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樣,以特殊的方式來到這世上的再生磚,終於獲得了廣泛而一致的好評。這種情況,在建築師的那個時代,其實已經很少見到。因為隻要是先鋒的藝術,隻要它有些離經叛道,裝置也好,行為也好,攝影也好,建築也好,一旦出現在國內公眾的視野中,都會引發很大的爭議。然而,對於再生磚的成功,卻少有異議,因為它是在那麽一個特定的背景下產生的。人們說:
真是非常讓人敬佩。
很好的計劃,很踏實的行動。
工藝、原料、生態、社會、經濟的整體關注和綜合解決。
對比起來一些理論就顯出些蒼白了。
作為建築師,對社會經濟現實和生態環境的關注,正是建築學的題中之意。
低技術是一種麵對現實的策略。
是否,正是因為關切了實實在在的現實,由於現實的具體和不可複製,所以,作為產品的再生磚也難於在他處複製。
再生磚讓人想起萊特的砌塊。
因其獨特性所引發的和這種獨特性的適應的可能,需要持續的長久的關注!
……
總之,當時的人們就是這樣激動地表述著對再生磚及建築師的看法,但實際上,藝術與應用的關係,卻更加糾纏不清。而查找這些昔日的資料,很耗費我的時間和精力。建築師所處的時代,大量信息通過很虛幻的一種叫作互聯網的渠道來傳播,其真實性難以甄別。而傳播即意味消亡,沉沒入空泛而無際的大海,失去了最初想要表達的意義。就像那場災難一樣,再強烈的震動,也終要歸於靜止。但我為什麽如此執著呢?後來思忖,我也有可能是被那個詞語—“不可複製性”—吸引了吧。就算對於人類這個物種而言,傳統的看法是:存在,就僅僅存在一次,然後便永不再來了。恐龍是這樣的,渡渡鳥是這樣的,巴厘虎也是這樣的。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就在我們這個宇宙中,並沒有在第二個地方,第二個時間,出現過恐龍、渡渡鳥或巴厘虎。擁有三百萬年曆史的人類亦如此。所謂轉世什麽的,那也隻是一種**的說法。如果你不再能記得前生的那個自己,那麽,便隻是徒勞地再做一個徹底的新人,生命仍然獨一無二。然而,如今,以災難之磚為媒介的人工方式的再生,卻試圖使存在成為可以無數次循環的格局,把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生死相續的程序一氣嗬成,打破了自然界的成規。還能說這僅僅是應用,而不是藝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