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记

光子捕捉器

字体:16+-

此时闻远烦恼极了,静静地趴在八号空间的站舷窗口,整个身子浮在半空中。他的正前方有个银白色立方体,看上去就像飘在夜空中发着暗淡光芒的魔方。魔方的每一面中间有一个方形空洞,可以隐约看到里边的伸缩桁架。有几架蚂蚁般大小的航天飞机从地球方向缓缓飞来,尾部喷着弱不可见的蓝焰,往魔方方向飞去。

这个魔方形状的空间站是天外方舟计划的附加物,被称为第二方舟。由于火星移民计划严重缩水,天外方舟专家组无奈之下提出了在近地轨道建造第二方舟的方案。在这个方案里,第二方舟预计能将8 000人转移到地球同步轨道上。

他们将在36 000公里高处躲开撞击时冲往太空的高温离子体流,捱过地球火山密集喷发期,两年后再重新返回地面。那时的地球或许已千疮百孔,大气层里堆积着稠密的尘霾,植物因失去阳光而早已死去,海洋和湖泊已经冰封,甚至地下卫城也有可能在地壳运动中被大陆板块挤碎,但这些幸存者早有准备,他们将利用特殊的飞行器收集尘霾,清洁大气圈,让阳光重返地表,解冻冰川。

在闻远看来,这个计划的缺点是工程量巨大。它由20个立方体组成,每一个立方体又由更小的单元立方体构成,因此组成整个方舟的单元立方体多达400个。每个单元立方体都是一个太空舱,需满足20人连续居住两年的要求。400个单元立方体同时展开时,就像一个立体的阵列,占据了近2 700万立方米的空间。

据说这个计划提出时,在地球安全理事会审议会议上引起了极大争议,因为它将消耗全世界的大部分航天资源,这势必严重影响其他航天项目的开展,比如说第五方案中的光子捕捉项目。

闻远的光子项目原计划在10个国际空间站安装20个光子捕捉器。第二方舟计划开始实施后,光子捕捉器的数量削减到两个。闻远对此表示理解。对他而言,光子项目投入得越小,他的压力就越小,他至今仍对自己的项目缺乏足够的信心。如果没有江大伟一直给他打气,他很可能早就打退堂鼓了。

第二方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太空庇护所,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它工程宏大,必将成为人类的太空丰碑。对于光子捕捉器,多数专家持保留意见。它的耗资非但不低,且充满了不确定性。无论如何,从亿万万亿光子中筛选出纠缠态光子,再利用它们去获得十二光年外一颗行星的信息,就人类现有的科技和经验来看,都有点脱离实际了。

闻远听说联合国的部分人士甚至进而抨击整个第五方案简直就像一场乱糟糟的魔术秀,时至今日不但没有清晰的技术路线,而且资源消耗也相当惊人,光磁球实验就已发生了三起爆炸事故。在闻远看来,磁球还算比较靠谱的项目——至少比他的光子项目要靠谱,毕竟磁球还能飞起来,而光子捕捉器安装两个星期了,至今却一无所获。

令闻远稍感安心的是,在第五方案中光子项目并不是最异想天开的。有些想法已经不能用惊人来形容了,但也被列入了第五方案的项目考察范围,比如说驱动月球与“大花生”相撞,先不说当今还没有任何公司能生产如此巨大的引擎,即使采用阵列式引擎,也需要1000 000台3 000节的的核聚变动力装置,密集安装在月球一侧的地表上,驱动它在合适位置准确拦截“大花生”。就工程量而言,这是一个天方夜谭般的计划。

当然,在第五方案中也有非常靠谱的计划,比如说“天网”项目。它利用坚韧的纳米丝编织成一张直径大于15公里的网,由十几艘飞船拖曳着,在太空中以不低于22公里/秒的速度迎头兜住“大花生”。在大于40公里/秒的相对速度下,纳米网估计会像擦土豆的刨丝器一样,把直径6公里的小行星切成几亿条细长的石片。这些石条在进入大气圈时,就像面条进入了滚沸的开水锅里,瞬间变得软塌塌的,然后在气体分子的高温摩擦中熔融汽化。那时在整个天空会看到无数细长的火柱,像点燃的引信一样迅速燃烧,还没有到达地面前就会消失殆尽。

“天网”项目大概只有一个问题:长度15公里的纳米丝强度、或者说飞船的支撑动力,是否真的能将2033KA1切开?不过无论如何,在所有的主动防御计划中,“天网”显然是耗资最小、成功的可能性最大的一个。正因为“天网”项目,第五方案在地球安全理事会上仍获得不少支持,虽然大部分项目的经费被大幅削减了。

想到这里闻远掉转头往舷窗左边望去,两个光子捕捉器像拨浪鼓一般凸出在空间站外缘,鼓面反射着来自太空的光芒。在闻远最初的设计中,它们应该像直径1.8米、高1.5米的鼓形玻璃茶几,所有精密仪器都安装在鼓桶的内壁,包括位于玻璃鼓面下的光子能级筛网和光子分流器。但漫长的生产过程几乎让人失去耐心——待做完地面实验后闻远已经顾不上那些**在外的仪器了,要求工人立即安装在八号空间站上。

光子捕捉器连接在一个表面黑亮的舱段上,除了颜色之外,与空间站的普通舱段并没有两样,直径3.3米,长4米,对接接口是通用的标准接口。当然,如果注意到它上方那两根形状奇特、水桶粗细的黑管子,就会知道这个舱段的用途可不一般。它的全称叫纠缠态光子成像暗室,那两根水桶粗细的管子则叫光子导流管,它的另一头连着光子捕捉器,能将纠缠态光子引入到暗室里。光子在暗室里的状态将与遥远星球上的“另一个自己”产生联动。当目标星球上的纠缠态光子不断穿过观测对象时,暗室里的光子状态将会发生相应改变。如果闻远的设想没错的话,这粒光子将不断撞击三块图像传感板,产生的信号将同步传输到图像处理器中,再加入相应的调整参数后,最终在显示屏上呈现出来。

一个月前的地面实验是成功的。位于北京实验室的光子捕捉器捕捉到了来自伦敦的两个纠缠态光子。这两个光子被导入成像暗室后,工作人员只花了一个小时就将位于伦敦实验室里的一个雕塑(牛顿墓前的雕塑仿品)完整地复制了出来。

但这一成功在舆论中并没有激起什么涟漪,此时地球上已经变得闹哄哄、乱糟糟的,人们只希望从地下卫城和第二方舟那样的宏伟工程中得到些慰藉。闻远听说许多民众聚集在世界各地的72个地下卫城入口处,他们有的早在一年前就驻扎在那些地方,等着工程完工。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人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2亿——每个入口平均有近3 000 000人,而每个卫城的平均人口容量(按照改进后的设计方案)只有30 000人不到。

密密麻麻守候的人群给各国政府带来了巨大压力。官方印发的小册子随处可见,除了介绍地下卫城的运作方式,最重要的是详细说明了进入卫城的筛选条件。闻远曾通过一些途径搞到了一本这种小册子,里边介绍说进入地下卫城的唯一合法身份是计算机筛选的。除了维护运转的工程技术人员外,能否进入地下卫城完全由计算机决定。它将排除肤色、种族、信仰、教育、健康、年龄等一切的外在条件,将所有人类个体进行编码,然后随机筛选。被筛选出的个体若是未成年人,则附加其父母作为监护人进入卫城,对于老年人则没有这种附加直系亲属的优待。除了那种政府刊印的小册子外,各个入口都由军队重兵把守,配备的次声波炸弹对妄图闯入卫城的暴民、恐怖分子具有足够的威慑力。

第二方舟的筛选条件与火星基地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增加了一项心理测验,目的是确保入选个体具有良好的适应力,在太空和狭窄空间的群体生活中不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项心理测验虽然没有对年龄、职业和教育背景提出要求,但显然有利于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以便应对太空环境中特殊的生存要求;而地下卫城,按照联合国秘书长马冯的话,将是“完全公平地向任何一个人类个体开放,只要他或她被计算机所青睐。”

想到这里,闻远不禁苦笑了一声,如果说计算机真正干预了人类历史的话,那么这将是最显而易见的一次了。

闻远转过身,见徐小山正趴在一块显示屏前,一动不动地盯着屏幕。而屏幕上却是一片漆黑,看不到任何光点。

徐小山是少数支持Tianyan528b存在生命的行星专家。江大伟邀请他加入光子项目时,徐小山正忙着与支持诺亚星的一些专家打嘴仗。最先进的天文观测手段已经得出结论,诺亚星是各方面条件最接近地球的行星。SKA的最新观测数据显示,诺亚星的大片蓝色是海洋,白色的是积雪,这足以证明它是一个温度适宜的行星,并且具有稳定的大气圈——比地球略微稀薄,但也仅是地球上海平面到海拔1 000米之间的差别,对地球生物的生长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诺亚星的唯一问题——这也是徐小山常常提及的——没有观测到任何生命分子,没有人能准确地判断出它地表上的那些“绿洲”到底是什么?

在这方面,诺亚星与Tianyan528b难分高下。Tianyan528b并不如诺亚星那样像地球上的环境,它地表的大片红色很容易让人想到火星,虽然已经排除了类似火星的氧化铁土壤的可能性,但目前仍然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此外,它的母星是一颗温度比太阳低的恒星,它自身的质量也小于地球,即使忽略了它的颜色,这些方面的差异也会让人感到不适。

但没有人能忽略这一点:人类在Tianyan528b上观测到了生命元素,这是个很强烈的信号,说明Tianyan528b至少正在酝酿生命的诞生!

当然,这只是徐小山等一部分专家的意见。不少专家的观点是:找到生命分子并不意味着适合生命生长,比如说一些彗星、小行星都拥有氨、甲醛、磷等元素,但并不适合生命生长。尽管在诺亚星上没有发现氨基酸分子,但眼下谁也无法否定它拥有海洋、积雪和温暖湿润的大气层,只是生命还没有光临这颗星球而已。

徐小山深知这种无谓的争论根本无法得出更科学的结论,所以当江大伟邀请他加入光子项目团队时他便欣然应允。他的目的很明确,想办法找到支持其观点的确凿证据。这也是江大伟有点担心的地方,他怕徐小山的研究带入主观成分,影响判断的准确性。

闻远慢慢飘到徐小山身边说道:“放松一点。你这么盯着,说不定早把光子给吓跑了。”

徐小山抬起头来,眨巴着两个黑眼圈问道:“成像仪观测也能让纠缠态光子坍塌?”

闻远看着徐小山那种天真的表情,很难想象专家般理性的头脑和充满童稚的表情是怎么在他身上融合起来的?他看上去就像个大小孩,眼睛时常眨巴着,眼神里充满了一眼能看到底的单纯。“开个玩笑而已。我们这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啊。”

“哦。我对能级筛网一直有点疑问。”徐小山顿了顿说,见闻远疑惑地看着他,就接着说道:“我不是指它的工作原理,我是搞天文的,不过也懂些粒子方面的东西。我的疑问是它怎么判断光子被引力影响的情况?”

闻远想了想道:“判断不了。能级的筛选是提前设定的,这样可保证我们只能接收到来自Tianyan528b的光。”

“这就是光子捕捉器通过机械柄调整位置的原因?”徐小山用手指了指舷窗外的机械柄,它能通过旋转伸缩,保持其玻璃鼓面始终朝向Tianyan528b的方向。

“是的,在固定方向的确定距离上,只会有Tianyan528b这颗行星……唔,你懂这个道理。”

“嗯。”徐小山想了想道:“如果光子飞临太阳,会出现什么情况?”

“轨迹会发生偏转,不是吗?”

“是。我想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应加一个偏转矫正参数呢?”

“这个我们最初是考虑过的,但很难做到。尤其是考虑到我们在地球的公转轨道上,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但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一个半月而已。”

说到时间,两人都沉默不语。两个光子捕捉器——只有原来数量的1/10——要在短短一个半月内捕捉到至少25个以上的纠缠态光子,这在在目前看来简直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但真正令人担忧的是,系外行星Tianyan528b真的会发射纠缠态光子吗?

在光子项目正式启动以前,也就是闻远完成理论计算之后,曾经进行了一项“自然生发纠缠态光子”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闻远的团队在西藏高原地表上布置了一个大型激光器,往太空的指定位置发射光子束,这束光子由近地轨道上“墨子八号”量子卫星的一个特制望远镜进行接收。闻远发现,在发送的1 000份光子束中,有3束经过电离层时产生了纠缠态光子。这项实验结果表明,光子在经过大气圈电离层时,生成纠缠态光子的概率不高。这项实验让光子项目正式审议通过,尽管此时闻远还不知道Tianyan528b的大气圈到底有没有电离层,或者其电离层与地球到底有多大区别。

但是不管怎样,这是一个仅有理论可行性的项目。

“地球安全理事会说不定把光子项目都忘了。”徐小山自嘲般地打破了沉默。

“照目前的情况,忘了也很正常。地下卫城即将竣工,许多国家的边界线已经形同虚设,难民潮就足以让地安会忙得焦头烂额了。再加上第二方舟和天网计划,每一项都足够整个联合国忙上一年半载的。我们这样的小项目,本身又非常站不住脚,能引起关注倒是怪事。”

“我倒希望他们真的忘了,地安会里互相扯皮的事太多了,事实上他们很难再审议或监督什么项目了,不是吗?”

“没错。”闻远顿了顿接着说道:“只是希望江大伟别忘了,这最初可是他的想法。”

“他的想法?”徐小山有点惊讶地说道,他一直以为光子捕捉概念来自闻远。

“是的。我们都是执行人。”

“哦。”徐小山难得地沉吟了一下,接着说道:“这么说来,说不定‘天网’也是他的想法了?”

“这就不太清楚了。不过据我了解到的情况,他启动‘天网’还有一层考虑:‘天网’是个很好理解的项目,第五方案反对的声音太多,他需要从中取得平衡,‘天网’正好可以平息那些批评,给其他项目留出一些回旋的余地。”

“嗯,确实是这样。第五方案里‘天网’看起来最有可能成功。”徐小山望了眼闻远又说道:“当然其他项目的意义也很大。”

闻远在显示屏旁的另一个座位上固定好自己,他想让一直飘着的身体稍稍休息一下:“或许吧。”他说道,用手摸了摸头发,接着指了指窗外正缓缓掠过的灯火稀疏的地球说道:“不过再过一个半月,‘大花生’就要撞上地球了。现在谁还会在乎‘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