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班车

字体:16+-

我把那页公式拍了个照片,微信发给周大宝。虽然名字很土,但周大宝是我朋友圈里学历最高的一位。他在普里斯顿拿到了微观物理的博士学位,现在在美国一所常青藤大学读博士后。

由于我们两边有时差,我是在半夜接到他打来的电话。

迷迷糊糊地挂断了几次,他依然坚持不懈地打过来。最终我只得带着起床气走到阳台,压抑着怒气说:“你知道我这里现在是几点吗?!”

“谁管你是几点!你发给我的东西是哪来的?”周大宝在大洋彼岸大呼小叫。

“那个东西有这么重要的。”我打了个哈欠。

“这个作者是个天才!”周大宝热切地喊道:“他的发现会改变整个物理学界。快告诉我他的联系方式!”

阳台突然刮过一阵冷风,把我吹清醒了。

“她已经去世了。”

电话那头,周大宝也沉默了。

“那些公式,到底发现了什么?”我强打起精神问道。

“那些公式,提出了一个很大胆的假设,同时在一定层面上证明了这个假设。”周大宝的声音很失落,但还是努力地给我这个外行解释:“你觉得人际关系,应当属于哪个学科?”

“如果是个体层面的,基本上应该算是心理学的范畴。如果扩大一些,那就是社会学层面的范畴。”说到自己的学科,我还是很有自信的,不过周大宝的嘲笑声让我觉得自己可能有所疏漏,又补充道:“其实经济学和人的行为也是有关系的,有一门学科就叫行为经济学。现在据说生物学在这方面也有突破。”我努力回忆了一下最近看到的科普文章。

周大宝不屑地打断了我:“完全错了,人际关系是一门自然学科,是研究量子力学的学科。”

“什么?”我怀疑自己听错了。

周大宝叹了口气:“也难怪你不相信。在业界这点也一直有很大的争议。你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随机性,个体的行为是很难进行预测的。但当个体集合成整体的时候,人群的行为就有可预测性。这一点其实和物理学是一样的。当粒子处于微观状态的时候,它的行为是很难预测的,但是当粒子的数量足够多时,它在宏观层面就有了特性。”

“这么一说,好像还挺有道理的。”我还是有些糊涂,“但这和那页公式又有什么关系呢?”

说到自己的专业,周大宝倒是很有耐心,只是偶尔还是会显露出对我智商的鄙视:“那么**裸的德布罗意公式和薛定谔方程你都没有看出来,大学学的东西都被狗吃了吧。”

德布罗意公式又是个什么鬼!为了搞清楚真相,我只能按捺着心里的不耐烦,顺着周大宝的话问:“薛定谔嘛,我知道的,和那个什么猫有关系。”

周大宝似乎已经懒得理我了,自顾自地继续说:“这个作者提出了一个假设,基于德布罗意关系式下的薛定谔方程式代表了电子云的三维空间分布,方程式的无数个可能解,表现为电子云的形式。尝试着对薛定谔方程式进行优化后,将波函数,粒子质量和势场的变量中再加入时间变量,居然得到了电子云的四维空间分布。这意味着加入时间的维度后,薛定谔方程的可能解代表着未来事件的发展发现。”

我终于忍不住爆发,大喝一声:“周大宝,你他妈的给我说人话!”房间里妻子似乎被我的喊声吵到,不满地丢了个枕头过来。我只好委屈地降低声音:“你能用我这种凡人听的懂的话来解释一下吗。”

周大宝被我吓了一跳,终于恢复了正常人的聊天模式:“好吧,杨氏双缝实验你总知道吧,这可是高中的内容!”似乎只要我说一个不知道,他就要挂电话了。

幸好我大儿子正在读高二,偶尔听他说起过:“杨氏双缝实验是物理学里非常经典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不仅证明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同时提出了观察者效应的理论。当人们试图观测光子通过哪一条缝的时候,呈现的是两条痕迹,即粒子态。当人们不观察的时候,则呈现干涉条纹,即波态。这意味着人们观察的行为,能够影响光子的状态。”

“知道知道。”我连连点头,也不管周大宝是否能看得见。

周大宝终于满意地继续说:“你提供的那页公式上,作者做了一个假设,他把时间变量加入薛定谔方程,得到了一个结论:个体的未来时空是一团不确定的电子云的状态。只有当个体真正到达了那个时间点后,这团电子云才会坍塌成波函数。所以我们才会说,未来是未知的,一切皆有可能。”

“那既然未来是未知的,为什么还会有命运这一说呢?”大概是博后养成的毛病,周大宝总喜欢提问。

想到杨氏双缝实验,我突然灵机一动:“因为观测行为。”

周大宝显然对我的领悟能力很满意:“是的,如果有强观测行为介入,未来的电子云很可能就会提前坍塌。但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强观测行为,这件事一直是研究人员的困惑。而你的那位作者提出了一个天才的看法,其他个体的期望行为造成了强观测。”

“怎样的生活经历才能让他提出这样的想法。”电话那一头,周大宝还在赞叹。我的内心却无比的沉重。

我终于明白余欢的那句:讨好型人格是一种宿命是什么意思。她大概是已经推测出自己的未来被他人的强观测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未来的电子云坍塌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一边害怕得到答案,一边继续忍不住问。

“你的未来就被其他人的期望决定了。”周大宝的答案不出我意料,但依然血淋淋的:“咱们都一把年纪了,肯定有过这样的体验。有些事情,不管你怎么努力,似乎就是无法脱离那个魔咒,事情永远会往最不想要的方向进展。这个很可能就是因为你未来的电子云已经坍塌了。”

“但大部分时候,事情还是按照顺利的方向发展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这要回到期望这件事。”周大宝说:“除了他人的期望,自己作为个体的期望也是一种强观测。未来电子云受到这两种强观测的拉扯和作用。内心期望强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内心比较坚定的人,他自己的强观测会占据上风。但对于那些内心比较脆弱的人,他未来的电子云就很容易受到外界观测的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