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打算寫一句墓誌銘。
人類已經篤信大自然的對稱性和數學推理幾百年,所以沒有人把即將到來的、無可避免地事件當作無稽之談。
七聲喪鍾,然後是一聲,“噓—”。
“根據計算,空泡到達太陽係還有—”聯合國秘書長的目光在空中劃了個正弦曲線,那是她在增強視域中調閱資料,“還有92天21小時3分3秒。我們要抓緊時間了。”
所以從敲定墓誌銘內容,到把它謄寫下來,他們還有不到三個月的時間。
三個月。
吳樹的喉嚨發緊。
“這大概是人類曆史上最別致、最有想象力的墓誌銘了。”鄧肯像是在討論別人的葬禮,“他們打算把空間站送到第一地月拉格朗日點,在那裏拆解它,把它改造成某種可以攜帶信息的形式。想出這個點子的人真是個天才!”
“空間站?”他頭皮發麻,“露娜?”
“還有別的選項嗎?不是跟你說,來開會的都是股東嘛!”
原來如此。“露娜”,這個有史以來最大的標準模塊化空間站,是美、英、法、中、日、俄、印七國共同出資建造的,所以他們自然有權力在如何處置“露娜”的問題上置喙—其實應該還有別的考量,吳樹暗自琢磨,當某項重大議題需要足夠多樣化的意見和盡量小的知曉範圍時,這七個軟硬實力兼具的國家是不錯的選擇。
就算鄧肯是錯的,那人類又會損失什麽呢?不過是七個大國的一點財政收入罷了。這是一場反向的帕斯卡賭注:輸麵太大,提前做好最壞的打算,總不是什麽壞事。
“我想,我們首先應該明確能‘寫’什麽。”美國副國務卿,希爾比·門羅說,“其次,我們‘寫’的東西會不會被時空抹平?未來的高維文明能不能把它破解?”
“說‘寫’並不妥當,”裴靜雅答道,“我們還可以‘畫’,還可以‘雕塑’—當然‘寫’是最有競爭力的備選項。如果我們把‘露娜’拆解成光盤式的二進製信息載體,根據空間站的總質量和作業機器人的最大工作載荷計算,大約可以編製15KB的信息—寫一部《獨立宣言》是足夠了。至於第二個問題—構造波的到來已經證明了吳—卡雷拉變換所規定的幾何法則,我想在這一點上,沒有人比吳樹教授更有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