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係班車

字體:16+-

我把那頁公式拍了個照片,微信發給周大寶。雖然名字很土,但周大寶是我朋友圈裏學曆最高的一位。他在普裏斯頓拿到了微觀物理的博士學位,現在在美國一所常青藤大學讀博士後。

由於我們兩邊有時差,我是在半夜接到他打來的電話。

迷迷糊糊地掛斷了幾次,他依然堅持不懈地打過來。最終我隻得帶著起床氣走到陽台,壓抑著怒氣說:“你知道我這裏現在是幾點嗎?!”

“誰管你是幾點!你發給我的東西是哪來的?”周大寶在大洋彼岸大呼小叫。

“那個東西有這麽重要的。”我打了個哈欠。

“這個作者是個天才!”周大寶熱切地喊道:“他的發現會改變整個物理學界。快告訴我他的聯係方式!”

陽台突然刮過一陣冷風,把我吹清醒了。

“她已經去世了。”

電話那頭,周大寶也沉默了。

“那些公式,到底發現了什麽?”我強打起精神問道。

“那些公式,提出了一個很大膽的假設,同時在一定層麵上證明了這個假設。”周大寶的聲音很失落,但還是努力地給我這個外行解釋:“你覺得人際關係,應當屬於哪個學科?”

“如果是個體層麵的,基本上應該算是心理學的範疇。如果擴大一些,那就是社會學層麵的範疇。”說到自己的學科,我還是很有自信的,不過周大寶的嘲笑聲讓我覺得自己可能有所疏漏,又補充道:“其實經濟學和人的行為也是有關係的,有一門學科就叫行為經濟學。現在據說生物學在這方麵也有突破。”我努力回憶了一下最近看到的科普文章。

周大寶不屑地打斷了我:“完全錯了,人際關係是一門自然學科,是研究量子力學的學科。”

“什麽?”我懷疑自己聽錯了。

周大寶歎了口氣:“也難怪你不相信。在業界這點也一直有很大的爭議。你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具有隨機性,個體的行為是很難進行預測的。但當個體集合成整體的時候,人群的行為就有可預測性。這一點其實和物理學是一樣的。當粒子處於微觀狀態的時候,它的行為是很難預測的,但是當粒子的數量足夠多時,它在宏觀層麵就有了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