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艦聯盟之在他鄉

字體:16+-

那一場暴雨足足下了一個多世紀。大雨之中,最高科學院往大地上投放了Tr-5族人造藻類、Tr-6族人造苔類、Tr-7族人造蕨類之類的人造生物。等到“亞細亞”星艦第一次迎來雨過天晴時,世界仍然是一片黑暗,小華抬頭隻看見滿天星鬥和暗月般的“莉莉絲號”母艦,低頭則是伸手不見五指的世界,耳邊傳來的是過往高速巨型飛船的引力擾動帶來的潮汐聲,那些人造植物的孢子在黑暗中靜靜地等待著萌芽的機會。

地球古代的神話故事說,神說要有光,於是世界就有了光;在流放者兄弟會,最高科學院的科學家們說要有光,於是龐大的建築團隊就動了起來,為星艦建造生物圈所需的光源。

在星艦建造之初,人們曾經討論過星艦要怎樣的光源,很多人說要尋找一顆太陽般的恒星,把星艦開過去接受陽光的照射。當兄弟會的首領把人們的請願書送到最高科學院時,這個方案被否決了,最高科學院的“眾神”說:如果把宇宙比作海洋,一顆恒星就是一粒適合管蟲黏附著生存的小小礫石,溫和且安全,但適應了附著性的生活,一旦大浪掀來,就會死無葬身之地;我們已經選擇了流浪生活,為什麽不離開舒適的海底礫石堆,進化為更高等、更加自由自在地遊弋的生物呢?

民意向來不是最高科學院的首要考慮因素,科學院的學者們隻對人類的生存和宇宙法則的鐵律負責,不管你支持與否,這個兩千年來人們為求生存,勒緊褲腰帶扶持起來的科研機構都是在進行冰冷的思考之後才會邁出自己特立獨行的步伐。

“亞細亞”星艦地殼下殘存的熱量是最好的能源,它終究不是天然誕生的星球,在表麵急速冷卻之後,地殼下仍然是極高的溫度。科學院派出的工程師們利用遍布整個星艦的火山口、裂縫,建造起大量的地熱電站,獲取了大量的電力,再在星艦表麵建造起無數的光源發射器,像探照燈一樣向大氣層頂端發射光束,大氣層頂端的衛星軌道上建造的薄如蟬翼的反射器會把光束漫反射回大氣層,為大地提供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