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十三年,父親去世後,酈道元承襲永寧侯爵位,依例降為伯爵,那一年,酈道元一十七歲。太和十七年秋,大魏遷都洛陽,酈道元擔任尚書郎。後來,酈道元在多地任職,他四處探訪古籍中見龍的地點,足跡踏遍了所能行至的河流山川。他在《水經注》中詳細記載了踏足過的河流山川,世人隻知他在為《水經》做注,卻無人知曉他也在尋龍。
龍究竟為何物?在利慈池旁,酈道元知曉了一種說法。
一日,酈道元行至沫水,聽說晉太始(泰始)元年,有兩條黃龍現於利慈池。(7)他即親自前往利慈池觀之,隻見池水深不見底。路人雲,池底直通海眼,有黃龍居於池底,往返於大海與水池之間。這個說法和白龍潭的傳說不無二致,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錄了此事。他在池邊盤桓數日,希望能親眼見到黃龍,但卻未能得償所願。臨行時,酈道元偶遇一行腳僧,行腳僧瞧見他的失望之色,開口問道,“這位施主,何故憂慮?”
行腳僧的慈眉善目讓酈道元放下戒備,他告訴行腳僧,他在尋龍。
行腳僧笑了,“龍乃天龍八部眾之一,不足為奇。”
“世上真的有龍?”酈道元驚奇道。
“然也,能為凡人所見之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人間屋上作龍像之爾;二興雲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四伏藏,守轉輪王大福人藏也。施主所尋,乃地龍也。”行腳僧肅然道。
“這地龍,又居於何處?”酈道元急急追問。
行腳僧指指水池,“地龍蟄伏於深淵之中,順伏流而行,常人難以見之。偶有現身世間,非大德者不能見。”
“吾嚐聞,人多見興雲致雨之龍。”
“興雲致雨之龍乃奉龍王之令行雲布雨,福澤四方,龍常從雲霧探首從江河湖海中吸水,故多為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