”失败的原因是不能进行现场调试,当时火星空气动力学试验数据必须发回地球,导致试验调试周期拉得太长,所以至今仍未完成测试工作。不过下一轮研制计划马上就要展开,预计将在三个月内完成第一阶段的数据收集和图样设计工作。

记者手记: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大多数移民对火星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在经历了抵达火星之前的诸多艰难后,这些人投身火星基地建设的热情令人感动。他们虽然来自世界各地,而且大多数是工程师、科学家、生物学家和医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同时也都在火星相关领域里有所涉猎,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在此前的火星基地建设中曾经有过突出贡献。

经记者统计发现,这批移民中的99%都发表过至少一篇关于火星基地建设的专业论文。正因为这样,他们在开展火星基地建设时均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基地建设取得了令人吃惊的进展。

这批人里没有银行家、金融家、投资人或商人——尽管在确立人选时,不少金融领域的人士抗议职业歧视,但仍然没有一个此类职业的人入选。很显然,在火星币和火星股票没有发行前,火星基地还不需要这类职业。据悉,即使在地球上,这些人往昔的风光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货币的流通属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大部分股市已经崩盘,银行成批破产,财富也一下子变成了一堆没有意义的数字和一钱不值的黄金和白银。

当然,火星基地走上发展正轨还需一些时日。不过目前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似乎也足以给人类信心:如果地球大毁灭事件真的发生,火星移民将有勇气熬过漫长的冬天,等待地球阴霾散去。100年后,他们的后代还将重返地球,重建立起一个新文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