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斯总统,你们国家现在到底有多少人待在地下卫城入口?”
威尔斯困惑地看了眼马冯,说道:“据粗略统计,大约有2 000万。”
“唔,2 000万。对美国来说,这个数字可不算多。”
“嗨,秘书长先生,我可得提醒你,这些人里还包括来自夏威夷、阿拉斯加、波多黎各和维尔京的居民。”威尔斯犹豫了一下,又补充道:“还有从墨西哥赶过来的人。”
“嗯,他们能在危难之际得到大陆庇护,实在是你这位总统的功劳。”
威尔斯不知马冯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只好说道:“我的意思是说,我国公民遵守规则,没有被选中的多半不会聚在卫城入口扰乱秩序。那儿的人多半是外来人口。”
“嗯。”马冯微微点头表示同意,过了片刻才又道:“我有个想法,不知你认为怎样?”
“哦?”威尔斯故作惊讶道:“您不妨说来让我听听。”
“唔。如果对不能进卫城的人短暂开放卫城,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威尔斯听完瞪大眼睛迟疑地看着马冯,似乎不认识他一般,张口结舌道:“开放卫城?秘书长,我想你一定是在开玩笑吧。”
“哦,你姑且把它看作是一个玩笑吧。你能料想一下后果吗?”
威尔斯仍然觉得不可思议地看着马冯,脱口说道:“后果将不堪设想。你难道忘了曾经发生在联合国总部门前抗议的人群了吗?那些抗议还曾引发了世界性的骚乱。”
“我明白。不过现在大部分骚乱已经停止了。”
“没错,但你要是认为骚乱是蜂巢号被摧毁引起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导致骚乱爆发的真正原因是此前公布的第二方舟居民抽签制度。很多人对那个制度心存不满。对于第二方舟来说,将职业列为抽签条件之一有错吗?想想看吧,一个合理的制度都能引起世界性的骚乱和暴力事件,你还能指望民众在局促的卫城里相安无事?那可是几百万人,如果他们挤进只能容纳30 000万人的卫城……说着说着威尔斯向马冯翻了个白眼,没有接着说下去。
马冯想起蜂巢号覆灭近一个月来的现状,全球性的社会动**使大部分国家的军队不得不放弃边境线,除了驻守72座地下卫城入口外,许多部队忙着进入首都和主要城市弹压冲突和骚乱。许多城市被付之一炬,建筑和市政工程皆毁于焚烧和炮火之中。边境线的瓦解使大量难民在美墨边境、地中海沿岸、印巴地区等形成拥挤不堪的人流,这进一步加剧了冲突的深度和广度……是啊,这真是人类的悲哀!如果所有人都能老老实实地在地下卫城里躲过哪怕第一波陨石袭击,不知能挽回多少人的性命!不过威尔斯说得很对,如果没有部队弹压,说不定现在地下卫城也早已被捣毁了。今早有新闻报道说,有人居然在自由女神像的脑袋里拉屎!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马冯的目光沿着大厅顶棚慢慢落下来,在扇形工作区内,山本清原正挥斥方遒,对着操作台前的工程师们下达着指令。
“大花生”的位置已经得到精确定位,位于近地轨道的100枚核弹发射台都已经过姿势调整,并且在一轮轮数据更新中不断进行着微调。大屏幕上地球的模拟图像已经开启,100个小光点此时绕着它正在慢慢转动。右侧的大光点正缓慢地向地球靠近,环绕地球的小光点都有一条极细的线与大光点相连,它们代表着核弹即将经过的路径。看着密密麻麻的细线,不少人似乎吃了一颗定心丸,开始激动地与旁边的人交流起来,原本凝重的气氛慢慢得到了舒缓。
在近地打击中,距离是一个重要指标。距离太远可能会造成精度降低;距离太近则会增加对地球的威胁。当然,对于这最后一道防线,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反复经过确认,并且还进行了实战演练。在演习中,一艘自火星基地起飞的无人飞船,以22.685公里/秒的速度往地球飞来。在离地球500万公里时即被近地防御系统锁定,在300万公里处系统就发出了打击指令,两枚核弹从近地轨道发射平台出发,在100万公里处双双同时命中了目标。
对于“大花生”这种庞大的目标,打击的准确性更是无须多言了。山本清原甚至有信心将核弹一枚枚射进“大花生”的陨石坑里!一想到这里,山本清原在内心忍不住得意地笑了起来。
“发射三级准备,请确认目标参数。”
“目标距离:321万公里;目标速度22.685公里/秒;目标直径6028米;目标坐标:X208,Y136,Z13。确认完毕。”
“发射二级准备,请再次调整平台姿势。”
“100个平台姿势调整完毕,调整时间0.52秒。”
“发射一级准备,请确认核弹装载完毕,弹道激活,前方无障碍物。”
“核弹装载完毕。弹道已激活,前方障碍物为零。”
“请升级目标参数。”
“目标参数升级完毕。”
“发射倒计时,10,9,8,7,6,5,4,3,2,1,发射!”随着山本清原一声令下,屏幕上的100个光点瞬时从近地轨道上弹出,就像是黑夜里被突然惊起的一群萤火虫。此刻光点正沿着密集的细线急速在前进,依据不同的弹道长度而快慢不一。
山本清原再次露出招牌式的得意神色。这个完美的打击他已在内心演练过无数遍了,从方案提出、设计、改进,到生产制造、安装,再到模拟演练、实战演习,整个过程没有出现过一丝差错。如果说仍有那么点瑕疵的话,那就是这最后一击由于离地球太近,将会把整个行星暴露在无数块陨石碎块之中。在山本清原的建模演练中,陨石碎块达到了惊人的2 400万块。这些直径2~3米不等的超广域、超密集陨石群,大约将有2/3落到地球上。
或许就在今晚,整个天空就将像一块巨大的火幕一样向地面塌下来。地表空气瞬间也会因为大气圈急剧的离子化而变得稀薄起来,到时候人们会觉得呼吸困难,脚下像踩了棉花一样绵软无力,缺氧的大脑甚至会产生许多幻象。当火幕继续降临时,地球大气圈也将会进一步被加热,届时地表温度将达到50℃度以上,人们可能会感到燥热、虚脱,甚至是无力地瘫倒在地……如果还能坚持住的话,再过片刻他们就能听到身边响起“乒乒乓乓”“噼里啪啦”的声音。此时那些陨石顶多也就拳头大小,不过仍能在坚硬的水泥地上砸出坑来。当然,如果不幸砸在脑袋瓜上,那将是极其惨烈的。山本清原想到这里,脸上禁不住又露出微笑。
“放心,死不了。”山本清原的嘴里差点就要蹦出这句话来,不过这时他看到了不知在什么时候来到自己身边的马冯。
“山本先生,看起来你似乎胸有成竹啊。”
“哦……唔,唔,”山本一时无法掩饰满脸的得意之色,忙不迭地用力咧了咧嘴,舌头在牙齿上扫了一圈,吞了口唾液道:“这个计划……呃,是没什么问题的。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大花生’一定会被击毁。”
“所以,你建议人们只用戴头盔就能避险?”马冯凌厉的目光仿佛看穿了山本清原的心思一样。
“不不,秘书长先生。我的建议是尽量待在建筑物里,除非万不得已要出门,那么头盔是最佳选择。”山本清原感觉马冯火辣辣的目光将自己的脸烧得发烫。
“唉,”秘书长叹了口气,看了一眼山本清原道:“可惜许多民众宁愿待在地下卫城边上,也不愿回到家里。”
“这个……我确实不太清楚。”山本清原一脸无辜地说道。
“嗯,”马冯点点头,抬头看着大屏幕说道:“看吧,它们已经接近了……这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了。”100个光点此时越靠越近,几乎就要聚集成一个光球了。屏幕上的数据显示,它们与“大花生”的距离已经在10万公里以内了。
数据在飞速变化着,9万公里,8万公里,7万公里……随着时间的流逝,指挥大厅里的气氛越来越凝重,所有人都静静盯着大屏幕,等待着那个最后时刻的来临。6万公里,5万公里,4万公里……小光点这时已经碰触到了大光球的边缘,但大家都清楚知道那只不过是模拟图像,核弹和“大花生”之间还差了几万公里,但在那样高速的行进中,不用多长时间它们就将撞在一起。
山本清原用力扶了一下眼镜,攥着拳头,伸着脖子,脖子上青筋暴露,喉结一上一下不停地咽动着。2万公里,1万公里……接近了,眼看着马上就要撞上了……
“嘣!”不知谁的水杯突然掉落在了地板上,在安静的大厅里发出了一声闷响。所有人都惊了一跳,循声望去,只见一位工程师正弯腰急匆匆地打在扫地板,大家这才松了口气,再往大屏幕上望去,发现小光点和大光点完全融合在了一起。500公里,10,9,8,7,6,5,4,3,2,1……小光点并没有与大光点交错而过,100颗核弹成功地击中了“大花生”!
人群沸腾了,所有人击掌欢呼,大喊大叫,三年来的噩梦就此结束!什么地下卫城、天外方舟……那完全是人类自己吓唬自己。100颗核弹足以击毁才6公里直径的小行星。有些人已经跑到山本清原身边向他道贺了,更多的人则又笑又叫,整个大厅都沉浸在欢腾的海洋里。
“但是大光点为什么还在移动?”不知谁轻声嘀咕了一句。欢腾的海洋瞬间凝固了,所有人又望向大屏幕,大光点仍在前进!大家不解地望向山本清原。山本清原抹了抹额头上的汗珠,对着工程师们大叫道:“执行核弹跟踪指令!”
“核弹已失去信号。”
“失去信号?”山本清原大步跨到那个工程师面前,抢过了他手里的鼠标点击了几下,刹那间豆大的汗珠沿着他的细长脖子滚进了衣领里。
“报告深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
“正在联络……‘金睛’号望远镜已反馈,‘大花生’未被摧毁。”
“什么?”山本清原气急败坏地大喊道。
另一位工程师战战兢兢地重复了一遍:“‘大花生’未被摧毁。”
“其他天文台的情况呢?我需要其他天文台的报告。快,快,快!”山本清原连珠炮似的大声叫道。
通信工程师们一个个飞速地敲击着键盘,两眼紧张地盯着身前的屏幕。
“哈勃报告天体2033KA1形态完整。”
“莫纳克亚山天文台报告其行进路径未变。”
“‘天眼’在撞击位置未发现热源和光源。”
“SKA未检测到核辐射线。”
“甚大望远镜……
“怎么回事?”山本清原大叫道:“不可能,它们已经撞上了,它们明明已经撞上‘大花生’。”
大厅再次沸腾了,叫骂声和议论声此起彼伏。一些人正悄悄离开。
马冯看着眼前的一切,无奈地对威尔斯道:“准备迎接地球最后的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