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湘军(全六册)

第二十回 袁世凯复辟称帝 蔡松坡再造共和

字体:16+-

话说朝廷让袁世凯出兵武昌,他说没钱,按兵不动。度支部不断想办法筹款,隆裕太后几次将私房钱拿出来劳军,袁世凯还是不尽力,让冯国璋在汉口演戏给朝廷看。就连陕西、上海两地,看似打得激烈,却不是真打。

袁世凯早就想通了,跟革命党较真,就算打赢了,朝廷会像收拾曾国藩那样收拾他。南方革命党没钱,北洋军要不到钱,双方都不愿意打仗。最终朝廷、北洋军、革命党三方势力相互妥协,清帝退位,建立民主共和国。

北洋军将领冯国璋控制江苏,龙济光控制两广,赵恒惕盘踞湖南,只要他们开口要钱,袁世凯出手就是几十万。奉天陆军第二十七师师长张作霖要钱,出手也是几万大洋。只要你有地盘,有人有枪有实力,袁世凯就愿意花钱打点。

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以后,迫不及待地要当大总统,将临时两个字去掉。宋教仁认为只要袁世凯到南京宣誓就职即可,袁世凯假意准备离开北京,却密令北洋军在北京搞兵变,借口无法南下,临时参议院只好同意他在北京就职。

袁世凯认为宋教仁是其当大总统的绊脚石,把他给刺杀了。黄兴、李烈钧在江西掀起二次革命,遭到袁世凯的血腥镇压,仅湖北一省被杀害的革命党人士就有四千多人。

全国人民掀起了反袁大潮,梁启超没有置身事外。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东渡日本,写信叫弟子蔡锷来投,蔡锷在梁启超的支持下东渡日本留学。

众所周知,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就是一个风云人物,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康有为师从经学大师廖平,廖平是王闿运的大弟子。

要说蔡锷敢造老袁的反,就得追根溯源,从云南讲武堂说起——

却说蔡锷学成回国,先后任江西新军随军学监,湖南新军教练处帮办,广西新军总参谋官、总教练等职,后来去了云南。云南有大批同盟会会员,他们分布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和新军第十九镇。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越南接壤,自古以来境内土司林立。

甲午战争以后,各地建立新军,成立讲武堂,云南也不例外。除建立第十九镇新军以外,还建立一所新式军官的训练场所,那就是云南讲武堂,与东北讲武堂、保定讲武堂鼎足而立。

云南讲武堂聘请的是清一色的日本教官和留日学生,采用现代军事方法教学,有志青年纷纷报名。

武昌起义成功,云南也不甘落后,在西南三省中第一个响应。

蔡锷被云南同盟会员推举为起义军临时总司令,定于十月三十日晚上十二时举行起义。

晚上十时,按事先部署,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李根源率新军七十三标全体官兵攻打城北五华山、云贵总督衙署和云南军械局;蔡锷率七十四标和炮标由城南向巫家坝进城,两标合攻五华山,攻打云贵总督府。

起义军激战一夜,占领了五华山和军械库,云贵总督李经羲被活捉。次日,起义军占领昆明,这天是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起义”。

宣统三年十二月一日,云南宣告独立,蔡锷担任云南都督,李根源任军政部总长,唐继尧任次长。起义军传檄云南各地,各府、州、县都赞同云南独立,一纸而定。

民国二年三月,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蔡锷准备出兵四川,支持四川熊克武讨袁。袁世凯见蔡锷在云南坐大,准备将他调到北京,就近软禁。蔡锷写信问梁启超,梁启超认为可以进京。

十月,蔡锷来到北京,被袁世凯监视起来。

日本入侵山东,攻占青岛,拒绝从山东撤军,日本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当面递交了一份照会,表示如果袁世凯保证日本在山东的权益,日本政府可以相助袁世凯称帝。

民国四年,袁世凯成立“筹安会”,伪造民意赞成复辟帝制。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杨度、孙毓筠、严复、李师培、李燮和、胡瑛六位名士发表筹安会宣言,开始为袁世凯恢复帝制摇旗呐喊。

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和卖国行为早已激起民愤,尤其是其为复辟帝制,答应与日本人签订“二十一条”,使蔡锷看清了袁世凯的丑恶嘴脸。他暗下决心以武力反对袁世凯,在梁启超的策划下,蔡锷和小凤仙演绎了一场千古知音的故事。事实上,蔡锷从未沉迷小凤仙,他被袁世凯调到北京出任经界局督办,当即制订《经界法规草案》,还派员出国考察田赋制度,编了《中国经界概要》《各国经界概要》两本书,鉴于日本政府逼迫袁世凯签订亡国灭种的“二十一条”,他跟蒋百里合作编出《军事计划》,积极备战。

梁启超一直没有放弃对蔡锷的指导,两人时常密谈,为了掩人耳目,地点要不断更换,故而经常去茶楼酒肆。然而这些地方也有袁世凯的不少密探,也极不安全,于是梁启超给他支招——去妓院。

这天上午,京畿军政执法处排长吴宝鋆带兵闯入蔡锷私宅,说奉袁大总统令,前来参加查抄盐商何某人寄存的赃物。蔡母欲阻拦,这些当兵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翻箱倒柜查找一番,然后扬长而去,临走前说:“你儿子在外逛嫖滥赌,逍遥快活,你身为老母也不管管?”气得蔡母当场晕倒。

此时,蔡锷已有两位夫人和一双儿女,她们追问蔡锷是否确有其事。

蔡锷承认在八大胡同有个相好。蔡母闻言,次日便收拾家什,携蔡锷夫人和一双儿女回了湖南邵阳老家。

八大胡同最著名的是陕西巷,陕西巷往南,左边不远处的一条不长的小巷,名叫榆树巷,这里是名妓赛金花的住所。蔡锷去陕西巷,没有遇上赛金花,却遇上了小凤仙。

小凤仙本名朱筱凤,浙江杭州人。光绪二十六年出生,父亲曾官至都司,落职后流落上海,靠卖饼为生。母亲是偏房,与大房矛盾很深,后携女离开朱家单过。母亲去世后,由奶妈张某将其抚养长大。辛亥年间,张妈到浙江巡抚曾韫家做用人,革命党攻下杭州,张妈带着小凤仙逃到上海,生计没有下落,将其押给戏班子胡老板学戏。

民国二年,张勋率辫子军攻打南京,十三岁的小凤仙跟胡老板逃回上海,后辗转到北京,进入八大胡同陕西巷云吉班。

蔡锷经常去云吉班,一次邂逅小凤仙,觉得此女歌喉婉转,惊为天人,便转托手下师长李鸿祥将其包养起来。

袁世凯的亲信哈汉章与蔡锷是日本士官学校留学时的同学,私下关系不错,两人经常聚赌。

民国四年十一月十日,恰逢哈母大寿,蔡锷约了几个铁杆朋友到哈汉章家聚赌一夜。

次日早晨七点,他到新华门报到,做出袁世凯要召见的姿态,又到门卫处打电话给小凤仙,约其中午十二点半钟一起吃饭。在小凤仙的帮助下,蔡锷直奔前门火车站,成功逃离北京,到达天津以后,被梁启超送往日本。

蔡锷失踪,哈汉章嫌疑最大,袁世凯将其臭骂一顿,还派人将哈家监视起来,搞得哈汉章非常被动。哈汉章为了摆脱困境,与众赌友一起编造一曲美人救英雄之举,说蔡锷离开哈家后,去邀小凤仙吃饭,然后用骡马载蔡锷赴丰台,说是小凤仙挟走了蔡将军。

小凤仙也有嫌疑,经袁世凯手下人侦查,毫无实据,此事不了了之。小凤仙离开云吉班,仍在八大胡同谋生。

民国四年十一月,蔡锷从日本辗转到台湾、香港、越南,最后到达云南。

十二月十二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称帝,定于元旦举办登基大典。

次日,袁世凯接受文武百官觐见,随后册封一百二十八人。黎元洪被封为“武义亲王”,他坚辞不授。

袁世凯称帝,让严修出任财政大臣、教育大臣,严修都一一拒绝。他认为袁世凯不称帝,仍然是一个时代英雄,袁世凯恢复帝制,很可能遗臭万年。袁世凯没有听进严修的逆耳忠言,却让严修将自己的几个儿子送到国外。

事情的发展一如严修所言,帝制一出,蔡锷在云南起兵反袁。十天以后,蔡锷在云南打响了讨伐袁世凯的第一枪。云南都督唐继尧、巡阅使任可澄给袁世凯发电报,令其在二十四小时内取消帝制。袁世凯揣着明白装糊涂,询问电报内容真假。

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联名通电,在云南成立军政府,组织护国军,兵分三路讨伐袁世凯:蔡锷率第一军出四川;李烈钧率第二军出江西、湖南;唐继尧率第三军坐镇昆明为后援。

一时间,烽火四起。

民国五年元旦,袁世凯按原计划举行登基大典之日,蔡锷飞檄函告天下,痛数袁世凯十九条罪名,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讨袁逆。

元月五日,蔡锷再次发表讨袁通电,反对帝制,维护共和,出兵前发布一道檄文,那就是著名的《谕四川同胞文》。

五天以后,蔡锷兵分三路北上:左路军出云南昭通,进取宜宾;右路军经松坝,进攻綦江;中路军经永宁,进攻泸州。

北洋军已聚宜宾、泸州前线,阻击护国军。蔡锷与左路军将士一起,准备进攻宜宾、泸州,给袁军沉重打击。袁世凯接到警报,获知蔡锷在云南造反,气得七窍生烟,大骂蔡锷背信弃义,随后命令虎威将军曹锟任总司令,马继增、张敬尧为副将,张敬尧兼为后援,率军去四川平叛。

三人接到军令先后出发,从不同方向进攻护国军。

蔡锷率领的护国军仅三千人,下设刘云峰、赵复祥、赵钟岳三个团。

袁世凯则拿出北洋军的全部家底:张敬尧、曹锟两个师,王汝贤、伍祥祯、冯玉祥、李炳之四个旅,兵力四万两千人;另外还有川军周俊、李存厚两个师两万八千人。

且说曹锟接到袁大总统让他出兵的军令,率四万北洋军前往四川镇压护国军。整军出发前,吴佩孚劝曹锟不要当急先锋。曹锟不听,吴佩孚只好硬着头皮跟曹锟一同前往四川。

曹锟,字仲珊,天津大沽人。排行老三,又称曹三,幼年曾入私塾读书,粗通文墨,写得一手好字。又兼从小习武,练得一身好拳脚。他年轻时是一个沿街叫卖的布贩,往来于天津和塘沽之间,非常辛苦,却没赚到什么钱。因为在保定经常被绿营兵欺负,他愤而到天津投军,成为淮军管带郑谦的亲兵,从此平步青云,进入天津武备学堂学习。毕业以后,他成为淮军提督宋庆手下的一名哨官。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命令张之洞在广州督练“自强军”,也就是“南洋军”,又令广西按察使胡燏在天津小站建立“定武军”。定武军五千人,共分十营,由袁世凯负责训练。

义和团运动席卷山东,袁世凯接替毓贤出任山东巡抚,血腥镇压义和团。曹锟任山东曹州镇守使,袁世凯指哪打哪,十分卖力。

李鸿章死前极力推荐袁世凯任直隶总督,袁世凯有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又紧随其后,很快做了袁世凯的股肱大将。曹锟基本没上过战场,官职却一升再升。袁世凯为了锻炼曹锟,将其派往徐世昌手下当统制。曹锟跟着徐世昌去了东北,学到不少真本事。

武昌起义以后,山西宣布独立,曹锟奉袁世凯之命从长春前往保定,卫戍京师。在井径和娘子关之间,曹锟对吴禄祯、阎锡山大打出手,充任先锋的是吴佩孚。

吴佩孚,自子玉,山东蓬莱人。秀才出身,足智多谋,年轻时因得罪了地方豪强遭到通缉,跑到北京以后衣食无着落,就进军营当兵,深得曹锟赏识。吴佩孚抢先在娘子关前,依山布好阵地,与晋、燕联军激战五日,拿下了娘子关。

娘子关一战,曹锟声名大噪,太原已无险可守,阎锡山偃旗息鼓,王金铭、冯玉祥在任丘、雄县起义,均被曹锟**平,为袁世凯登上临时大总统宝座立下汗马功劳。

清帝退位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按孙中山辞职时提出的三个条件,袁世凯得到南京就职,袁世凯当然不干,让手下谋臣武将商议此事。曹锟说此事好办,在北京搞一个假兵变就行了。曹锟纵兵在北京、天津、保定、通州、丰台等地抢劫,杀人放火,搞得华北鸡犬不宁,老百姓一日数惊。北上迎袁特使蔡元培、汪精卫、宋教仁等人只好作罢,袁世凯得以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此事曹锟立首功,被袁世凯任命为长江上游警备司令,驻军岳阳。

吴佩孚水涨船高,当上了曹锟的副官,本想弄个师长干干,可曹锟只任命他当了个团长。吴佩孚又不能在曹锟面前发作,只能隐忍,等待时机。

这天,曹锟接到汤芗铭的电文,说要商调吴佩孚去督军府任职,拟任旅长。曹锟一想吴佩孚是个人才,可不能让他走,就回电说吴佩孚已经被任命为旅长,并晋升少将,同时给吴佩孚补办手续。汤芗铭将曹锟的电报给吴看,吴会心一笑,这是他跟汤演的双簧。

民国四年元月,汤芗铭被袁世凯任命为湖南督军。汤是袁的心腹,到长沙以后聘请社会名流、军界政界人物、新闻记者搞了一个就职演说,大谈自己将如何励精图治,建设一个新湖南。会上汤督军慷慨激昂,博得场下不少掌声,演讲完毕,汤督军请吴佩孚上台演讲。

吴佩孚征得曹锟同意后登台演讲。他首先说是奉曹之命,上台表了一番决心,让曹锟听后受用不已。然后引经据典,将汤及其湖南社会名流都夸了一遍,对汤芗铭治理三湘大唱赞歌,极尽阿谀奉承。吴佩孚口才很好,妙语连珠,掌声不断,大获成功,台下听众叫好声一片。

吴佩孚得到提拔,向曹锟赌咒发誓,说今后必尽忠竭力,死死追随曹大帅。曹锟要的就是吴佩孚的忠贞不贰,遂与之密商整顿军队,扩充实力,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曹锟实力大增。

再说蔡锷兵出云南,一路高歌猛进,沿途居民热烈拥护与支持。护国军兵锋所指,军民皆来归附。川军将领刘存厚宣布独立,加入讨袁队伍,让护国军实力大增,又派兵占据江安、纳溪,切断冯玉祥和吴佩孚的联系,使冯玉祥旅成为一支孤军。很快,护国军又攻占大安桥,使泸州成为一座孤城。

泸州守将李炳之、熊祥生奉曹锟之命,已先期赶到泸州布防。

二月七日,蔡锷、刘存厚率领的滇川联军决定趁吴佩孚还未赶到时一鼓作气拿下泸州。

次日,护国军董鸿勋率部过了长江,占领临江制高点大龙山,架起大炮猛轰泸州。李炳之、熊祥生向驻扎在重庆川东师范学校的北洋军总司令部发出求援电报,曹锟接到电报,严令二将固守待援,否则提头来见,又电令吴佩孚全力增援。

护国军攻城三日,双方血肉横飞,枪炮声、冲杀声、呐喊声,不绝于耳。

又过了两天,吴佩孚军赶至泸州南,从沙湾渡江,占据营盘山,隔江与月亮岩的护国军炮战。一时间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泸州守将李炳之、熊祥生绝境逢生,精神大振,秘密选拔了一百名敢死队员,每人赏大洋五十块打头阵,又挑选五百名精兵为后队,由熊祥生的部将张福来率领,乔装成逃难百姓,乘船夜袭月亮岩,一举夺取大龙山。月亮岩阵地失守,滇川联军前来争夺,遭到营盘山炮火猛轰,联军守战不退,月亮岩、大龙山阵地战斗空前惨烈。经过反复争夺,联军伤亡惨重,只得撤出阵地,退至江安。

捷报传来,袁世凯大喜过望,认为蔡锷不过如此,云南问题可指日解决,他传旨嘉奖有功将士,凡立一至五等军功者,皆赏荣光宝星勋章和银元,还送了不少酒肉到前线犒军。

四天以后,张敬尧率军赶到,北洋军两大主力会师泸州。

泸州位于长江、沱江汇合处,水陆交通便利,南通黔、滇,北接成都,西连宜宾,东扼重庆,襟带两江,有龙透关之险,房山之固,大安桥之便,自古以来称为铁打的泸州,是川南第一军事重镇。

曹锟率后援部队到达泸州,吴佩孚和张敬尧已兵分两路进攻纳溪。吴佩孚率军正面进攻,由蓝田坝直扑纳溪;张敬尧从左侧进攻,由南山寺、牛背石向纳溪推进;张福来作为正面进攻的先锋,乘攻打月亮岩之勇,一路尾随护国军。

纳溪在长江南岸,地处永宁河与长江交汇处,永宁河由南到北经纳溪注入长江,纳溪东北方向有官道与泸州相通,西边是永宁河左岸的安福街、冠山,川军刘存厚的军令部就设在纳溪南边的双合场。

面对装备精良、穷凶极恶的北洋军,刘存厚依赖地形在得胜桥设伏。

吴佩孚为了围歼泸州的漏网之鱼,连中刘存厚伏击,伤亡惨重,退回蓝田坝待援。护国军和北洋军在泸州、纳溪两百公里的战线上形成对峙,时间一长,补给发生困难。护国军无粮无饷,士兵衣不蔽体。幸得地方百姓支持,蔡锷令部队退出泸州战场,全军撤出纳溪。

北洋军攻占纳溪,袁世凯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密电曹锟乘胜追击,全歼蔡锷、刘存厚两军,说蔡锷、唐继尧、陆荣廷、刘存厚、梁启超等辈逼迫我退位,顾念各位将士追随我多年,与我一同进退,富贵与共,我的地位不保,你们的身家性命也是问题。你们不要轻信谣言,在川南一带加紧进攻,打胜仗是对我的最好回报。

曹锟接到密电,遍示全军,号令三军与护国军殊死一战。

蔡锷知道吴佩孚能战,避实就虚,将兵力集中起来攻打曹锟。俗话说,进兵容易退兵难,曹锟对地形不熟,在崎岖的山路上如一头受惊的野兽到处乱走,沿途遭到护国军的攻击,警卫营伤亡过半,好不容易逃到高洞场。

曹锟进入高洞场的小路,才发现两边是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中间羊肠小路十分难走,路下面是峡谷地带,走了不到半个时辰,前方道路被树木堵死,他忙令士兵清道。此时枪声骤起,两侧山岭上尽是护国军,强大的火力压得北洋军抬不起头来。

曹锟误入高洞场峡谷,被护国军围住,将士死伤大半,剩下多是文职人员,战斗力有限。曹锟大急,电令各路人马前来驰援,不少将领主张围魏救赵,将高洞场的护国军吸引过来。

吴佩孚非常生气,说:“再不驰援,曹大帅就会全军覆没。”见没有人理睬他,吴佩孚自率几十名骑兵直奔高洞场,临行前亲自给曹锟去了一纸电文,大意是诸将主张按原计划行事,攻打纳溪,迫使敌人从高洞场撤兵,这样大帅就安全了。

曹锟接到电文,气得七窍生烟,将诸将骂了一顿,只回“速来”两个字给吴佩孚。

此时,曹锟陷入蔡锷的重兵包围,弹尽粮绝,叹了一声道:“我命休矣!”靠在一处岩石上等死。正当曹锟绝望之际,前方枪声骤起,不到一刻钟,吴佩孚已率骑兵冲进谷口,如旋风而至。他瞬间将曹锟救出,护着他拼死突出重围,仓皇逃回泸州。

战后,曹锟详细地向袁世凯汇报了高洞场战斗,着重表彰吴佩孚的战功,对其他将领只字未提。袁世凯电令将吴佩孚晋升中将军衔,继续留在陆军效力。

从此,北洋军都知道吴佩孚能打仗,至于吴佩孚的心机有多深,很少有人知道。

纳溪一战,曹锟伤亡士兵近两万人,王承斌、田树勋身负重伤,营长十去其九,只有冯玉祥趁曹锟跟蔡锷、刘存厚打得难分难解之际,借熊祥生之力取了泸州,又出兵内江,攻占纳溪。

二月二十八日,蔡锷组织护国军全线反攻,双方在纳溪、双河场、丰乐场一带与北洋军对峙,双方激战四十五日。

三月十五日,广西都督陆荣廷宣布广西独立,广东、浙江、陕西纷纷效仿。北洋军借道广西进攻云南的计划流产,远在川南的蔡锷、刘存厚接到电报,遍示全军,护国军军心大振,几天时间连克江安、南川、彭水、綦江,进至泸州。北洋军四面楚歌,在泸州城摆开战场,做困兽之斗。

曹锟将第七师一团防守化阳山前的空地,王承斌一团守化阳山,吴佩孚守蓝田坝,张敬尧守忠山,李炳之守龙透关。

蔡锷为了达到全歼北洋军的目的,在龙透关前伏下一支人马,然后率军从纳溪过江,到字山登陆,在石棚集中部队,然后疾驰到化阳山左侧进行进攻。护国军冒着炮火向化阳山和龙透关之间的小路前进,曹锟的两个团被拦腰截断,曹锟急调李炳之出关进攻护国军。

李炳之刚到化阳山,便与护国军遭遇,双方展开肉搏战。曹锟在化阳山,张敬尧在忠山都有大炮,但两军已交织在一起,炮火无法发挥作用。曹、张两人在山上观望,跺脚骂娘都没用。

化阳山前,喊杀声惊天动地,护国军和当地民众从四面八方来援,北洋军不支,纷纷溃走。张敬尧按捺不住,亲率大军出龙透关增援,不久就中了护国军埋伏,战马中枪倒地,张敬尧摔倒在地,后被部下救到战壕里不敢露头。

龙透关前一战,护国军击败张敬尧,又攻打化阳山。吴佩孚见主帅被围,率部杀到化阳山,又将曹锟接到船上,扬帆驶进泸州,才摆脱了追兵。

化阳山一战,李炳之损失一个团,曹锟损失四个连,张敬尧人马去了大半,北洋军龟缩泸州,护国军四面围城。

三月十九日,冯国璋、李纯、朱瑞、靳云鹏分别在南京、南昌、杭州、济南、长沙发出通电,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

袁世凯已无兵可派,内部又四分五裂,既失望又无奈,放眼南望,江南、江北全是敌人。袁世凯闭门不出,三天以后发布消息取消帝制,废止洪宪年号,恢复共和。

消息传到泸州,护国军鸣枪庆贺。曹锟躲在泸州城内极为恐慌,向吴佩孚问计。吴佩孚建议停火等候时局变化。

曹锟认为有理,表面上对袁世凯言听计从,暗地里与护国军互通款曲。

五月八日,蔡锷联合滇、黔、广、桂四省在广东肇庆成立军政府,四川督军陈宦宣布四川独立,陕西、湖南相继独立,护国军宣布袁世凯是民族罪人,要他下台。

六月六日,本来是个大顺的日子,此日却是袁世凯的丧期。袁世凯众叛亲离,在举国声讨中死去。

袁世凯死前连呼“杨度误我”,弄得杨度百口莫辩。袁世凯这句话,又引出袁、杨之间的一段往事:

原来,杨度在留日期间,反复研究民主共和、君主立宪两种政治体制。他认为君主立宪符合中国国情,载泽、端方等五大臣访日期间,需要人写一份考察报告,找到了杨度,杨度将其早就写好了的《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实行宪政程序》抛出,从此以后,他声名鹊起,被袁所知。

袁世凯联合张之洞一起向朝廷保举杨度,说其“精通宪法,才堪大用”。

杨度以戴罪举人之身获四品京堂候补,后任“皇族内阁统计局局长”。袁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保举杨度出位内阁学部副大臣,成为张之洞的副职。从此以后,杨正式成为袁的班底。

杨度、夏寿田帮助袁世凯称帝,袁自然感谢王闿运,想借重王闿运这位硕学通儒为新朝效力,派特使到长沙湘绮楼拜访王闿运。王闿运避而不见,没有北上。

王、袁两家是世家,王闿运与袁世凯的叔父袁保恒有往来,按辈分来讲,袁当属子侄辈。王的架子大,更增加了袁的兴趣,他多次催请,又派人送去三千大洋当作安家费,务必请王闿运北上,说:“夏寿田、杨度是您的学生,都有匡时救世之才,在民国政府出任要职。您是他们的老师,又是我的世伯,来北京见一下总可以吧!”

王闿运不为所动。冯国璋在汉口战胜黄兴,南北开始和谈,期间,杨度利用自己与黄兴在日留学的同学关系、同乡关系,明里与汪精卫一起组织“国事共济会”,暗中向黄兴传递“袁非曾左,和则两利、战则两败”的信息,成功地分化了孙中山、黄兴的政治同盟。

袁世凯电令湖南都督汤芗铭到云湖桥请王闿运进京,沿途花费以及护送由湖北都督段芝贵供给,不得有误。汤芗铭派兵来请,王闿运不得已,由周妈陪同,答应进京看看。

莫六云去世以后,王闿运的日常起居由周妈照顾。周妈是云湖桥七里铺人,初到王家时只有三十多岁,虽相貌丑陋,却善解人意,里里外外是一把好手。王闿运称她为“棉鞋大被”,常对人说:“我离开周妈,如同冬天无鞋无被、贴身小袄,怎么过年?”

民国三年十月,秋高气爽。王闿运如期进京,但袁给王闿运的国史馆长是一个虚职,馆员的工资都得不到保障。这让王很生气,尤其是袁多次屠杀革命党,连宋教仁也没放过,还准备复辟帝制,这让他心里很不舒服。

这天,王闿运偶过新华门,故意将新华门读作新莽门,因繁体字華与莽笔画相近。

这还不够,王闿运又写一副对联讽刺袁世凯,联云: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王闿运心灰意冷,准备南归,杨度问其故。

王闿运绷着脸说道:“总统是人民的公仆,不能让公仆变成皇帝。你帮助袁登上总统高位,应该功成身退,南归奉母。”

当时袁世凯正筹拟帝制,杨度写了一份劝进表,请天下名士签名劝进。王闿运是海内名士,又是国史馆长,自然在名单之中。

袁世凯让王闿运签名,王闿运说:“签名可以,须给十万大洋,国史馆的工作人员都拖欠了几个月工资,你让我这个馆长怎么做?”

“先预付五万大洋。”袁当场答应,可事后一个子儿也不给。王闿运前往催讨多次,袁世凯避而不见。

周妈愤愤不平,前往催讨。袁世凯用对付王闿运的方法对待周妈,哪知周妈已有准备,到袁府后打开随身带的破棉絮,铺在袁府门口过道上,作叫花子要饭状。

门卫前来驱赶,周妈大喊大叫:“我是国史馆馆长王闿运的家属,我与王闿运进京是袁总统请来的。”接着,又拿出汤芗铭、段芝贵的来信,证明不是假冒的。

袁府进出的人员很多,杨度劝袁世凯不要因小失大。袁世凯不得已,将十万大洋全部付清。

北京《顺天时报》获知此事,编成花边新闻,攻击王闿运时说:“家眷行为不检,有伤风化,有辱官体,应自请处分。”

王闿运去意已决,当即回应:“家属遇事张扬,可恶至极,自己不能齐家,何以修史?”

不久,王闿运将国史馆大印交给杨度,拂衣而去。

王闿运回湖南以后,归隐衡山,专事教育。

袁世凯死后,杨度写了一副对联在袁世凯灵堂前辩诬:

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以后,再评是狱

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黎元洪继任总统后,通缉杨度,将他列为帝制祸首第一名。

杨度心灰意冷,避祸天津、青岛租界,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他一生服膺帝王术,拥袁虽然成功了,但是失败也快,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袁死后四个月,王闿运亦去世。

民国五年九月二十四,湘潭云湖桥七里铺哭声震天,晚清最后一位帝王师,荆楚大儒王闿运与世长辞,终年八十五岁。他生前自撰一联:

春秋表仅传,正有佳儿学诗礼

纵横志不就,空留高咏满江山

吴熙闻之,送来一联,对王的一生做了客观评价,其联云:

文章本气数所关,时际未流,高寿大名俱有累

人物卑晋唐以下,学成别派,霸才雄笔两无伦

王闿运平生以文章、学问高视一切,又有经世之才,纵横之计,却不被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倚重,在现实面前举步艰难,为霸才所累,却得雄笔之名。王闿运去世时,哭得最伤心的人是周妈,她跟随王二十余年,自然难过,撰了一副挽联:

忽然归,忽然出,忽然向清,忽然亲袁,恨你一事无成,空有文章惊四海

是君妻,是君妾,是君执役,是君良友,叹我孤棺未盖,凭谁纸笔定千秋

上联概括了王闿运的坎坷人生,不愧是王闿运的知音,下联直白道出与逝者的多重关系,措辞得体,比较符合周妈身份。

众人意犹未尽,又有人写了一联送上:

主船山席,为一代师,名师竟如何?只怕周公来问礼

登湘绮楼,望七里辅,佳人犹宛在,不随王子去求仙

此联诙谐幽默,镶入“周王”两个字,十分精巧。王闿运死后,湖南船山书院、四川尊经书院的学生一起公祭王闿运,王闿运是同治、光绪、宣统、民国时期世人公认的“湖湘派”领袖,其人其事其学问其精神对后世影响悠远而绵长,可见一斑。

知师莫若徒,杨度最了解老师,也深得衣钵真传,以至于袁世凯亲自给杨度赐匾题字,称杨度为“旷代逸才”。王闿运病逝后,杨度写了一副对联挽其师曰:

旷古圣人才,能以逍遥通世法

平生帝王学,只今颠沛愧师承

再说黎元洪任命蔡锷为益武将军、四川督军兼省长,曹锟会办四川军务,驻军重庆。

此时蔡锷已患喉结核,饮食困难,从四川去日本就医。

十一月八日,蔡锷患喉癌去世,病逝于日本福冈大学医院,年仅三十四岁。

四天以后,上海《申报》登出广告,民鸣社戏班公演《再造共和之大伟人蔡锷》,将小凤仙与蔡锷的故事搬上舞台。

十二月一日,北京中山公园举办蔡锷追悼会,国务总理段祺瑞、内务总长许世英、外交总长伍廷芳到场,大总统黎元洪、副总统冯国璋也派出代表参加,小凤仙也到了现场,送了一副挽联: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终一梦

几年北地胭脂,自愁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江苏常熟人庞病红以小凤仙的名义写了一副对联,原文是:

素马白车而来,谁料周郎竟短命

名士美人无数,早知李靖是英雄

公祭蔡锷以后,小凤仙的名字就已是举国皆知,成了名人,不得已离开了八大胡同,嫁给东北军张作霖手下的一名张姓师长,去了沈阳。张某死后,改嫁给师长的厨师陈某。

不久,陈某去世,小凤仙自称张洗非,再嫁给丧了妻室的李振海,带着李振海的四个小孩过日子。晚年的小凤仙不爱干活,最多给自己洗洗衣服,从来不做饭,家里家外的事都由张振海去干。她爱美,爱清洁,起居有规律,每天早晨出去遛弯吊嗓子,在外面吃过早点以后才回家。

三年以后,小凤仙突发脑出血,死在自家平房里,时五十四岁。

蔡锷死后,归葬长沙岳麓山,孙中山评价说:

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学者程方平从广州回北京,到长沙岳麓山拜谒蔡锷墓,写了一首诗曰:

南天剑起蔡松坡,湘水麓山大风歌。

知音岂独凤仙女,万众齐心向共和。

后来有人赋诗一首,称赞湘军在勘定内乱、抵御外敌、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其诗曰:

风雨如磐天地暗,世出英才欲补天。

文可辅佐帝王业,武能百战踵不旋。

湘军楚材群贤聚,曾帅儒雅气非凡。

英魂飘忽数百载,仍有弦歌忆当年。

下一页